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牙周治疗对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定植的影响。方法对49例中重度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治疗进程进行跟踪,分别于龈上菌斑刮除后(基线)、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和牙周翻瓣术后12周,采集龈下菌斑标本抽提DNA,利用古细菌16S rRNA基因通用引物进行PCR,对各菌斑标本古细菌16S rRNA表达进行定性检测,确定阳性标本并计算古细菌检出率。采用Real-Tim e PCR技术对阳性标本中总细菌和古细菌16S rRNA基因进行定量检测,计算古细菌相对丰度。结果牙周翻瓣术后12周时龈下菌斑标本中的古细菌检出率和古细菌相对丰度分别为17.6%和0.58%,显著低于基线时的69.4%和2.32%及牙周基础治疗后4周时的57.1%和2.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龈下菌斑中古细菌的定植情况伴随牙周治疗的进程而迅速降低,提示菌斑厌氧环境的改变是影响古细菌定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
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龈下菌斑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牙周炎基础治疗前后龈下菌斑内螺旋体和球菌的百分比组成的改变,为慢性牙周炎的疗效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均施以龈上洁治术、龈下刮治术,所有患者每周复诊1次,采集龈下菌斑,进行刚果红染色,镜检计数螺旋体及球菌的百分比,同时检测患牙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牙周袋探诊深度(PD)。结果:患者经治疗1周后,菌斑指数(PLI)、龈沟出血指数(SBI)值变化极为显著(P〈0.01),2周后牙周袋探诊深度(PD)、螺旋体的减少及球菌的增加也极具显著性(P〈0.01),至3周时趋于稳定。结论:基础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SBI,使螺旋体百分比显著降低,球菌百分比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 rRNA 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 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 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 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用唾液取代龈下菌斑采集牙周致病菌样本的可能性。方法选择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各36例,应用16SrRNAPCR技术分别检测患者龈下菌斑和唾液中的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和福赛斯坦纳菌(T.f)。以21名牙周健康者作为对照。结果A.a在侵袭性牙周炎患者唾液和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41.67%和50%,与其他两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g在侵袭性牙周炎和慢性牙周炎患者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67%和50%,在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为83.33%和91.67%,与对照组的30%和51.74%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T.f在侵袭性牙周炎、慢性牙周炎和健康对照者龈下菌斑中的检出率分别91.67%、91.67%和85.71%;在唾液中的检出率分别为75%、66.67%和71.43%;三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的非刺激性全唾液是龈下菌斑样本的集合,可以取代龈下菌斑用于采集细菌样本检测牙周病原菌。  相似文献   

5.
目的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比较福赛斯坦纳菌(T.f)、牙龈卟啉单胞菌(P.g)在慢性牙周炎(CP)和冠心病伴慢性牙周炎(CHD+CP)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探讨其检出率与CP和CHD的关系.方法 整群选择2014年1—12月该院收治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CP 62例,CHD+CP 70例,收集位点龈下菌斑,提取DNA,用PCR法检测T.f、P.g分布.结果 两组中,T.f检出率分别是66.67%、71.43%、92.5%和85.71%、70.37%、80.95%;T.f在CP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982,P=0.003<0.05).P.g在两组中,在轻、中、重度CP检出率分别是22.23%、52.38%、35.00%和21.43%、55.56%、42.86%.在(CP+CHD组)中,T.f与P.g有相关性(r=-0.306,P=0.012<0.05).结论 Tf可能与冠心病发病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牙周炎患者的唾液、龈下菌斑中三种厌氧微生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唾液样本用于检测微生物的可能性。方法:选取侵袭性牙周炎(AgP)患者40例,慢性牙周炎(CP)患者36例,非牙周炎者30例,在非刺激性情况下取患者唾液及龈下菌斑,对两种样本中的福赛坦氏菌(Tf)、牙龈卟啉单胞菌(Pg)、齿垢密螺旋体(Td)进行检测。结果:AgP患者、CP患者检出Tf、Pg、Td率高于非牙周炎者(P<0.05),有显著性差异。Td在CP患者龈下菌斑样本的检出率高于唾液样本(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福赛坦式菌、牙龈卟啉单细胞、齿垢密螺旋体三种微生物在AgP和CP患者的龈下菌斑以及唾液中广泛存在,并且他们的检出状况与受试者牙周指标存在相关性,因此唾液样本同样可用于三种微生物的检测,并且可在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取样时显示出优势。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牙周炎伴有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分析慢性牙周炎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无冠心病史慢性牙周炎患者43例,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8例;冠心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40例,设为实验组,其中男23例、女17例。记录牙周指数: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BOP)、附着丧失(AL),研究两组之间牙周指数的关系;采集龈下菌斑,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5种常见牙周致病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Aa)、牙龈卟啉单胞菌(Pg)、中间普氏菌(Pi)、福赛拟杆菌(Bf)和齿垢密螺旋体(Td),分析两组细菌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之间牙周指数BOP、PD、AL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实时定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Pg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a、Pi、Bf及Td的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有冠心病的牙周炎患者,其牙周指数均较无冠心病史牙周炎患者严重;龈下菌斑中Pg含量高的牙周炎患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9.
牙周病是口腔二大疾病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是引起成人失牙的主要疾病之一。牙周炎的早期临床特征是牙龈炎症,无其他明显的不适,易被患者忽视,就诊率较低。当牙周袋形成,附着丧失,牙槽骨吸收,出现牙松动,咀嚼无力或疼痛,甚至发生牙周袋溢脓、急性牙周脓肿时方来就诊,已到中、晚期。通常认为单纯基础治疗不易痊愈,临床效果不佳,而牙周翻瓣术操作较复杂、费时,患者较难接受。我们对同一中度牙周病患者的两侧同名后牙进行基础治疗后。分别进行改良Widerman翻瓣术与第二次牙周龈下刮治术,比较二者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牙周正畸联合龈下超声刮治对牙周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6例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龈下超声组与联合治疗组,各53例.龈下超声组患者采用龈下超声刮治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采用牙周正畸联合龈下超声刮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水平,以及疼痛视觉模...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牙周袋龈下菌斑中古细菌分布的基线信息,探讨其分布与牙周病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古细菌通用引物扩增菌斑标本,PCR产物连接TA载体,挑选多个克隆测序。其结果使用数据库比对并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随机采集牙周病患者龈下菌斑标本,按照牙周袋深度分组(A、B、C、D组),检测并比较各组菌斑中古细菌的检出率。结果测序结果证实扩增产物为古细菌。临床标本中牙周袋较深组(C组和D组)的古细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浅牙周袋组(A组和B组)。结论古细菌的检出率随牙周袋探诊深度的增加而增高。提示古细菌可能参与牙周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辅助龈下刮治联合根面平整术对侵袭性牙周炎(AgP)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3月—2021年3月南开大学口腔医院收治的AgP患者2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103例。对照组行龈下刮治联合根面平整术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米诺环素辅助治疗。记录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炎症因子及牙周致病菌检出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附着水平、菌斑指数、牙周袋深度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治疗前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坦菌、齿垢密螺旋体检出率的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米诺环素辅助龈下刮治联合根面平整术治疗AgP可提高疗效,改善牙周组织状况,减轻炎症反应,有效清除牙周致病菌,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检测的病原菌-福赛类杆菌(T.f)、具核梭杆菌(F.n)与龈下菌斑中检测的牙周致病菌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动脉搭桥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龈下菌斑,采用牙周致病菌特异性引物,通过(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病原菌的DNA并对其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分析及比对.结果 将两种细菌PCR产物的测序结果,通过blast比对,达到显著联配,它们的核苷酸相似程度为99%~100%,且符合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龈下菌斑中检测的病原菌有同源性,说明牙周致病菌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牙周基础治疗对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64例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常规降糖治疗和牙周基础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降糖治疗),每组各32例,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全牙列菌斑指数(PLI)、出血指数(BI)及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试验组治疗后PD、AL、PLI、BI、FBG、HbAlc以及hs-CRP均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结论牙周基础治疗能改善2型糖尿病伴牙周炎患者牙周状况,并改善糖代谢,有利于其总体血糖水平控制。  相似文献   

15.
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慢性牙周炎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浩  杨霞  李丛华  向学熔  黄孝庆 《重庆医学》2011,40(32):3287-3288,3290
目的观察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方法 49例患者中基础治疗后未接受维护治疗者21名(未维护治疗组),完成基础治疗后接受维护治疗者28名(维护治疗组)。记录并分析初诊和复诊时各项临床指标,包括缺失牙数、探诊牙周袋浓度深度(PD)、牙龈出血指数(BI)和牙周附着水平。结果维护治疗组缺失牙数少于未维护治疗组。两组患者复诊时BI、PD情况优于初诊时(P<0.05);维护治疗组BI、PD情况优于未维护治疗组(P<0.05)。两组患者复诊时牙周附着水平优于初诊时(P<0.05)。结论基础治疗联合牙周维护治疗对慢性牙周炎的治疗作用优于单纯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方法分析经牙周基础治疗使牙周袋变浅后龈下微生物种类的变化。方法选取2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患者1和患者2),在牙周基础治疗前及治疗后6、12、18周和1年时,采集同一位点的龈下菌斑,提取菌斑总DNA,PCR扩增16S rDNA的V3~V5区片段,DGGE分离获得条带图谱;计算条带数目和相似度,并对条带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患者1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明显变浅,达到≤3 mm的正常水平;患者2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变浅,但仍≥5 mm。治疗前后2例患者DGGE条带数目无明显变化,治疗后各时间点的DGGE条带与基线分别保持48.14%~57.8%和63.70~72.35%的相似度。牙周治疗各阶段菌群聚类特征分析显示:牙周基础治疗后6周时,菌群聚类特征与基线相比变化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再变化。结论慢性牙周炎患者在接受牙周基础治疗后,虽然牙周探诊深度变浅,但牙周微生物可能已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再定植。  相似文献   

17.
王璐 《西部医学》2013,(11):1636-1637
目的 观察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牙周基础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侵袭性牙周炎患者50例,22例局限型,28例广泛型,对所有患者采取牙周基础治疗.治疗前后检测患者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临床附着丧失和牙周探诊深度等指标.结果 治疗前患者出血指数(2.79±0.93),菌斑指数(1.96±0.98),临床附着丧失(3.24±1.86),牙周探诊深度(3.49±1.93),治疗后患者出血指数(0.81±0.53),菌斑指数(0.82±0.53),临床附着丧失(1.99±0.73),牙周探诊深度(2.26±1.06),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牙周基础治疗侵袭性牙周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满意,炎症控制比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Er-YAG及Nd-YAG激光辅助牙周基础治疗技术在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非手术治疗中的疗效;观察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纳入30例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采用自身对照设计,分区法使用Er-YAG激光、Nd-YAG激光联合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对照组常规牙周基础治疗,分别于基线、治疗后6周、12周检查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 PD)、临床牙周附着水平(clinical attachment level, CAL)、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牙松动度(tooth mobility, TM)以及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 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HbA1c)等,记录两种不同波长激光术中疼痛感、软组织恢复期,进行临床统计和比较。结果:3组治疗后的PD、CAL、SBI、TM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Er-YAG激光组、Nd-YAG激光组的PD、CAL、SBI、TM指标在治疗后6周、12周时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均P<0.05);同一时间点Er-YAG激光组、Nd-YAG激光组间的临床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r-YAG激光组术中疼痛感更轻、软组织恢复期更短(P<0.05);患者的HbA1c水平在治疗后6周、12周呈现持续改善。结论: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光对伴2型糖尿病牙周炎患者非手术治疗均有显著疗效;Er-YAG激光在辅助牙周基础治疗中对软组织的创伤更小,更适宜牙周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