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8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张渝红 《医学综述》2006,12(10):612-614
子宫内膜癌是较常见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根据病理特征分为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内膜乳头状浆液性腺癌,治疗方式分为手术治疗、激素治疗、化疗和放疗。应根据患者全身情况、术前对癌变累及范围及恶性程度估计,选择和制定治疗方案。早期患者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晚期则采用放疗、手术、化疗等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15例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浆液性乳头状癌(uterine papillary serous carcinoma,UPSC)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95年1月-2007年12月收治的15例UPS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发病趋势、危险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进行分析。[结果]平均发病年龄63.8岁,80%患者雌孕激素受体阴性,53.3%患者术后手术病理分期高于术前临床分期,P53在60%患者中有表达,中晚期患者血清CA-125水平均有升高。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多数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生存率仍较低。[结论]UPSC不同于子宫内膜样腺癌,具有其特殊性,恶性程度较高,预后差。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综合治疗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1995年12月在本院作手术和综合治疗的85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其中单纯手术治疗17例,综合治疗68例。基本手术范围为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以高危组织学图像(如子宫内膜腺癌Ⅲ级、含透明细胞癌、腺鳞癌、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深肌层浸润等)为依据,辅以术前、术后放疗,选择性追加化疗,对所有病例进行追踪随访。结果 生命表统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子宫内膜癌进行生存分析及预后因素探讨.方法 选择山西省肿瘤医院1983-02~1998-02间收治的21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回顾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子宫内膜癌患者生存分析及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215例患者5年生存率为86.25%,I、Ⅱ、Ⅲ-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6.00%,80.49%,33.33%.I、Ⅱ期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Ⅲ-Ⅳ期(P<0.05);单纯腺癌及腺棘癌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癌(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单因素分析表明手术分期、病理类型、绝经、手术切除范围、组织分级、肌层浸润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绝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5年生存率较高.绝经、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手术切除范围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66例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分析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指标,以期有助于筛选高危病例,指导治疗。方法:对66例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利用COX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分析。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患者的年龄、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宫颈侵犯、盆腔或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腹腔细胞学阳性、和非内膜样腺癌类型(透明细胞癌和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癌)与预后显著相关。在多因素分析中,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和宫颈侵犯与预后相关。腺鳞癌、腺棘皮癌与无鳞状上皮化生的内膜样腺癌的预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和宫颈受累是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指标,有助于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6.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诊治方法及结果.结果 确诊主要依靠病理检查,术前确诊率较低,为60%.15例均接受手术治疗,7例术后化疗,1例术后放疗+化疗,1例术后放疗.结论 诊断性刮宫,宫颈赘生物活检可降低误诊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恶性度及分期与其预后密切相关;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降低复发率,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28例均有绝经后的不规则出血、未绝经的月经失调和月经量进行性增多。28例均予手术治疗,病理报告26例腺癌临床1期。1例乳头状腺癌侵犯深肌层,临床Ⅱ期,术中骼内动脉灌注化疗,术后追加放疗。随访28例全部存活, 已满5年。病理类型为内膜腺癌的的Ⅰ期病人,治疗方法为全子宫加双作术,不影响5年生存率。病理类型1组织分化、临床分期和得当的治疗方法是估计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放疗和化疗的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24例早期宫颈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转院放疗和化疗患者跟踪随访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淋巴结转移数、细胞类型和肿瘤分期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重要因素。2年生存率91.66%。合理放化疗显著延长生存期,其中有高危因素术后行放化疗者2年生存率100%,有高危因素术后未行放化疗者生存率仅71.42%。结论:淋巴结转移、腺癌、术后切端阳性、有宫旁浸润等高危因素的宫颈癌患者在术后复发及转移率较高,应及时补充放疗和(或)化疗,延长生存期,控制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癌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对4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分期、手术病理分期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年龄为30~70岁,临床表现以绝经后阴道流血最多(57.1%),其次为绝经前月经量增多或不规则阴道流血(35.7%)、下腹部胀痛(21.4%);临床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1.48%,肌层浸润率高达85.7%,肌层浸润程度、手术病理分期、术后辅助治疗对预后有明显影响(P〈0.05),组织学类型及病理分级对预后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确定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术后适当的辅助治疗(化疗、放疗)是改善子宫内膜癌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乳头状浆液性腺癌(UPSC)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UPSC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做统计学分析.结果:25例UPSC中,52%的病例肌层浸润深度超过1/2肌层(13/25),60%的病例有宫颈、阴道、卵巢或输卵管或宫旁、腹腔、大网膜等部位的子宫外转移(15/25),淋巴转移率为44 9,6(11/25).结论:UPSC病期晚,易浸润深肌层和向子宫外扩散,且病理分级、肌层浸润深度与淋巴转移、子宫外转移、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之间无明显相关性;病理分级与子宫肌层浸润深度的发生率亦无显著性差异.术前应提高诊断率,提高手术分期的正确率,术后给予合理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以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以及处理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0~ 1996年在我院治疗及病理复核证实的 9例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 ,其中 6例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 (EPSPC) ,2例为卵巢浆液性腺癌 ,1例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上述 9例病人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 ,术后均辅以有效多疗程化疗。结果 :2例EPSPC分别存活 84个月及 72个月 ,随访至 1997年 12月仍健在。 7例已死亡 ,患者平均生存 16 5个月。结论 :该综合征治疗上仍首选手术 ,术后宜辅以有效多疗程化疗  相似文献   

12.
9例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以及处理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1996年在我院治疗及病理复核证实的9例正常大小卵巢癌综合征,其中6例为卵巢外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EPSPC),2例为卵巢浆液性腺癌,1例为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腺癌。上述9例病人均行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后均辅以有效多疗程化疗。结果:2例EPSPC分别存活84个月及72个月,随访至1997年12月仍健在。7例已死亡,患者平均生存16.5个月。结论:该综合征治疗上仍首选手术,术后宜辅以有效多疗程化疗。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evaluate prognostic factors which have an influence on overall survival and to assess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retroperitoneal lymphadenectomy in patients with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Methods The data of 131 patients treated between January 1990 and December 1998 in Union Hospital and Tongji Hospital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Survival was calculated using the Kaplan-Meier method and comparisons were performed using Log-rank test.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Cox proportional hazards regression model. Results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general conditions, menopausal status, stage, pathological types, location of the tumor, residual tumor and retroperitoneal lymphadenectomy were prognostic factor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age, stage, residual tumor, retroperitoneal lymphadenectomy and the number of courses of chemotherapy were the most important prognostic factors. The survival rate could not be improved through retroperitoneal lymphadenectomy in the patients in early stage, advanced stage with residual tumor >2 cm or those with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P>0.05). Among patients in advanced stage cancer with a residual tumor ≤2 cm, 5-year survival was 65% and 30% for patients who did and did not undergo lymphadenectomy, respectively (P<0.01). Among patients with serous adenocarcinoma, 5-year survival was 61% and 31% for patients who did and did not undergo lymphadenectomy, respectively (P<0.01). Conclusions The prognosis of the patients with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may be influenced by age, stage, residual tumor, retroperitoneal lymphadenectomy and the number of courses of chemotherapy. Although retroperitoneal lymphadenectomy could improve the survival rate, it should be carried out sel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探讨B7-H1蛋白的表达水平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卵巢浆液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PV-9000二步法检测80例卵巢浆液性肿瘤标本中(40例浆液性囊腺癌、20例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20例浆液性囊腺瘤)B7-H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B7-H1蛋白在浆液性囊腺癌、浆液性交界性囊腺瘤、浆液性囊腺瘤标本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5%、30.0%、15.0%,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0,P=0.000)。B7-H1蛋白在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病理分级、肿瘤大小、腹水细胞学和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表明临床分期(P=0.021)、B7-H1蛋白(P=0.000)为影响卵巢浆液性囊腺癌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 B7-H1蛋白与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可作为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参考指标。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Ⅲ期子宫内膜癌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6年1月-1998年12月间收治的28例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结果。结果 (1)28例患者中Ⅲa期13例(46.4%),Ⅲb期3例(10.7%),Ⅲc期12例(42.9%);子宫内膜样腺癌20例(71.4%),腺鳞癌4例(14.3%),浆乳癌3例(10.7%),透明细胞癌1例(3.6%);28例中,病理分级1、2和3级分别为11、9和8例;(2)随访6-108个月,复发转移13例(46.4%),死亡10例(35.7%),五年生存率为41.6%;(3)子宫外多处病灶12例,复发转移8例,术后辅助化疗6例,复发转移7例。结论 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差,子宫浆膜受侵、子宫外多处癌灶、宫旁组织受侵犯、宫旁淋巴管或血管有癌栓及淋巴结癌转移仍是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死亡原因多为盆腹腔复发和远处转移。术后辅助化疗对五年生存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Liu Q  Wang CF  Zhao DB  Gao JD  Bai XF  Xie YB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124-3126
目的 比较结直肠印戒细胞癌和黏液腺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65例结直肠印戒细胞癌和166例结直肠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 两者在性别、肿瘤大体分型、术前CEA水平、肝转移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病年龄、肿瘤部位、脉管瘤栓、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AJCC分期、术前肠梗阻、根治手术比例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6.7%、31.6%,其中印戒细胞癌组3年、5年生存率和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3.1%、14.8%、24.0个月;黏液腺癌分别为64.1%、36.6%、41. 5个月,两组生存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病理类型是影响两组生存差异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结直肠印戒细胞癌较黏液腺癌具有恶性程度更高的生物学行为,患者生存状况更差.  相似文献   

17.
Ⅲ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术病理分期Ⅲ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102例手术病理分期为Ⅲ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子官内膜样腺癌71例,非子宫内膜样腺癌31例,单纯手术9例,术后辅助放疗42例,术后辅助化疗16例,术后辅助化放疗35例.结果 经Cox回归分析,Ⅲ期子宫内膜癌的预后危险因素有病理学类型(P<0.05)、治疗方法(P<0.05)、脉管癌栓(P<0.05)及年龄(P<0.05);其中Ⅲa期患者中单纯腹腔细胞学阳性与浆膜和(或)附件受累者的生存时间平均为74.4和53.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影响Ⅲ期子宫内膜癌的独立预后因素有病理类型、治疗方法、脉管癌栓及年龄.Ⅲa期子宫内膜癌中单纯腹腔细胞学阳性者的预后好于浆膜和(或)附件受累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不同大小原发性周围型小肺癌(最大直径≤2.0 cm)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病理特征,判断肿瘤大小对周围型小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94例不同最大直径(≤1.0 cm、>1.0~≤1.5 cm及>1.5~≤2.0 cm)周围型小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征象,统计分析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周围型小肺癌以腺癌为主,≤1.0 cm组、>1.0~≤1.5 cm组及>1.5~≤2.0 cm组肺癌临床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组织学类型及CT征象有明显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 cm组小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0%,总生存时间亦明显长于其他2组(P<0.05)。结论:不同直径周围型小肺癌临床病理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微小肺癌(最大直径≤1.0 cm)总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高,微小肺癌的早期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围手术期补钾理想时间探讨(附21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补钾理想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近1年来210例手术前后病人血钾值及术后两组补钾不同时间和量的差别.结果:住院围手术期病人低钾血症发生率为28.1%,其中消化系疾病病人(37.6%)发生率高于非消化系疾病病人(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中、术后48h内输血的低钾发生率(28.2%),与未输血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低钾相关症状的患者血钾值低于正常的占56.5%,无临床表现的7例(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早期补钾者低钾发生率13.6%(6/44),早期不补钾者低钾发生率34.1%(1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兼顾生理钾需要量基础上围手术期患者有低钾症状的需要早期足量补钾,有症状而血清钾数值仍在正常范围的也需补钾,尤其是消化系疾病手术后的病人手术当日即可补钾,输血者不应禁忌.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 Ag N O R 定量诊断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浆膜腔转移性腺癌细胞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 Ag N O R定量诊断和 C E A、 C K 及 V I M 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对 56 例浆膜腔积液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转移性腺癌细胞与间皮细胞之间的 Ag N O R 计数,颗粒形态及 C E A 和 V I M 的表达均有显著性差异,而且 Ag N O R 定量诊断与 C E A 表达呈线性正相关,与 V I M 表达呈线性负相关。结论: Ag N O R定量研究与 C E A 和 V I M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联合应用对浆膜腔转移性腺癌细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