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曲伐沙星抗炎作用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分离的单核细胞预先用TVF孵育2h,随后用LPS刺激,ELISA检测TNF-α和IL-6的诱生情况,并用RT-PCR检测其mRNA的表达;提取核蛋白,Westem blot分析NF—κB激活情况。结果TVF能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6,并抑制其mRNA的表达;同时TVF能抑制NF—κB的激活。结论TVF能抑制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6,这可能是其抗炎症作用的方式之一,该效应可能与其抑制NF—κB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内毒素(LPS)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核因子-κB(NF—κB)活化及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的调节,为Res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用LPS或Res+LPS处理体外培养的小鼠巨噬细胞,采用电子顺磁共振(EPR)自旋捕集技术直接检测巨噬细胞产生的NO,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检测细胞中NF—κB活性,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细胞中TNF—α、IL—1β、IL-6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表明LPS组NO含量、NF—κB活性和TNF—α、IL-1β、IL-6含量在刺激后2—12h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Res+LPS组NO含量、NF—κB活性和TNF—α、IL-1β、IL-6含量均显著低于LPS组(P〈0.01)。结论提示LPS可诱导巨噬细胞NF—KB活化,导致TNF-α、IL-1β、IL-6基因表达增强,而Res能抑制NF—κB活化而调节TNF—α、IL-1β、IL-6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王玉爱  刘志杰 《当代医学》2010,16(12):18-19
目的了解唾液支原体能否诱导牙龈上皮细胞(HGEC)产生细胞因子TNF-α和IL-6。方法培养HGEC上皮细胞,用唾液支原体感染后,ELISA检测TNF-α和IL-6的产生情况,同时用核因子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处理HGEC后,研究其在TNF-α和IL-6中产生的作用。结果唾液支原体能以时间依赖性方式诱导HGEC产生TNF-α和IL-6,并且PDTC能部分抑制其功能。结论唾液支原体诱导HGEC产生TNF-α和IL-6,这可能是其致病的机制之一,其机制可能与核因子κB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解脲脲原体(Uu)的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s)对人单核细胞(THP-1)表达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和前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用Uu的LAMPs刺激人单核细胞后,Western blot法检测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和iNOS基因的表达,格氏试剂测定NO,ELISA法测定IL-1β、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Uu LAMPs通过激活NF-κB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iNOS,且能以时间和剂量依赖方式刺激人单核细胞产生NO,诱导表达前炎症因子(IL-1β、TNF-α和IL-6);NF-κB抑制剂PDTC可抑制NF-κB的激活、iNOS的表达及NO的产生。结论Uu LAMPs通过激活NF-κB途径诱导人单核细胞表达iNOS和前炎症因子,可能是产生某些疾病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糖环境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单核细胞趋化蛋白-l(MCP-1)的表达及NF—KB活化的影响。方法将体外培养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Mc)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含5.6mm01/L葡萄糖)、高糖1组(含15mmol/L葡萄糖)、高糖2组(含20mmol/L葡萄糖)和高糖3组(含25mmol/L葡萄糖)。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ELISA法检测MCP-1的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IKBa以反映NF.KB的活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高糖环境下24h后细胞增殖明显,MCP-1表达明显增强(P〈0.01)。高糖刺激30min后,NF.KB结合蛋白IKB(x明显降解,提示高糖可诱导MCNF—KB活化。结论高糖环境下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炎症因子MCP-1的高表达可能是通过NF—KB的活化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生殖支原体脂质相关膜蛋白(LAMPs)诱导胎盘滋养层细胞表达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分子机制。 方法 用0.5~5 μg/mL生殖支原体LAMPs处理体外培养的胎盘滋养层细胞4~12 h,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以及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的核转位;比色法观察HO-1的酶活性;2′,7′-二氯二氢荧光黄二乙酸酯(H2DCFDA)检测活性氧产生。分别采用酪氨酸激酶c-Src抑制剂PP1、活性氧抑制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和Nrf2 siRNA干预,观察HO-1的表达情况。 结果 生殖支原体LAMPs能诱导滋养层细胞HO-1 mRNA和蛋白的表达,上调其酶活性。同时,LAMPs也能诱导其产生活性氧,并促使Nrf2核转位。PP1和NAC预处理后,可明显降低HO-1的表达水平以及细胞核内Nrf2含量。采用Nrf2 siRNA转染后,HO-1的表达显著减少。 结论 生殖支原体LAMPs通过c-Src/ROS/Nrf2途径诱导滋养层细胞表达HO-1。  相似文献   

7.
牛膝多糖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激活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牛膝多糖对外周血单核细胞是否具有激活作用。方法分别应用中性红试验检测牛膝多糖(1.250mg/ml)对单核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非特异性脂酶染色及电镜技术检测牛膝多糖(1.250mg/ml)诱导单核细胞内溶酶体的改变;0.312、1.250、5.000mg/ml牛膝多糖对体外培养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诱导培养12h,ELISA法测定单核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结果牛膝多糖能增强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加单核细胞胞质内溶酶体量,显著诱导单核细胞表达TNF-α和IL-6。结论牛膝多糖对单核细胞具有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对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GES.1细胞CSE,NF—gB及IL.8mRNA表达及其形态学的影响,探讨其对Hpylori所致胃黏膜细胞炎症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GES.1细胞培养24hA分为对照组(不加Hpylori及NariS)、Hpylori组、NaHS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加入50,100,200或400umol/LNariS)和Hpylori+NariS组(又分为4个亚组,分别加入Hpylori与50,100,200或400~tmol/LNariS),每组分别培养3,6,及12h,用RT-PCR法检测各组GES-1细胞CSE,NF-kB及IL-8mRNA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Hpylori组CSE,NF—gB及IL-8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加/1(P〈0.05),200umol/LNariS组和4008mol/LNariS组CSE表达较对照组降低(p〈o.05);而NariS各组NF,KB和IL-8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NariS各组、Hpylori+200um01/LNaHS组及Hpylori+400umol/LNaris组CSE,NF—KB及IL-8m对弧表达均较Hpylori组降低(P〈0.05);Hpylori组、Hpylori+200umol/LNariS组及Hpylori+4008mol/LNaHS组CSE,NF—KB及IL.8mRN.~达之间均呈正相关(P〈O.05)。结论:Hpylori诱导GES-1细胞NF.gB和IL-8mRNA表达,并上调CSEmRNA表达;200和400[tmol/LNaHS能抑NH.pylori感染诱导的GES—1细胞NF.KB和IL-8mRN朦达,改善Hpylori感染所致的细胞形态学变化,对细胞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晓伟  黄瓅  陈伟 《实用全科医学》2014,(3):384-385,F0003
目的探讨TLR4/NF—KB信号通路调控铁调素在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干预组。模型组予高脂饮食制备NAFLD大鼠模型,以TLR4/NF—KB信号通路抑制剂腹腔注射干预组大鼠。处死各组大鼠,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TLR4、NF—KB蛋白的表达及铁调素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肝脏呈现典型脂肪性变,其TLR4、NF—KB蛋白表达及铁调素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干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改变显著改善,TLR4、NF—KB蛋白表达及铁调素mRNA水平显著下降(P〈0.05)。结论TLR4/NF—KB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可能上调铁调素表达,参与了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丙戊酸(VPA),一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s),临床上被成熟应用于抗癫痫,情绪稳定。临床观察发现其需长期用药才能发挥作用,表明VPA治疗机制可能涉及信号转导途径和基因水平改变。许多研究资料表明:VPA在体内外都具有神经保护作用,成为老药新用研究的热点对象。体外细胞培养实验证明,VPA能阻止神经细胞凋亡;通过激活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发挥神经营养作用;通过减少TNF—α,IL-6产生,抑制NF—KB激活,发挥抗炎作用,对抗炎症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1.
急性血糖波动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血糖波动对肝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3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将其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血糖波动组及持续性高血糖组,各10只。以间断和持续静脉滴注50%葡萄糖注射液48h的方法,建立急性血糖波动和持续性高血糖雄性Wistar大鼠动物模型。滴注48h后,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采用Tunnel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的情况;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细胞内核因子-KB(NF—KB)、Jun氨基末端激酶-1(JNK1)表达。结果血糖波动组大鼠MDA水平、SOD活性及MDA/SOD与对照组、持续性高血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波动组大鼠肝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持续性高血糖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波动组大鼠肝细胞内NF—KB、JNK1表达水平及JNK1/NF—KB值亦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持续性高血糖组(P〈0.05)。结论血糖波动能诱导氧化应激增强,进而使JNK1、NF—KB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激活,这可能是导致肝细胞凋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在体外对脂多糖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前炎症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β的影响以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单核细胞THP-1,将5~30μmolEGCG与之共同孵育后加入脂多糖刺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TNF-α、IL-6和IL-1β的产生情况。提取刺激后的细胞总蛋白,Western blot检测ERK1/2的磷酸化情况。结果当THP-1细胞首先与EGCG处理后,能显著降低LPS诱导的TNF-α、IL-1β和IL-6产生,同时EGCG能抑制ERK1/2的磷酸化。细胞经ERK1/2特异性抑制剂U0126处理后,EGCG能进-步降低细胞因子的产生。结论EGCG能抑制LPS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前炎症细胞因子,可能是通过抑制ERK1/2的磷酸化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NF—KB、IL-6、TNF-α在抗IL-6R单抗干预急性肺损伤(Au)早期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抗IL-6受体单抗(抗IL-6R单抗)保护肺组织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大鼠随机分成5组:Au组,抗IL-6R单抗干预组,兔IgG干预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8只。先给予脂多糖(LPS)总剂量(8mg/kg)的1/10腹腔注射,12h后再给予余量,制备大鼠Au模型。抗IL-6R单抗、兔IgG、地塞米松的剂量分别为200μg/kg、200μg/kg和2mg/kg。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各组动物肺组织中NF—KB、IL-6和TNF-α在干预因素作用下的早期AU大鼠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抗IL—6R单抗均能抑制ALI肺组织中NF-kB、IL-6的表达,而TNF-α的表达未见下调。结论抗IL-6R单抗使ALI大鼠肺组织中NF—KB的表达下降,可能为抗IL-6R单抗对Au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已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PTX对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大鼠核因子-κB(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用内毒素复制SIRS大鼠。实验分三组,即正常对照组、SIRS组和PTX组。用ELISA的方法检测各组NF—κB活性和IL-6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IRS组大鼠NF—κB活性和IL-6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SIRS组比较,PTX(组大鼠NF—κB活性和IL-6表达明显降低(P〈0.01)。在SIRS组大鼠中NF—B活性和IL-6表达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PTX(可明显抑制SIRS大鼠的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NF—κB的活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IL-18是否参与调节T细胞通过直接接触激活的单核细胞的功能及其细胞内机制。方法:采用磁珠分离技术从健康人外周血分离纯化T细胞和单核细胞,被植物血凝素(PHA)预刺激的T细胞用多聚甲醛固定后按41与单核细胞共培养。采用ELISA法测定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IL-18的含量。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单核细胞表面IL-18受体α链的表达(IL-18Rα)。结果:PHA刺激48 h或72 h的T细胞诱导单核细胞产生的TNF-α显著高于未接受PHA刺激的T细胞。单独培养的单核细胞和T细胞几乎不产生TNF-α。T细胞直接接触可诱导单核细胞产生IL-18,且该作用能被核因子(NF)-κB抑制剂N-乙酰基-L-半胱氨酸(NAC)和磷脂酰肌醇(PI)3-激酶抑制剂LY294002分别抑制,但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抑制剂SB203580对之无作用。与T细胞共孵育24 h的单核细胞表面IL-18Rα的表达明显上调。单克隆的IL-18中和抗体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与T细胞共孵育的单核细胞产生TNF-α。IL-18不能促进单纯的单核细胞产生TNF-α,但呈剂量依赖性地促进由于接触T细胞膜而激活的单核细胞产生TNF-α,且该作用可被NAC和LY294002分别拮抗,但不受SB203580影响。结论:T细胞可通过直接接触诱导单核细胞产生TNF-α和IL-18,上调单核细胞表面的IL-18R,并激活单核细胞内的NF-κB和PI3-激酶。IL-18可增强T细胞接触激活的单核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的功能,该作用依赖细胞内NF-κB和PI3-激酶途径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核转录因子KB(NF—KB)、原癌基因cMYC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组织NF—KB、cMYC的表达,并分析其与DLBCL的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NF—KB在DLBCL中表达与国际预后指数(IPI)及病理亚型有关,cMYC在DLBCL中表达与病理亚型有关。NF—KB在非生发中心/活化B细胞(non—GCB/ABC)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生发中心(GCB)亚型,它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7%、4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MYC在ABC—DLBCL亚型中的表达明显高于GCB—DLBCL亚型,在ABC—DLBCL及GCB—DLBCL亚型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6.7%、5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ABC—DLBCL亚型,NF—KB、cMYC的表达与生存相关。在GCB—DLBCL亚型中,NF—KB和cMYC的阳性或阴性表达与总生存不相关。结论NF—KB、cMYC在ABC—DLBCL亚型表达率高于GCB—DLBCL亚型,同时可能是影响ABC—DLBCL亚型预后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CagA^ 门螺杆菌及不同激酶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β(IL-1β)分泌的影响。方法 将CagA^ 幽门螺杆菌与人正常胃粘膜上皮细胞系(GES-1)细胞共同培养,IL-1β分泌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比较蛋白激素A、C、G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IL-1β分泌的影响。结果 CagA^ 幽门螺杆菌显著增加胃上皮细胞IL-1β的分泌;蛋白激酶A、C、G的抑制剂不能阻断幽门螺杆菌诱导的GES-1分泌IL-1β,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可阻断这种IL-1β的分泌。结论 CagA^ 基因型幽门螺杆菌可显著增加胃粘膜上皮细胞IL-1β的分泌并且依赖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pn0425重组蛋白在体外诱导人单核细胞产生前炎症细胞因子IL-8和IL-1β的水平及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为进一步探索Cpn感染致病的分子机制提供试验依据。方法 PCR扩增肺炎嗜衣原体Cpn0425蛋白编码基因,构建pGEX6p-2/Cpn0425重组质粒,在E.coli BL21中诱导表达,超声裂解后用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纯化树脂纯化重组蛋白,ToxinEraser纯化柱去除内毒素后用不同浓度的GST-Cpn0425刺激THP-1细胞;ELISA法检测经刺激后的THP-1细胞产生的IL-8和IL-1β水平;以WST-1法检测经GST-Cpn0425处理后THP-1细胞的增生或抑制作用;用AnnexinV-FITC-PI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GST-Cpn0425能诱导THP-1细胞表达IL-8和IL-1β,当浓度增加到6μg/m(l8μg/ml)时,所产生的IL-8和IL-1β量最大,浓度分别为(716.11±41.26)pg/ml和(32.91±5.49)pg/ml。当6μg/ml GST-Cpn0425分别刺激细胞6h后即可从培养基中检测到IL-8和IL-1β,而刺激24h产生的量则达到高峰。GST-Cpn0425以剂量依赖方式抑制THP-1细胞增殖;GST-Cpn0425处理THP-1细胞24h后能诱导其发生凋亡,其细胞凋亡率最高为(17.76±4.2)%。结论Cpn0425蛋白能诱导THP-1细胞表达并分泌前炎症细胞因子IL-8和IL-1β;既能抑制THP-1细胞增殖,又能诱导其凋亡;因而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纳洛酮对缺氧诱导大鼠神经元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神经元,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缺氧诱导组、缺氧诱导+纳洛酮干预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大鼠神经元损伤;应用荧光探针2,7-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DCF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变化;应用比色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应用Westernblot检测NF—KB的活化。结果(1)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大鼠神经元凋亡,缺氧组大鼠神经元细胞凋亡明显增加,为对照组的3.54倍,纳洛酮干预组为对照组的1.35倍(均P〈0.05)。(2)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活性氧生成,缺氧诱导大鼠神经元活性氧生成,为对照组的2.66倍,纳洛酮干预组为对照组的1.24倍(均P〈0.05)。(3)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NF—KB活化(P〈0.05)。(4)抗氧化剂NAC抑制缺氧诱导的NF—KB活化,抑制率达49%(P〈0.05)。结论纳洛酮抑制缺氧诱导的活性氧生成,进而抑制NF—KB活化,从而抑制缺氧诱导的大鼠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0.
①目的观察核因子NF—KB(nuclearfactorkappaB)对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MPrrP)制备的帕金森病(PD)小鼠模型黑质区诱导型一氧化氮舍酶(induciblenitricoxide,iNOS)表达的影响,以及给予人参皂甙Rgl(GinsenosideRgl,Rgl)后表达的变化,探讨在PD发病过程中NF—KB对iNOS的表达调控作用以及人参皂甙Rgl对PD可能的防治作用。②方法采用MPl.P制备PD小鼠模型,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小鼠黑质区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NF—KB和iNOS的表达变化;并观察给予人参皂甙Rgl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③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出现典型PD症状,黑质区TH阳性神经元明显丢失、蛋白水平下降,NF—KB和iNOS表达也明显增加,二者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经人参皂甙Rgl处理后,上述变化均明显减轻。④结论在MPllP所致PD模型小鼠中,核因子NF—KB对黑质区iNOS表达可能起重调控作用,人参皂甙Rsl可能通过影响NF—KB表达从而发挥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