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白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曰:“扬州之域多种白术,其状如桴……桴乃鼓槌之名。”又谓“白术,桴蓟也,吴越有之,人多取其根栽莳。一年即稠,嫩苗可茹,叶稍大而有毛,根如指大,状如鼓槌,亦有大如拳者。”再现《证类本草》附图,其中越州术和舒州术的植物形状与现今白术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
高宾  赵丹 《首都医药》2012,(3):46-46
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云:"杜仲生土虞山谷及上党、汉中.二月、五月、六月、九月采皮."李时珍日:"昔有杜仲服此得道,凶以名之."杜仲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补肝肾,强筋骨,安胎之功效.主治肾虚腰痛,筋骨无力,妊娠漏血,胎动不安,高血压等症.  相似文献   

3.
山茱萸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别名:山萸肉、枣皮、萸肉、蜀枣。临床常用于治疗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是补益肝肾涩精固脱的良药。  相似文献   

4.
熟地黄的加工炮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李时珍谓之“今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干燥块根。地黄主要为栽培,以河南修武、温县、武陟、沁阳等地产量最大、质量最佳,为地道药材。  相似文献   

5.
地黄始戴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令人惟以怀庆地黄为上。”本草有坐地黄、干地黄及熟地黄之分。本品为玄参科植物地黄的新鲜或f:燥块根。地黄主要为栽培。以河南修武、温县、武陟、沁阳等地产量最大,质最最佳,为道地药材。  相似文献   

6.
苍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原名术,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李时珍曰:“苍术,山蓟也,处处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从其描述可知所指即今之苍术。  相似文献   

7.
崔国静  张慧婷  贺蔷 《首都医药》2011,18(21):47-47
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山柰俗讹为三柰,山柰生广中,人家栽之。根叶皆如生姜,作樟木香气。土人食其根,如食姜。切断暴干,则皮赤黄色,肉白色,古之所谓廉姜,恐其类也。暖中,辟瘴疠恶气,治心腹冷痛,寒湿霍乱。”这是正品山柰的记载,但是目前市场上有一种伪品一苦山柰,大多数的药商由于种种原因有视二者为一物的现象。为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对山奈作详细的介绍,区分真品和伪品,以防出现混用现象。  相似文献   

8.
宋大丽  于文敏  高宾 《首都医药》2009,16(15):40-40
梅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李时珍谓:“谭子化书云……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青者盐淹曝干为白梅,亦可蜜煎、糖藏,以充果饤……惟乌梅、白梅可入药。”  相似文献   

9.
刘振启  刘杰 《首都医药》2011,(19):44-44
百合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别名"白百合"。李时珍曰:"百合是由众瓣合成或者说它能治百合病症",故叫"百合"。其功效具有养阴清肺、清心安神。临床上常用于阴虚燥咳、劳嗽咳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炮制上主要有百合和蜜炙百合两种规格。  相似文献   

10.
常晓红  王荣芳  于玥 《中国药业》2009,18(10):76-77
介绍杜仲炮制的历史及现状,探讨杜仲的规范化炮制与药效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吴茱萸的炮制与非正品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国静  王晨  贺蔷 《首都医药》2009,16(17):35-35
吴菜萸供药用历史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的记载。现中国药典2005年版也有收载。  相似文献   

12.
甘草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中药之一,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有“国老”之美称。我国是世界甘草的主产地,在全世界24种豆科甘草中,我国分布有11种,其中药用甘草以胀果甘草为主流产品,我国甘草以皮细、色红、粉性足而享誉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3.
杜仲与伪品\"土杜仲\"的简易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丽文 《海峡药学》1999,11(4):49-50
杜仲是一种常用的中药,为杜仲科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主产于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省,性味温、味甘、功效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临床治疗头晕目眩、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妊娠胎漏、胎动不安及高血压病疾病,商品药材杜仲,由于需要量大、供不应求,各地出现了多种混用品.现将简易性状和组织、显微及简易理化鉴别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苏桂云  刘颖 《首都医药》2009,(11):37-37
肉苁蓉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别名:苁蓉、大芸。多年生寄生草本,茎肉质肥厚。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载肉苁蓉药用品种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或管花肉苁蓉的干燥带鳞叶的肉质茎两种。肉苁蓉经酒制后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效。用于阳痿、不孕、腰膝酸软、筋骨无力、肠燥便秘等证。  相似文献   

15.
苏桂云  薛书芹 《首都医药》2009,16(17):38-38
巴戟天别名巴戟、制巴戟、巴戟肉,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中国药典》上描述此品,性状:扁圆柱型,略弯曲,长短不等,直径0.5~2cm,表面灰黄色或暗灰色,具纵纹及横裂纹,有的皮部横向断离露出木部,质韧,断面皮部厚,紫色或淡紫色,易与木部剥离,木部坚硬,黄棕色或黄白色。性味归经:甘、辛,微温,归肝睥经。功效:补肾助阳,祛风除湿,强筋健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杜仲炮制方法的改进,提高盐炙杜仲的炮制质量,增强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杜仲炮制最佳的温度,从而为杜仲炮制温度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药典》中要求的"断丝"作为试验标准,充分利用电热干燥箱烘烤法对杜仲炮制最佳的温度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在140℃的时候2个小时没有断丝,在160℃断丝后继续烘烤半小时未炭化。通过实验数据发现,杜仲胶的最低破坏温度为160℃,断丝时间与温度呈负相关关系,统计学处理P〈0.05;另一方面,当温度升高的时候,炭化和断丝之间的时间也不断缩短,当温度达到210℃的时候几乎在断丝的同时药材也发生炭化。由试验结果表明,杜仲炮制最佳的温度为180℃。结论本组试验为杜仲最佳炮制温度的控制提供了更多更可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香附来源干莎草科植物莎草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山东、浙江、福建、湖南、河南等地。香附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唐本草》始称香附子,均为野生,为常用中药。李时珍日:“其根相附连续而生,可以合香,故谓云香附子。”  相似文献   

19.
刘振启  刘杰 《首都医药》2009,16(17):36-36
大黄作为常用中药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大黄的功效是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疗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冶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药用丰要有“生大黄”和“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4种规格。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因其色黄故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