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白汗”正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素问·经脉别论》:“真虚■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白汗”一词,历代注家多从五行与五色相配角度解释,今人或谓“白汗,疑为‘自汗’之误”,即“不因暑而汗”。 按:“白汗”即大汗,多因劳累、剧痛、恐惧等强烈刺激及天热等引起。王冰注“白汗”为“流汗不止”、“汗液渗泄”,尚不误。 《战国策·楚策四》:“夫翼(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肤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鲍虎注:“白汗,不缘暑而汗。”盖谓此大汗出非缘暑热,乃因劳累也。《淮南子·修务训》:“此五圣者,天下之盛…  相似文献   

3.
正丁甘仁(1865—1926),字泽周,近代中医学孟河医派领军人物。丁老先生学识渊博,重视研究中医四大经典,他经常于医案中引用《内经》重点条文使经典理论与临床相结合,并善于总结医疗经验,著有《医经辑要》一书。《医经辑要》是丁氏对《内经》理论应用、发挥的宏篇专著,对后学颇有启发。笔者结合丁氏临证医案及后世研究,重点对《医经辑要》内容、理论进行归纳整理,初步探讨其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述了《医经小学》对明代以前针灸文献的整理、首创平针法、总结出简明实用的复式补泻手法、强调出针不可猛出、提出晕针治疗经验穴、重视针灸禁忌等针灸学术思想。这些学术观点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对明代及以后的针灸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效地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5.
《汉书·艺文志》将"方技"分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家,如实反映了当时学术的状况,确实为"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典范。二者在汉时本是各自承传。医经与经方的融合,应归功于张仲景。张仲景通过"平脉辨证",为医经与经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两家之学实现融合,实有赖于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艰苦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了"重药轻针"的思想,使得针灸的发展受到阻碍。  相似文献   

6.
顾漫  柳长华  罗琼 《中医杂志》2011,52(8):633-637
汉代在中医发展史上是一个关键时期,西汉末年刘向、刘歆、李柱国等对方技类文献的整理分类,在中医古籍整理和学术传承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汉书·艺文志》将中医学分为医经、经方两大系,实亦上承东方针灸脉学(伏羲)与西方本草药学(神农)之遗绪,体现了各自不同的理论与技术传统。至东汉末年,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实现了医经与经方两家之学的融合。从李柱国校方技到张仲景撰新书,正是医经与经方由分到合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肇端于岐黄,至张仲景而能集其大成,从而奠定了今日中医学的基本面貌。  相似文献   

7.
医经意释     
尝读《素问·疏五过论》和《徵四失》论,总觉得这两篇论文篇幅虽然短小,其意义是非常深刻的。精读《黄帝内经》各篇之后,对这两篇论文必须熟读深思。体会我们医界前辈,谆谆教诲,尚恐不足,故对医生指出,在治病工作中,最主要的有五过和四失不可不知。两篇论文的主要内容: 《疏五过论》:祖国医学是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府经络为理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特点的学术理论体系,熟习并能运用这三  相似文献   

8.
《针灸甲乙经》重言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言 ,即重文 ,也称重言词、叠音词或叠字 ,是指两个相同汉字重叠使用的语言现象。因其可形象地描摹声音、状写物态 ,使语言更加生动、活泼 ,故而成为古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亦因其能准确、生动地描述不同病证、不同脉象等的细微差别 ,因此在古医籍中也常常出现。正确诠释这些重言词 ,对准确理解句义乃至文义都有重要意义。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内容广及内、外、妇、幼各科 ,所用穴位几为现行穴位的总体 ,对后世针灸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周易》《内经》及八卦等古代医理的探究,从阴阳、气血、水火三方面探讨了"医"《易》间的联系,揭示了"医"《易》同源,理无二致的道理,并可据此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0.
启玄子尝云:“夫欲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诚言不谬也!自神农尝百草,轩岐论医道,伊尹制汤液以来,中医道日渐隆。逝者如斯,历数千年之风雨,几经衰兴,仍不啻为苍生健康之所系也。虽有跳梁之徒力倡废除中医,但蚍蜉岂可撼树,螳臂焉能挡车?  相似文献   

11.
婴儿湿疹可追溯到隋代《诸病源候论》“乳癣”的描写,至清代已对婴儿湿疮的病因病机治疗以及禁忌有了的详细论述。“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爆,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绝”,多系怀孕时过食辛辣炙焯,遗热于儿。外治湿性用收敛之粉剂为主,干型用润肤之膏剂油剂为主。也需要精心护理:忌用水洗,如痂皮较厚,可先用麻油湿润,然后轻轻谐结痂;乳母忌食辛辣发物。  相似文献   

12.
张仁 《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6):64-64,F003
不久前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晓江先生以该社出版的二册厚重的《中国医籍大辞典》相赠 ,并嘱写读后感之类的文字。我平素虽爱读书 ,但往往不求甚解 ,很少写评述类文章。当我将二册书细细浏览一遍之后 ,从心中肃然升起一种深深的敬意。搞过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编撰辞典的艰辛 ,是一种吞下一大堆草只能挤几滴奶的工作 ;而我们这批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的同道则更懂得全面收罗考证古今典籍的艰巨。而这部巨著正是产生于上述二难之中。裘沛然、严世芸二教授和他们所率领的近三百名编撰人员的庞大的团队 ,经历十五个寒暑 ,始玉汝于成 ,远远超出了十年…  相似文献   

13.
中医古典文献学既是中医学的分支学科,也是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是中医学与中国古典文献学交叉形成的一门学科。同时,中医古典文献学也是中医文献学的分支学科,是中医文献学中以古典中医文献为研究对象,以古典文献学方法,如目录、版本、校勘及训诂、文字、音韵等为工具,进行中医古典文献整理研究,并探索研究其产生、发展规律以及利用方法的学科。从研究领域看,中医古典文献学应包括中医古典文献学理论与方法、中医古典文献学史、古典中医学术和中医古典文献整理等方面。中医古典文献学理论与方法指其学科属性、学科体系及研究方法等。中医古典文献学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4.
古代中医医案是历代医家临床诊疗经验及其学术思想的载体,是中医传承发展的宝贵财富。古代中医医案整理是发挥医案再利用价值的根本保障。数据库技术是古代中医医案整理的核心技术,为医案数字化资源建设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数据组织、存储、共享的方法。本文在概述古代中医医案的发展和传统整理方法基础上,从数据采集研究、数据模型研究和数据基础研究三个方面着手,对数据库技术在古代中医医案整理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述,梳理数据采集平台和方法、中央数据库和知识库、结构化语义表示和转换、数据规范化处理等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应用研究进行思考,以期为古代中医医案的整理及其再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通过考证,我国古代药用菟丝子主要是菟丝子(CuscutachinensisLam.)和金灯藤(C.japonicaChoisy),其使用范围和目前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古医籍中的版画 ,是特殊的艺术品 ,画面有简有繁 ,有的简图只起示意作用 ,有的繁图则起史实记录作用 ,其实际价值在于能直观地反映出事物的形象 ,对人们学习理解和掌握记忆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富有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中医古籍校勘与整理的若干问题,首先阐述了中医古籍整理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重点探讨了校勘学在中医古籍整理中的具体运用,包括如何筛选古籍版本、校勘的具体内容和方法、校勘出校与校语记述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并讨论了古籍校勘容易出现的各类问题.  相似文献   

18.
书名是作者写作意图或内容主题的高度浓缩。准确、自然地翻译中医药古典医籍名称对于展现中医典籍的风貌、促进中医国际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确保译名的用词准确、揭示原作的内容主题、体现原作的文化内涵是中医古籍名称翻译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李应存等合著的《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释要》是迄今有关俄罗斯藏敦煌医药卷子整理方面的第一部专著,收录较为齐全,校勘亦为精细,释要尤为详尽。但尚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文献的漏识和误识(如因字形近似而误),句读的漏读和误读(如不明文章体裁或文化常识而误读),以及个别注释尚欠准确等方面。本文以之为底本,对照俄藏敦煌文献原卷图片,结合其他相关文献,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遗漏予以补正。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国分省医籍考·河南卷》遗漏情况。方法:对郭霭春先生的《中国分省医籍考》这一分省著录医籍的遗漏进行补充。结果:据其他资料,补遗了《河南卷》遗漏的22人32部著作,其中包含了孙兆、阎孝忠等一系列大家的著作。结论:补充后使《中国分省医籍考》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