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维生素K1是临床常用的止血剂,多用于维生素K缺乏及低凝血酶原血症导致的出血或出血倾向的防治。但曾有注射维生素K1后引起迟发性局部过敏反应,也有临床快速静脉注射维生素K1致死亡的报道。因此,为提高临床医师应用VitK1过敏反应的警惕性。现将本院耳鼻喉科1例肌内注射维生素K1后出现局部过敏反应、处理方法及效果报告,务必在使用维生素K1前进行必要的解释、说明,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用药后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及过敏反应,掌握处理原则、护理要点,引导患者正确理解、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护理,避免发生严重后果及不必要的纠纷。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病人 ,女 ,18岁。因患有精神分裂症长期服用氯氮平治疗。因其想自杀在 2 0 0 1年 10月 2 7日服用大量氯氮平。当天被家人发现后送到当地卫生院进行初步抢救治疗。为了进一步抢救治疗于第 2天转入我院ICU病房监护治疗。进行血液透析、对症支持等治疗。因病人意识模糊、躁动 ,给予四肢约束带捆扎约束被动卧位。介于病情 ,夜班护士遵医嘱给病人右侧臀部肌内注射 10mg安定使病人镇静 ,以利于病情的恢复。于次日晨接班时发现病人右侧臀部有 3cm× 5cm青紫色大血肿。追问夜班护士 ,据其说 ,当时操作也按操作规程进行的 (定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维生素K3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28例高血压病人(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55±s11a)交叉肌内注射维生素K38mg和维生素B1100mg各1次,观察用药前后3h内的血压变化,其中10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结果:用维生素K31.5h时血压较用药前下降幅度与维生素B1相比差别非常显著(收缩压前者下降4.0±2.5,后者增加0.1±1.8kPa,P<0.01;舒张压前者下降2.4±1.8,后者增加0.3±1.4kPa,P<0.01)。结论:维生素K3降压有效,适用于伴发鼻出血,胆、肾绞痛的高血压病人  相似文献   

4.
肌内注射维生素K3对中重度高血压病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勇  周忠民 《新药与临床》1996,15(6):376-378
目的:观察维生素K3治疗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28例高血压病人(男性21例,女性7例,年龄55±s11a)交叉肌肉注射的维生素K38mg和维生素B1100mg各1次,观察用药前后3h内的血压变化,其中10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评价。结果,用维生素K31.5h时血压较用药前下降幅度与维生素B1相比差别非常(收缩压前下降4.0±2.5,后增加0.1±1.8kPa,P〈0.01;舒张压前下降2.4±1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14岁,陕西靖边县村民.主因发热23d于2003年10月21日入院.经检查,患者高热,黄疸,全血细胞低.血生化检查结果:谷草转氨酶125.7u·L-1,谷丙转氨酶348.7u·L-1,乳酸脱氢酶1 316 2u·L-1,转肽酶112.8u·L-1,碱性磷酸酶1 146.1u·L-1,总胆红素42.8mmol·L-1,直接胆红素30.4mmol·L-1.又经骨髓涂片,可见吞噬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的巨噬细胞.因此,不排除嗜血细胞综合征.在骨髓活检以前静脉注射维生素K1.2003年10月26日上午给予维生素K1注射液10mg于莫非氏管静滴,用药后8min患者突然感到胸闷、憋气,口唇、指、趾端发绀,颜面散在小斑片充血疹,心率110次·min-1,血压100/70mmHg,寒战明显,持续约20min.即给予吸氧,地塞米松5mg,非那根12.5mg于莫非氏管静滴.约25min后症状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6.
张红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1):672-673
目的探讨黄体酮肌内注射的局部不良反应与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门诊注射室的150例黄体酮肌内注射患者的资料,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患者每次注射20mg/mL单位的黄体酮,对照组患者每次注射10mg/mL单位的黄体酮,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局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4.7%,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3.8%。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黄体酮肌内注射会导致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局部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患者用药的剂量有直接的关系,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7.
1999年 7月 1 2日 ,章丘市某乡镇卫生院集中接种门诊违反接种门诊工作制度 ,卡介苗接种时未做到分室或分台接种 ,误将已抽好的卡介苗 0 .1 ml当做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于一小儿臀部肌肉内 ,造成接种差错事故。现将处理结果报告如下。儿童李某 ,1 998年 1 2月 1 8日出生 ,1 999年 7月 1 2日上午到镇卫生院门诊集中接种百白破三联疫苗初免第 3针 ,接种人员误将已抽好的卡介苗 0 .1 ml当做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于臀部肌肉内。事故发生后 ,卫生院立即上报章丘市卫生防疫站 ,当日下午对该儿童进行了异烟肼注射液 50 mg局部环形封闭 (该儿童对普鲁卡因…  相似文献   

8.
<正>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临邑县人民医院儿科肌内注射非那根164例,局部出现红肿硬块1例,分析原因,给予相应的护理对策,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我院儿童患者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ADR)情况,促进临床安全用药。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住院部接受治疗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患儿44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年龄、用法用量、ADR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维生素K1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是皮肤及附件损害,静脉给药引起的ADR占97.73%,97.73%的ADR发生在用药后30 min内,44例不良反应中有10例为严重不良反应,均发生在用药后10 min内。结论:为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临床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时应加强合理用药,避免无适应证用药;注意配伍禁忌,减少药物联用;严格规范药物贮藏;在用药过程中,注意观察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10.
维生素K1注射液不良反应146例文献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维生素K1注射液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11年12月31日之前国内公开发表文献中,有关维生素K1注射液致不良反应146例个案报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维生素K1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可能与药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临床使用因素相关.结论 临床应合理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重视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监测,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肌内注射维生素K1致严重迟发型皮疹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1岁,6年前因体检发现子宫肌瘤,于2009年8月18日来我院治疗。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查体:心率80次/分,呼吸20次/分,体温36.5℃,血压110/70 mmHg(1mmHg=0.133kPa);营养中等,步入病房,神智清楚,查体合作。妇检:分泌物正常,宫颈光滑,大小正常,无举摆痛;宫体前位,形态不规则,活动好,子宫前壁突出肿块约4cm×5cm大小,质硬。患者于8月22日行子宫肌瘤剥除术,为预防术后出血,8月19~21日曾给予维生素K1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规格:10 mg/mL,批号0901032,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每日2次,注射部位为左右两侧臀大肌。注射后患者觉得注射部位有轻微瘙痒感,未在意。患者手术过程顺利,于8月27日出院。8月28日,患者左右两侧臀部注射维生素K1注射液部位出现红肿伴瘙痒,后逐渐发展为大小为7cm×8cm×1.5cm和4cm×5cm×1cm的硬结,伴有散在小水疱,感觉灼热疼痛 ,且瘙痒异常。应用局部热敷无效。给予口服氯雷他定10 mg,每日1次,金蝉止痒颗粒2包,每日3次,连续7日;静滴地塞米松 10 mg+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每日1次,连续5日;外用炉甘石洗剂。17日内皮损逐渐好转,无硬块,无明显不适,但在注射部位留下色素沉着。  相似文献   

12.
4例维生素K,注射液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生素K1是肝脏合成因子Ⅱ,Ⅶ,Ⅹ所必须的物质,其注射液不良反应较少,偶见过敏反应。静脉注射过快,超过5mg·m in-1,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曾有快速静注致死的报道[1];肌注可引起局部红肿和疼痛。我院作为肝病专科医院,维生素K1注射液被广泛应用于改善慢性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以前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反馈到药房,但在短期内(2004年7~8月)接连收到4份报告的情况并不多见,引起了我们临床药学部的重视,并对全院实际情况进行调研。1临床资料患者1,男,26岁,因乏力、纳差、尿黄20d,在当地医院确诊为“慢乙肝”,于20…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作者对入院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臀部深部肌肉注引起的臀部局部瘀斑、青紫、硬结等症状临床护理过程的分析及体会,探讨了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局部瘀斑硬结的患者自身原因、肌内注射及药物等原因,并对该类精神失常、烦躁患者的肌内注射提出了切实可行和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李红  吕樱 《哈尔滨医药》2010,30(6):52-52
臀部肌肉注射是重要的给药途径,肌肉注射是一种常用的药物注射治疗方法,指将药液通过注射器注入肌肉组织内,达到治病的目的,但臀部肌内注射有可能造成的不安全性并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与重视。由于注射部位选择不当及用药不当造成坐骨神经损伤或周围神经损伤[1],极易引发医患纠纷。因此,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加强三基训练,对臀部肌内注射的安全性加以重视,对并发症加强防范。1病例报告患儿,女,1岁,因“发热4天”于2009年4月14日入院,查体:T38.4℃,P110次/min,R25次/min,咽红,扁祧体Ⅱ°肿大,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腹无异常。综合临床资料诊断为“喘息性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