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采用可控弹簧圈 (detachablecoil,DC)封堵小儿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PDA) ;本方法适用于中、小型PDA ,且价廉 ,病人创伤小 ,住院时间短 (约 3~ 4天 )。本文报告我院 1998~ 2 0 0 1年对 86例小儿PDA应用DC封堵术的护理配合。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 86例小儿PDA ,男 31例 ,女 5 5例。平均年龄 3 35± 3 0 (0 5~ 11岁 ) ,平均体重 13 4± 6 8kg(6 0~ 2 9kg)。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定的最窄处动脉导管内经 2 7± 0 9mm (1 5~ 4 0mm)。术前 5 8例胸骨左缘 2~ 3肋间有Ⅲ~Ⅳ / 6连续性杂音 ,2 8例仅有Ⅱ -Ⅲ / 6收缩期杂音…  相似文献   

2.
陈静  董向阳  谢定雄 《职业与健康》2007,23(15):1355-1356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治疗中的特点和经验,并进行多方面综合疗效评价。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37例,术前常规检测心电图(ECG),胸部X线等,PDA合并降主动脉狭窄1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胸片、心电图和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结果37例病人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97.3%,1例手术失败,改为开胸矫正畸形。术后2例病人有少量残余分流。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1例(86.1%)病人接受了3~6个月随访,17例(47.2%)病人接受了12个月随访,X线及TTE检查:全部显示肺血减少,右心房、右心室缩小,心电图提示无明显心律失常发生。结论经导管行PDA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和X线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3.
4.
Amplatzer法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5年的随访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Amp latzer法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的疗效。方法造影显示PDA位置、形态、大小。选择适当的Amp latzer封堵器经导管封堵未闭的动脉导管。术后10 m in再行造影,术后48 h、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做心脏B超、胸片、心电图等进行随访观察。结果心脏杂音均消失,均无残余分流。心脏B超显示术后1月左心负荷明显改善。有并发症者多为3岁以下婴幼儿。结论Amp latzer法PDA封堵术在儿童是安全、有效的,但对3岁以下婴幼儿术后仍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以便改进操作方法,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敖桢桢  王静 《现代医院》2012,12(2):51-52
目的比较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及副反应的差异。方法将49例早产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布洛芬组25例与对照组吲哚美辛组24例,分别服用布洛芬和吲哚美辛,比较两组疗效及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动脉导管闭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吲哚美辛组相比,布洛芬组引起的少尿、肾功能损害及喂养不耐受等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安全、有效,用药方便,副反应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国产封堵器用于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45例PDA患儿,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确定动脉导管形态,测量最窄处直径,选择合适封堵器,经静脉途径植人封堵器.术前、术后3 d、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比较不同时间点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V5导联R波(RV5)及RV5+V1导联S波(SV1).结果 45例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与术前相比,INEF和Fs术后3 d、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1年时则恢复至术前相似水平;RV5及RV5+SV1于术后1个月和1年时显著下降(P<0.05).1例患儿发生右侧股动脉血栓形成,经外科手术切开,球囊取栓成功.结论 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PDA安全有效,封堵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可有暂时下降,但临床并无左心功能减退表现.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用于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5例PDA患儿,行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确定动脉导管形态,测量最窄处直径,选择合适封堵器,经静脉途径植入封堵器。术前、术后3d、术后1个月、术后1年行心脏超声和心电图检查,比较不同时间点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V5导联R波(RV5)及RV5+V1导联S波(SV1)。结果45例封堵器植入均获成功。与术前相比,LVEF和FS术后3d、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P〈0.05),术后1年时则恢复至术前相似水平;RV5及RV5+SV1于术后1个月和1年时显著下降(P〈0.05)。1例患儿发生右侧股动脉血栓形成,经外科手术切开,球囊取栓成功。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小儿LPDA安全有效,封堵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指标可有暂时下降,但临床并无左心功能减退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发生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12月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有PDA的31例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16例口服布洛芬进行治疗的患儿为观察组,15例未口服布洛芬的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13例闭合,3例未闭;15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7例自然闭合。观察组闭合率81.25%,对照组闭合率4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儿未发生消化道出血、黄疸、尿少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可避免部分患儿日后手术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路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动脉导管未闭儿童患者,在进行介入性经皮心导管封堵术治疗前应用X线降主动脉造影测量前,术后经导管检测右心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未闭动脉导管最窄处直径(5.6±1.3)mm;术前肺动脉平均压(19.1±2.3)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41±0.13)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17±0.03);术后肺动脉平均压(14.4±1.7)mmHg,左向右分流量平均为(0.03±0.01)l/min,血流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平均为(0.02±0.01),相应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导管未闭经皮心导管封堵术前后血流动力学会发生改变,肺动脉平均压,左向右分流量以及分流量占肺循环血流量的比例均会不同程度下降,这种改变可以作为评价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Amplatzer蘑菇伞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67年Porstmann等首先报道用非开胸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以来,已先后有多种堵闭器被用于治疗PDA.Amplatzer蘑菇伞是近几年问世的PDA堵闭器.现总结我院自2001~2003年,用Amplatzer蘑菇伞治疗小儿PDA2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经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确诊为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且无合并其他严重心肺疾患的无临床症状的新生儿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治疗组34例。对照组仅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口服布洛芬混悬液首剂量10 mg/kg,第二、第三剂量5 mg/kg,每次间隔24 h。观察两组患儿动脉导管关闭情况;组间进行比较分析,并记录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4例PDA患儿经口服布洛芬治疗后,27例闭合,闭合率为92.97%;未经治疗的对照组31例中,15例自然闭合,自闭率为48.3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未出现尿量减少,黄疸加重,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无症状性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减少发展成为严重症状性PDA及手术的机率,改善新生儿近期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手术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0月至2001年8月间该病87例患者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均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手术死亡5倒,死亡率5.7%,死亡原因主要为心力衰竭,存活患者平均随访3年7月,无手术并发症。结论 体外循环下一期行动脉导管未闭封闭术和并发心血管畸形矫正手术可有效治疗复杂型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路径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成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成年人PDA患者15例,分析采用动脉导管结扎术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的治疗效果.结果 全组1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再通,13例痊愈,随访2个月至9年,患者心脏杂音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总体手术效果满意.结论 对于不同类型的成年人PDA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成年人复杂PDA行体外循环下肺动脉内导管缝闭术更为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微创手术治疗,比较经左腋下小直切口和经左听诊三角小切口的疗效。方法72例患儿予以微创手术治疗,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和手术方法。结果39例患儿采用左腋下小直切口、33例患儿采用经左听诊三角小切口结扎动脉导管,手术过程顺利,随访无并发症。结论左腋下小至切口和经左听诊三角小切口均可方便安全的结扎小儿动脉导管,且创口小,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艺  沈群山  张刚成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04-1505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操作技术及安全性。方法128例PDA在本科行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年龄9个月至65岁,平均(13.7±14.5)岁,体重9~77(31.3±20.2)kg。结果128例患者中126例(98.4%)封堵成功,失败者封堵后1例降主动脉局部狭窄、迂曲变形,1例封堵器周大量残余分流。成功者术后24—48h,1、3、6个月彩超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国产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王瑜 《中国保健营养》2013,(11):6293-6294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检查刚出生一周的婴儿,统计分析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并对检出率加以对比统计。方法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我院在2011年5月至2012年12月新出生的160名婴儿进行超声波心动图检查,对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情况加以检测。结果被调查的160名婴儿中,存在卵圆孔未闭情况的有145名,检测出动脉导管未闭的有90名,同时检测出卵圆孔未闭及动脉导管未闭的有85名。结论对于刚出生一周的婴儿来说,出现卵圆孔未闭情况的几率很高,大约为90.62%,而发生动脉导管未闭情况的则相对较低,为56.25%,两者同时出现的比例为53.12%。可见一周内新生婴儿卵圆孔未闭的发生概率要大大高于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概率,两者之间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应用口服布洛芬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 以60例经过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而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仅治疗原发病,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布洛芬混悬液,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28例患儿在用药后动脉导管自然关闭,关闭率为93.3%(28/30).对照组动脉导管自然关闭21例,关闭率为70.0%(21/30).治疗组动脉导管关闭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在用药期间,肌酐含量以及血清尿素氮水平均正常.结论 布洛芬在临床中应用方便、快捷、不良反应少,对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迸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引起导管的左向右分流,常可诱发和促进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肺部疾病、颅内出血和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动脉导管未闭是影响早产儿存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发病率高,因此早期干预是有必要的.本文就早产儿药物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