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CD95(Fas)表达率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6例MDS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及CD34^+细胞Fas表达率。结果MDS患者CD34^+细胞比率RAEB、RAEB—T组较RA组、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CD34^+细胞Fas表达率RA、RAEB、RAEB—T组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RA与RAEB、RAEB—T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RAEB与RAEB—T组间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34^+细胞比率进行性升高系提示MDS病情进展的标志;CD34^+细胞Fas表达率在MDS显著增高但于疾病恶性转化过程中其表达率逐渐降低;细胞增殖与凋亡异常可能系MDS主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观察MDS和AA患者骨髓血CD34+和CD71+CD45-细胞数的变化。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门诊和住院的25例初治MDS和43例AA患者(其中SAA18例,NSAA25例)纳入本研究。对所有患者均进行血常规、骨髓涂片、骨髓活检、染色体核型分析以及骨髓血细胞免疫分型检测(主要是CD34+、CD71+CD45-细胞占有核细胞的比例);比较CD34+和CD71+CD45-细胞在MDs组、AA(sAA、NSAA)组中的变化;比较MDS和NSAA组CD71+CD45-细胞数≥15%或〈15%有核细胞数的患者的外周血白细胞数、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MDS组CD34+数明显高于AA组、NSAA组和SAA组(P〈0.05);MDS组CD71+CD45-细胞数明显高于SAA组(P〈0.05),MDS组与NSAA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71+CD45-≥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明显高于NsAA组(P〈0.05);而CD71+CD45-〈15%的MDS组白细胞、血小板数和血红蛋白含量与NSAA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DS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AA组和sAA组。MDS纽CD71+CD45-细胞数显著高于sAA组。CD71+CD45-细胞≥15%的MDS组外周血小板数显著高于NSAA组。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AA)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表面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M—CSFR)的表达。分离27例AA患者、45例MDS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用流式细胞术观察BMMNC中CD34^+细胞比率和CD34^+细胞表面G—CSFR、GM—CSFR表达率与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的关系。结果发现,CD34^+细胞比率在AA组显著低于对照组,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AA组显著低于MDS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MDS—RAEB)组显著高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组或对照组,MDSr-RA组显著高于AA组(P均〈0.05);MDS—R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G—CSFR表达率在AA组、对照组、MDS组、MDS—RA组及MDS—RAEB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各组BMMNC中CD34^+细胞表面的GM—CSFR的表达率在AA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MDS组显著高于对照组或AA组(P均〈0.05),MDS—RA组与MDS—RAEB组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SAA患者BMMNC中CD34^+细胞的比率显著低于CAA患者(P〈0.05),AA患者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无相关性(r=0.058和r=0.044);MDS患者BMMNC中的CD34^+细胞的比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没有相关性(r=-0.335),其CD34^+细胞表面的G—CSFR和GM—CSFR表达率与诊断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亦无相关性(r=0.064和r=0.051)。结论:AA及MDS患者骨髓CD34^+细胞占BMMNC的比率及其表面G—CSFR、GM—CSFR的表达率的测定有助于二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骨髓组织CD34检测在MDS诊断及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一种能够识别骨髓病理切片内人祖细胞CD34抗原的QBEND10单抗,经APAAP免疫标记染色,对240例MDS患者及12名正常人骨髓病理切片进行检测,观察CD34抗原的表达情况,结果发现,MDS各组CD34^ 细胞百分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低危组(RA/RAS)较高危组(RAEB/RAEB-t)减少,较正常组增高,且CD34高表达者白血病转化率较低表达者增多,且有较短的生存期,此结果表明,CD34检测可作为MDS诊断及判断预后的一个有重要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IL-15对MDS患者CD34+细胞诱导增殖分化和抗凋亡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IL—15对体外培养的MDS CD34^+细胞诱导增殖分化及凋亡的抑制作用,应用MACS免疫磁珠分离系统分离高富集度MDS CD34^+细胞,建立以造血生长因子为基础的体外培养体系,用不同浓度的IL-15作用于MDS CD34^+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凋亡指数及细胞形态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MDS CD34^+细胞经IL—15作用后,MDS CD34^+细胞出现明显增殖和分化,细胞周期变异,增殖指数和细胞计数增加,形态学向成熟转化,实验组各表面抗原水平CD71、CD33和CD19均较对照组为高,细胞凋亡率则较对照组下降。结论IL—15对MDS CD34^+细胞有一定的诱导增殖分化和抗凋亡作用,在MDS治疗方面可能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abca5、mdr-1、kdr、dapk和irf-1 5个基因在CD7^+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干/祖细胞的表达。利用实时定量RT—PCR(RQ—PCR)方法检测了15例正常骨髓(NBM)和16例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仪(FCM)分选8例NBM和21例AML患者骨髓CD34^+CD38^+祖细胞和CD34^+CD38-干细胞,利用微量细胞RQ—PCR方法检测分选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NBMMNC均表达这5个基因,其中irf-1与dapk表达水平最高,相对表达量分别为4.08和3.86;abca5和mdr-1表达水平较低,为0.49和0.84;kdr表达最低为0.02。在经分选的CD34^+CD38^+祖细胞中,dapk和irf-1表达明显减低(P〈0.05),kdr表达明显增加(P〈0.05),其余2个基因无明显变化。在CD34^+CD38^+Lin-干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高于CD34^+CD38^+祖细胞,普遍增加至近2倍,而kdr增加了3倍,其中kdr和irf-l表达的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NBM相比,AMLMNC中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减低,以abca5、mdr-1、kdr和dapk最为显著(P〈0.05)。与AMLMNC相比,AMLCD34^+CD38^+细胞中,irf-1和dapk表达明显减低(P〈0.05),其余3个基因表达增加,以kdr表达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CD34^+CD38^+与CD34^+CD38^-细胞比较,发现5个基因在CD34^+CD38^+细胞中的表达均增加,尤以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有意义(P〈0.05)。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细胞中5个基因的表达均比CD34^+CD38^+细胞中的高,其中只有CD34^+CD38^- CD7^+细胞中KDR和CD34^+CD38^-CD7^-细胞中KDR和irf-1的表达增加并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NBM中kdr主要表达在干/祖细胞中,而dapk和irf-1主要表达在较分化的细胞中。5个基因在干细胞阶段的表达均高于祖细胞阶段。AMLCD34^+CD38^-CD7^+细胞与CD34^+CD38^+CD7^-都具有干/祖细胞的基因表达特点。  相似文献   

7.
人参二醇促骨髓CD34+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探讨人参二醇(PDS)对正常人骨髓CD34^+细胞的促进增殖和诱导分化作用。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磁珠技术从正常人骨髓分离出CD34^+细胞,采用琼脂半固体多向祖细胞集落(CFU-Mix)培养方法观察PDS对CD34^+细胞的增殖作用;用液体培养使CD34^+细胞增殖,并向红系、粒系定向生长,用流式细胞仪分析PDS诱导后细胞表面标记变化。结果显示:免疫磁珠分离CD34^+细胞的获得率占骨髓有核细胞(MNC)的(1.0±0.15)%;活细胞比例占(95.6±1.2)%,CD34^+细胞富集度达(86.8±2.8)%。中浓度PDS(25mg/L)能够有效地促进CD34^+细胞增殖,生成CFU-Mix集落,提高率为(56.3±3.5)%,与对照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液体培养生成粒系、红系细胞的数量明显增高,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提高率分别为(35.6±3.2)%和(22.3±2.1)%,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经PDS诱导14天后,细胞表面分化标记明显增高,CD33^+细胞在PDS50mg/L时最高,CD71^+细胞在25mg/L时最高,G-A^+细胞在10mg/L时最高,而CD15^+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结论:PDS不但促进CD34^+细胞增殖,且能诱导其定向分化,提示PDS具有类似造血生长因子和协同生长因子的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双份脐血移植的植入动力学机制目前尚无定论,推测双份脐血中的淋巴细胞与优势份脐血的产生相关。本实验将双份脐血的CD34^+细胞与CD3^+细胞混合培养,观察CD3^+细胞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有无影响。方法建立液体和半固体培养体系,将免疫磁珠分选纯化的双份脐血间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混合培养6d和14d。以流式细胞计数观测CD34^+细胞培养后的分化指标(CD33,CD41,CD71);计数集落形成单位(GM—CFU、BFU-E、GEMM—CFU)分析CD3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液体共培养后各份CD34^+细胞表面分化指标的变化。脐血CD34^+细胞分选富集的纯度为(98.70±0.72)%。3d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各项分化指标无差异(P〉0.05);6d的CD33、CD7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而CD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半固体共培养后CD34^+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实验组的红系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粒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GM—CFU)数低于对照组(P〈0.05),而混合细胞集落形成数(GEMM—CFU)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两份脐血的CD34^+细胞和CD3^+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对CD34^+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有影响,推测双份脐血间的相互作用可部分地通过CD3^+细胞介导。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探讨脐血(CB)和骨髓(BM)来源的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的差异。采用Ficoll—Hypaque分离法分离人CB及BM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制备CD34^+细胞,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TPO+白介素11(IL—11)或TPO+IL11+肝素的无血清液体培养体系中培养14天。流式细胞术检测扩增产物(CD34^+、CD41a^+及CD34^+CD41a^+细胞)免疫表型、巨核细胞凋亡率及DNA含量,并以集落形成单位测定法进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红系爆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及巨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Mk)计数。结果表明:14天培养中,CB来源细胞在总细胞数、CD41a^+及CD34^+CD41a^+细胞扩增倍数上均高于BM(P均〈0.05)。0天CB及BM来源CD34^+细胞在CFU—GM、BFU—E及总的CFU—Mk的形成能力上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CD34^+细胞形成的CFU—Mk以大集落为主,其数量高于BM(P〈0.05);在培养7、10和14天,CB及BM来源细胞CFU—GM扩增倍数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但CB来源细胞的BFU—E及总的CFU—Mk扩增倍数均高于BM(P均〈0.05)。14天培养中CB和BM来源巨核细胞的凋亡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DNA含量检测发现,14天培养中CB来源巨核细胞始终以2N细胞为主(比例〉90%),而BM来源巨核细胞随着培养时间延长,4N、8N及以上倍体巨核细胞比例逐渐增加。结论:CB来源CD34^+细胞体外扩增巨核祖细胞能力高于BM,它可能是巨核祖细胞体外扩增较好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CD34+细胞凋亡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调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造血细胞CD34 抗原表达及CD34 阳性细胞凋亡状况。方法 用免疫酶标记 (碱性磷酸酶 抗碱性磷酸酶系统 ,APAAP)检测 36例MDS患者骨髓冷包埋切片中CD34 阳性细胞数量及分布特征 ,结合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 (ISEL)研究此类细胞的凋亡状况。14例缺铁性贫血 (IDA)患者作对照。结果 ①MDS组CD34 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分别为 (4 9.2± 38.5 ) mm2 和 (10 .2± 9.7) mm2 ,P <0 .0 1]。MDS组凋亡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也增多 [分别为 (6 9.1±2 8.2 ) mm2 和 (17.8± 11.2 ) mm2 ,P <0 .0 1]。②CD34+ 细胞在MDS RAEB组最高 ,与MDS RA RAS和MDS RAEB t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值均 <0 .0 5 ) ,而在后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MDS RA RAS、RAEB组的细胞凋亡数均明显高于RAEB t组 (P值分别 <0 .0 2和 0 .0 5 )。③ 36例MDS患者中未见CD34 阳性细胞发生凋亡。④CD34 阳性细胞及凋亡细胞均多见于骨小梁间区 ,均有成簇成片状分布的趋势 ,但两类细胞很少分布于同一区域。结论 MDS造血细胞过度表达CD34 抗原 ,MDS转化过程中同时存在CD34阳性细胞和凋亡细胞增加。CD34 阳性细胞的凋亡抵抗现象提示其来自恶性造血克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患者骨髓细胞周期分布及CD34 细胞增殖特征。方法 碘化丙锭细胞核染色分析MDS、MDS转化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MDS AML)和原发性AML患者骨髓G0 /G1期、S期和G2 /M期细胞比例 ;免疫荧光双标法分析 3组患者骨髓CD34 细胞中增殖性抗原Ki6 7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 ,MDS患者和原发性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 (BMM NC)G0 /G1期细胞比例呈明显增高趋势 [(92 .4 8± 4 .4 8) %、(96 .71± 2 .75 ) %对 (86 .94± 6 .77) % ](P<0 .0 5 ) ,而MDS组与正常组相比 ,S期和G2 /M期比例呈明显降低趋势 [(6 .79± 3.98) %、(0 .86±0 .82 ) %对 (11.97± 7.0 0 ) %、(1.10± 0 .98) % ](P值均 <0 .0 5 )。MDS AML患者与原发性AML相比 ,G0 /G1期细胞为 (91.16± 7.0 9) %对 (96 .71± 2 .75 ) % ,S期为 (7.90± 6 .70 ) %对 (2 .87± 2 .4 9) %、G2 /M期为 (0 .96± 0 .99) %对 (0 .4 3± 0 .4 2 ) % ,S G2 /M期为 (8.84± 7.0 9) %对 (3.34± 2 .83) % (P值均 <0 .0 5 )。MDS患者骨髓CD34 Ki6 7 细胞明显高于正常组 [(1.13± 1.10 ) %对 (0 .2 4±0 .2 2 ) % ](P <0 .0 1) ,MDS低危组患者CD34 Ki6 7 细胞为 (0 .5 4± 0 .4 9) % ,明显低于高危组 [(1.6 9± 1.6 6 ) % ](P <0 .0  相似文献   

12.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D34~ 细胞增殖与分化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吸附单克隆抗体的MACS分离系统分离纯化了16例MDS患者骨髓CD34~ 细胞,研究了其体外增殖与分化特性。结果表明:MDS CD34~ 细胞中CFU-GM,BFU-E和CFU-E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以BFU-E为显著,尤其是在MDS高转组。在MDS高转组中部分患者还可有白血病细胞集落的形成,说明MDS患者CD34~ 细胞在增殖与分化过程中存在明显异常,对其体外集落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该MDS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讨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新药EPZ005687对白血病细胞系U937细胞和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增殖抑制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以不同浓度的EPZ005687作用于U937细胞,在不同时间点采用Annexin V/PI法检测细胞凋亡,WST-1法检测细胞增殖,7-AAD流式细胞术检测法检测细胞周期,免疫化学法检测H3K27组蛋白甲基化活性。结果表明:EPZ005687显著诱导U937细胞的凋亡,在0.5、1、5和10μmol/L浓度下作用于U937细胞48 h后,其凋亡率分别为3.96%±0.79%、5.74%±0.73%、13.34%±1.77%和25.24%±2.55%,而EPZ005687对正常骨髓CD34+细胞的凋亡影响较小;在0.5、1、5和10μmol/L浓度下CD34+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64%±0.62%、4.28%±0.99%、6.18%±1.19%和7.56%±1.34%;0.5、1、5和10μmol/L浓度的EPZ005687分别作用于U937细胞12 h至96 h,作用CD34+细胞1至5 d,明显观察到EPZ005687显著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且呈剂量依赖性,而对正常CD34+细胞的增殖抑制并不明显。细胞周期分析显示,1μmol/L EPZ005687作用72 h可使U937细胞明显阻滞于G1期(64.18%±13.27%vs 49.43%±12.54%),S期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低(9.67%±2.61%vs 15.26%±5.58%),而正常CD34+细胞因多数细胞位于G1期,S期细胞较少而不受其影响。进一步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检测分析显示,EZP005687可明显地降低U937细胞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而不降低正常CD34+细胞的H3K27组蛋白甲基化。结论:组蛋白H3K27甲基化抑制剂EPZ005687明显抑制U937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阻滞,但对正常造血细胞CD34+影响较小,可作为一种潜在的血液肿瘤治疗药物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检测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和CD34的表达,分析细胞表达CD271与CD133及CD133与CD34的相关性。根据不同设计组合用CIN5-PerCP、CD271-PITC、CD133-PE和CD34-FITC标记骨髓细胞,获得细胞后以FSC、SSC和CD45反复对细胞群进行定位和筛选,然后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和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的上述表达。结果表明,骨髓细胞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为0.16%、0.20%和0.43%,骨髓单个核细胞分离后CD271^+、CD133^+和CD34^+表达率分别0.49%、0.47%和1.07%;骨髓细胞的CD271^+CD133^共表达率为0.02%,单个核细胞分离后的CD271^+CD133^+的共表达率为0.03%。90%CD133^+细胞表达CD34,40%CD34^+细胞表达CD133。结论:建立的三色荧光联合检测方法可作为检测骨髓中CD271^+,CD133^+和CD34^+细胞的方法。CD271阳性细胞与CD133和/或CD34阳性细胞是不同的细胞群,CD271可能在评价和指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治疗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定量测定G—CSF动员后外周血及骨髓采集物的CD34^+CD61^+细胞,以探索巨核前体细胞CD34^+CD61^+亚群输注量与异基因外周血和/或骨髓移植后血小板恢复时间的相关性。24例不同血液病患者接受HLA全相合同胞、非血缘供者或单倍体相合同胞造血干细胞移植。20例可评估的患者依移植方法不同分为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HLA全相合组采用PBSC移植方案,单倍体相合组采用PBSC+BM联合移植方案,对外周血干细胞和骨髓样本CD34^+CD61^+亚群通过流式细胞仪立即测定或隔夜保存后测定。结果表明,单倍体相合组输注CD34^+、CD34^+CD61^、CD34^-CD61^+细胞数中位值分别为6.24×10^6/kg(1.53—20.48)、66.19×10^4/k(8.16—493.83)、34.38×10^6/kg(14.71—109.16);HLA全相合组中位值分别为4.88×10^6/kg(1.00—8.24)、14.16×10^4/kg(11.63—96.87)和13.50×10^6/kg(1.74—35.61)。中性粒细胞计数(ANC)〉0.5×10^9/L和血小板计数〉20×10^9/L的中位时间,单倍体相合组分别为18.5(11.00—29.00)和16.5(9.00—35.00)天;HLA全相合组为14.5(9.00—24.00)和10.5(6.00—37.00)天,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在两组差别无显著性,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在HLA全相合组和单倍体相合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8),对于两组中CD34^+细胞量〉2×10^6/kg的受者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分析,两组差别有显著性(p=0.006)。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植入的相关性明显优越于CD34^+细胞,可评估20例(r=-0.449p=0.047CD34^+细胞群),单倍体相合组12例CD34^+CD61^+亚群(r=-0.768p=0.004),HLA相同纽8例CD34^+CD61^+亚群(r=-0.747p=0.033),CD34^+CD61^+亚群与血小板的植入时间呈负相关关系,输注CD34^+CD61^+亚群细胞量大,血小板的植入时间缩短。结论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对CD34^+细胞(HSPC)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及对CD34^+细胞表面标志、归巢黏附分子、集落形成能力等干细胞特征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磁珠法从新鲜分离的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CD34^+造血干祖细胞(HSPC);用MSC饲养层(feeder)制备经^137Cs照射的间充质干细胞饲养细胞(MSC feeder cells)。将CD34^+细胞接种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实验分为3组:HSPC+CK组为培养液中加入细胞因子组合(SCF、FL和TPO),HSPC+MSC组为CD34^+细胞接种在MSC feeder上,HSPC+MSC+CK组同时加入细胞因子组合及MSC饲养细胞。培养后4、7、10、14天计数有核细胞总数(MNC),计算细胞扩增情况;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处理组间CD34^+细胞及亚群免疫表型、归巢黏附分子和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2周的培养时间里,3组MNC和CD34^+细胞均明显增加,MNC扩增数依次HSPC+MSC+CK组〉HSPC+CK组〉HSPC+MSC组。体外扩增10天内HSPC+MSC+CK组MNC得到大量的扩增,同时CD34^+细胞的扩增亦较高。培养4天3组细胞CD34^+比例较0天有明显下降(P〈0.01);扩增后CD34^+细胞比例:HSPC+MSC组〉HSPC+MSC+CK组〉HSPC+CK组(P〈0.01);各组CD34^+细胞亚型细胞比例有所不同,HSPC+CK组4天时CD34^+CD38^-细胞有一过性升高(62.71%),之后迅速降低,7天时为0.05%;HSPC+MSC组7天时CD34^+CD38^-细胞比例为18.92%,与HSPC+CK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集落形成分析结果看出:MSC、细胞因子混合组扩增后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在不同时间点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脐血CD34^+细胞在体外短期培养(〈7天)下,MSC和细胞因子联合应用能同时使CD34^+细胞得到明显的扩增并维持造血干祖细胞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rhG—CSF动员健康供者年龄、性别等因素对采集物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分析61例健康供者外周血采集物CD34^+细胞数量与自身特点的相关性,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以供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和采集时间作为研究参数,外周血采集物单核细胞计数、CD34^+细胞占有核细胞百分比、CD34^+细胞计数、CD34^+细胞每公斤体重(供者)计数的均值作为研究变量。结果表明,供者年龄是影响CD34^+细胞产率主要因素,呈中等负相关(-0.60〈r〈-0.45,P〈0.005)。偏相关分析排除身高、体重、BMI的影响,年龄仍和CD34^+细胞产率呈中等负相关(-0.50〈r〈-0.35,P〈0.02)。BMI仅与CD34^+细胞每公斤体重计数呈微弱负相关(r=-0.297,P〈0.05),性别对CD34^+细胞产率无明显影响,CD34^+细胞计数的差别仅出现在男性和女性低龄组(年龄〈35岁)间,男性身高、体重、BMI为CD34^+细胞计数增加的有利因素。供者采集时间为给药后第4天采集,70%供者CD34^+细胞产率达峰值。结论:年龄应作为供者选择的首要因素,性别、身高、体重和BMI对CD34^+细胞产率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