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体外循环术中心肌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外循环术中心肌保护谭至慈综述莫恃审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麻醉科南宁530021)自1950年Bigelow介绍低温心脏手术以来,心肌保护的研究已有近40年的历史,近年来在常温血停跳液、再灌注损伤及温度对心肌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1],取得了...  相似文献   

3.
4.
早在50年代,动物试验已证实心肌缺血后恢复灌注,其损伤远远大于缺血当时。理论上,缺血后恢复血液灌注增加氧和葡萄糖,清除酸性代谢产物可减轻组织不可逆损伤的发生。实则不然。大量的实验研究及再灌注后缺血心肌细胞的电镜观察显示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并未恢复到缺血前的状态,而是加重了原有的缺血性损伤。近年的研究表明,急性缺氧造成的组织损伤主要不是发生在缺血当时而是发生在恢复血流之后。确切地应称为“再(恢复)灌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注射用心肌肽在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的应用,阐明其对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30例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中及术后,给予注射用心肌肽。两组患者分别在体外转流前(T0)、主动脉开放即刻(T1)、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2)、停止CPB 12 h(T3)、24 h(T4)抽取桡动脉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血浆肿瘤坏死因α(TNF-α)的浓度。术后第7天测心脏射血分数(EF)。结果 :两组患者体外转流前血浆CK-MB、cTnI 及TNF-α浓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开放30 min后两组患者血清CK-MB、TNF-α明显高于T1(P<0.05),且实验组在T2、T3、T4各相同时间点血清CK-MB、TNF-α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主动脉开放即刻两组患者血清cTnI明显升高,且实验组在T1、T2、T3、T4各相同时间点血清cTn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 d,实验组EF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CPB心内直视手术术中及术后给予注射用心肌肽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抑制心肌损伤,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我们开展心内直视手术以来 ,共完成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 15 6例 ,在心肌保护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病例  15 6例中 ,年龄 2~ 6 2岁 ,体重 10kg~ 85kg ,室间隔缺损 32例 ,瓣膜置换 2 5例 ,房间隔缺损 2 1例 ,法乐四联症 19例 ,其它 5 9例。术中心肌保护采用冷晶体灌注、冷血灌注、冷血 温血灌注 3种方法。冷晶体灌注 6 8例 ,冷血灌注 5 7例 ,冷血 温血灌注 18例 ,常温或浅低温下不停跳手术 13例。在冷血灌注中有 9例采用冠状窦逆行灌注。1.2方法 冷晶体灌注 :用于体重 2 0kg以上患者 ,本组 19例法…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川芎嗪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态观察16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川芎嗪保护组8例,非保护组8例)主动脉阻断前、阻断后30min及开放后30min血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川芎嗪保护组上述指标变化明显较非保护组轻,其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和P<0.01)。表明川芎嗪对体外循环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赵林阳  周方钧 《吉林医学》1995,16(3):129-131
急性心肌梗塞心肌再灌注损伤赵林阳,周方钧(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心内科130021)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关键是及时,有效地实现缺血心肌再灌注。动物实验和临床都证实在急性心肌梗塞症状发生的4~6小时内阻塞血管重建和静脉、冠脉内溶栓治疗,恢复梗塞远端心...  相似文献   

9.
10.
Ren TY  Yang XW  Ma Y  Wang F  Qiang WD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6):1391-1393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围体外循环期 (CPB)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  2 0例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C组 )与乌司他丁组 (U组 ) ,每组 10例。于体外转流前 (T1)、开放主动脉即刻 (T2 )、开放主动脉 30min (T3 )、停止CPB4h (T4)和 2 4h(T5)抽取动脉血 ,测定血浆CK MB、CK活性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记录CPB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心脏复跳情况以及术后 2 4h引流量。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血浆cTnI浓度及CK、CK MB活性均在正常范围内 ,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C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和T5时间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4时点达峰值 ,T5时点开始下降。U组血浆cTnI浓度在T3 、T4时点显著升高 (P <0 0 1) ,于T5时间点已下降至正常水平。在T3 ~T5时间点U组cTnI水平明显低于C组 (P <0 0 1)。C组与U组血浆CK和CK MB活性在T2 ~T5时点都显著升高 (P <0 0 1) ,T2 ~T4时点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至T5时点U组显著低于C组(P <0 0 5 ) ,U组自动复跳率多于C组 (P <0 0 5 )。术后 2 4h引流量C组明显多于U组 (P <0 0 5 )。结论 围CPB期间分两次使用乌司他丁 1 2万U/kg ,能减轻心肌再灌注  相似文献   

11.
体外循环中丹参对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丹参对体外循环 ( CPB)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2 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用药组。分别于术前、转流 30 min、循环开放后 30 min、术后 2、6、1 2、2 4、48h和 7d分别测定两组血中肌钙蛋白 ( c Tn )和肿瘤坏死因子 ( TNF-α)含量。结果 :用药组 CPB后各时点 c Tn 、TNF-α、WBC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结论 :丹参对 CPB中心肌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术后血糖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体外循环术后血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6月至2008年12月之间连续408例18岁以上的体外循环手术患者,测定其术后48 h内的血糖值,并收集相关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术后最高血糖,将病人分为正常组(<11.1 mmol/L)308例(75.49%)和升高组(≥11.1 mmol/L)100例(24.51%). 2组病人分别死亡1、12例,死亡率为0.32%、12%,P<0.01,RR值37.5.95%CI(1.59-5.65),有统计学意义;发生并发症分别为19、63例,发生率为6.17%、63%,P<0.01,RR值10.21,95%CI(1.86~2.78),有统计学意义.虽然术中血糖、转流时间等也与预后相关,但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出术后血糖不仅较其它因素能更准确的预测并发症(系数为0.684,P<0.01),而且是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危险冈素(回归系数为-0.390,P<0.01).结论:体外循环手术后早期的最高血糖值可以反应疾病的预后.血糖越高,并发症和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Song Y  Li R  Gu XH  Gong XJ  Zhang G  Wu SM  Zhang XQ  Li SX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2):2293-2296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自体血洗涤回输对机体红细胞免疫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分为自体血洗涤回输实验组及体外循环剩余机血、库存红细胞回输的对照组(各16例)。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血液处理机将失血回收、洗涤处理后回输。分别于术前,术后12 h、24 h、72 h及7 d抽取肝素抗凝的外周静脉血,比较两组红细胞免疫功能即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C3bR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含量(FHB),尿蛋白,肌酐清除率(Ccr)。记录两组术后输注的库存红细胞及血浆量。结果(1)实验组术后12、24、72 h,7d RBC-C3bRR(14.3%±4.7%、15.9%±3.6%、16.6%±2.8%、19.9%±4.1%),RBC-ICR (8.7%±1.9%、9.2%±2.0%、9.5%±2.6%、12.0%±2.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RBC-C3bRR (10.7%±2.4%、11.3%±3.0%、12.3%±3.5%、14.5%±2.0%),RBC-ICR(5.9%±1.4%、6.0%±1.8%、7.0%±1.7%、8.7%±2.7%),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较快,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0.05)。(2)实验组术后12 h,24 h FHB(0.41g/L±0.13 g/L、0.03 g/L±0.02 g/L)明显低于对照组(1.02 g/L±0.23 g/L、0.54 g/L±0.09 g/L)(P<0.01),术后24 h尿蛋白(0.19 g/d±0.08 g/d)明显低于对照组(0.32 g/d±0.07 g/d,P<0.05)。(3)实验组术后24 h肌酐清除率(68 ml·min-1·1.73 m-2±10 ml·min-1·1.73 m-2)明显高于对照组(45 ml·min-1·1.73 m-2±4 ml·min-1·1.73 m-2,P<0.01)。(4)实验组术后输库存红细胞量(2.0 U±1.1 U)明显低于对照组(7.4 U±2.3 U, P<0.01)。结论体外循环术中自体血洗涤回输后在促进机体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和减少对肾功能损害方面明显优于回输体外循环剩余机血和库存红细胞。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左旋精氨酸(L-Arg)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缺血一再灌注损伤及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40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和L-Arg组(B组),A组患者于主动脉开放时经上肢静脉滴入5%葡萄糖注射液50ml;B组患者给予L-Arg,总量为200mg/kg,于主动脉开放时经上肢静脉滴入,30 min内滴完。分别于转流前(T_0)、开放主动脉后30 min(T_1)、CPB后6h(T_2)和24h(T_3)采集患者动脉血测定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T(cTnT)浓度、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2组内不同时点血浆cTnT、SOD、MDA、IL-6及TNF-α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MDA水平T_2与T_1比较及B组SOD水平T_3与T_2比较除外,P均<0.05),2组间比较T_0、T_1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T_3时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L-Arg可显著降低血浆cTnT、TNF-α、IL-6和MDA的上升幅度,提高SOD活性(P<0.05)。结论 L-Arg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患者有较好的抗炎作用,并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改良超滤(MUF)技术作为心肺转流中节约用血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浓缩血液、清除炎性介质、减轻组织水肿等优点,但随着微小化体外循环技术的应用,MUF在临床应用中的获益性和必要性开始受到各中心的重新审视.本文对近年来MUF的临床使用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丙泊酚对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细胞因子的影响,为其防治体外循环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拟行心脏手术病人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例),除对照组用咪达唑仑及实验组用丙泊酚外,两组其余用药相同。比较两组体外循环后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结果 体外循环后血清促炎性细胞因子TNF α、IL 6 及IL 8的浓度增加(P<0.0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P<0.05);血清抗炎细胞因子IL 10浓度增加(P<0.0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体外循环术中、术后应用丙泊酚可以减轻机体的炎症反应,值得在临床应用中推广。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1980年8月~1996年1月间,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1014例,男469例,女545例,年龄1.5~69岁,平均17.6岁。主要病种为:房间隔缺损234例,室间隔缺损504例;房室共同通道23例;主动脉窦瘤破裂20例;法乐氏四联症58例;心脏瓣膜病变:瓣膜成形31例;瓣膜置换111例;心脏肿瘤14例。手术效果良好,总死亡率3.7%。文章还对各病种手术和并发症处理进行了较概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体外循环术后早期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1 172例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患儿死亡病例的年龄分布特点及死亡原因,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1 172例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男701例,女471例,平均年龄(12.8±9.5)个月。按手术年代时间段和年龄及病种不同进行分组分析。结果 1 172例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后共死亡46例,病死率3.92%;其中急诊手术56例,死亡7例,病死率12.5%;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878例患儿中死亡20例,病死率2.28%。婴幼儿的病死率在各年龄段的分布中以小于1岁的患儿较高。死亡原因为: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8例、呼吸衰竭14例、肾功能衰竭10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结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时年龄越小病死率越高,死于心、肺功能衰竭的患儿比例较高;外科技术水平的提高,体外循环管理的改进,术后监护水平的提高可降低患儿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长时期以来,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防止脑缺血损害的发生,以降低心脏手术尤其是主动脉弓部手术的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上一大难题。晚近兴起的逆行性脑灌注,已在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中表明该方法脑保护效果满意。作者对近年来低温心脏手术时脑保护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体外循环停机后机血的不同处理对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停机后管道内机血的不同处理方式对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2001年7月23日~11月22日在我院行择期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手术的24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血液回收组)和对照组(机血直接回输组).试验组将停机后管道内机血用自体2000型血液回收机洗涤浓缩处理后回输,对照组直接回输.所有患者均在麻醉后、停机后1、6、24、48 h测定sC5b-9、IL-6、TNFα水平.分别测定回收机处理前后sC5b-9、IL-6、TNFα水平.所有数据均以当时测得Hct校正.结果:机血经回收机处理后sC5b-9、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试验组中sC5b-9在停机6、24、48 h均显著低于对照组.IL-6停机48 h在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NFα水平以及变化率在术后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在停机48 h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停机后机血经回收机处理后可以去除机血中绝大部分炎性介质,经处理后回输可以降低术后部分炎性介质的水平,减轻体外循环术后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