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 (BPH)患者由膀胱内窥镜观测到的膀胱小梁化程度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间的相关性。 方法  35 8例BPH患者 ,按照膀胱镜下膀胱小梁化的严重程度分为 4级 :0级 :无小梁化 ;1级 :轻度到中度小梁化 ;2级 :重度小梁化 ;3级 :重度小梁化伴假性憩室形成。结合相应的最大自由尿流率、膀胱测压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时逼尿肌压力 (PQmax)、最大瓦特因子(WFmax)、膀胱顺应性、剩余尿量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 (IPSS)等相关指标 ,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检验。 结果 膀胱小梁化程度 :0级 2 1例 ,1级 2 2 8例 ,2级 82例 ,3级 2 7例。随膀胱小梁化程度加重 ,最大自由尿流率呈现显著性降低趋势 ,0级 (11.5 0± 1.13)ml/s ,1级 (10 .2 8± 2 .2 9)ml/s,2级 (9.80± 0 .98)ml/s,3级 (7.36± 1.37)ml/s(F =2 2 .4 3,P <0 .0 0 1) ;剩余尿量显著增多 ,0~ 3级分别为 (5 3.38± 8.4 5 )、(81.5 1± 4 0 .33)、(83.5 6± 7.6 3)、(130 .89± 2 7.4 9)ml(F =2 4 .0 4 ,P <0 .0 0 1) ;PQmax显著增高 ,0~ 3级分别为 (4 0 .31± 2 0 .73)、(5 0 .11± 16 .2 4 )、(6 6 .5 3± 2 3.6 1)、(85 .33± 32 .5 2 )cmH2 O(1cmH2 O =0 .0 98kPa,F =2 2 .6 5 ,P <0 .0 0 1) ;WFmax显著增高 ,0~ 3级分别为 (8.98±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结果 .结果 72例均有膀胱出口梗阻(BOO),其中40例伴有不稳定膀胱(DI),占55%.66例膀胱逼尿肌收缩正常或增强,6例膀胱逼尿肌收缩减弱.65例尿流率(UFR)低平,7例正常.手术后3个月,66例症状消失,2例出现并发症经再次处理治愈,不稳定膀胱15例,占21%,包括5例低顺应性膀胱.结论 通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术后详细的尿动力学检查,可明确患者有无下尿路梗阻、膀胱逼尿肌顺应性和收缩功能及尿道括约肌功能.这对于合理选择病人及术后疗效判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残余尿在前列腺增生所致膀胱出口梗阻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应用压力-流率测定法确定前列腺增生症(BPH)患有无膀胱出口梗阻(BOO),并经导管法测定其残余尿,分析51例有或无膀胱出口梗阻的前列腺增生症患的残余尿状况。BOO组和无BOO组分别为31例和20例,残余尿分别为32.8±35.9ml和25.2±22.7ml,范围分别为6~210ml和3~88ml,两缚间残余尿量无显性差异(P〉0.05);其余指标均存在显性差异(P〈0.01)。作认  相似文献   

4.
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尿动力学检查(UDS)是直观、量化反映尿路功能的方法,UDS资料结合临床资料可为BPH的诊治提供了功能和形态依据.综述近年来UDS在BPH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旨在使UDS在BP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术后膀胱痉挛护理中的意义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聂远  杨庞 《护理学杂志》2001,16(3):143-144
为研究前列腺增生症(BPH)术前不稳定膀胱(USB)与术后膀胱痉挛(BS)的关系。阐明尿动力学(UDS)检查在BPH术后BS护理中的意义,将78例BPH病人术前行UDS检查,了解USB情况,术后观察BS发生情况,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术前有USB者。术后BS发生率(87.25)较术前无USB者之术后BS发生率(16.1%)明显增高,提示BPH术后护理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早期发现BS。  相似文献   

6.
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围手术期尿动力学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6例BPH患者手术前后尿动力学资料,判定治疗效果,分析术后并发症原因。患者年龄49~87岁,平均(65.4±7.3)岁。其中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术者37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者263例,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者186例。结果486例患者术前均存在BOO,伴不稳定膀胱者306例(63.0%),低顺应性膀胱者80例(16.5%),不稳定膀胱伴低顺应性膀胱者76例(15.6%),逼尿肌收缩功能中重度受损者99例(20.4%)。术后3个月复查疗效不满意者79例,其中排尿困难61例,尿失禁18例。排尿困难61例中残余梗阻8例(13.1%),并发膀胱颈挛缩4例(6.6%),逼尿肌功能未恢复44例(72.1%,),假性排尿困难5例(8.2%);尿失禁18例中尿道外括约肌受损4例(22.2%),低顺应性膀胱和不稳定膀胱11例(61.1%),两者均有者1例(5.6%),残余梗阻2例(11.1%)。79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查疗效满意75例。486例总疗效满意率99.2%。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BPH的术前诊断和术后并发症的诊疗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前列腺增生症(BPH)是老年男性最为常见的一种良性疾病.尿动力学检查(UDS)是直观、量化反映尿路功能的方法,UDS资料结合临床资料可为BPH的诊治提供了功能和形态依据.综述近年来UDS在BPH中的应用与发展前景,旨在使UDS在BPH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患者膀胱出口梗阻程度对尿动力学指标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113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尿动力学资料,根据膀胱出口有无梗阻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又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四组。结果梗阻组的最大尿流率、膀胱顺应性值和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和急性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梗阻组。梗阻组内各梗阻级别之间在顺应性值、逼尿肌不稳定和急性尿潴留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随梗阻级别增加尿流率和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发生率下降。结论一些反映排尿异常和逼尿肌功能的尿动力学指标受膀胱出口梗阻程度影响,在无法进行压力/流率分析时综合分析这些指标有助于判断出口梗阻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9.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尿动力学检查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尿动力学检查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治疗的意义。方法:通过对48例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发现3例无膀胱出口梗阻(BOO),6例可疑BOO,39例有不同程度的BOO,并发逼尿肌不稳定(DI)9例,逼尿肌收缩无力(逼尿肌收缩为W-以下)5例,高顺应性膀胱2例,低顺应性膀胱6例。结果:根据检查结果分别采用TURP或耻骨后前列腺开放切除术、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加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再手术、药物治疗三种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结论:尿动力学检查是判定BPH患者是否需要手术治疗的客观量化指标,引流尿液及使用新斯的明和加兰他敏是治疗逼尿肌收缩无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尿动力学检查在处理前列腺增生症中的意义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为评价尿动力学检查(UDS)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诊治中的意义,对94例BPH病人进行了详细尿动力学检查。发现94例均有膀胱出口梗阻(BOO);逼尿肌收缩正常或增强92例,乏力2例;逼尿肌不稳定(DI)40例;尿流率(UFR)低平86例,正常8例。手术治疗60例,术后症状消失58例,2例出现并发症经再次处理治愈;UFR形态恢复正常58例,2例低平为逼尿肌收缩乏力者。无DI者症状在术后2~6周消失,DI较轻和顺应性降低不明显者术后恢复与非DI者无区别,DI严重和顺应性严重降低者术后需6~12周,个别需6~12个月才能恢复。本研究表明UDS能明确BPH有无BOO、逼尿肌顺应性和收缩功能,以及尿道括约肌功能状态,对术前合理选择病例和提高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尿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术前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BPH)手术治疗前尿动力学检查的必要性。方法对166例拟行手术治疗的BPH患者的尿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166例患者中,125例(75.3%)证实存在膀胱出口梗阻(BOO ),25例(15.1%)为可疑BOO(BOO±),16例(9.6%)无BOO(BOO-),3组之间在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V)、逼尿肌/外括约肌协同失调(DSD)上差异无统计意义,BOO( )组的逼尿肌不稳定(DI)、低顺应性膀胱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U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对诊断BPH、选择治疗方法和预测疗效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前应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致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功能改变对尿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109例具有完整尿动力学结果的BPH患者根据有无B00分为梗阻组和非梗阻组;梗阻组根据梗阻级别分Ⅲ、Ⅳ、Ⅴ、Ⅵ级4组;逼尿肌收缩力分为逼尿肌收缩力减弱(DCA)与收缩力正常组;逼尿肌不稳定(DI)分DI与非DI;膀胱顺应性(BC)分高、正常、低顺应性三组;28例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术前及术后尿动力参数对比。结果BOO组的前列腺体积(PV)、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DI、急性尿潴留(AUR)发生率明显高于非BOO组(P〈O.05);BOO组的最大尿流率(Qmax)、BC值、DCA发生率明显低于非BOO组(P〈0.05);逼尿肌收缩力正常组的残余尿(RV)与BC值明显低于减弱组(P〈0.05),而BOO和D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减弱组(P〈0.01);DI组的年龄、BC值及DCA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DI组(P〈0.05),而B00级别和AUR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DI组(P〈0.01);低BC组IPSS、BOO级别、AUR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及高BC组(P〈0.05),而DCA发生率明显低于正常及高BC组(P〈0.01);术后Qmax、B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RV、IPSS、DI发生率较术前明显减小(P〈0.01)。结论①BOO常与低顺应性膀胱、DI、AUR合并存在;②IPSS评分不能提示是否存在DI,DI的存在不影响IPSS评分;③TURP是治疗前列腺增生的金标准;④尿动力检查能全面了解有无BOO及BOO所致逼尿肌功能改变情况,对BPH的临床鉴别诊断、预后估计及选择恰当治疗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两种方法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的结果比较,探讨应用前者的必要性。方法:对23例平均年龄为69.3(57~77)岁的患者同时以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两种方法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对相应参数以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比较。结果:①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相比,最大尿流率(Qmax)提高约1.19 ml/s(P<0.05);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减少约10.57 cmH2O(P<0.05);组特异性尿道阻力因子(URA)减少约11.39 cmH2O(P<0.01);AG(Pdet,Qmax-2Qmax)数减小约12.94(P<0.01);最大膀胱容量增加约66.61 ml(P<0.01)。②分别以schafer图所示、AG数>40为判定梗阻的标准,经耻骨上膀胱造瘘的梗阻数均为16(69.6%),而以尿道置测压管均为20(87.0%),前者例数比后者减少。结论:行排尿期压力-流率测定时,经耻骨上膀胱造瘘与经尿道置管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对BPH患者,主张选择前者。对于其它疾病患者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静态尿道测压 (UPP)在诊断BPH致膀胱出口梗阻 (BOO)中的作用。方法  5 1例BPH患者行尿动力学检查 ,经压力 -流率测定其中 42例诊断为BOO ,设为梗阻组 ,另 9例为非梗阻对照 ,比较两组UPP及B超检查的各项指标 ,并行有关的相关分析。结果  ( 1)UPP测定的前列腺长度与B超测定的前列腺体积呈显著正相关 ( r =0 .91,P <0 .0 5 )。 ( 2 )除最大尿道闭合压外 ,梗阻组的平均膀胱颈压、前列腺长度、控尿区面积及前列腺体积显著大于对照组 (P<0 .0 5 )。 ( 3 )前列腺体积与IPSS评分、梗阻程度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结论 UPP检查主要反映BPH所致后尿道结构和前列腺体积的改变 ,对BPH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但在诊断膀胱出口梗阻方面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BPH)患者中叶增生大小与膀胱出口梗阻(BOO)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008年5月~2010年6月因排尿困难就诊的BPH患者131例,通过经腹超声测定前列腺三径和前列腺突入膀胱的距离(IPP),尿动力学检查测定最大尿流率(Qm ax)、最大尿流率时的逼尿肌压力(Pdet@Qm ax),利用L in-PURR图判断梗阻级别和逼尿肌收缩力,并计算出AG值(AG=Pdet@Qm ax-2Qm ax)。不同IPP梗阻程度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并对前列腺体积(PV)、IPP与AG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当IPP>10 mm时,IPP与BOO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821,P<0.01)。PV与BOO相关度较低(r=0.475,P<0.01)。IPP与Pdet@Qm ax高度正相关(r=0.865,P<0.01)。结论:前列腺中叶增生与BOO存在高度相关性,超声测定中叶突入膀胱的距离是判断BOO程度较为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糖尿病(DM)患者尿流动力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BPH合并DM患者30例(研究组)和单纯BPH患者30例(对照组)的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在膀胱感觉减退、膀胱顺应性增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膀胱逼尿肌功能受损、初始尿意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Qmax)、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Qmax)、剩余尿量(RUV)等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加重了BPH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流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DM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对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下尿路症状评估,分析尿动力学的表现,对该类型患者作出合理的治疗与处理。方法 99例行TURP治疗的BPH患者,分成2组,BPH伴糖尿病患者32例(糖尿病组);单纯BPH患者67例(对照组)。对两组的尿动力学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膀胱感觉减退、顺应性增加、不稳定膀胱的发病率进行比较,P值分别是0.044、0.046、0.130。对糖尿病组和对照组的FDV、MCC、BC、PVR、Pmax、Qmax检测指标进行比较,P值分别是0.004、0.441、0.925、0.005、0.053、0.002。结论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膀胱感觉减退,膀胱顺应性增加,初始尿意容量、残余尿增加,最大尿流率降低方面与单纯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可见糖尿病加重了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膀胱功能障碍,尿动力学检查对于BPH合并糖尿病患者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尿道前列腺切除(TURP)联合Punch碎石钳碎石或U100激光碎石治疗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膀胱结石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进一步比较两种碎石方法的有效性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79例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其中Punch碎石钳碎石43例,U100激光碎石36例.结果 两组术后1月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最大尿流率(MRF)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碎石成功率U 100激光组(97.2%)较碎石钳组(62.8%)显著性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1).直径在2.5 cm以上结石,U100激光组较碎石钳组碎石效率及成功率均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直径1.5 cm以下结石,Punch碎石钳与U100激光在碎石效果方面无差异.对直径2.5 cm以上结石U100激光推荐首选.U100激光碎石联合TURP是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Aim:To compare the use of the suprapubic puncture method versus the transurethral method in pressure-flow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Methods:Twenty-three men with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underwent both suprapubic and transurethral pressure-flow studies during a single session.Standard pressure-flowvariables were recorded in all patients with both methods,enabling calculation of obstruction using commonly usedgrading systems,such as the urethral resistance algorithm,the Abrams-Griffith(AG)number and the Schfer linearnomogram.Results: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hods in the mean values ofmaximum flow rate(P<0.05),detrusor pressure at the maximum flow(P<0.01),urethral resistance algorithm(P<0.01),AG number(P<0.01)and maximum cystic capacity(P<0.01).Of the men in the study,10(43.5%)remained in the same Schfer class with both methods and 18(78.3%)in the same AG number area.Using thetransurethral method,12(52.2%)men increased their Schfer class by one and 1(4.3%)by two.There were also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uprapubic and transurethral methods using the AG number:4(17.4%)men moved from aclassification of equivocal to obstructed and 1(4.3%)from unobstructed to equivocal.Conclusion:The differencesbetween the techniques for measuring intravesical pressure alter the grading of obstruction determined by several ofthe commonly used classifications.An 8 F transurethral cathet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a diagnosisof 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 when compared with the suprapubic method.(Asian J Androl 2006 Nov;8:731-73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