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晶状体超声乳化吸除术中植入开放型囊袋张力环( capsular tension ring,CTR),以增加晶状体囊袋的稳定性已成为常见方法。术后并发症较少,可以有效减少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ar opacification,PCO)以及人工晶状体( intraocular lens,IOL)偏心和倾斜的发生,并且不影响IOL度数的计算及未见较常规白内障手术增加像差的引入。本文就CTR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的应用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囊袋张力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囊袋张力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及预防后发障的疗效。方法 对7例7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5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 囊袋张力环 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2眼行非超声乳化小切白内障外摘除 囊袋张力环 一体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7例7眼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均得以提高,撕囊口完整,人工晶状体位正,后囊膜平整。无皱缩、混浊、术中术后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对于晶状体半脱位给患者,囊袋张力环可增加手术的安全性,维持晶状体囊袋的完整性及人工晶状体的正常位置,抑制囊袋收缩,防止人工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到后囊,减少后囊膜混浊的机会,降低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的疗效.方法:对15例(15眼)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吸出术+囊袋张力环+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15例(15眼)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均得以提高,人工晶状体位正,后囊膜平整,无皱缩,混浊,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在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中植入囊袋张力环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术后人工晶状体偏位,降低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半脱位晶状体超声乳化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CTR)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2例12眼半脱位晶状体行白内障手术,术中连续环形撕囊,行白内障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植入CTR后,囊袋内植入折叠式人工晶状体。结果:晶状体半脱位白内障患者12眼均顺利植入了CTR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患者视力均得以提高,人工晶状体位正,无明显手术并发症。结论:CTR可防止人工晶状体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是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导致视力下降的最常见远期并发症,是术后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迁移、上皮一间质转化,以及术后创伤和炎症反应的结果.术中植入含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药物的缓释系统或囊袋张力环均有可能降低PCO的发生.本文就药物、缓释系统、囊袋张力环在预防PCO中的应用加以综述,并构想一种可生物降解载药性晶状体囊袋张力环来预防PCO.  相似文献   

6.

囊袋张力环作为一种囊袋内填充装置,在白内障手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囊袋张力环设计的初衷是维持囊袋的圆形轮廓、提高手术安全性,之后发现它在抑制后囊膜混浊与囊袋收缩、增强人工晶状体稳定性等方面亦有较好效果。经过近30a的改良,囊袋张力环衍生出多种类型,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尤其是应用于复杂白内障手术,可以降低术中风险及提升术后效果。本文总结了囊袋张力环临床应用的植入时机、适应证和并发症,并对近年来囊袋张力环的临床应用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7.
魏捷  蒋华 《国际眼科杂志》2008,8(10):2090-2093
后囊膜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又称后发性白内障是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或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晚期并发症,如何防治后发性白内障一直是眼科学者关注的焦点,并不断在此领域取得新的进展。拟对近年来后发性白内障防治中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自身特性的影响、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密封囊灌洗技术的开展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囊袋夹持固定法植入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手术中晶状体后囊破裂的效果。方法通过完全居中的、大小适宜的前囊连续环行撕囊,利用囊袋夹持固定法(人工晶状体光学部完全植入囊袋内而2个袢位于前囊前表面)使人工晶状体达到稳定的囊袋固定,以处理白内障手术中发生的后囊破裂。分别对接受囊袋夹持法的13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3眼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术后随访平均视力大于等于0.5的患者17眼(85%),夹持于囊袋的人工晶状体能够保持良好、稳定的居中位置,后囊破裂的大小稳定,所有术眼均未出现人工晶状体相关的葡萄膜反应。结论在后囊破裂较大,无法将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时,可以利用前囊撕囊孔进行囊袋内夹持固定法固定人工晶状体。良好的前囊连续环行撕囊不仅可以保证手术的安全性,而且是囊袋夹持法固定人工晶状体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5例(15眼)合并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术中连续环行撕囊后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进行超声乳化吸出,囊袋内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对晶状体半脱位范围>1/2圆周者,将囊袋张力环用缝线固定在悬韧带离断一侧巩膜壁上。结果术中人工晶状体植入囊袋内13眼,植入睫状沟2眼;所有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基本处于正位。结论在白内障合并晶状体半脱位中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术中植入囊袋张力环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它有利于保持囊袋的完整,便于手术操作,防止人工晶状体的偏位,减少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晶状体半脱位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及注意问题.方法对6例(8只眼)马凡综合征伴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在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中同时植入囊袋环.术前观察晶状体脱位的范围及方位,术后随访3~6月,平均4.8月,测量视力、眼压,并行眼前段裂隙灯检查着重了解人工晶状体位置、有无玻璃体疝等.结果 7只眼均成功植入张力环,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随访期间未发现人工晶状体偏位、眼压升高及玻璃体疝等并发症.1只眼因晶状体脱位范围超过2个象限而放弃植入晶状体囊袋张力环.结论植入囊袋张力环作为马凡综合征伴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有效辅助手段,能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万修华  李晓霞 《眼科》2014,23(2):76-79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年来,从人工晶状体(IOL)材料选择、IOL设计,或手术方式选择如前囊膜抛光、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植入囊袋张力环(CTR)、植入囊膜接触抑制环(CAPR)等方面预防PCO研究报道较多。但多数预防方法临床效果存在争议,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长期效果尚不确定。 (眼科, 2014, 23: 76-79)  相似文献   

12.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术后残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其发生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不断从手术方式的改进、人工晶状体的相关因素、囊袋张力环及染料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影响、密封囊灌洗技术的应用等方面来防治后发性白内障,本文主要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3.
白宏英  王宁  王朝  刘平  苏胜 《眼科新进展》2019,(12):1141-1144
目的 鉴定白内障术后囊袋阻滞综合征(capsular block syndrome,CBS)患者囊袋内积聚液体以及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的蛋白质组成。方法 选取我院就诊的5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CBS患者,继发青光眼且合并后发性白内障,吸出人工晶状体和后囊之间积聚的液体,撕除混浊的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用强裂解液提取蛋白质,进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鉴定分析,确定蛋白质组成,并根据Mascot搜索数据结果估算各成分的相对含量。所得蛋白质组成数据与同龄白内障患者晶状体皮质和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蛋白质主要组成进行比较及分析。结果 本研究中CBS患者人工晶状体和后囊之间积聚的液体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蛋白质组成中,含量较高(前10种)有细胞骨架类蛋白:晶纤蛋白、肌动蛋白、波形蛋白、锚蛋白2;晶状体蛋白:αA-晶状体蛋白、βB1-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葡萄糖代谢相关蛋白: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促进性葡萄糖转运蛋白;热休克蛋白A5。晶状体上皮细胞含量丰富的蛋白质(前15位)包含上述成分中的αA-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波形蛋白、肌动蛋白以及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而晶状体皮质检测到的含量较高的蛋白主要是各种晶状体蛋白,包含CBS患者囊袋内积液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组成中的βB1-晶状体蛋白、αA-晶状体蛋白、αB-晶状体蛋白。结论 CBS积聚的液体和后发性白内障囊膜主要蛋白质组成与晶状体上皮细胞更加相似,它们可能参与CBS囊袋内液体的积聚以及此种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囊膜混早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卢奕  金怡萍  陆国生 《眼科研究》2001,19(2):170-172
目的:研究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发生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对可能引起后囊膜混浊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在105例经过6-18个月临床随访的患者中,发现与后囊膜混浊的相关因素是术后第1天前房反应及人工晶状体类型,其它因素包括病人性别、年龄、白内障类型、核硬度、眼轴长度、术中超声时间等均与后囊膜混浊无关。结论:减轻术后第1天前房反应及选用丙烯酸酯类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有助于减少后发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I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PCCC)对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203例(211只眼)高度近视眼白内障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70只眼术中行连续环形撕除后囊(A组),植入普通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人工晶状体;非PCCC组138只眼进一步分为普通PMMA人工晶状体组(B组)73只眼,光学部边缘直角设计的折叠人工晶状体组(C组)68只眼.B组和C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保留完整后囊膜.所有患眼术后随访2年以上,观察术后后发障、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情况. 结果 A组2只眼(2.86%)发生了后发障,B组为18只眼(24.66%),C组8只眼(11.76%),两两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无视网膜脱离发生,B组仅1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 结论 I期后囊膜连续环形撕除术安全有效,明显减少了高度近视眼白内障术后后发障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眼患者行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时,联合/不联合囊袋张力环植入对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2例双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的患者,随机选择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术,另1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IOL植入+囊袋张力环植入术。术后3,6mo对散大瞳孔进行眼前节数码裂隙灯照像,并利用后发性白内障的计算机定量分析系统分析观察双眼后囊形态及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结果:22例患者术后第1d;1,3,6mo最佳矫正视力无统计学差异;两组均未发生人工晶状体偏位;术后6mo,A组有6眼的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混浊,B组仅1眼的后囊膜可见白色增殖。PCO-CAAS后发性白内障分析软件分析PCO评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囊袋张力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纤维化生,降低了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但还需进一步长期定量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晶状体囊袋张力环(CTR)在高度近视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827例(1081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427例(549只眼),B组400例(532只眼),其中A组患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和CTR植入,B组患者仅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术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结果 A组术后一过性高眼压179只眼,其中1例取出CTR;随访18个月中有2例2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5例5只眼因发生后发障而行激光治疗.B组术后随访18个月中有9例9只眼发生视网膜脱离、35例35只眼因发生后发障而行激光治疗.两组的视网膜脱离发生率及后发障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晶状体囊袋张力环在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能防止晶状体悬韧带离断,使人工晶体居中,并进而能有效防止后发障和视网膜脱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晶状体不全脱位囊袋内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术治疗晶状体不全脱位的可行性。方法对32例(51眼)年龄为20~58岁的晶状体不全脱位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囊袋内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术后情况,随访时间10~24月。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术后人工晶状体固定良好,无移位,视轴区透明,视力提高迅速且较稳定,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晶状体超声乳化囊袋内缝线固定法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晶状体半脱位,可有效保持视轴清晰,恢复眼部正常解剖结构,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