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基因与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联合放射治疗小鼠头颈鳞状细胞癌(鳞癌)的疗效。方法模拟临床头颈肿瘤治疗方案,利用鳞癌SCCⅦ细胞株在C3H/HeJ小鼠口底建立头颈鳞癌的荷瘤动物模型,在荷瘤部位直接注射多价阳离子脂质体包裹的表达IL-2基因和IL-12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对照组分别注射无目的基因的空载体和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ic buffered saline,PBS)。次日给予2Gy直线加速器的局部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4d后重复IL-2基因和IL-12基因局部治疗。观察肿瘤治疗前后大小变化,检测肿瘤组织中CD4^ 、CD8^ 的表达、IL-2和IL-12的表达水平及自然杀伤(naturalkiller,NK)细胞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CTL)的活性。结果IL-2基因和IL-12基因联合加放疗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疗效显著优于单基因加放疗治疗组、单基因治疗组和各对照组。在注射有IL-2基因及IL-12基因的治疗组中,IL-2与IL-12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小鼠脾细胞NK细胞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增强,肿瘤组织内可见大片坏死,并含有大量的CD4^ ,CD8^ 淋巴细胞浸润。结论.多价阳离子脂质体携带的IL-2基因和IL-12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局部和机体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加强放疗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联合放疗对小鼠头颈鳞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将25只小鼠平分为5组。利用SCCⅦ细胞株在C3H/HeJ小鼠口底建立头颈鳞癌荷瘤动物模型,IL-2组和联合组在荷瘤部位直接注射IL-2基因;EP组和对照组分别注射无目的基因的空载体和PBS,次日联合组与放疗组给予2Gy直线加速器的局部肿瘤放疗。4d后重复IL-2基因治疗,观察肿瘤治疗前后大小变化;检测肿瘤组织中CD4^ ,CD8^ 的表达,IL-2的分泌水平及自然杀伤细胞(NK)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的活性。结果:联合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疗效显著优于IL-2组,放疗组,EP组和对照组,IL-2组中,小鼠IL-2分泌水平明显升高,脾细胞NK活性和CTL杀伤活性增强,肿瘤组织内可见大片坏死,并含有大量的CD4^ ,CD2^ 淋巴细胞浸润,结论:IL-2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局部和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加强放疗的抗肿瘤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价阳离子脂质体的特性并寻求其介导的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治疗头颈鳞癌及SCCⅦ细胞株在CDH/HeJ小鼠口底建立头颈鳞癌荷瘤动物模型。用不同比例的脂质体与DNA混合物及裸DNA进行体内外转染,收集肿瘤组织培养的上清液和小鼠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其转染小鼠IL-2基因(PIL0555)后其分泌蛋白的水平。结果 体外细胞株转染脂质混和物比例为L:D=5:1,L:D=8:1,L:D=12:1时的IL-2呈高水平表达,全内转染在脂质混和物比例为L:D=3:1时分泌水平最高。荷瘤小鼠的血清中IL-2呈低表达,在一定比例时脂质体与DNA浓度不宜过高,结论 结果表明脂质复合物在瘤内直接基因转染的良好效能取决于其合适的构成比例和剂量,体外细胞转染的最佳脂质混和物比例不能作为体内转染的参考;与裸DNA转染相比,多价阳离子脂质体适宜不动声色作为头颈鳞癌进行直接瘤内基因治疗的非病毒载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基因与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herpes simplex virus thymidine kinase,HSV-TK)基因联合治疗小鼠头颈鳞状细胞癌的疗效.方法建立小鼠头颈鳞状细胞癌动物模型后在荷瘤部位分别注射表达小鼠IL-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recombinantadenovirus, Ad)和表达HSV-TK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 HSV-TK及联合注射组,对照组分别注射不带目的基因的腺病毒或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ic buffered solution,PBS).对注射有Ad HSV-TK基因组和联合治疗组每日腹腔注射抗病毒药物更西罗韦(ganciclovir,GCV) 25 mg/kg体重,每日2次连续7 d.观察肿瘤大小变化并检测脾脏自然杀伤细胞和颈淋巴结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性,探讨其抗肿瘤机制.结果 Ad IL-2和Ad HSV-TK联合治疗组,肿瘤生长明显受抑制,疗效显著优于单独治疗组和对照组(P<0.05),在注射有Ad IL-2基因的治疗组中,IL-2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增强,肿瘤组织中可见大片坏死,并含有大量的CD+4、CD+8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Ad IL-2基因治疗可提高肿瘤局部和全身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能加强自杀基因AdHSV-TK的抗肿瘤效果,两者联合应用能显著抑制小鼠头颈鳞状细胞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应用脂质体包裹的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质粒载体介导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小鼠模型鼻黏膜、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6N8周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各12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建立变应性鼻炎组模型,治疗组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EBV质粒载体介导的IL-12表达质粒(pGEG.mlL-12)形成混合物EBV/lipoplex,于激发前鼻腔局部滴入。分别用HE染色计数鼻黏膜中Eos数量,用瑞氏染色计数骨髓涂片中Eos比例,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Eos占粒细胞比例。结果小鼠基因治疗组鼻黏膜Eos显著低于变应性鼻炎模型(P〈0.01);骨髓涂片中EosLB例显著低于变应性鼻炎模型(P〈0.01):基因治疗组外周血中Eos显著低于变应性鼻炎模型(P〈0.05)。结论经鼻局部给予脂质体包裹的pGEG-mlL-12能够减少骨髓、外周血和鼻黏膜中Eos数量,可能为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开辟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腺病毒负载SOCS1siRNA和IL-12基因共同修饰人喉癌细胞(Hep-2)抗原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激活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免疫杀伤Hep-2的效能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采用重组腺病毒介导SOCS1siRNA基因和重组腺病毒介导IL-12基因共同修饰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采用反复冻融法提取Hep-2粗体抗原(Ag)致敏的基因修饰的DC;用ELISA法检测各组DC及CTL分泌IL-12和IFN-γ的水平;MTT法检测DC刺激同源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及CTL免疫杀伤Hep-2的效能;统计学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DC体外诱导培养成功,Ad-GFP转染可见荧光表达率在90%以上。经SOCS1siRNA和IL-12基因共同修饰能有效下调DC中SOCS1蛋白的表达和上调IL-12蛋白的表达。IL-12因子的分泌率也明显高于SOCS1siRNA或IL-12的单基因转染,并能促使T细胞显著增殖和活化。DC和CTL持续高分泌IFN-γ,因此产生对Hep-2的特异性细胞免疫。结论:SOCS1siRNA和IL-12基因共同修饰喉癌抗原致敏的DC分泌的IL-12和IFN-γ的能力增强。双基因共同修饰喉癌抗原致敏的DC与T细胞混合反应能有效的促进T细胞增殖,促进其分泌IFN-γ和IL-12,从而诱导CTL更强的特异性杀伤喉癌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病人放射治疗前后天然杀伤细胞(NK细胞)活性、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的变化和肿瘤复发转移的关系。方法:选择139例首诊的NPC病人为NPC组,45例健康成人为对照组,两组间性别及年龄无显著差异。NPC病人根据肿瘤有无复发转移又分为两组,均予以^60Coγ射线外照射DT68—80Gy,分别检测放疗前和放疗后(36个月内)及对照组的NK细胞活性及IL-2水平,观察肿瘤复发转移的情况。结果:鼻咽癌病人放疗前、后0-30个月内NK细胞活性及IL-2水平动态观察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至放疗30个月后NK细胞活性及IL-2水平恢复近正常水平。肿瘤复发转移者其NK细胞活性及IL-2水平明显低于无复发转移者(P<0.05)。30个月内肿瘤复发转移率为85.7%(60/70)。结论:NPC病人免疫功能状况与肿瘤复发转移关系密切。动态观察和评价NK细胞活性及IL-2水平对判断NPC是否复发和转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人乳头状瘤病毒(HPV)阳性的头颈鳞状细胞癌(鳞癌)特异表达基因及关键信号通路,为HPV相关头颈鳞癌筛选有价值的基因标记物,并为进一步的肿瘤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从GEO高通量基因芯片数据库中筛选出头颈鳞癌具有HPV感染信息的芯片,从中筛出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筛出头颈鳞癌的特征基因簇和通路,以及关键基因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可视化分析。通过Cbioportal信息门户以及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验证这些特异基因在HPV(+)与HPV(-)头颈鳞癌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特异基因与头颈鳞癌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从数据集GSE52088与GSE39366中筛选出42个共同差异基因,其中上调基因25个,下调基因17个,经Cytoscape两轮筛选确定白介素-6(IL-6)、细胞表面标记物CD44、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CXC趋化因子配体基序1(CXCL1) 4个特异基因。信号通路富集分析显示共同差异基因参与细胞周期、NOD样受体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途径等信号通路(P < 0.01)。经TCGA数据库以及Cbioportal检验证实特异基因在HPV(+)与HPV(-)头颈鳞癌中的表达差异,且IL-6、CD44表达水平与头颈鳞癌生存预后呈负相关(P < 0.01)。结论HPV(+)头颈鳞癌具有特异性基因表达,并可能参与关键信号通路调控肿瘤的发生发展。IL-6、CD44、MMP1、CXCL1 4个特异基因可能参与HPV(+)头颈鳞癌发展及侵袭过程,其中MMP1、CXCL1有望作为诊断及预后的标志物,IL-6、CD44与头颈鳞癌预后存在相关性,有望成为治疗HPV(+)头颈鳞癌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9.
EBV/lipoplex介导IL-12基因在体外及小鼠鼻黏膜内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体外扩增鉴定EBV质粒-pGEG.mIL-12,与阳离子脂质体混合物形成EBV/lipoplex。用EBV/lipoplex转染COS-7细胞和小鼠鼻黏膜后检测mIL-12的表达。方法体外扩增鉴定pGEG.mIL-12;EBV/lipoplex转染COS-7细胞,用SYBRGreenI核酸荧光染色观察质粒转染情况,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mIL-12p70表达。经鼻滴入EBV/lipoplex,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观察小鼠鼻黏膜内IL-12mRNA和p70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EBV/lipoplex能够高效转染COS-7细胞,分泌IL-12活性蛋白。EBV/lipoplex转染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上清液中IL-12含量明显高于细胞裂解液。EBV/lipoplex经鼻滴入后能够在小鼠鼻黏膜内高效表达IL-12mRNA和p70活性蛋白。结论鼻腔给药系统-EBV/lipoplex能够成功转染COS-7细胞和小鼠鼻黏膜上皮细胞,并且高效率表达IL-12分泌性蛋白,是变应性鼻炎基因治疗的一个高效基因转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白细胞介素12基因治疗小鼠变应性鼻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应用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质粒载体介导的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基因治疗对变应性鼻炎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方法将36只6~8周雄BALB/C实验小鼠随机分为变应性鼻炎组、IL-12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以BALB/c小鼠经卵清蛋白(ovalbumin,OVA)免疫建立变应性鼻炎模型,用阳离子脂质体包裹EBV质粒载体介导的IL-12表达质粒(pGEG.mI-L12)形成混合物EBV/lipoplex,于激发前鼻腔局部滴入后,观察小鼠变应性症状的改善情况,并检测该基因在3组实验鼠鼻黏膜局部的表达情况以及对鼻黏膜炎性细胞和Th2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基因治疗组小鼠鼻黏膜中IL-12mRNA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因治疗组小鼠鼻黏膜中IL12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变应性鼻炎组(P<0.05);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和IL5阳性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基因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变应性鼻炎组外周血中总IgE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基因治疗组(F=1216.21,P<0.01)。结论鼻腔局部应用EBV/lipoplex后,pGEG.mIL-12能够在鼻黏膜中高效地表达,能明显抑制鼻腔的变应性反应。EBV/lipoplex有望成为变应性鼻炎免疫治疗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8(IL 8)和白细胞介素 3(IL 3)在人类鼻息肉及鼻息肉病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31例鼻息肉患者 (鼻息肉组 )、2 6例鼻息肉病患者 (鼻息肉病组 )的息肉组织及 14例正常中鼻甲黏膜 (对照组 )中IL 8和IL 3的表达。结果 :IL 8在对照组、鼻息肉组及鼻息肉病组 3组间呈递增性表达 ,且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IL 3在对照组、鼻息肉组及鼻息肉病组 3组间亦呈递增性表达 ,且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结论 :IL 8是鼻息肉诸多病因之一 ,对鼻息肉病的复发起重要作用 ;IL 8在鼻息肉及鼻息肉病之间的不同表达提示二者的发病机制有本质差异 ;IL 3对鼻息肉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大量浸润起重要作用 ,也是鼻息肉与鼻息肉病二者发病机制差异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sThe role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course of chronic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 (COME) has been documented. However, there are fewer studies on the action of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middle ear. We sought determine whether there is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OME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whether there are any differences in the cytokine profile in COME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atopy.MethodsEighty-four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32 nonatopic children with COME (group NA), 31 atopic children with COME (group A), and 21 children without COME and without atopy (control group C). Specimens from the middle ear were collected and evalua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for the cytokines interleukin-1 receptor antagonist (IL-1Ra) and immunoregulatory IL-10.ResultsSignificantly higher IL-10 concentrations were found in both nonatopic and atopic children with COME compared to control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L-1Ra levels were found between atopic and nonatopic children with COME and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We found no differences in the levels of IL-1Ra in atopic and nonatopic children with COME compared to controls. However, we found elevated IL-10 levels in the middle ear effusions from children with COME, with or without atopy. These elevated immunoregulatory cytokine levels suggest a role for new immunomodulatory treatments to prevent disease progression in COME, regardless of atopy.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冷束缚应激对实验大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模型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及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和IL-6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健康雌性大鼠50只,以随机数学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A组)、AR模型组(B组)、先应激后AR造模组(C组)、先AR造模后应激组(D组)、应激与AR造模同时进行组(E组).空白对照组及各实验组造模后,取大鼠鼻中隔两侧的呼吸区黏膜制备成石蜡切片后进行HE染色及IL-2、IL-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微镜下利用图像分析系统,取5个视野嗜酸粒细胞、IL-2、IL-6阳性细胞计数的平均值进行分析.结果 经冷束缚应激后的C、D、E组大鼠鼻黏膜中嗜酸粒细胞计数(x-±s,以下同)高于B组(14.1±3.2)及A组(2.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06和8.54,P值分别<0.05和0.01);C、D、E组IL-6阳性细胞数高于B组(15.3±4.8)及A组(4.9±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14和8.20,P值分别<0.05和0.01);C、D、E组IL-2阳性细胞数低于B组(14.4±3.5)及A组(15.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7.27和7.32,P值分别<0.05和0.01).C、D、E三组间,嗜酸粒细胞计数、IL-2和IL-6阳性细胞数3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90、3.12、3.20,P值均>0.05).结论 鼻黏膜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及IL-6在空白对照组几乎不表达,在AR组中度表达,在经过冷束缚应激的AR大鼠中高度表达,且冷束缚应激与AR造模的先后时间顺序对嗜酸粒细胞及IL-6的表达没有影响.冷束缚应激的AR各组大鼠鼻黏膜组织中IL-2表达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和频率间歇低氧(intermittent hypoxia,IH)对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的影响及规律.方法 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可传代细胞株ECV304植于培养舱,以模拟睡眠呼吸暂停模式低氧/复氧模式,将舱内气体由计算机程控为不同程度与频率IH环境.细胞株分为1个持续正常氧的对照组和8个实验组.不同IH程度分3组,频率固定为12次/h,即IH程度组1~3的低氧时O_2体积分数分别为10%、1.5%及0.5%.不同IH频率分5组,固定低氧时O_2体积分数为0.5%,频率组1~5的IH频率分别为40次/h、20次/h、12次/h、9次/h和6次/h.细胞暴露后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 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测定培养液中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质量浓度.结果 IL-6和IL-8水平在3个不同程度IH组均高于正常O_2组(F值分别为1961.100和103.855,P值均<0.001),随IH程度加重IL-6及IL-8水平呈逐步升高趋势,不同程度IH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重度IH暴露,不同频率IH各组ECV304细胞的IL-6和IL-8水平不同(F值分别为544.396和149.328,P值均<0.001).随着IH频率降低IL-6及IL-8水平在20次/h组轻度升高(P<0.05),至12次/h达最高(P<0.05),9次/h略减低(P<0.05),6次/h进一步减低(P<0.05).结论 IH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炎性损伤,且IL-6及IL-8分泌水平具低氧程度依赖性.重度低氧暴露下,IL-6和IL-8分泌水平有随频率下降而增加,而后减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白细胞介素-16(interleukin-16,IL-16)在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64例持续性AR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IL-5、IL-16水平,并分析与AR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IL-5、IL-16均明显升高(P <0.05)。持续性中重度组患者血清中IL-5、IL-16水平均明显高于持续性轻度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持续性AR患者血清中的IL-5与IL-16水平呈正相关(r =0.566,P <0.05)。结论 IL-5、IL-16参与变应性鼻炎的发生发展,二者在AR的临床诊断、 治疗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IL-16具有较高特异性,对AR患者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白细胞介素-5及嗜酸性粒细胞在鼻息肉中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5(IL-5)在鼻息肉中的表达及其在鼻息肉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31例鼻息肉患者、11例慢性鼻窦炎患者及6例正常人组织匀浆中IL-5含量;对15例鼻息肉、11例慢性鼻窦炎及6例正常人进行HE切片染色,以观察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结果①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IL-5含量(pg/mg)分别为23.44±6.68,16.41±3.09,12.86±4.17,鼻息肉组织IL-5含量高于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P<0.01)。②鼻息肉、慢性鼻窦炎及正常对照组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嗜酸性粒细胞数分别为7.42±2.33,1.30±0.59,1.07±0.70,鼻息肉组嗜酸性粒细胞数高于慢性鼻窦炎和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鼻息肉是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疾病过程,对嗜酸性粒细胞有活化作用的IL-5对鼻息肉的形成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CRSw NP)患者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 25(interleukin 25,IL 25)、白细胞介素 13(interleukin 13,IL 13)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分布,来探讨其在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三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0例在鼻内镜下行手术治疗的慢性鼻-鼻窦炎伴有鼻息肉患者鼻息肉组织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30例因鼻中隔偏曲而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患者的下鼻甲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来检测两组鼻黏膜组织中IL 25、IL 13及VEGF的表达情况,并采用直线相关分析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IL 25、IL 13及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阳性细胞计数分别为(21.0±12.08、23.94±18.23、19.13±9.85),均高于对照组(4.19±2.54、7.67±2.02、3.44±1.52),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因子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两两均呈正相关性(P<0.01)。结论IL 25、IL 13及VEGF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均升高,在鼻息肉的发病中可能起重要作用;鼻息肉组织中IL 25、IL 13及VEGF的表达两两均呈正相关,提示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对鼻息肉发生起促进作用;以细胞因子及其受体为靶点,可能对开拓治疗鼻息肉的新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C,PKC)活性,探讨其与Th2细胞因子的关系.方法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患者(AR组)及正常者(正常组)各20例,采集外周血并分离T淋巴细胞分两组培养,即空白对照组和加PKC激动剂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horbol 12-myristate 13-acetate,PMA)组.非同位素标记法检测T淋巴细胞PKC活性,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4和IL-5的表达.结果 AR加PMA组T淋巴细胞PKC活性、上清液中IL-4和IL-5与AR空白对照组、正常组比较显著增加(P均<0.01);AR空白对照组T淋巴细胞PKC活性与正常组比较显著增加(P<0.01);AR空白对照组上清液中IL-4和IL-5与正常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均0.05).T淋巴细胞PKC活性与上清液中IL-4和IL-5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AR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PKC活性较正常人明显增加,IL-4和IL-5表达增多,提示PKC信号转导可能在AR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介素-17及其受体在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鼻息肉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7及其受体的表达,并探讨其在鼻息肉免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患者鼻息肉组织及15例对照组织(接受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分别进行IL-17及其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检测。结果 免疫组化检查发现IL-17主要表达在鼻息肉组织中的浆细胞胞质内,少量表达在上皮细胞棘细胞层和浆液腺泡内,与对照组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37、2.176、2.246,P值均〈0.05)。而且免疫印迹检查发现IL-17及其受体蛋白在鼻息肉组织中特异性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结论 IL-17通过与其受体特异性结合,在鼻息肉组织中表达增高,对其发病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为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和药物靶点找到新的思路。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和正常人的鼻腔分泌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样品中白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和骨膜蛋白(POSTN),同时采集样品时采用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评价方法评价试验组患者,得出指标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4、IL-13以及POSTN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试验组中IL-4、IL-13与POSTN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POSTN与患者发病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结论 POSTN似乎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L-4和IL-13在诱发变应性鼻炎时可能会合成POSTN,且与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检测患者鼻腔分泌物POSTN含量,可协助诊断和判定变应性鼻炎的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