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飞秒激光联合LASIK治疗近视眼的护理策略。方法对462例(908眼)近视眼患者行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及LASIK手术,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检查、术后护理。结果术后3个月等值球镜屈光度在±0.5D范围889眼,占97.9.00%,在±1.0D范围908眼,占100%;裸眼视力〉1.0者905只眼,占99.66%,其中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897眼,占98.78%。结论全面细致的护理是FLLASIK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1例(119眼)。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1.00D~10.50D.结果:术后半年Ⅰ组(-1.00D~6.00D)和Ⅱ组(-6.25D~10.50D)裸眼视力≥0.5者分别为100%和94.29%;≥1.0者分别为79.31%和37.93%(P<0.01).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下降达到2行者Ⅰ组0眼;Ⅱ组2眼(6.9%).结论:PRK治疗近视及近视散光安全、有效,对中低度者稳定性、预测性好,对高度者预测性差,存在回退明显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LASIK分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区切削方法对角膜厚度偏薄的高度近视治疗,并对手术后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方法:应用LASIK手术方法对26例(41只眼)进行了分区切削手术(分区切削组),对照组为保留度数组(107例,183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分区切削组术后第2天裸眼视力平均0.86,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平均0.81;术后第2天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 3.25 DS,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1.05 DS.与保留度数组相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P<0.01).术后残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分区切削组有3例夜间偶尔出现眩光现象,其中2例3个月后消失.结论:对于角膜偏薄的高度近视患者,采用分区切削方法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术后可以完全消除近视度数并达到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4.
LASIK分区切削治疗高度近视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分区切削方法对角膜厚度偏薄的高度近视治疗,并对手术后的效果进行了客观评价.方法:应用LASIK手术方法对26例(41只眼)进行了分区切削手术(分区切削组),对照组为保留度数组(107例,183只眼),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分区切削组术后第2天裸眼视力平均0.86,术后3个月时的裸眼视力平均0.81;术后第2天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3.25 DS,术后3个月时的平均屈光度(球镜等值)为-1.05 DS.与保留度数组相比较,术后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P<0.01).术后残留的角膜基质层厚度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早期分区切削组有3例夜间偶尔出现眩光现象,其中2例3个月后消失.结论:对于角膜偏薄的高度近视患者,采用分区切削方法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术后可以完全消除近视度数并达到较好的裸眼视力.  相似文献   

5.
王会英  陈志敏 《河北医药》2013,(23):3567-3569
目的观察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ICL植入术后序列患者15例27眼,其中男7例(12眼),女8例(15眼);观察时间3—12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主观视觉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视力:全部患者术后裸眼视力(UCU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其中超过术前BCVA占16眼(59.3%),术后BCVA超过术前BCVA共25眼(92.6%)。术后UCVA及BCVA和术前BCVA比较分别为(t:5.13,P=0.00)、(t=6.26,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屈光度:术前等效球镜(sE)为(-13.37±2.12)D,术后SE(-0.59±0.39)D,散光度术前(0.93±0.42)D,术后(0.96±0.38)D,对比手术前后SE(t=32.1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散光度(t=0.65,P=0.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主观视觉质量:100%的患者认为达到或超过期望视力。远中近视力及调节力调查患者均表示满意或非常满意,夜间视力情况2例3眼夜间出现光晕现象。(4)并发症:术后2h6眼(22.2%)眼压大于24mmHg,均在24h内恢复正常,未观察到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治高度近视早期观察具有良好的视觉质量,远期视觉质量需更大样本及更长时间的随访。  相似文献   

6.
郑婕  温跃春 《安徽医药》2015,(5):895-898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植入Bigbag及MI60两种人工晶体后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该科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出并植人工晶体83例(117眼)。其中植入Bigbag人工晶体44例(61眼)为A组,植入MI60人工晶体39例(56眼)为B组。记录两组围手术期相关评价指标:眼轴及前房深度、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对比敏感度、屈光状态、晶体位置、并发症等。结果(1)术后6个月两组前房深度较术前增加,同时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与术前玻璃体腔前后径(视轴区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的差值:B组(4.51±0.81)mm明显大于A组(2.92±0.79)mm,P<0.01。(2)两组术后6个月实际屈光度与术前预留屈光度差值:A组≤±1.0D有43眼(70.49%),B组≤±1.0D 有32眼(57.14%)。(3)两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改善明显(P<0.01);两组术后6个月BCVA(最佳矫正视力)及对比度视力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主观视觉问卷调查显示A组满意度高于B组。(4)并发症:A组后囊膜混浊4例、玻璃体后脱离2例;B组后囊膜混浊5例、人工晶体偏心1例、玻璃体后脱离5例。结论高度近视性白内障植入特殊设计的Bigbag人工晶体使手术前后前房深度、玻璃体腔前后径的改变较小,预留晶体度数更准确,术后视力提高明显,主观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LASIK手术治疗远视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将25例47眼远视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中低度组(≤6.0D)26眼,高度组(〉6.0D)21眼,采用MoriaⅡ角膜板层刀和鹰视准分子激光系统行LASIK手术,术后随访1年,分别检查裸眼远视力、屈光度、最佳矫正视力,记录并分析。结果:中低度组术后3、12个月裸眼视力≥0.8在中低度组分别为20眼(76.9%)、19眼(73.0%),高度组分别为13眼(61.9%)、11眼(52.3%);屈光度≤(±0.5)D在中低度组分别为17眼(65.4%)、19眼(73.0%).高度组2次均为11眼(52.3%);术后3个月屈光度≥(±1)D在中低度组2眼(7.69%),在高度组为5眼(23.8%),术后12个月屈光度≥(±1)D在中低度组仍为2眼(7.69%),在高度组增加到7眼(33.3%),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中低度组在术后12个月无一眼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以上,而在高度组有3眼(14%)。结论:LASIK手术治疗中低度远视是安全可行的;而对于高度远视,由于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比例大,而且术后稳定性差.回退比例高,证明LASIK手术在治疗高度远视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卢恒松  马群  黄旭 《江西医药》2011,46(8):748-750
目的比较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矫正中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飞秒激光和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近视患者151例(298只眼)的术后效果;其中飞秒激光LASIK近视矫正患者85例(169只眼),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近视矫正患者66例(129只眼)。所有近视患者术前近视度数在-3.0D到-10.0D之间,散光在-0.50D到-3.5D之间。分别对术后1周、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飞秒激光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5±1.68D,机械板层刀组术前平均近视度数为-6.10±1.38D(P=0.5)。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6,机械板层刀组为1.06±0.19(P〉0.05);术后1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1±0.17,机械板层刀组为1.07±0.19(P〈0.05);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UCVA),飞秒激光组为1.10±0.17,其中裸眼视力〉1.0占92.3%(P〈0.05),机械板层刀组为1.05±0.18,其中裸眼视力〉1.0占88.2%。结论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术在矫正中高度近视时1个月内能得到与飞秒激光LASIK术同样的视力效果,1个月后飞秒激光LASIK效果优于机械板层刀前弹力层下切削LASIK。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RK)治疗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YO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稳定性和安全性,对16例(32眼)RK后残余近视散光患行再次PRK治疗,并连续随访6个月以上。结果表明术后6个月球镜屈光度-0.42±0.62D.柱镜屈光度-0.57±0.52D,裸眼视力≥1.024眼(75%),最佳矫正视力下降l行以上3眼(9.4%),实际球镜矫正度与预期矫正度相差1.0D以内31眼(96.9%),柱镜相差1.0D以内26眼(81.25%)。结论:PRK治疗R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的预测性强,特别在矫正残余散光方面,其结果令人满意。在最佳矫正视力下降1行以上较常规PRK治疗组有所增加,提示安全性降低。  相似文献   

10.
陈志钧  张燕  陈延旭  时琳  漆敏 《江苏医药》2012,38(24):3013-3015
目的 观察高度近视的青少年配戴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发展的疗效以及配戴者裸眼视力、屈光度的变化.方法 对50例(92眼)高度近视眼患者戴镜后连续2年以上随访复查.观察其裸眼视力、屈光度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以及配戴1、2年后的数据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裸眼视力的纵向变化:首次测量的裸眼视力为0.12±0.06,试戴1h、1夜、1周、1个月、3个月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19±0.10、0.34±0.16、0.61±0.22、0.81士0.54、0.84±0.17;其中首次测量的裸眼视力、戴镜1h、1夜后、1周、1个月后裸眼视力逐渐提高(P<0.05);(2)屈光度的纵向变化:92眼首次散瞳验光的屈光度为(-6.76±0.72)D,使用角膜塑形镜2年后散瞳验光的屈光度为(-7.13±0.66) D(P<0.05).结论 戴镜1周内角膜塑形的效率最高,戴镜1个月后角膜塑形的效果逐渐稳定持久,角膜塑形镜是矫正高度近视和控制高度近视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晓宏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2):1763-1764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的有效性和预测性。方法:分别应用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成型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对近视共1085眼进行治疗和临床疗效对照分析。结果:术前PRK组和LASIK组平均裸视分别(0.11±0.05)、(0.06±0.04),P<0.05,平均值球镜屈光度分别为(-3.63±1.55)D,(-4.87±0.93)D,P<0.05,术后6个月PRK组平均裸眼视力为(1.12±0.23),等值球镜屈光度为(0.49±0.43)D,而LASIK组平均裸眼视力为(1.18±0.17),P>0.05,等值球镜屈光度为(-0.58±0.40)D,P>0.05。结论:PRK和LASIK两种方法治疗近视均具有准确性高、预测性良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d keretomileusis,Lasek)作为一种新型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其原理是通过在角膜上皮上分离出一个角膜瓣,然后再用激光进行切削,最后角膜上皮瓣复位,并配戴角膜接触镜3d。本文对在我院接受LASE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62例(120眼)进行随访,平均年龄(22.3±4.0)岁,平均术前等球镜为(-8.57±2.16)D(-5.00~11.0D),平均角膜厚度518μm(462~530μm)。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术后常规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混浊程度、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①术后角膜上皮混浊haze采用Faintes标准分级,62例中58例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混浊为0级,2例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混浊为0.5级,但无屈光回退,2例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混浊为l级,有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②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个月内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到和超过矫正视力的58例,占93.5%;③本组观察:角膜上皮瓣的厚度有差异,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佩戴接触镜有关,与配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配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高度近视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发病率低,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本组患者较少,有待于更多样本,更长时间临床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经角膜上皮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TransPRK)治疗中低度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角膜表层切削术的患者50例(100眼),年龄2038岁,等效球镜-1.25D38岁,等效球镜-1.25D-5.75D,随机分配一只眼采用准分子激光去除上皮(50眼),另一眼采用20%酒精去除上皮(50眼),所有手术眼的基质切削均采用VISX准分子激光SurfacePRK模式,52%的患者使用MMC。术后随访半年,主要观察项目包括术后等效球镜屈光度、术后裸眼视力(UCVA)、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上皮恢复时间等,结合各项观察数据对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开展评价与对比。结果 t-PRK与LASEK的术前期望屈光度矫正量与实际屈光度矫正量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术式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裸眼视力分别为(0.0385±0.0755)和(0.0662±0.090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刺激症状持续时间(1.980±0.6141,2.580±0.5566)及角膜上皮修复时间(2.610±0.6332,3.460±0.794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应用VISX准分子激光机行t-PRK和LASEK手术治疗中低度近视的屈光度矫正疗效无明显差异;t-PRK术后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更好,较LASEK术后裸眼视力更好,刺激症状持续时间更短,角膜上皮修复更快。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 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Acrysof Toric intraocular lens,Toric IOL)在白内障患者中矫正角膜散光的效果及其旋转稳定性。方法收集术前存在规则角膜散光且散光≥1.5D 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45例(57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植入 Toric IOL。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 d、2周、3月、6月裸眼视力(UCVA)及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前角膜散光、术后残余散光、IOL 旋转度。结果术后6个月53只患眼 UCVA≥0.5,30只患眼 UCVA≥0.8,BCVA≥0.8者达50只眼。术前角膜散光平均为(2.87±1.06)D,术后1 d、2周、3月、6月残余散光分别为(0.76±0.40)、(0.75±0.38)、(0.77±0.39)、(0.79±0.40)D。与术后1 d 比较,术后2周、3月、6月 Toric IOL 在囊袋里旋转的度数分别为(0.84±0.73)°、(1.18±0.87)°、(1.46±0.95)°。结论Acrysof Toric 人工晶体可以使白内障患者获得良好的裸眼远视力,减少术后残余散光,并且具有良好的囊袋内旋转稳定性,预测性较强,用于矫正白内障术前角膜散光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日本尼德克EC—5000 CXII准分子激光系统对64例109只眼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2~24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散光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裸眼视力大于等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105眼(96%),屈光度在-0.25D~+1.50D,散光残留在-1.50D以内。结论 LASIK矫正近视合并中高度散光效果好,稳定性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Atlas 9000角膜地形图系统或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白内障患者术前角膜球差,根据角膜球差选择不同的非球面人工晶体( IOL),探讨这两种设备引导个性化非球面IOL选择使术后全眼球差接近零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收集拟行手术治疗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9例(59眼),随机分为2组,术前1 d分别采用Atlas 9000及Pentacam测量6.0 mm直径角膜球差,并根据角膜球差植入不同球差的非球面IOL。角膜球差≥+0.235μm 者植入Tecnis Z9003 IOL,角膜球差<+0.1μm 者植入 Rayner 920H IOL;角膜球差≥+0.1μm并<+0.235μm的患者,植入Acrysof IQ IOL。术后3个月观察2组患者的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及6.0 mm瞳孔直径时的全眼球差。结果 Atlas 9000及Pentacam组术后全眼球差分别为(0.012±0.058)μm、(0.010±0.067)μm,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患者全眼球差的预测值与测量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Atlas 9000及Pentacam组术后全眼球差预测误差分别为(0.016±0.047)、(0.013±0.051)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术后3个月2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采用Atlas 9000角膜地形图系统或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术前角膜球差,根据角膜球差个性化选择非球面IOL,术后均可获得预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治疗近视的疗效。用OmnMed UV200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对367例(681只眼)行PRK,术后均随访1年以上。术前等值球镜屈光度为—1.12~—10.0D,散光度为0~—5.50D。按近视程度分为两组,术后1年以上裸眼视力≥0.5、≥1.0者;A组(—1.12~—6.00D)分别为100%、94.9%出组(—6.12~—10.0D)分别为97.4%、79.9%。681只眼术后1年以上,91.5%裸眼视力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级以上角膜雾样混浊(HAZE)者占1.32%;一过性眼压升高者占14.5%。该手术治疗—10.0D以内的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稳定性好、预测性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3月~2005年8月已行LASIK术后残留近视散光的患者,行LASIK5个月后残留近视散光。再行LASEK治疗其残留近视散光,随访2年。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眼屈光度变化,探讨LASEK治疗LASIK屈光手术后回退及欠矫的安全性、疗效及二次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果26例(30眼)术中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后取隐形眼镜时间为4。6d,LASEK术后2年。屈光度在±0.50D25眼,27只眼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29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LASEK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只眼Haze反应1级。结论LASEK治疗LASIK屈光手术后回退或欠矫的疗效满意,预测性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9.
陈蓓莉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7):1150-115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对接受治疗的近视患者按近视的程度分为三组,A组(〈-6.00D)99例(188只眼).B组(-6.00~-10.00D)29例(41只眼).C组(〉-10.00D)13例(19只眼).采用德国Schwind Esiris第八代小光斑扫描式准分子激光进行LASIK治疗。随访3个月.观察术后视力、屈光度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时A、B、C三组裸眼视力≥1.0的眼数分别为99.47%、82.93%、52.63%,合计93.15%;≥0.5者,分别为100%、97.56%、89.47%,合计98.79%.所有患者屈光度在术后1~3个月时基本稳定,最佳视力无下降两行者。LASIK手术在本组未发生穿孔、游离瓣、瘢痕、感染、中央岛、偏中央切削等并发症。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效果良好,矫治低中度近视的效果优于高度及超高度近视,是一种安全、有效和可预测的屈光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屈光参差少年儿童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自身对比研究。收集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视光中心就诊的单眼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及以上并按时复查的8~14岁屈光参差青少年患者52例(104眼)。将近视并配戴角膜塑形镜眼做为治疗组,将治疗前未近视眼作为对照组。比较戴镜前后两组裸眼视力差及戴镜1年后两组眼轴变化。观察戴镜前后双眼融合功能、立体视变化。结果 治疗组戴镜前平均裸眼视力为(4.43±0.21),戴镜1 d后平均裸眼视力明显提高到(4.96±0.19),连续戴1~2周后平均裸眼视力趋于稳定至(5.08±0.04);对照组初始平均裸眼视力为(5.04±0.08),1~2周为(5.05±0.06),两眼裸眼视力差明显减小;戴角膜塑形镜前52例中33例有融合,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和3个月时有融合的分别为46例、51例,黄斑中心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周边立体视、立体盲在戴角膜塑形镜前的例数分别为8例、19例、24例、1例,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分别为38例、8例、6例、0例,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分别为45例、5例、2例、0例;1年后平均眼轴增长治疗组为(0.09±0.2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