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总结儿童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本科住院的10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84例(79.245%)小于3岁,78例(73.585%)伴发热,75例(70.755%)伴心肌损伤,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典型,易引起心肌损伤,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断,给予必要检查,有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的场所要注意餐具及环境卫生,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的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2.
侯丽娟  李旭英 《中外医疗》2010,29(5):37-37,39
目的总结儿童手足口病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科住院的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所有患儿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手足口病为儿童常见的流行性病毒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典型,易引起心肌损伤,预后良好。临床医生应掌握本病的临床特征,及时正确诊断,给予必要检查,有效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儿童集中的场所要注意餐具及环境卫生,及时隔离患儿,防止疾病的流行传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我院儿童手足口病34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报告。结果从对我院诊治的340例感染CoxAl6HFMD患者分析看,并发脑炎17例占5%,病情较轻,突然表现为走路不稳肢体颤抖。流行病学方面,高发年龄为1~5岁,占总数的85.3%。结论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的病因治疗手段,现尚无特异性预防疫苗,以对症治疗为主,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我院50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对2013年4至10月住院的5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季节集中在6至8月,发病年龄集中在1~8岁儿童,男多于女,多有手足口病接触史,患儿均有皮疹,常分布于手、足、口、臀,躯干及四肢,多数患者有呼吸道感染,少数患者合并神经系统损害,表现为病毒性脑膜炎,50例患者留取粪便,进行病原学检测,肠道病毒71(EV71)型占63.6%,柯萨奇病毒(CA16)占27.2%。结论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传染强度大,及早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儿童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交流儿童手足口病临床诊治经验。方法:对2008年5-7月诊治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8例患儿中,平均年龄3.2岁,所有病例均有口腔黏膜溃疡性疱疹及四肢末端水疱样皮疹等典型临床症状和体征。经及时诊断和早期治疗后,均获痊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儿童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7.
张晓娟 《新疆医学》2007,37(4):161-162
手足口病是一种主要由柯萨奇A16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发生疱疹为主要特征的儿童传染病,85%~95%见于4岁以下婴幼儿,夏秋季易发生流行。现将我院2006年2月~10月治疗的22例手足口病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代兵 《辽宁医学杂志》2005,19(6):306-306
现将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8月收治的62例手足口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2年5月至2005年8月共收治儿童手足口病62例,其中男34例,女28例。发病年龄6个月至7岁,平均4.2岁。<1岁10例,1~3岁14例,3~6岁30例,7岁8例。其中托幼儿51例,其余为散居儿童。发病季节以夏秋  相似文献   

9.
手足口病3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本地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流行特征。方法对2010年收住院的3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6例手足口病患儿中发病年龄以1~5岁的婴幼儿为主,占91.9%,其中又以3岁以下占多数,占66.6%。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58:1。以农村散居儿童为主。患者均有皮疹,发热206例,占57.9%。合并症较多,共232例,占65.2%,主要为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心肌酶有不同程度升高者216例,占60.7%,多为轻度升高。85例行心肌钙蛋白I检查,均为阴性。356例病例中351例治愈,5例重症患儿转院。结论今年手足口病流行较往年提前了1个多月,以4~6月为发病高峰。本病多见于1~5岁的幼儿,合并症较多,以普通病例为主。只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加强对该病尤其是重症病例的认识.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09年10月就诊的86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治疗转归等.结果 86例患儿中男48例,女38例;平均年龄3.2岁.72例为入托患儿.51例有明确手足口病接触史.患儿均有手足部位水疱样皮疹及口腔黏膜疱疹等典型临床表现.WBC升高35例(40.7%),WBC下降26例(30.2%);心肌酶增高32例(37.2%);CRP 32例(37.2%)增高;血糖增高1例;心电图检查32例,其中5例有ST-T改变;X线胸片示双肺透光度减低3例;脑脊液检查4例,其中1例脑脊液白细胞数增高.均经常规利巴韦林抗病毒及对症处理,86例(包括合并脑炎5例,其中危重症1例)均获痊愈,平均住院时间7.2 d.结论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3岁以下幼儿,大多预后良好,重症患儿应早期发现,及时救治,以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手足口病230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欣怡  李亚玲  陈红 《四川医学》2010,31(12):1812-1813
目的总结2008年我院收治的230例手足口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情况,为各地诊断治疗手足口病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全年收治的230例手足口患儿,总结发病情况和临床特点。结果手足口病好发于夏季,〈6岁小儿为好发人群,占本观察组总例数的98.3%,患儿来源以城区及流动人口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皮疹为主要症状,大部分患儿可有心肌酶升高,仅1例并发心肌炎,预后一般良好。结论手足口病按临床诊断标准容易诊断,病情较轻,经抗病毒及对症处理,多数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但需要注意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资源县368例手足口病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为手足13病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3月31日期间收住院的3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68例手足13病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3:1,3岁以下发病人数最多(76.09%).患者均有皮疹,并发肺炎患儿多(43.5%).经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359例患者治愈出院(97.5%),无后遗症,重症9例,死亡1例.结论 患者主要是3岁以下的儿童,成年患者较少,轻型为主,常见并发症为支气管肺炎;及时抗炎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37例临床分析。方法:对2007-2008年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37例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即对患者的性别、年龄、首发症状、皮疹形态、发展过程、部位,并发症辅助检查结果、疗效及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结果:37例患儿中11例(29.7%)发生在人员聚集单位,62.2%的皮疹与口腔粘膜疱疹同时出现,先为玫瑰色红斑或斑丘疹,24h后转为疱疹,好发于手掌、足底、指趾的屈面等表皮厚而容易受到摩擦的部位,在口腔、手掌同时出现皮疹者为23例,口腔、手掌、足底同时出现者为14例(37.8%;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18例(48.4%),白细胞总数升高5例(13.0%),白细胞总数下降14例(37.8%);淋巴细胞增高占23例(62.16%),中性粒细胞较低5例(13.51%),中性粒细胞增高8例(21.62%)。心电图检查:心电图异常11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21.6%),心肌炎2例(8.11%)。肝功异常即单项转氨酶增高3例(8.1%)。胸片检查,支气管炎4例(10.8%),支气管肺炎3例(8.1%),合并扁桃体炎5例(16%),脑电图广泛异常1例(4%)。结论:本病系由病毒感染性疾病,呈自限性,经抗病毒及对症治疗,支持疗法后预后良好,很少有并发症,但重症患者可合并心肌炎及脑膜炎危及生命。预肪本病传播流行的关键是及时发现并隔离患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体会。方法:对155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相关临床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患儿在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基础上,均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甲泼尼龙,根据病情给予降颅压、改善循环、营养心肌、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结果:155例重症患儿多发生在3岁以内(91.6%),其中1~2岁占60.6%;以男孩多见,男女比例1.5:1;农村患儿121例(72.2%);均有易惊、皮疹,其中发热147例,嗜睡、精神差110例,肢体抖动32例,恶心呕吐14例,出冷汗3例。血常规WBC升高75例,肌酸激酶同工酶升高68例,血糖升高45例,C反应蛋白升高37例,血压升高33例,心率增快16例。150例患儿行脑脊液检查,其中异常148例。治愈153例,其中1例曾出现急性迟缓性麻痹;2例死亡。结论:针对临床手足1:1病患儿尤其是年龄〈3岁,伴有发热、嗜睡、打惊等精神症状者,高度重视,密切观察血压、血糖、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病,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改善患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本市手足口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及流行特征。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2010年3月住院的54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年发病人数为121人,2009年为361人,2010年1~3月为66人。主要发病人群为1~5岁的儿童(占72.45%),尤其是1~3岁儿童(占50.73%)。男女之比为1.597∶1。所有病例均有皮疹,所有病例中发热患儿233例,占42.52%,心肌损伤者210例,占38.32%。548例病例中普通病例546例,占99.64%,重症病例2例,占0.36%。结论:本市手足口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以普通病例为主,多见于1~5岁的幼儿,表现为皮疹及发热,可伴有心肌损伤。只要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雪琴 《四川医学》2010,31(9):1328-1329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甲亢心)的临床特点,以提高甲亢心的防治经验。方法本研究对我科2006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的52例甲亢心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亢心多数发生于其病程较长,本组患者心律失常44例(84.6%),心脏扩大38例(73%),心力衰竭36例(69.2%),误珍8例(15.3%)。结论甲亢心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对原因不明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脏扩大的患者应常规筛查甲状腺功能,早期发现和诊断,以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含量的测定,探讨手足口病病情由重型向危重型进展的预警指标,以期对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早期识别、早期干预,以降低其病死率。方法:根据病情将患儿分为重症组和危重症组,在2组患儿于安静状态下,抽取静脉血,应用荧光检测的方法测肾血清中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肾上腺素水平:重型组1.48±0.58、危重型组2.08±0.1.72,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重型组1.58±0.68、危重型组2.28±1.02,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均不能作为早期发现手足口病由重型向危重型进展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廖克准  谭丽君 《华夏医学》2011,24(5):547-549
目的:观察康复新联合痰热清治疗普通型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均采用退热、补液等对症治疗,治疗组予康复新液含服、雾化口腔或外擦手、足部皮疹,3次/d,同时给予痰热清注射液0.3~0.5ml·kg-1·d-1加入5%葡萄糖液100~250 ml静脉滴注.对...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总结近年来本院发生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熊去氧胆酸(UDCA)治疗本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近3年来各种药物致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92例,探讨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比较分析了采用保肝降酶加UDCA(750 mg/d)治疗(A组=62例)及未应用UDCA治疗(B组=30例)的恢复情况,观察2组间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和肝功能生化指标。结果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主要有中草药(22.83%)、抗肿瘤药(17.39%)、抗结核药(16.30%)和抗生素(13.04%)。经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的TBil、DBil、GGT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P=0.0007,P=0.0009)。结论引起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是多样的,加用UDCA治疗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