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造口旁疝的发生主要与造口部位选择、造口技术、患者过度肥胖和术后腹内压增高等因素有关。结肠造口旁疝发生率为5%-10%,早期不易引起重视,但随着病程延长旁疝的加重,将影响患者体形外观及患者的舒适度。造口治疗师给予患者良好的造口定位及宣教显得极为重要。现将有关护理内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腹壁肠造口旁疝是发生于腹壁造口的腹壁疝。本病临床少见,但处理较为困难,手术是治愈本病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腹膜外造口在直肠癌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Miles)中预防造口旁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该院胃肠外科行Miles术的60例直肠癌患者,根据造口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腹膜内造口组(对照组,30例)和腹膜外造口组(观察组,30例),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资料及术后各种造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围术期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造口旁疝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膜外造口可以降低直肠癌Miles术造口旁疝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构建术后稳定期造口旁疝的临床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和外部验证。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9年12月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739例肠造口病人作为建模集。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数据库和电话、网络随访等方式获取病人资料,基于竞争风险模型构建造口旁疝临床预测模型。使用Bootstrap重复抽样法对该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120例肠造口病人作为验证集,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采用C-统计量和ROC曲线下面积评价模型的区分度。结果:年龄、术后体质指数(BMI)、前列腺肥大、咳嗽、提举重物、造口腹带的使用、造口旁疝相关指导、腹肌锻炼以及体重变化是造口旁疝的独立影响因素,而糖尿病、造口性质、体力劳动、排泄情况接近临界值。术后稳定期预测列线图的C-指数为0.921,无论是内部抑或外部验证区分度均较为理想。结论:术后稳定期的造口旁疝临床预测模型能很好地预测造口旁疝的发生风险,能指导病人对自身情况实时评估,以便及时预防。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Miles术中采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预防造口旁疝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65例直肠癌患者均行腹腔镜辅助Miles术,术中采用腹膜外乙状结肠造口者28例为观察组,采用腹膜内乙状结肠造口者37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造口旁疝、造口脱垂、造口回缩、造口缺血、造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年龄[(57.3±10.5)岁]、男性比率(53.6%)、体质量指数[(24.4±3.8)kg/m2]、肿瘤下缘至肛缘距离[(3.1±1.4)cm]、手术时间[(301.4±59.9)min]、术中出血量[(192.9±102.4)mL]、术后住院时间[(15.1±6.5)d]与对照组[(62.4±9.9)岁、64.9%、(23.8±4.0)kg/m2、(3.6±2.1)cm、(324.6±84.1)min、(196.5±124.6)mL、(13.8±5.8)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造口旁疝发生率(7.1...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直肠癌(RC)患者根治术后造口旁疝(PSH)发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120例RC患者,均行直肠癌根治术(Miles)治疗,随访2年统计术后PSH发生状况;设计一般基线资料调查问卷,分析Miles后PSH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对患者随访2年... 相似文献
9.
两种腹带治疗肠造口旁疝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两种腹带治疗肠造口旁疝的效果.方法将36例肠造口旁疝患者分为两组,造口腹带组20例,普通腹带组16例.比较治疗后1个月的效果.结果造口腹带组有15例(75.0%)、普通腹带组有3例(18.8%)1个月后能坚持使用腹带.造口腹带对于减轻造口周围不适症状、防止体形改变、减少造口袋渗漏等均优于普通腹带(P<0.01).结论肠造口旁疝非手术治疗时,佩戴造口腹带比佩戴普通腹带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手术铺巾技术的完善,减少病人术后感染及并发症。方法 在手术铺巾过程中,将造瘘口和手术切口用无菌小单隔离开,观察患者术后的愈合情况,整理并分析。结果 通过对30例患者实施新改良的铺巾法,医生表示有便于术中的操作。结论 腹腔镜下造瘘口手术铺巾的改进,有利于医生术中的操作,更有效提高病人的术后愈合,对于无菌隔离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5 449例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本院2009年收治的544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的时间、年龄、性别、地区、职业分布分析。结果手足口病的发病高峰在4~6月份,占38.6%,发病年龄主要在0~5岁组,以1~3岁多见,占2009年总发病的77.2%,男童多于女童,幼托儿童多于散居儿童。结论手足口病主要由EV71或CA16感染而引起,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侵犯学龄前儿童,幼托机构的儿童由于密切接触会有增加发病的机会并且易传染,因此需加强学龄前儿童的卫生管理,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防止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北京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流行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年北京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97.06%的手足口病重症患儿年龄5岁,男性多于女性,散居儿童重症构成比高于其他人群,随着年龄上升,重症构成比有下降趋势。手足口病及早得到正确诊断,进展为重症的可能性越小。外地户籍患儿重症构成比为本地的2倍,EV71感染患儿重症构成比为CoxA16的4.90倍。结论应在外来人口聚集地等重点地区,针对小年龄组儿童家长,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以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2009年云南省手足口病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死亡病例为临床诊断病例并进行实验室诊断;个案调查由流行病学专业人员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统一调查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009年全省共报告病例15062例,其中死亡病例13例,病死率为0.086%。死亡病例主要发生在5-8月,主要分布于云南中部地区,男女性别比为0.625∶1,0~1岁组死亡9例(占69.23%),均为散居儿童。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出疹、呼吸困难等,病情进展较快,多在发病4d内死亡。实验室RT-PCR核酸检测阳性率为72.73%。结论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应遵循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及早隔离的防治原则。快速、准确识别重症病例,对症治疗是减少死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云南省2008—2013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空间分布特点,为云南省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2008—2013年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手足口病个案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分析。结果云南省2008—2013年共报告手足口病234 383例,报告发病率逐年波动上升,2008年25.26/10万,2009年32.84/10万,2010年105.68/10万,2011年85.54/10万,2012年133.28/10万,2013年128.06/10万,发病高峰集中在每年4~7月;发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86.62%,1~3岁组发病率达到1506.18/10万;发病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旅游风景区;6年间,不同地区手足口病病原学分型的优势毒株存在交替变化现象。结论云南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区域是中心城市和旅游风景区,同时要加强农村和边远山区疫情监测和预警,防控关键期在4—7月,重点人群是5岁以下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治疗婴幼儿腹股沟疝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进行婴幼儿腹股沟斜疝疝囊高位结扎手术的方法、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对42例婴幼儿腹股沟疝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全部病例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25min,平均住院1.5d,预后好,无并发症。结论 腹腔镜治疗婴幼儿腹股沟疝是一种简单、安全、创伤小且术后恢复快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手足口病重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肠道病毒阳性手足口病病例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职业、发热、发热特征、精神状态差、呕吐、抽搐、易惊厥、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白细胞计数增高、肠道病毒EV71阳性12个因素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V71阳性、持续发热、精神状态差、呕吐、抽搐是危险因素。结论对早期监测手足口病重症危险因素,并及时对症治疗,可以减少手足口病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全国2008 - 2010年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和死亡病例流行病学特点,为防治手足口病死亡病例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下载2008 - 2010年全国手足口病报告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近3年全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和死亡病例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死亡人数定基比高达718%,3年间均为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死亡病例的特征为发病到死亡时间中位数为3 d、死亡病例年龄小于未死亡病例、确诊时间长于未死亡病例、实验室诊断比例高于未死亡病例。死亡病例多发生在0~2岁,发生高峰集中在4-7月。全国连续3年报告死亡病例较多的省为广东、河北;连续2年报告死亡率较高的省(自治区)为海南、广西。结论 我国手足口病死亡水平和死亡病例上升趋势的遏制有赖于防控措施的全面落实。及时就医、缩短确诊时间可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治时间。 相似文献
18.
小儿手足口病621例及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经验。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8年9月我院感染科621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作回顾性分析,对其临床特征、并发症和治疗转归加以总结。结果本病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94.69%),皮疹发生率为10O%,发热82.61%,经治病例中238例(38.32%)有并发症,脑炎155例(24.96%),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1例(0.16%),无死亡病例。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应早期诊断治疗,注意筛查危重症病人,及时采取对策,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陕西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重症及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掌握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病特点,为及时有效的救治重症病例,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 方法 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陕西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重症及死亡病例资料进行分析,资料包括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个案信息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表信息。 结果 陕西省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51 167例,死亡26例,重症262例,分别比2009年同期上升108.23%、116.67%和204.65%。重症和死亡病例中,以散居儿童为主,3岁分别占92.37%和91.65%; 重症病例从发病到就诊间隔2 d占67.94%;实验室检测率为35.50%;其中EV71阳性占87.10%。死亡病例发病到初诊平均0.57 d,发病到诊断为手足口病平均时间2.88 d;在死亡病例中,实验室检测19例,检测率为73.08%,全部为EV71阳性。 结论 陕西省2010年手足口病报告发病高峰期重症及死亡病例较2009年同期大幅上升;重症和死亡病例中,以3岁散居儿童为主;实验室检测以EV71为主;从初诊到诊断为手足口病时间2 d,提示诊断不及时,对病情有所耽误。 相似文献
20.
目的全面掌握辽宁省2009-2013年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流行特征及病原分布,为防治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2013年辽宁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报告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最多,重症病死率逐年下降,流行高峰集中在7、8月;病例以1~5岁年龄组儿童为主;病原构成主要是肠道病毒71型(EV71),但各地区分布存在差异,临床特征以发热、皮疹为主,多伴有神经系统症状。结论辽宁省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病呈减缓态势,但检出阳性病例病原以EV71为主,进一步加强监测是深入研究该省手足口病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