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36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后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3 6例急性心肌梗死[1] (AMI)在采取冠脉介入治疗(PTCA)或支架置入术后1周,生命指征平稳,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及心脏康复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心肌梗死实施冠脉介入后的中医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并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51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差异性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患者病情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6.07%,治疗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后期随访结果表明,患者均病情稳定无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后配合中医治疗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安全可行,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胸痹心痛是冠心病患者常见的中医临床症状,随着现代冠心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率的不断增长,本文旨在探讨符合介冠脉入时代的中医药治疗优势,并提倡"谨守病机"的辨证施治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中医处方是理法方药的合理结合,创制新颖的中医处方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就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应用中医中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来探讨对中药处方组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性阻塞,导致心肌细胞因长时间缺血而死亡[1]。AMI属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范畴,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据《中国心血管报告2013》估计,目前全国心肌梗死人数为250万,2011年AMI死亡率农村为48.53/10万,城市为47.36/10万[2]。中医治疗AMI具有一定的优势及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也是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关键病种。目前,由急诊科收治诊断的AMI患者日益增多。对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治疗,尤其是AMI,尽快的血运重建极为重要。为了提高AMI患者救治质量,保证医疗安全,我院从2009年1月开始实施急诊科——心内科急救绿色通道,制定了规章制度和救治流程,保证AMI患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行有效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体外心肺复苏术联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脏骤停患者中的抢救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21年4月临沂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AMI后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3例.对照组体外心肺复苏术后行药物治疗,观察组体外心肺复苏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冠脉宁注射液为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源性休克的疗效.方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予冠脉宁注射液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结果治疗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冠脉宁注射液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AMI早期心源性休克能明显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尿激酶 (UK)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 5 9例用UK静脉溶栓治疗的AMI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5 9例AMI患者溶栓治疗成功 39例 ,冠脉再通率 6 6 .1% ,其中 43例发病 6h内溶栓成功 33例 ,冠脉再通率 76 .7% ;16例发病 6 2 4h ,溶栓成功 6例 ,冠脉再通率 37.5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溶栓期间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UK静脉溶栓治疗AM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正>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冠脉病变基础上发生冠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相应心肌痉挛而持久缺血致心肌缺血性坏死,溶栓治疗是AMI再灌注的重要方法。心肌梗死后不仅要加强急性期治疗,还应重视早期康复,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长期预后。为了使AMI患者早日恢复工作和活动,自觉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危险因素,本院对35例AMI患者在静脉溶栓24 h  相似文献   

11.
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述评及中医个体化治法思路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常见疑难病,按不同阶段综述了近年中西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情况和存在问题。中医治疗本病应当根据辨证和辨病相结合,遵循“三因治宜”的原则,采用多种手段(中药内服、灌肠、针灸、外敷以及心理移情治疗等),达到减轻和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并提出了对本病采取综合手段的个体化治疗方案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风后抑郁由多种因素造成,包括脑组织器质性损伤而导致脑功能降低;长期卧床,生活质量显著下降,心理压力大增,滋生负性心理;长期治疗,经济负担使患者发生自卑心理。传统医学认为本病属"郁证"范畴。治未病理论指导预防干预措施,包括认知行为干预、中药、针灸、耳穴贴压、情志干预等。目前治未病理念在中风后抑郁防治应用较少,处于探索阶段;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有望减轻中风患者抑郁的发生率,减轻患者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13.
从脾胃角度浅析眼肌型重症肌无力的病机关乎于脾胃、论治侧重于脾胃。认为应重在补益脾胃,辅以调理肝脾。  相似文献   

14.
熊曼琪  李永宸 《中医杂志》2001,42(3):181-184
中医论文历来以介绍总结成功经验居多,而报道临床失误较少,成功的经验固然有益于读者,但是失败的教训亦不容忽视,它对中医学术的发展也有裨益。为确保治疗用药安全,更好发挥中医中药治疗效果,现对《中医杂志》(创刊于1955年1月,月刊,前身为《北京中医》。1960年8月~1961年6月休刊,1966年8月~1972年6月停刊。1972年7月复刊后改名为《新医药学杂志》。1979年第7期恢复《中医杂志》名称)创刊以来,所刊中医误治、救误文章进行一次总结,供读者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胃痛又称胃脘痛,现代医学中的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病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均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以下笔者将临床中辨证治疗胃痛的经验做一粗略介绍。疏肝理气适用于肝气犯胃,证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遇烦恼则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大便不畅,舌  相似文献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成为冠心病血管重建的主要治疗手段,但术后无复流等问题也日渐突出。近年来,从伏邪理论探讨相关问题的研究思路逐渐清晰,应用中医药防治PCI术后危险因素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结合无复流诊疗现状,从伏邪和治未病角度出发,提出预防伏邪产生及祛除伏邪是防治PCI术后无复流、慢血流等危险因素的重要手段,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拓宽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阴黄证病名概念溯源及释义 首提阴黄证病名为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其根据黄疸发病情况或所出现的不同症状,分为二十八候.阴黄候的记载为:"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目面色黄,头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  相似文献   

18.
李元元 《世界中医药》2012,7(5):438-439
动脉粥样硬化是目前我国的主要死亡原因,因而宜积极预防其发生,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活动等、服用中药(脑心通胶囊,通心络胶囊,血脂康胶囊,脂必泰胶囊,生三七粉等)或西药(阿托伐他汀钙立普妥,非诺贝特片力平之,辛伐他汀舒降之,延长缓释型烟酸,依折麦布片,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等)等措施被循证医学证实100%有效;已发生的宜积极治疗,防止病变发展并争取逆转;已发生器官功能障碍的宜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延长其寿命。正确的诊治至关重要,这是我们临床医生必须做到的。  相似文献   

19.
中风证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中风病 ,即脑血管病 ,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合并症多、治愈率低的特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 5 7个国家最新统计显示 ,脑血管病已成为前 3种死亡原因的有 4 0个国家。在我国 ,尤其在北方城市 ,脑血管病已跃居第一位死因 ,每年新发病人 180万 ,因中风病而死亡的人数每年为 12 0万。全国现有中风病人 70 0万 ,在生存者中约有 70 %的病人留有不同程度的残废[1] 。所以有效地防治本病已成为当今各国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课题。根据文献及笔者多年诊治中风病的经验体会 ,结合中风病系列…  相似文献   

20.
论翳之证治     
翳,因其能障蔽视力,而有翳障之称,以生翳的不同部位,分为三类,其中角膜疾病后产生的混浊,称"黑睛翳障"。古代医家认为翳障为"风热不制之病","脏腑热盛,热乘于肝,气冲于目"可以导致,用点眼、洗眼、外敷和内服方药等法治之。现代中医眼科在"翳"的概念、分类、病因病机、证治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运用现代科技检测手段、病理分析等方法,诊治体系也逐步确立。笔者从"注重整体观""抓主症,重辨证""施治遵守理法方药"等六方面,阐述了个人对于"黑睛生翳"的中医证治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