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建立测定复方蒲黄片中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 方法 采用Luna C18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0.4%磷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0.8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54 nm. 结果香蒲新苷和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分别在0.029~0.570 mg.mL-1 和 0.050~1.010 mg.mL-1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0%和97.5%,RSD均<2.0%. 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HPLC法测定蒲黄总黄酮提取物中香蒲新苷(1)及异鼠李素-3-O-新橙皮糖苷(2)的含量.采用Eclipse XDB C18柱,乙腈-0.5%乙酸-甲醇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48nm.1和2分别在10~400μg/ml和12.6~504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9%和102.3%,RSD分别为1.66%和2.05%.  相似文献   

3.
A spirosecokaurenoid, angustifolin (Ⅰ) was isolated from the leaves of Rabdosia angustifolia (Dunn) Hara (Labiatae) and its structure was established from spectral and chemical evidence. One known diterpenoid, isodonal (V) was also isolated together with β-sitosterol. (Ⅰ) and (Ⅴ) showed in vitro cytotoxicity and in vivo tumor inhibitory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4.
狭叶香茶菜二萜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狭叶香茶菜(Rabdosia angustifolia(Dunn)Hara)其叶味极苦,民间作消炎、清热、健、胃药使用。我们从云南丽江地区产狭叶香茶菜叶的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得三个单体,其中二个为已知化合物isodonal(V)和β-谷甾醇,另一个经鉴定其结构与Kubo由shikodonin得到的衍生物O-methylshikodonin相同,但这是从自然界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又一个具螺断贝壳杉烯(spirosecokaurene)型骨架的化合物,命名为狭叶香茶菜素(angustifolin)(1)。药理实验表明,化合物(1),(V)对体外Hela细胞和ECA细胞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对体内ECA和S_(180)等肿瘤模型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将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生蒲黄包煎提取工艺中包煎袋的材料、层数和装量容积比,并对生蒲黄提取液进行热稳定性考察。方法:采用HPLC法同时测定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以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和溢出率为评价指标并进行综合评分。在SPSS 22.0软件上,以综合评分为数据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法对包煎袋的材料、层数和装量容积比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并多重比较。通过测定不同受热温度和时间下香蒲新苷、异鼠李素-3-O-新橙皮苷含量的变化,考察蒲黄提取液的热稳定性。结果:蒲黄应置于装量容积比为1∶4的两层无纺布袋中,按已优选的醇提工艺提取。回收乙醇后的提取液在高温或长时间受热下易降解,提取液应采用减压浓缩。结论:蒲黄提取工艺应避免高温或长时间受热,浓缩工艺应采用减压浓缩,以降低成分的降解。优选的蒲黄包煎袋材料、层数、装量容积比合理可行、稳定科学,适合于该制剂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甘草叶中酚酸和黄酮甙类成分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eh)的干燥叶中分离到7个甙类成分,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确定结构为原儿茶酸-1-O-β-D-呋喃木糖酯甙(1-O-protocatechuyl-β-D-xylopyranose,Ⅰ)、洋芹素-6,8-C-二葡萄糖甙(vicenin-2,Ⅱ)、异鼠李素-3-O-芸香糖甙(narcissin,Ⅲ)、山柰酚-3-O-芸香糖甙(nicotiflorin,Ⅳ)、山柰酚-3-O-β-D-葡萄糖甙(astragalin,Ⅴ)、槲皮素-3-O-芸香糖甙(rutin,Ⅵ)和槲皮素-3-O-β-D-葡萄糖甙(isoquercitrin,Ⅶ)。其中,Ⅰ是新化合物,命名为乌拉尔新甙(uralenneoside);Ⅲ在本属植物中为首次报道;Ⅲ~Ⅶ在乌拉尔甘草中首次分得。Ⅱ~Ⅶ都是已知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7.
乌药叶中黄酮类成分研究(2)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研究乌药叶的抗菌、抗炎有效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学 ,化学及波谱学等方法进行分离与结构鉴定。结果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 ,又从乌药叶中分离得到 4个黄酮类化合物和 1个倍半萜类化合物 :乌药醇 (5 ) ,4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被鉴定为nubigenol(1 ) ,山奈酚 3 O (6″ 反式 对 肉桂酰基 ) β D 吡喃葡萄糖苷 (2 ) ,香叶木素 7 O β D 葡萄糖苷 (3 )和芦丁 (4 )。 结论这 4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属内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狭叶羌活(Notopterygium incisumTing ex H. T. Chang)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的化学成分,为其质量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用GC毛细管柱进行分析,归一化法测定其相对含量,并用GC-MS法鉴定化学成分。结果检出242个色谱峰,初步鉴定出83个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5·77%。结论狭叶羌活根茎和根的挥发油中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单萜和倍半萜类化合物,两者分别占总油中化学成分的13·63 %和67.93 %。(1S)-β-蒎烯(1·67%)、3-蒈烯(1·05%)、柠檬烯(1·22%)和1S-endo-醋酸冰片酯(1·68%)为单萜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 )-β-榄香烯(6·78%)、苜蓿烯(1·54%)、α-石竹烯(2·64%)、异大香叶烯D (1·67%)、桉烷-4 (14),11-二烯(2·36%)、α-芹子烯(2·42%)、δ-杜松烯(1·55%)、3,7,11-三甲基-2,6,10-十二烷三烯-1-醇(1·03%)、(±)-榄香烯(5·18)、(-)-匙叶桉油烯醇(1·40%)、愈创醇(3·81%)、去羟基异菖蒲烯二醇(1·06%)、γ-桉醇(1·05%)、α-桉醇(7·97%)、异愈创木醇(3·09%)和胡萝卜醇(2·30%)为倍半萜类化合物中的主要成分。总挥发油中,反式肉桂酸异丙酯占11·3%,为所有化合物中含量最高者。  相似文献   

9.
藏药狭叶红景天化学成分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藏药狭叶红景天的化学成分,应用硅胶、ODS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反相HPLC等多种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应用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藏药狭叶红景天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化合物,其中4-羟基-苯乙基-(4′-甲氧基-苯乙基)醚(1)和β-D-葡萄糖苷-2-羟基-2-甲基-丁酸酯(2)为新化合物;对乙氧基苯乙醇乙酯(3),对羟基苯甲酸乙酯(5),对羟基苯甲醛(7),R(-)-mellein(8),对甲氧基苯乙醇(10)5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红景天属植物中得到,对羟基苯乙酮(4),对羟基苯甲酸(6),豆甾醇(9),3,4,5-三羟基苯甲酸甲酯(11)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狭叶红景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0.
梁光义  孙南君 《药学学报》1984,19(3):190-194
自狭叶藜芦中分离出一种新碱狭叶藜芦碱甲,根据光谱数据和衍生物的制备确定其结构。药理实验表明,该化合物有较强且持久的降压和减慢心律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1.
茜草中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茜草根中分得十二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确定了八个已知化合物和一个新化合物(Ⅴ),Ⅴ的结构为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甙(▽)。  相似文献   

12.
茜草中蒽醌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从茜草Rubia cordifolia L.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七个蒽醌类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及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Ⅰ),1-羟基蒽醌(Ⅱ),1,2,4-三羟基蒽醌(Ⅲ),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葡萄糖甙(Ⅳ),1,2-二羟基蒽醌-2-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Ⅴ),1,3-二羟基-2-羟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6)-β-D-吡喃葡萄糖甙(Ⅵ)及1,3,6-三羟基-2-甲基蒽醌-3-O-β-D-吡喃木糖(1→2)-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甙(Ⅶ).其中Ⅶ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13.
新疆一枝蒿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勇民  于德泉 《药学学报》1985,20(7):514-518
从新疆一枝蒿(Artemisia rupestris L.)的全草中得到8种成分。经鉴定7种为已知物即针叶春黄菊酸、顺式螺缩酮烯醚多炔、反式螺缩酮烯醚多炔、胡罗卜甙、栀子素丁,β-谷甾醇和棕榈酸;另一种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一技蒿酸(Ⅳ)。  相似文献   

14.
鼠掌老鹳草抗菌活性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鼠掌老鹳草中分得一个具有抗菌活性的新化合物—短叶苏木酚酸乙酯(7),通过光谱分析测定了结构。另外还分得10个已知成分。  相似文献   

15.
野菊花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德泉  谢凤指 《药学学报》1987,22(11):837-840
本文报告自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hemum indicum L.)的头状花序中分得六种结晶性成分,经光谱(IR,UV,MS,1H-NMR,13C-NMR)分析和衍生物制备证明五种为已知成分。胡萌卜甙、豚草素·金合欢素·1-单山萮酸甘油酯及棕榈酸。另一种为新倍半萜成分,命名为野菊花醇。并确定其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6.
宁夏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宁夏贝母(Frdillapia taipaiensis P. Y. Li var. ningxiaensis Y. K. Yang et. J. K. Wu)的鳞茎中分得六个异甾体生物碱成分,鉴定为宁贝素(taipaienine,Ⅰ)、川贝酮(chuanbeinone,Ⅱ)、西贝素(imperialine,Ⅲ)、贝母乙素(verticinone,Ⅳ)、贝母辛(peimissine,Ⅴ)和异贝母甲素(isoverticine,Ⅵ).其中T为一新C-去甲-D-高甾生物碱。应用波谱分析(IR,MS,1HNMR和13CNMR)等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  相似文献   

17.
滇黄芩中新黄酮成分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碧煌  刘永漋 《药学学报》1989,24(3):200-206
从唇形科植物滇黄芩Scutellaria amoena C.H.Wright的根中分得八种黄酮类成分(Ⅰ~Ⅷ)。经理化常数测定、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证明,Ⅰ和Ⅱ为新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2S)-2′,5,6′-三羟基-7-甲氧基双氢黄酮-2′-O-β-D-葡萄吡喃糖甙(Ⅰ)和(2 R,3 R)-2′,3,5,7-四羟基双氢黄酮(Ⅱ);其余六种为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5,7,8-三羟基双氢黄酮(Ⅲ)、(2S)-2′,5,6′,7-四羟基双氢黄酮(Ⅳ)、(2 R,3 R)-2′,3,5,6′,7-五羟基双氢黄酮(Ⅴ)、2′,5,6′,7-四羟基黄酮(Ⅵ)、去甲汉黄芩素(Ⅶ)和千层纸甲素(Ⅷ),此六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18.
广金钱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豆科山蚂蝗属植物广金钱草[Desmodium styracifolium (Osbeck)Merr.]中分离得到八个化合物,其中两个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广金钱草碱(desmodimine,Ⅰ)和广金钱草内酯(desmodilactone,Ⅱ),两个已知三萜类成分为羽扇豆酮(Ⅲ)和羽扇豆醇(Ⅳ);其他还有三十三烷(Ⅴ),硬脂酸(Ⅵ),β-谷甾醇(Ⅶ)和花生酸花生醇酯(Ⅷ)。并通过光谱分析推定两个新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其他六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茜草中萘酸酯类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从茜草根中分离出四个萘酸甲酯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及化学方法鉴定,化合物Ⅰ为一新成分,命名为茜草内酯(rubilactone,Ⅰ),化合物Ⅱ~Ⅳ分别为已知物3’-甲氧羰基-4’-羟基-萘骈[1’,2’-2,3]呋喃(furomollugin,Ⅱ),二氢大叶茜草素(dihydromollugin,Ⅲ),2-(3’-羟基)异戊基-3-甲氧羰基-1,4-萘氢醌-1-O-β-D-吡喃葡萄糖甙(Ⅳ)。其中Ⅱ系自茜草属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20.
徐礼燊  刘爱茹  张秀琴 《药学学报》1989,24(10):755-758
槐花是一种常用中药,含有芦丁等黄酮成分。本文介绍了槐花中总黄酮的库伦滴定法,以含KBr-HCI的溶液作电解液,在阳极发生溴进行滴定,每分子芦丁与2分子溴反应。n值=4。本法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微量样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