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发生的可能机制主要有下列三种。一、折返折返是导致室速的主要机制。具备如下特征的心律失常,其发生机制往往为折返。①冠心病为常见病因,尤以陈旧性心肌梗塞合并室壁瘤者为最;②容易被电程序刺激诱发和终止;③很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心肌梗塞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折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汉婴  魏太星 《心电学杂志》1991,10(2):126-129,133
急性心肌梗塞常出现室性心律失常,其中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常可导致猝死。对实验性心肌梗塞(心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在体研究显示,其发生机理之一是与心室折返有关。自从1935年Wilson等首次通过描记心表电图研究实验性心肌梗塞以来,Harris、Dur-rer、Boineau和EL-Sherif等应用各种心电记录及程控电刺激法对折返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作了大量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心室晚电位的发现及体表信号平均技术的发展,已在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高危患者的识别及心肌梗塞后心律失常事件的预测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样,心房颤动(房颤)亦由折返机制所致,其发生及维持有赖于心房内缓慢传导的存在。基于以上观点,本文探讨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识别房颤患者心  相似文献   

4.
心室晚电位(VLP)是产生折返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亦是心源性猝死的信号。现将我们检测冠心病心肌梗塞患者的VLP分析如下。 86例心肌梗塞患者,平均年龄58.6岁,男67例,女19例。VLP阳性标准:①总QRS时限≥120ms,②RMS-40≤25μv,③QRS终末<400μv的间期≥40ms。 结果86例心肌梗塞VLP阳性率为36.05%,与美国学省Zimmerman的研究结果相近。①VLP与  相似文献   

5.
很多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动过速是折返造成的。这些折返环通过导管激动顺序标测很难确定。拖带是电生理的一个重要概念,拖带技术在导管标测时,依据不同部位起搏时,标测电位图的比较,观察起搏位点与折返环的关系,揭示折返心律失常的特征。拖带技术可区分位于折返环上及折返环外的起搏点、确定折返环异常传导区域,指导治疗折返性心律失常。拖带标测已被用于心房扑动、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瘢痕有关的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现将介绍拖带标测对诊断折返引起心律失常的的应用价值。另外,将揭示显性拖带与隐匿性拖带的差异,最后,将介绍诊断和治疗心房扑动、室性心动过速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窦性心动过速(IVT)多发于已痊愈的大面积心肌梗塞病变的基础上,有时可伴室壁瘤。愈合后的梗塞部位与正常心肌间的交界区常为疤痕、缺血心肌及正常心肌混杂并存带,易产生折返传导,这是产生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解剖基础。急性心肌梗塞初期由急性缺血性损伤所致的室性心律失常多是暂时的,应用药物常可控制。由缺血心肌慢性变化所致的室性心动过速(即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用药物治疗效果不好,需施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心室晚电位(VLP)是出现在QRS波终末部和ST段上的高频、低振幅的碎裂电活动,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其产生与心肌坏死和心肌间质纤维化(冠心病长期慢性心肌缺血所致)密切相关。能记录到VLP的区域被认为是折返性室速的“致心律失常性电生理基质”。然而,有致心律失常性的电生理基质的存在,表现为区域性缓慢的心室激动。并不必然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自发的折返性室速的形成还需要有一个或多个触发因素来激活这种致心律失常性基质。心率变异(HRV)是检查心脏心搏间期变异的一种方法,能定量反映心脏的自主神经活性及其调节功能,被认为是预测心脏性猝死和心律失常的有用指标,已在临床广泛使用。本文观察80例冠心病者的HRV与VLP变化,比较分析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塞后期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心包组合电极记录心室晚电位(VLP),应用微机化标测系统记录心外膜等时激动图,研究心肌梗塞后期室性心律失常的折返机制。结果表明:梗塞区心肌除极延迟具频率依赖性,因此心室程序刺激可诱导室早和室速,晚电位标测呈V-VLP-V折返,等时激动图表现激动沿二功能阻滞孤分别作顺钟向、逆钟向传布,形成8字形折返环。二阻滞弧间心肌为延迟除极区,显示VLP。由此研究加深了室性心律失常折返机制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许多研究表明运动诱发的QRS时限延长是心肌缺血的标志,而心肌缺血本身可通过抑制心肌传导引起折返性室性心律失常.本研究皆在探讨冠心病患者运动诱发的QRS时限延长与运动诱发的缺血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律失常颇常见,是最多见的并发症,用心电图检查其检出率为50%~70%,用连续监护则可高达90%以上。老年人心肌梗塞时并发心律失常比中年人心肌梗塞时多。据我校资料,若按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阻滞、室内阻滞分,老年人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室内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年人。老年人冠心病而致心肌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主要为冠心病、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矫正术后)和致心律失常右心室发育不良(ARVC)。与室上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导管消融(射频消融)相比,射频消融器质性心脏病室速的成功率明显较低,且复发率和并发症均较高。1  冠心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    研究证实,持续性单形性冠心病室速通常由折返引起。其折返环路可有不同构型,但均具有共同特征,即存在于疤痕区域内或疤痕边缘区的缓慢传导区(SCZ)。SCZ既是折返环路的关键组成部分,也是射频消融的靶点。…  相似文献   

12.
蒋晨阳  刘强 《心电学杂志》2010,29(4):342-342
房性心动过速是心脏外科手术后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可致血流动力学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增加了外科术后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外科术后房性心动过速以心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最为常见,比较少见的是外科手术相关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3.
短联律间期室早引发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PVT)是冠心病(CAD)患者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之一,血运重建和传统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法有效预防这种恶性心律失常.最近的研究表明,2相折返可能是心肌缺血相关PVT的潜在机制,这与Brugada综合征和特发性心室颤动的发生机制相类似.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在2相折返的形成中...  相似文献   

14.
<正> 2.Holter 监测对检出冠心病及无痛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Holter 监测是在冠心病人中检出心律失常最敏感的方法,较踏板运动试验敏感.特别是患过心肌梗塞后,作 Holter 监测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相当常见,而有多发性早搏或复杂室性心室失常者发生猝死的机会较其它人多.除了检出心律失常外,Holter 监测可根据 ST 段及 T 波变化等缺血性改变对有  相似文献   

15.
射频消蚀术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吴宁(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北京100730)快速性心律失常(以下简称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始自外科,1968年成功地切割房室旁路治愈折返性室上速。外科手术还可治愈其它心律失常。由于临床电生理学、电子学及工艺的发展,经皮穿刺,...  相似文献   

16.
药物干预心室晚电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药物干预心室晚电位研究进展湖北中医学院黎启华综述,屈松柏,审校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心室晚电位(VentricularLatePotential,VLP)与折返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1,2],且与猝死密切相关[3],其检出率在心肌梗塞、扩张型...  相似文献   

17.
心电图的诞生已逾百年,经过几代人的不懈探索与研究,已成为心律失常诊断的一个主要手段。1969年希氏束电图记录技术的出现,开创了临床心脏电生理学的新纪元。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射频导管消融技术的开展,给快速心律失常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变化,一些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如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经导管消融获得了根治。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主要发病对象为中老年人,是由体内冠状动脉循环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引起的心肌缺血性损伤。在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内分泌功能失调患者中多发,会引起心肌梗塞、心绞痛、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等危险。本文结合冠心病常见功能障碍分析,对其临床护理工作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心室后电位的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折返是恶性室性心率失常的主要形成因素.折返需要有单向阻滞、传导延缓和折返地区已恢复应激三个条件.实验性心肌梗塞中出现的舒张期碎裂波与传导减缓有关,这些波群多发生在S-T段内,被名为后电位(Late potential),表现为多个低振幅钉状波形,是产生折返的场所.心脏手术病人从外膜、内  相似文献   

20.
器质性心脏病尤其冠心病和心肌梗塞后患者,因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而发生猝死的数字很大,粗略估计我国每年约一百万例。及时和有效治疗危及生命的室性心律失常,防止和减少心脏性猝死,和降低心血管病的总死亡率,是医疗保健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