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霁辉  姚静  周建平 《药学进展》2008,32(7):303-308
多层片给药系统由含药片层及屏障层组成,通过屏障层控制药物的释放。综述近年来该给药系统在缓控释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其在定位释药(颊部黏膜给药、胃内定位释药和结肠定位给药)和控制释药形式(双相型释药、零级释药、双峰型释药和延时型释药)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细菌触发型结肠靶向释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细菌触发型靶向释药系统是依据人体结肠独特的菌群分布,利用细菌具有的偶氮还原酶、糖苷酶及糖苷酸酶等多种酶,能生物降解药物载体,使药物在结肠定位释放。按释药机制和给药方式,细菌触发型结肠释药系统可分为4类:前体药物释药系统、多糖载体释药系统、联合pH依赖型或时滞型的复合释药系统、偶氮芳香族水性凝胶释药系统。它们需采用独特的溶出性试验评价药物的体外释放和γ-闪烁照相法观察药物的体内行为,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DDS)药物释药性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根据文献,对OCDDS药物释药性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进行归纳。结果:体外评价是处方筛选和优化的主要手段,包括加入人工胃液、人工小肠液、人工结肠液等释放介质的传统型释放度测定法和在释放介质中加入大鼠盲肠内容物或人体排泄物的非传统型释放度测定法;体内评价是衡量产品质量、处方工艺合理性的标准,主要由测定药动学参数的动物模型研究实验和直接观察制剂在人体内的转运与释放过程的γ-闪烁扫描法组成。结论:释药性的体内、外评价方法能够反映OCDDS药物的释放行为,但由于人体胃肠道环境复杂多样以及体内、外相关性差异等,对其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一种体外具有"慢速-快速"双相释药特征的茶碱时辰给药系统以用于哮喘的夜间治疗,并考察其在犬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分别以磷酸钠和氯化钠为内外层渗透推动剂,制备双层片片芯,以CA-PEG400-DEP(54.5:36.4:9.1,)为包衣膜组成给药系统.考察包衣膜厚度对茶碱释放的影响,及经口送服后时辰给药系统和缓释片在犬体内的药动学.结果 时辰给药系统包衣增重不影响其双相释药特征,系统体外的累积释放量随包衣的增重而减小.犬体内药动学研究表明较之缓释片,时辰给药系统的Tmax延长,Cmax减小.包衣增重影响时辰给药系统的生物利用度,每片包衣增重19、9 mg时,其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50%,每片包衣增重6 mg时,其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100%.结论 成功制备了双相释药特征的茶碱时辰给药系统.较之缓释片,可提前至晚9:30服药在清晨达峰浓度,且达峰后可长时间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与普通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和生物等效性。方法以自制的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作为受试制剂,上市制剂"葵拉兰"作为参比制剂,采用UPLC-MS/MS联用技术,测定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在Beagle犬体内的血药浓度经时过程,数据经DAS2.0软件处理分析获得药物动力学参数,对AUC0-t、AUC0-∞、ρmax及tmax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非参数检验等统计学处理,评价双层片与普通制剂的生物等效性,利用Loo-Rigelman法评价其体内外相关性。结果与参比制剂相比,受试制剂的ρmax降低,tmax有所延长,体内外相关性中r=0.986 6。结论右旋酮洛芬氨丁三醇速释缓释双层片较参比制剂具有速释和缓释特征,体内吸收与体外释放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的体外释药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陈鹰  李高  李海平  王瑞华 《中国药师》2006,9(12):1092-1095
目的:研究长春西汀自微乳化释药系统(VIN-SMEDDS)的体外释药特性。方法:进行了体外释放度实验,考察释放度实验方法学、释放介质、转速和制剂因素对药物释放特性的影响。结果:释放度实验方法学、释放介质、转速和制剂处方因素都会对药物释放测定结果造成影响。采用反相透析技术能较好地模拟口服后的体内生理情况,在人工肠液中,转速50r·min~(-1)下,VIN-SMEDDS 累积释放百分率3h 达到68.45%。SMEDDS 制剂的电性对释放基本无影响,VIN-SMEDDS 的体外释放比长春西汀自乳化释药系统(VIN-SEDDS)好。结论:长春西汀自乳化释药系统显著提高了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程度。体外反相透析释放实验的透膜限速过程属于被动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7.
包强  刘效栓  李喜香  肖正国 《中国药房》2013,(43):4108-4111
目的:为设计开发新型中药固体速释制剂提供研究思路。方法:检索近期国内、外相关文献,以处方设计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中药泡腾片、分散片、崩解片、舌下片、口含片、口腔速溶膜剂等固体速释制剂的类型、处方设计和制备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中药固体速释制剂具有崩解及溶出迅速、药效发挥快等特点,适用于急症患者的治疗,老年人、儿童及吞咽固体困难的患者服药方便,但相关药学基础研究较薄弱。建议从处方的粉体学性质、体外释药模式的建立与评价、药动学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陈晶  王乐  边虹铮  陶秀娥 《中国药房》2012,(36):3448-3451
目的:介绍脉冲释药系统及相关制剂的研究进展。方法:整理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脉冲释药系统的特点和类型以及各种脉冲释药制剂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结果:脉冲释药系统的特点包括可按需定时定量释药、预防疾病发作和减少不良反应、降低产生耐药几率、避免肝脏首关效应、增加患者依从性等。脉冲释药系统的类型包括本体溶蚀系统、表面溶蚀系统、酶降解激活释药系统、渗透压激发释药系统、超声波激发释药系统等。脉冲释药制剂涵盖了口服(如包衣片剂、胶囊剂、微丸)、注射(如注射微球制剂)、外用(如透皮贴剂)等各个领域。结论:随着研究水平的提高,借助于新辅料和制剂新技术,更多的药物将被制成脉冲释药制剂,脉冲释药系统会有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微丸的进展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15  
对微丸制剂的结构、释药机制、制备微丸的辅料、微丸的制备方法及其体内过程的特点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7,(36):5176-5180
目的:为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CDDS)的体内外释药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查阅相关研究文献,对OCDDS的体内、体外释药性评价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根据溶出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差异,OCDDS体外释药性评价方法可分为常规的体外释放度测定和改良的体外释放度测定。OCDDS体内释药性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动物体内药动学及组织分布评价、X射线衍射分析、γ-闪烁法分析、同位素标记技术、多层螺旋CT扫描技术、多光谱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等。结论:面对人体胃肠道的复杂环境以及新型辅料、新释药机制等的不断出现,现有的OCDDS体内外释药性评价方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且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探索建立新的、完善的OCDDS体内外释药性评价体系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口服药物速释系统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1概述 口服药物速释系统是一大类口服给药后迅速崩散或溶解,通过口腔或胃肠黏膜迅速释放并吸收的制剂.它的名称国内尚未统一,其译名包括:  相似文献   

12.
体外释放行为研究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反映微球在体内的释药状况,有利于筛选出更理想的处方及工艺.体外释放度试验是微球制剂释药速度的体外评价方法,可以了解制剂的生物药剂学特点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释放和吸收,使体外释放获得的数据能与体内数据具有相关性.体外释放度实验是常用的微球制剂体外释药速度的评价方法.建立体内外相关性后就能以体外实验代替体内实验来测定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根据药物的性质、给药途径和释药时间,选用不同的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采用相应的制备工艺;通过调整PLGA的组成、分子量、载药量及粒径的大小等因素,能控制药物达到不同的释放速度或程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药房》2019,(4):548-553
目的:为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及体内外相关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以"纳米给药系统""体外药物释放""体内外相关性""Nanoparticles""Drug release""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等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维普、PubMed、Elsevier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1年-2018年6月发表的相关文献,从纳米给药系统药物体外释放测定的挑战、药物体外释放度测定的主要方法、体外释放度的数学模型拟合以及体外释放-体内行为相关性研究等3个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 318篇,其中有效文献41篇。目前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研究面临的挑战主要来源于纳米粒径的多样性和不均匀性、体内释放过程的多重性以及在体内易受到各种蛋白的影响等。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的主要测定方法有透析法、离心法、流通池法、凝胶法、加压超滤法、扩散池法和原位法等,各有一定的优缺点。目前针对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的体外释放动力学数学模型进行系统研究的文献较少,对其进行体外释放-体内行为相关性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今后可通过在药物体外释放测定的介质溶液中引入体内蛋白、在释放测定过程中设计模拟纳米给药系统在体内的分布特性、控制测定装置孔隙大小等方面减小对粒径的影响,使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度的测定方法更加完善;通过进一步体外释药模型拟合、体内外相关性研究,使纳米给药系统中药物体外释放更好地预测其体内行为。  相似文献   

14.
口服渗透泵型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渗透泵型控释制剂作为缓控释制剂的典型代表,是以渗透压作为释药动力,以零级释放动力学为特征的一种制剂技术。由于渗透泵控释制剂具有零级释药特征,释药行为不受介质环境pH,胃肠道蠕动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体内外释药相关性较好等特点,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开发的热点。渗透  相似文献   

15.
口服缓控释制剂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前,缓控释制剂的技术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每日一次给药系统、恒速释放、定位和定时释放技术等,本文综述了这些给药系统的原理及研究进展。通过改变片剂的向何外形可达到恒速释放的目的,介绍了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片;定位释药技术研究较多的是胃内滞留系统及结肠定位释药;定时释放即脉冲式给药系统,包括脉冲释药片、脉冲释药微丸及热控制脉冲式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16.
自微乳释药系统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自微乳释药系统的组成、体外释药研究方法及自微乳新型制剂的研究进展.自微乳新型制剂主要包括固体自微乳、过饱和自微乳和正电荷自微乳,新型自微乳制剂可以弥补其不足,更好地发挥自微乳固有特点.  相似文献   

17.
《中国药房》2015,(16):2281-2284
目的:综述口服缓控释系统的研究进展。方法:以"骨架片""渗透泵片""纳米技术""缓控释制剂"等为关键词,在Elsevier期刊、清华大学镜像、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检索源检索相关文献,筛选2009-2014年口服缓控释系统的释药机制、剂型及制备技术等研究进行综述。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51 055篇,其中有效文献237篇。口服缓控释制剂的释药机制主要有扩散、溶蚀、溶出、渗透泵和离子交换等,常用剂型有骨架片、渗透泵片、胃滞留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定时脉冲胶囊等,最新的制备技术有纳米制剂技术、靶向制剂技术、固体分散技术和半固体制剂技术等。结论:口服缓控释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已经成为缓控释制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但作为一种新型给药系统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渗透泵控释制剂作为缓控释制剂的典型代表,是以渗透压为释药动力、以零级释放动力学为特征的一种制剂技术。由于其释药行为不受介质环境pH和食物等因素的影响,以及体内外释药相关性较好等特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多年的发展,渗透泵制剂的机制不断创新,结构不断完善,并已有多个产品上市。本文概述了渗透泵系统的发展历程及控释原理,并从药物溶解度、渗透压、释药孔及包衣膜4个方面,重点阐述影响渗透泵控释制剂药物释放速率的关键因素和国内外研发新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药房》2017,(25):3586-3589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开展中药自微乳化释药系统(SMEDDS)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自微乳化释药系统""中药成分""制剂""应用"等为关键词,组合查询2008年1月-2017年5月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SMEDDS处方设计要点及其自身特点、SMEDDS在中药中的应用研究、中药自微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06篇,其中有效文献22篇。在设计SMEDDS处方时应注意筛选出最优处方。SMEDDS具有体内自微乳化、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增加脂溶性药物经淋巴途径的吸收等特点。SMEDDS在葫芦素、穿心莲内酯、姜黄素、银杏叶总黄酮、水飞蓟宾、山楂叶总黄酮、葛根素、丹参酮、苦参碱、夏天无总碱、牡丹酚、β-榄香烯、川芎油等中药成分中均有应用。目前所报道的中药自微乳都是中药成分,不能反映中药的全部成分组成及原有功效;对中药SMEDDS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处方的优化、筛选与体外释药的研究,而对于增强SMEDDS在体内吸收和生物利用度等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20.
刘璧玉  陈燕忠  吕竹芬  叶星辰 《中国药师》2011,14(12):1816-1817
时辰药理学研究发现,一些疾病如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炎症反应及疼痛等的发作具有时间节律性,传统的以零级速率、一级速率释药的缓/控释释药技术只能使药物在不易发病的时段内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而到需要药物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时,体内药物浓度却又达不到所要求的水平,从而延误了有效治疗时机.因此,这几类释药技术制备的制剂已无法满足临床治疗的需要.脉冲释药技术是以时辰药理学的原理为依据,制备出能够根据疾病昼夜节律特点定时、定量释放药物的制剂新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