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N、P、K配施效应模型及对野菊花产量和蒙花苷量的影响。方法 以野菊为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设计的N、P、K 3因子施肥试验,对野菊花N、P、K施用量进行二次回归设计,对实验结果采用方差分析和DPS数据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N、P、K肥配施效应模型与野菊花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在不同施肥措施中,N2P2K2处理效果最佳,不施或者少施N、P、K中的任何一种养分均不同程度导致减产和质量下降;单因子效应分析表明,随着N、P、K施肥量的提高,产量和有效成分蒙花苷的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双因素交互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以野菊花产量为考察对象,N、P、K肥间相互作用都存在一个值域,低于这个值域时都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高于这个值域时则都表现为拮抗作用;以蒙花苷为考察对象,N、K和P、K肥间相互作用存在一个值域,蒙花苷量表现出与产量相同的趋势,N,P肥间一直表现为协同促进作用。结论 模型优化结果表明,野菊花适宜的N、P、K肥施用量分别为131.280~187.254、113.415~170.460、118.335~220.845 kg/hm2。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花椒毒酚(1)、花椒毒素(2)、欧前胡素(3)、异欧前胡素(4)、8-甲氧基异欧前胡素(蛇床灵,5)和异茴芹素(6)6个线型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人源肠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特性。方法 应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细胞单层模型测试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从绒毛面(AP端)到基底面(BL端)、BL端到AP端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偶联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述6个香豆素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进行比较。根据16、补骨脂素(7)、佛手酚(8)、佛手酚葡萄糖苷(9)、佛手内酯(10)、紫花前胡苷(11)、紫花前胡苷元(12)、前胡苷V(13)、伞形花内酯(14)、甲氧基欧芹素(15)、当归醇-A(16)、当归醇-B(17)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的吸收特性,总结这些香豆素类化合物结构、亲脂性与吸收的规律。结果 6个香豆素类化合物双向转运的Papp值皆在1×10-5 cm/s数量级,与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上呈良好吸收的普萘洛尔的Papp值在同一数量级,且皆通过被动吸收机制通过Caco-2细胞单层。结论 6个香豆素皆属于吸收良好的化合物。香豆素117的lg Papp AP→BL与lg D(pH 7.35)呈显著S型相关,主要通过被动扩散机制吸收转运。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养血生发胶囊中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色谱柱: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C18(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45:55),流速:1 mL/min,检测波长:310 nm,柱温:25 ℃。[结果] 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分别在0.204~1.224 μg(r=0.999 7)和0.103~0.616 μg(r=0.999 8)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24%(RSD=0.74%)和99.86%(RSD=1.36%)。[结论] 该方法简便易行、重复性好,可用于养血生发胶囊中羌活醇和异欧前胡素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水芹Oenanthe javanic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水芹全草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异欧前胡素(2)、欧前胡素(3)、二氢欧山芹素(4)、芹菜素(5)、6, 7-二羟基香豆素(6)、阿魏酸-对羟基苯乙醇酯(7)、5-反式香豆酰基奎宁酸(8)、半月苔素(9)、8-甲氧基-5-羟基补骨脂素(10)、异鼠李素-3-O-β-D-葡萄糖苷(11)、东莨菪素(12)。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5.
<正>欧前胡素(imperatorin)和异欧前胡素(isoimpemtorin)属于6,7-呋喃香豆素类,广泛分布于植物界,尤其伞形科常用中药如白芷、独活、前胡、羌活、北沙参等含量丰富,而且是其主要药理效应成分。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较多的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黄芩素-烟酰胺共晶结晶过程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黄芩素-烟酰胺共晶为模型药物,研究共晶形成的热力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黄芩素在不同浓度烟酰胺溶液中的溶解度,探讨黄芩素-烟酰胺共晶的络合形式,计算相关热力学参数,并绘制不同温度下的黄芩素-烟酰胺-乙酸乙酯三元相图。结果表明,黄芩素-烟酰胺共晶在乙酸乙酯中符合物质的量比1∶1溶液络合模型,共晶形成反应为热力学自发反应(ΔG°<0),随着温度升高,Ksp逐渐增大,K11逐渐减小,反应自发程度减弱,三元相图中共晶区域减小,当温度达到T*=315 K后,ΔG°=0(ΔH°=-6.314×10-2 kJ/mol,ΔS°=-0.200 5 J/mol·K),自发反应不再进行,证明低温有利于共晶的形成。根据三元相图的非对称特点,设计了3种不以物质的量比1∶1为出发点制备共晶的方法,DSC结果表明,3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黄芩素-烟酰胺共晶均为熔点单一的纯共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 (soybean isoflavon, SI) 抗衰老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内实验以 D-半乳糖 (D-gal) 120 mg/kg 颈背部 sc 6 周,构建大鼠衰老模型,次日以 ig 方式给予 SI 100、200、400 mg/kg,连续 6 周。通过 Morris 水迷宫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变;分光光度法检测脑组织中丙二醛 (MDA) 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Na+,K+-ATP 酶和 Ca2+-ATP 酶活性;酶标仪检测血清中 NO 活性。体外实验建立 H2O2 致 PC12 细胞损伤模型,给予 0.5、1.0、2.0 mg/mL SI 干预,采用 MTT 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酶标仪检测细胞上清中 NO 活性,Western blotting 检测各组 PC12 细胞 Bcl-2 蛋白的表达。结果 SI 中、高剂量可改善 D-gal 致衰老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增强脑组织中 SOD、Na+, K+-ATP 酶和 Ca2+-ATP 酶活性,降低血清中 NO 的量,SI 低、中、高剂量降低大鼠脑组织中 MDA 水平,同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0.01)。SI (1.0、2.0 mg/mL) 可抑制 H2O2 致 PC12 细胞氧化损伤及 NO 的增多,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SI 可增加 Bcl-2 蛋白表达。结论 SI 可通过抗氧化作用、降低 NO 水平及上调 Bcl-2 蛋白表达,起到抗衰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中分子尿毒症毒素β2-微球蛋白(β2-MG)、甲状旁腺素(PTH)等的清除效果,为临床合理选择尿毒症患者血液净化方式提供依据。方法 研究是64例在笔者医院进行血液净化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同时根据血液净化方式的差异进行分组∶单纯血液透析组(HD,n=30),血液透析合并血液灌流组(HD+HP,n=15),血液透析滤过组(HDF,n=19)。采集治疗前后患者血清,ELISA法检测β2-MG、PTH水平以评价不同净化方式对中分子尿毒症毒素的清除率;检测临床肾功能指标和钙离子(Ca2+)、钾离子(K+)、钠离子(Na+)、氯离子(Cl-),反映不同净化方式对低分子物质的清除率。结果 与HD、HD+HP组比较,HDF组治疗后血液中分子物质β2-MG和PT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清除效果明显;与HD组比较,HD+HP组治疗后PTH显著下降(P<0.01),治疗后β2-MG的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BUN、Scr清除率、KT/V值透析前后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2+、K+、Na+、Cl-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尿毒症患者体内毒素的清除,HDF的清除效果最佳,其次是HD+HP,HD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牡荆素对实验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其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在体结扎大鼠心脏冠状动脉前降支法及舌下iv给予垂体后叶素(Pit)法建立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在体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上,TTC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梗死面积,并测定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活性;Pit致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上,检测大鼠心电图(ECG)、血清中LDH、CK、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及大鼠心肌组织中ATP酶活性,并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牡荆素6、3、1.5 mg/kg可显著降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P<0.05、0.01),并能不同程度地降低血清中LDH和CK的活性。注射Pit后,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ECG的ST段变化值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葛根素与牡荆素(6、3 mg/kg)能显著降低Pit致大鼠心肌缺血升高的ST段(P<0.05、0.01)。牡荆素(6、3 mg/kg)降低血清中LDH和CK的活性(P<0.05、0.01),同时升高血清中SOD及GSH-Px的活性(P<0.05、0.01);牡荆素6、3、1.5 mg/kg和葛根素能明显升高缺血心肌组织中Na+, K-ATP酶,Ca2+, Mg2+-ATP酶及总ATP酶的活性(P<0.05、0.01)。牡荆素(6、3 mg/kg)可明显改善缺血心肌的病理损伤程度。结论 牡荆素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与提高心肌组织抗氧化能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内异消复方缓释滴丸各组分同步释药的处方,探讨其释药机制。方法 以药载比(X1)、乙基纤维素质量分数(X2)、PEG 6000质量分数(X3)和硬脂酸质量分数(X4)为考察因素,以“释放区间”值为指标,采用Doehlert设计-响应曲面优化法对内异消复方缓释滴丸的处方进行优化。用DDsolver软件拟合体外释药规律。结果 优化处方:X1为1∶12,X2为12%,X3为30%,X4为20%。模拟的胃肠道环境下,阿魏酸与川芎嗪、阿魏酸与延胡索乙素和川芎嗪与延胡索乙素的相似因子(f2*)值分别为53.37、56.17、57.85。阿魏酸的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和Higuchi方程,川芎嗪和延胡索乙素符合Baker-Lonsdale方程和Ritger-Peppas方程。结论 优化的内异消复方缓释滴丸能实现各组分的同步缓慢释放,其释放机制以扩散为主。  相似文献   

11.
刺五加含有苷类、黄酮、多糖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等药理作用。对国内外刺五加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为刺五加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海拔、经度、纬度、坡向、坡度生态环境因素对恒山产野生蒙古黄芪黄酮类和皂苷类成分的影响,筛选出影响黄芪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方法 采用HPLC-DAD法测定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4种黄酮成分;UPLC-ELSD法测定了黄芪皂苷I、黄芪皂苷II、黄芪皂苷III、黄芪甲苷4种皂苷成分。采用SPSS17.0软件对黄芪各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以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各生态因素对各成分量的影响。结果 建立逐步回归方程,毛蕊异黄酮苷的量与黄酮总量相关系数为0.958,黄芪皂苷I的量与皂苷总量相关系数为0.969,毛蕊异黄酮的量与芒柄花素的量相关系数为0.896,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皂苷总量与黄酮总量相关系数为?0.505,呈显著的负相关。随着海拔和纬度的升高,黄芪中毛蕊异黄酮和黄酮总量升高;芒柄花素的量随经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在阴坡的黄芪中黄芪皂苷I和皂苷总量的量高,且随坡度增大而升高;黄芪皂苷II的量主要受坡度的影响。结论 影响恒山野生蒙古黄芪药材黄酮成分量的主要因素是海拔和纬度,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坡向和坡度对黄芪的皂苷成分的量有显著的影响,纬度、海拔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长白山区植物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及其自由基清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半制备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了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1)、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2)、落叶松脂醇(3)、tripterygiol(4)、8, 8′-bisdihydrosiringenin(5)、异嗪皮啶(6)、丁香脂素(7)、蛇菰宁(8)、3, 3′-dimethoxy-4, 8′-oxyneoligna-9, 4′, 7′, 9′-tetraol(9)、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propyl)-2″, 6″-dimethoxyphenoxy]propane-1, 3-diol(10),芝麻脂素(11)。结论 化合物15811为首次从刺五加中得到,且发现化合物3467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其对DPPH清除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0.01、0.01、0.01和0.66 μg/mL,可为发现抗氧化和抗衰老药物先导化合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刺五加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GAPDH基因进行克隆及序列分析,使其成为可用的内参照基因。方法 采用改良的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刺五加总RNA,运用RT-PCR法克隆GAPDH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以其为内参照基因进行半定量PCR。结果 克隆了长度为627 bp的刺五加GAPDH基因,推测其编码209个氨基酸,与三七、人参、拟南芥的GAPDH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7%、93%、93%,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4%、86%、84%。其作为内参照基因的半定量PCR具有良好的扩增效果和重现性。结论 首次分离并克隆了刺五加GAPDH cDNA,证实该序列可以作为基因表达分析的内参照基因,为刺五加苷生物合成中关键酶的表达分析及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对番荔枝科皂帽花属与其近缘植物假鹰爪属的生源关系,从形态结构、叶的解剖形态和分子系统学3方面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属植物在形态结构和解剖形态方面有明显差异,支持两属独立的观点;同时对近年来皂帽花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该属植物与假鹰爪属植物在现有化学成分方面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两属植物中均含有A环全取代、B环未取代且具甲酰基取代的黄酮类化合物,而此类化合物之前被认为是假鹰爪属植物的特征化合物,因此从化学分类学的角度支持两属植物合并。对皂帽花属植物进行更深入的化学成分研究,应该能够为两属植物的分合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紫花前胡苷元 (NANI)、紫花前胡苷 (ND)、前胡苷 V (DEV) 和羌活苷 (FDE) 4个线型二氢呋喃香豆素类化合物在人源肠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特性。方法 利用人源结肠腺癌细胞系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测试4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从绒毛面 (AP 端) 到基底面 (BL 端)、BL 端 到 AP 端2个方向的转运过程。应用偶联紫外检测器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上述4个香豆素进行定量分析,计算转运参数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并与阳性对照药普萘洛尔和阿替洛尔进行比较。结果 NANI 双向转运的 Papp 值在 1×10-6 cm/s 数量级,介于在 Caco-2 细胞单层模型上呈良好吸收的普萘洛尔和难吸收的阿替洛尔的 Papp 值之间。ND、DEV 和 FDE 的Papp 值与阿替洛尔的Papp 值皆在 1×10- cm/s 数量级。4个香豆素在 25~400 μmol/L 的转运效率与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4个线型二氢呋喃类香豆素可以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被动吸收进入体内,NANI 属于中等吸收的化合物;ND、DEV 和 FDE 属于难吸收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山西浑源县仿野生栽培和野生蒙古黄芪中皂苷类和黄酮类成分的比较,评价仿野生栽培蒙古黄芪的质量。方法 采集12批野生和19批仿野生栽培蒙古黄芪样品,采用HPLC-DAD法测定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4种黄酮成分,UPLC-ELSD法测定黄芪皂苷I、II、III、IV 4种皂苷成分。结果 5~6年生的仿野生栽培的蒙古黄芪中的高质量分数成分毛蕊异黄酮苷、芒柄花苷、黄芪皂苷I、II、III的量高于野生黄芪,相应的黄酮总量、皂苷总量高于野生黄芪,而2种低质量分数成分芒柄花素、黄芪皂苷IV的量低于野生黄芪;通过比较仿野生栽培1~6年生黄芪中8种成分的量发现,黄酮类成分随生长年限的增长不断升高,而皂苷类成分则逐渐降低。结论 仿野生栽培的方法可有效地解决优质野生浑源蒙古黄芪资源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白芨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再生体系。方法 以MS为基本培养基,应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质量浓度配比,研究不同外植体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芨愈伤组织形成、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白芨假鳞茎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外植体;1.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与2.0 mg/L 2, 4-二氯苯氧乙酸(2, 4-D)组合不仅可诱导白芨愈伤组织形成,还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1.0 mg/L 6-BA与3.0 mg/L 2, 4-D的组合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增殖系数为7.8;在分化培养基中附加0.5 mg/L噻二唑苯基脲(TDZ),可提高愈伤组织分化率。结论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 4-D 2.0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 4-D 3.0 mg/L;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 4-D 2.0 mg/L+TDZ 0.5 mg/L。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 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刺五加酮(1)、刺五加苷B12)、4-羟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3)、alimoxide(4)、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6)、tortoside A(7)、表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lyoniresinol(9)、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0)、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1)、β-氨甲酰基吡啶(12)。结论 化合物3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建立白芨愈伤组织诱导、增殖和分化再生体系。方法 以MS为基本培养基,应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和质量浓度配比,研究不同外植体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白芨愈伤组织形成、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白芨假鳞茎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外植体;1.0 mg/L 6-苄氨基嘌呤(6-BA)与2.0 mg/L 2, 4-二氯苯氧乙酸(2, 4-D)组合不仅可诱导白芨愈伤组织形成,还有利于愈伤组织分化成芽。1.0 mg/L 6-BA与3.0 mg/L 2, 4-D的组合促进愈伤组织增殖,增殖系数为7.8;在分化培养基中附加0.5 mg/L噻二唑苯基脲(TDZ),可提高愈伤组织分化率。结论 白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 4-D 2.0 mg/L;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 4-D 3.0 mg/L;分化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 4-D 2.0 mg/L+TDZ 0.5 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