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绍一种基于功能性电刺激(FES)技术、用以恢复上下肢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假体的发展概况和用于脊髓损伤、中风等康复临床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相似文献   

2.
多功能呼吸机的控制部份包括吸气控制和呼气控制两个独立的分系统,对流量和压力进行控制,一般设有三个控制回路。在这三个控制回路中,凡由呼吸器强制维持恒定容量(定容)和恒定压力(定压)的呼吸方式,均采用PID(比例微分积分)调节;而由病人自主呼吸的方式,则用PD(比例微分)调节即可。本文讨论以上三种控制回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3.
本文回顾了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在治疗脑损伤和脊髓损伤所造成的运动功能和吞咽障碍方面的应用;总结了脑机接口(Brain Computer Interface,BCI)技术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以及基于BCI的FES的研究现状。结果 显示,BCI、FES及二者相结合技术在现代康复工程领域中是极具应用前景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外骨骼式康复机器人实验平台设计上下肢协调主动康复运动控制系统,以帮助神经损伤患者完成上下肢协调主动康复训练。方法:该系统采用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实现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的运动轨迹控制,通过导纳控制实现关节运动角度修正,并通过导纳控制耦合阈值控制实现主动抗阻训练。整个系统由上位机控制系统,运动控制器,肩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的伺服驱动器组和伺服电动机组以及扭矩传感器等组成。采用该系统进行临床实验,以验证该系统的训练和康复效果。结果:临床实验结果表明,肩关节、髋关节和膝关节康复训练的实际运动轨迹与设定步态轨迹基本一致,各关节运动轨迹误差最大值小于8°,而且当患肢关节的交互扭矩下降到阻抗力矩阈值以下时,关节伺服电动机能够柔性调速;经过一段时间的上下肢协调主动康复训练后,患者的肌力、平衡能力以及自理能力得到明显的改善。结论:该系统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较好的柔顺性,能够满足神经损伤患者在康复中后期对上下肢协调主动康复训练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吕靖 《医疗设备信息》2009,(1):22-23,26
本文介绍一种数字化医用温度控制器的设计方法。该系统采用高性能、低功耗的8位RISC单片机MEGA16(以下称M16)做控制器,采用高精度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做温度检测,采用自整定系数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erivative,简称PID)闭环控制技术,使温度控制范围可在-20℃~100℃之间。带有多种输出方式,适用于医院或实验室的恒温容器的温度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在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103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综合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 训练后,观察组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步长偏差、患健侧摆动比值和患健侧支撑比值均低于对照组,上肢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可提高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态对称性及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FNS)是康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FNS技术的研究内容,用于恢复瘫痪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FNS肢体运动测量和控制技术,并介绍了所研制的多功能FNS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SIEMENS900C型呼吸机是由电子比例、微分积分调节PID控制,气动、压力和容量切换,单回路式的呼吸机,其吸气流速和压力控制是通过电子反馈系统实现的,调整速度快,精度高,工作稳定可靠,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广泛应用于医疗单位的呼吸机治疗工作中。该呼吸机结构可分为气动单元和电动单元。气动单元主要由送气系统,压力和流量传感器以及控制阀等组成。电动单元是由PC板、电路。报警和监视几部分组成。该机电器元件一般不宜损坏,故障多发生在气动单元,而气动单元的故障多由元件老化、使用不当造成,现—一简介如下。气动单元主…  相似文献   

9.
神经功能诱发刺激仪的开发与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功能诱发刺激仪是用于神经系统科学研究的刺激发生系统。阐述了基于USB总线的神经功能诱发刺激系统的开发和研制方法。这套系统可提供同时程序化的声、光、电刺激并且可以由外部触发进行同步,能被广泛用于FMRI、ERP、MEG等领域的研究应用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避免手术室中高频电刀灼伤的风险,进行热报警传感控制器设计。方法:在Visual DSP平台下进行控制器的系统开发,提出一种基于多线程温度反馈调节的手术室高频电刀灼伤风险热报警传感控制方法。首先分析控制器的功能技术指标,构建控制器的总体构架模型;然后设计控制器的温度反馈调节控制律,采用模糊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integral-derivative,PID)控制算法进行热报警传感控制改进。其次对控制器的硬件进行模块化设计,对温度热传感AD模块、基线漂移抑制模块、高压调节模块、中断模块以及报警通信模块电路进行设计,并对软件流程进行设计。最后通过系统仿真试验进行性能测试。结果:采用该控制器进行手术室高频电刀灼伤风险热报警传感控制,负载性能较好,高频基线基本在零电平上,达到了补偿要求;且抗干扰能力较强,精确度高,实现了多线程温度调节和过热中断,提高了高频电刀的安全控制能力。结论:该控制器性能较好,在手术室高频电刀灼伤风险报警方面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改进的逆行动态交锁钉技术矫正膝外翻的效果。方法选取25例成人患者的41个膝外翻畸形(平均胫股角:22°;范围:16-29°),进行股骨髁上斜内翻截骨术和稳定的逆行动态交锁钉手术治疗。结果在随访的21例患者35个膝关节中,平均随访2.6年(范围:1.1~4.5岁),所有患者的截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3.4个月(范围:2.5~5.0个月)。没有显著的并发症。在最新的一次随访中,平均外翻胫股角为7.1°(范围:4~10°外翻)。对于所有患者,手术结果均令人满意(P<0.001)。结论该技术可能是一种可行的替代膝外翻畸形矫正的技术。该技术的优点包括:使用的生物力学方法更适当,并发症发生率更小,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2.
高频电刀电气安全与质量控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羊月祺  许万春  钱英 《医疗卫生装备》2009,30(9):114-115,117
采用福禄克电气安全分析仪(ESA601)和电外科分析仪(Model 454A)对高频电刀的相关参数进行检测。结合目前高频电刀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制度、电击防护、患者极板系统、输出功率检测4个方面对高频电刀的电气安全及质量控制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个定期检测高频电刀、确保患者和使用者安全的质量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13.
潘承波 《现代保健》2014,(25):44-47
目的:探讨改良单骨道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治疗复发性髌骨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3例复发性髌骨脱位患者行改良单骨道技术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加胫骨结节内移治疗。术后观察切口愈合情况,髌骨稳定性,膝关节X片检查测量对比术前、术后髌骨适配角、髌骨倾斜角、外侧髌股角,采用Lysholm和Kujala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结果:33例均获随访,时间8-15个月,平均(12±3.1)月。切口按期愈合,无感染,髌骨稳定,运动能力恢复,33例病例均无髌骨再脱位,两组患者的术前、术后髌骨适配角为(21.8±5.9)°、(-2.5±4.0)°,髌骨倾斜角(24.9±5.8)°、(14.8±4.2)°,外侧髌股角(-6.1±2.3)°、(5.4±1.6)°。Lysholm评分术前、术后分别为(35.10±9.31)分和(89.11±5.21)分, Kujala评分术前、术后分别为(36.26±13.36)分和(90.45±4.5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单骨道双束重建技术重建内侧髌股韧带具有操作简单,牢固可靠、并发症少、住院费用低的优点,联合关节镜下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加胫骨结节内移,可取的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高频电刀输出功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钱英  高虹  许万春  羊月祺 《医疗卫生装备》2010,31(7):109-110,115
目的:检测高频电刀输出功率,用于建立、健全该设备质量控制方案。方法:运用福禄克电外科分析仪(454A)分别检测高频电刀的单极和双极的输出功率,并绘制功率负载曲线。结果:32台受检高频电刀输出功率合格率为96.9%;输出功率的误差均发生在大功率点处且与设备本身使用年限有密切关系。结论:检测结果可以作为高频电刀验收、质控过程中的参考数据,也可以作为使用及维修过程中校准输出功率的参照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膝关节骨J生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分别行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以及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活动度和膝关节综合评价情况。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治疗组膝关节活动度术前为(62.5±5.5)°,对照组术前为(64.5±6。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膝关节活动度术后为(92.5±4.2)°,对照组为(70.5±4.5)°,治疗组术后明显优于术前和对照组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膝关节综合评价优良率96.7%(58/6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4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微创技术操作简便,术后患者恢复快,明显改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验证源皮距法保证头部肿瘤患者精确摆位的可行性。方法使用Varian Acuity8.6模拟机对21例头部肿瘤病人拍片,并从治疗计划系统中得到相应位置的标准射野数字重建《DRR)图像.应用Acuity的二维匹配功能.得出摆位误差.观察其与射野角度为0°.45°.315°时源皮距误差的对应关系。结果21例患者左右、头脚、前后方向系统误差分别为(1.1±1.6)mm、(0.7±1.2)mm.(0.9±1.5)mm,随机误差分别为(1.51±3.1)mm、(1.05±33)mm.(1.60±2.3)mm。各角度源皮距系统误差为(1.25±1.3)mm、(1.04±1.3)mm、(1.10±2.3)mm.随机误差为(2.03±1.7)mm、(2.81±2.3)mm、(2.33±3.0)mm。结论源皮距法简易可行,可以作为其他位置验证手段的辅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臭氧治疗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液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影响,探讨其治疗骨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6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观察组给予关节腔内注射医用臭氧治疗,每周1次,连续治疗5次为1个疗程.评价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关节滑液中hs-CRP和MMP-3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100.00%(3l/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10%(2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8,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滑液中hs-CRP和MMP-3水平分别为(6.68±2.15) mg/L、(69.84±16.97) μg/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72 ± 2.39) mg/L、(85.43±19.5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3.36,P<0.01).结论 臭氧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确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性反应、降低关节滑液中MMP-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防治严重创伤行骨科手术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2年3月因严重创伤行骨科手术并发脂肪栓塞患者40例,随机分为A组17例、B组23例。两组在综合治疗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0.1、0.2 g甲泼尼龙静脉注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氧浓度、PaO2、血红蛋白、血小板和心率。结果血氧浓度、PaO2、血红蛋白、血小板和心率治疗后A组分别为(91.57±3.37)mm Hg(1 mm Hg=0.133 kPa)、(90.17±2.01)%、(116.82±3.96)g/L、(107.62±5.13)×109/L、(88.94±8.48)次/min,B组分别为(99.31±3.72)mm Hg、(94.24±1.59)%、(124.09±3.14)g/L、(112.37±3.96)×109/L、(95.26±8.26)次/min,比治疗前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是两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严重创伤行骨科手术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应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减少不良后果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并探讨关节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收治膝骨性关节炎患者134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67例,采用膝关节置换治疗,实验组67例,采用关节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HSS膝关节评分优良率及改善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患者HSS膝关节功能、活动度及疼痛改善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清理联合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活动度,缓解疼痛,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I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61例DLS患者作为DIS组,选取61例同期性别、年龄与DLS组相匹配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发病部位均为L4。比较两组病例椎间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的关系。结果DLS组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小于对照组[(37.11±7.52)°比(42.44±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腰骶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椎间关节退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在DLS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