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骨髓阳J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SD大鼠45只,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腹腔注射红花黄素治疗(40 mg/kg),B组和C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14 d;A组和B组损伤局部行BMSCs移植(6×106/60μl),C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液.于术后1 d、2 d、3 d、4 d、7 d取材检测损伤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 d和7 d、14 d、21 d、28 d采用改良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结果 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BBB评分得分均增高,术后28 d时A组得分为(19.33±1.37),B组为(15.83±1.17),C组为(9.0±1.41),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在相同时间点,均有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术后2 d、3 d、4d 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且有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 d时各组细胞凋亡达高峰:A组(72.83±13.38),B组(96.33±6.35),C组(219.33±28.64);之后各组细胞凋亡数逐渐减少,至术后7d:A组(3.67±3.72),B组(16.33±5.54),C组(86.17±12.27);除术后第1天,在相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数有A组少于B组和C组,B组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素和BM-SCs移植均能抑制损伤脊髓局部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亡,减轻继发损伤,两者联合具有累加协同效应,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骨髓阳J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SD大鼠45只,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腹腔注射红花黄素治疗(40 mg/kg),B组和C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14 d;A组和B组损伤局部行BMSCs移植(6×106/60μl),C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液.于术后1 d、2 d、3 d、4 d、7 d取材检测损伤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 d和7 d、14 d、21 d、28 d采用改良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结果 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BBB评分得分均增高,术后28 d时A组得分为(19.33±1.37),B组为(15.83±1.17),C组为(9.0±1.41),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在相同时间点,均有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术后2 d、3 d、4d 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且有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 d时各组细胞凋亡达高峰:A组(72.83±13.38),B组(96.33±6.35),C组(219.33±28.64);之后各组细胞凋亡数逐渐减少,至术后7d:A组(3.67±3.72),B组(16.33±5.54),C组(86.17±12.27);除术后第1天,在相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数有A组少于B组和C组,B组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素和BM-SCs移植均能抑制损伤脊髓局部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亡,减轻继发损伤,两者联合具有累加协同效应,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预防缺血性胆道狭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局部移植对缺血胆管组织血管再生的促进作用机制,观察对胆道缺血性病变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 将30只清洁级昆明小白鼠随机分为3组:①缺血胆管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组(A组),②缺血胆管PBS注射组(B组),③对照组(C组),每组10只.3组均于胆囊管汇入肝总管处向下解剖一段长约0.5 cm完全游离的胆总管.A组和B组用2枚显微血管夹钳夹游离胆总管的两端,90 min后取出血管夹(C组不钳夹胆管).3组均游离大网膜一束约0.3 cm×0.3 cm×0.5 cm,将其环绕并固定于游离的胆总管.A组将BrdU示踪剂标记的同种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悬液均匀注射于环绕的大网膜上,B组和C组仅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术后21d再开腹行胆道造影.取包绕胆管的大网膜和胆管组织制作石蜡切片.用兔抗BrdU单克隆抗体(NeoMarkers,USA)和标有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的山羊抗兔IgG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SABC法),观察缺血胆管局部骨髓单个核细胞的分布与分化.分别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的抗体和VEGF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毛细血管密度.结果 术后第21天,A组狭窄率为40%,明显低于B组(100%),C组无胆管狭窄发生;A组骨髓单个核细胞集中分布于缺血胆管周围,其中一些已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1).结论 移植到缺血胆管局部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在缺血微环境的诱导下,可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改善缺血胆管血供,明显降低胆管狭窄和梗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异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和胰岛细胞通过肝脏和静脉途径移植后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胰岛细胞,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28只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A组在肝脏被膜下多点注射1000个胰岛细胞,B组在体外将1000个胰岛细胞和1×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混合后在肝脏被膜下多点注射,C组通过尾静脉注射1000个胰岛细胞,D组在体外将1000个胰岛细胞和1×107个骨髓单个核细胞混合后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后于不同时间点尾静脉测定随机血糖,比较不同细胞组合和移植途径之间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结果 A、B组血糖于术后3 d内开始下降,A组血糖可降至正常水平(7.98±2.28)mmol/L,血糖维持正常水平(3.71±0.95)d,B组降至(7.72±1. 75)mmol/L可维持(4.86±1.06)d,静脉移植组血糖于术后4 d内降至正常(7.35±1.40)mmol/L,可维持(7.85±1.46)d,D组静脉注射胰岛于4 d起效(7.00±0.83)mmol/L,血糖可降至正常水平可维持(14.10±1.21)d,各组间血糖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及维持正常水平的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髓单个核细胞和胰岛混合细胞通过尾静脉移植对大鼠血糖维持正常时间最长,血糖控制水平最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红花黄素腹腔注射联合骨髓阳J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体外分离、培养BMSCs;SD大鼠45只,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腹腔注射红花黄素治疗(40 mg/kg),B组和C组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14 d;A组和B组损伤局部行BMSCs移植(6×106/60μl),C组注射等体积的PBS液.于术后1 d、2 d、3 d、4 d、7 d取材检测损伤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细胞凋亡,术后1 d和7 d、14 d、21 d、28 d采用改良BBB评分法进行行为学检查评分.结果 术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组BBB评分得分均增高,术后28 d时A组得分为(19.33±1.37),B组为(15.83±1.17),C组为(9.0±1.41),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OD活性在相同时间点,均有A组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A含量在术后2 d、3 d、4d A组低于B组和C组(P<0.05),且有A组低于B组(P<0.05).术后3 d时各组细胞凋亡达高峰:A组(72.83±13.38),B组(96.33±6.35),C组(219.33±28.64);之后各组细胞凋亡数逐渐减少,至术后7d:A组(3.67±3.72),B组(16.33±5.54),C组(86.17±12.27);除术后第1天,在相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数有A组少于B组和C组,B组少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花黄素和BM-SCs移植均能抑制损伤脊髓局部自由基生成、脂质过氧化和细胞凋亡,减轻继发损伤,两者联合具有累加协同效应,有助于脊髓损伤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骨髓单个核细胞(MNCs)和骨髓源内皮祖细胞(EPCs)移植促进血流重建的效果,探讨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的作用.方法 获取Lewis大鼠骨髓MNCs,部分MNCs在体外诱导分化为EPCs.采用Lewis大鼠建立单侧后肢缺血模型.建模后3 d,将模型鼠随机分为3组:(1)对照组(n=6),将0.8 mL D-Hank's液注入对照组大鼠缺血侧后肢;(2)MNC组(n=6),将8×10~6个骨髓MNC植入MN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3)EPC组(n=6),将体外培养的8 × 10~6个EPC植入EPC组大鼠缺血侧后肢.细胞移植后3周行大鼠后肢动脉造影,检测缺血侧后肢侧支血管数;切取缺血侧后肢腓肠肌,分别行CD31和α-SMA免疫组化染色,计算毛细血管密度和小动脉密度.结果 MNC组毛细血管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67 ± 7.87)个/HP vs.(32.83±5.38)个/HP,P>0.05].而均高于对照组(19.67 ± 4.80个/HP)(P<0.05);MNC组侧支血管数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17±0.75)个vs.(4.50 4±1.38)个,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2.50 ± 1.5)个](P<0.05);MNC组小动脉密度与EP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3 ± 1.47)个vs.(5.50 ± 2.35)个,P>0.05],亦均高于对照组[(2.17±0.98)个](P<0.05).结论 在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缺血性疾病中,非内皮祖细胞在血流重建中所起的作用与EPC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治疗兔后肢缺血中超顺磁氧化铁纳米颗粒(SPION)标记磁共振成像(MRI)体内示踪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分成A、B两组,各7只。制作后肢缺血模型。A组移植SPION与5-溴脱氧尿嘧啶(BrdU)共标记的自体BMSC;B组作为对照。术后MRI示踪,组织学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鉴定显示BMSCCD34和CIM5阴性,CD44阳性。B组中1只死亡。A组毛细血管密度198.9±2.3,B组80.5±5.1.A组毛细血管/肌纤维比值0.84±0.03,B组0.35±0.04,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电镜发现血管内皮细胞胞质内含SPION;对应部位组织切片血管壁细胞普鲁士兰铁染色、BrdU和CD34染色均阳性;MRI显示术后即时A组注射部位圆形低信号影,术后1—3周向周围扩散,部位与组织学检查结果一致。B组仅能见到普鲁士兰阳性颗粒游离于组织间隙,并非位于血管内皮细胞;MRI低信号影局限于注射局部,无扩散。结论自体BMSC移植治疗兔后肢缺血中SPION标记MRJ体内示踪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预输注转染白细胞介素12p35亚基干扰RNA(Ib-12p35siRNA)的供者来源树突状细胞对移植心脏存活时间的影响。方法制备供者BALB/c小鼠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培养7d后,根据实验设计,分别以携带IL-12p35siRNA或HKsiR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树突状细胞。移植前7d,经受者C57BL/6小鼠尾静脉注射转染IL-12p35siRNA的树突状细胞(p35组)和转染HKsiRNA的树突状细胞(HK组),并设未转染的对照组(未转染组),然后进行供、受者间的异位(颈部)心脏移植。术后观察移植心脏的存活情况,术后第14d采取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血清中自细胞介素2(IL-2)、IL-4、IL-10和γ干扰素(INF-γ)的水平。结果术后未转染组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为(7.83±1.61)d,HK组为(7.17±1.60)d,p35组移植心脏存活时间明显延长,为(20.17±2.71)d,与HK组和未转染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35组IL-2和INF-γ的水平明显低于HK组和未转染组(P<0.01),而IL-4和IL-10的水平明显高于HK组和未转染组(P<0.01)。结论预输注转染IL-12p35siRNA的供者树突状细胞能延长同种小鼠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基因重组融合蛋白B7-CD28共刺激阻断剂CTLA-4Ig对大鼠移植肾存活的影响.方法肾移植术后第2天每只用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CTLA-4Ig0.5mg,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术后第20天,测定受体对供体及无关大鼠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并观察移植肾病理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用药组移植肾存活时间显著延长[(42.6±6.4)d,(8.2±1.2)d,P<0.001)].术后第20天,用药组移植肾仅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受体对供体的MLR明显低于正常对照[(5832±674)cpm、(13486±2166)cpm,P<0.001)],而受体对无关大鼠的MLR与正常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LA-4Ig通过诱导受体对供体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反应低下状态明显延长了大鼠移植肾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10 (IL 10 )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 (DC)对大鼠小肠移植术后免疫耐受的诱导效果 ,为抗排斥反应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成年SD大白鼠为供者 ,Wistar大鼠为受者。受者大鼠 18只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均为 6只。A组 :为对照组 ,受者不经任何预处理 ,即行小肠移植术 ;B组 :小肠移植前 7d ,每只受者经尾静脉注射供者的DC ,细胞数为 2× 10 7个 ;C组 :小肠移植前 7d ,每只受者经尾静脉注射用IL 10修饰的供者DC ,细胞数为 2× 10 7个。B、C组 1周后行大鼠异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术 ,观察各组受者移植小肠存活情况。结果 A、B、C组大鼠移植小肠存活时间分别为 :(7.33± 2 .4 2 )d、(8.33± 2 .94 )d、(18.5± 5 .17)d。经统计学分析 ,A、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而C组与A、B组比较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用IL 10修饰的供者树突状细胞对受者进行预处理 ,可明显延长受者大鼠小肠移植术后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重建指尖离断静脉回流的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13年2月收治指尖离断患者80例,38例吻合指侧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或1:2或2:2,平均1:2;22例吻合指腹静脉重建回流,术中吻合动静脉比例1:1;20例未吻合静脉,术中仅吻合1条动脉,行侧切口或甲床放血。观察各组治疗效果。结果: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手指全部成活,无一例发生回流障碍;吻合指腹静脉组19例发生静脉危象,其中4例手指坏死;未吻合静脉组20例均发生回流障碍,其中6例手指坏死。58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28个月。吻合指侧方静脉组32例,指尖外形佳、指腹饱满;吻合指腹静脉组14例,指体轻度萎缩,指甲生长不平整;未吻合静脉组12例,指体萎缩明显。吻合指侧方静脉组指甲生长近平整,长度长于其他两组[(14.4±3.2)mm比(12.5±2.3)mm和(12.2±2.2)mm],远侧指间关节活动度大于其他两组[(63±5)°比(48±3)°和(45±7)°],两点分辨觉小于其他两组[(4.6±0.4)mm比(7.1±1.2)mm和(7.3±0.6)mm],感觉级别高于其他两组[S(3.45±0.39)级比S(2.57±0.42)级和S(2.55±0.49)级],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吻合指腹静脉组和未吻合静脉组在指甲长度、运动和感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指侧方静脉能有效解决指尖再植静脉回流问题,可避免回流障碍,成活率高,促进指甲生长,可恢复 DIPJ 活动度及感觉。  相似文献   

19.
20.
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郭臻伟  杨茂清  朱惠芳 《中国骨伤》2001,14(10):582-584
目的 对35例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治疗进行临床分析,重点探讨了有关交叉韧带断裂的治疗问题。方法 经明确诊断后,分析采用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治疗26例、早期髌韧带中1/3移植重建3例、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结果 本组病例全部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5年,胫骨附着处撕脱骨折复位固定及髋韧带中1/3移植重建29例为优良、单纯长腿石膏固定6例为差。结论 后交叉韧带断裂后应该及时给予手术修复;膝后外侧手术入路,操作简单,暴露充分;少于3个月的陈旧性病例仍适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