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踝关节腔注射治疗联合踝关节康复治疗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踝关节疼痛伴功能障碍的病人32例,随机分为两组,单纯关节腔注射组(Ⅰ组,n=16)和关节腔注射加踝关节康复治疗组(IR组,n=16)。按照试验设计和操作常规,两组均于病变踝关节腔内注入治疗药物及臭氧(40μg/ml),每周1次,共4次。IR组注射后进行踝关节康复运动项目治疗,1次/天。观察指标:①X线K-L分级评分;②VAS疼痛评分;③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两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后较治疗前VAS疼痛评分值明显降低,踝关节Mazur功能评分值升高(P0.05)。根据踝关节X线K-L分级,组间对比疗效结果显示,Ⅰ-Ⅱ级中,两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值降低程度和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值升高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Ⅲ级和Ⅳ级中,IR组治疗后VAS疼痛评分分值的降低明显低于Ⅰ组(P0.05),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值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应用关节腔注射治疗联合踝关节康复项目治疗踝关节骨关节病可以更有效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髌骨内推法对髌骨骨折术后髌股关节疼痛患者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68例髌骨骨折术后髌股关节疼痛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髌骨内推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2个月后膝关节功能及疼痛程度。结果 治疗2个月后,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表(Lysholm)评分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后,两组视觉模拟评估法(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髌骨内推法用于髌骨骨折术后髌股关节疼痛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利于患者恢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疼痛与髌股关节影像学及致炎因子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部2018年6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92例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所有患者拍摄髌骨轴位片,分别对髌股关节间隙狭窄和骨赘进行分级;同时,查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分析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与髌股关节影像学表现及致炎因子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膝骨关节炎不同疼痛组内侧髌股关节间隙狭窄,髌骨内侧和外侧骨赘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髌股关节间隙狭窄程度,血清IL-6和TNF-α表达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相关性分析显示疼痛与外侧髌股关节间隙的狭窄程度(r=0.333,P<0.001),血清TNF-α(r=0.507,P<0.001)和IL-6(r=0.480,P<0.001)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结论 :寒湿痹阻型膝骨关节炎患者的髌骨关节间隙狭窄程度以及血清TNF-α...  相似文献   

4.
近来年本院应用胫骨结节抬高术治疗髌股关节骨关节炎 8例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中男 2例 ,女 6例 (其中 1例为双侧髌股关节骨关节炎 ) ,年龄 46~ 60岁。病程 1~ 8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膝前疼痛 ,活动受限 ,尤以上下楼梯为明显。 5例髌股撞击征 ( + ) ,2例股四头肌略有萎缩 ,3例合并关节内游离体 ,2例膝半月板损伤。膝关节评分标[1 ] 8例平均48 6分。术前摄片按照膝关节X线Kellgren分级 ,3级 5例 ,2级 3例。髌骨轴正位片示 :5例患者髌股关节外侧面关节骨赘及关节间隙狭窄程度重于内侧面。取患者自体…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浮针结合筋骨痛消丸治疗髌骨软化症(chondromalacia patella,C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8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采用浮针结合筋骨痛消丸治疗,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结合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2组治疗时间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12周随访时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和髌韧带软硬度测量。结果:治疗前2组在WOMAC、VAS及关节活动度及髌韧带硬度的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推移,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评分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活动度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髌韧带硬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期比较观察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浮针结合筋骨痛消丸治疗髌骨软化症,能够缓解疼痛,降低髌韧带硬度,改善关节活动度,效果优于双氯芬酸钠配合玻璃酸钠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髌股关节对称性与X线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杭  林敏 《浙江临床医学》2003,5(10):728-729
目的:测量髌股关节疼痛患的X线变化。方法:测量52例患共104个膝关节,测量Insall指数、相称角、外侧髌股角、髌股指数、髌骨外移率、髁间角及髌骨分型,并与此同时对40位志愿共80个膝关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两比较除髁间角外其余均有非常显性差异。结论:由于髌股关节的力线不正可引起髌股关节疼痛,对髌股关节的测量能明确诊断并指导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9.
李锋  张克  刘岩  田华  娄思权 《中国临床康复》2011,(26):4773-4776
背景:膝关节置换中是否置换髌骨是一个持续争论的话题。目的:侧重评价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后髌骨的影像学稳定性和症状改善。方法:对39例(48膝)骨关节炎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行保留髌骨的全膝关节置换。结果与结论:术中记录髌骨软骨退变分级Ⅲ级和IV级达36膝,占75%,置换后HSS评分及FELLER髌骨评分较置换前明显改善,明显膝前痛病例为5例,占10%,其髌骨病理分级均达到Ⅳ级。保留髌骨膝关节置换前后影像学评价髌股关节的对线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下肢力线校正满意。提示对于置换前髌股轨迹不良、术中软骨病理分级较低者应该进行选择性的髌骨置换,恰当选择病例采用保留髌骨的膝关节置换可减少髌股关节并发症,置换前仔细评估,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操作可进一步改善髌股轨迹。  相似文献   

10.
李宽  王春方  孙长城  张颖 《中国康复》2020,35(8):413-417
目的:探讨不同限弧等速肌力训练对髌股关节炎患者髌骨轨迹的影响。方法:诊断为髌股关节炎患者60例,按接诊顺序分为A组(0°~30°)、B组(30°~60°)和C组(60°~90°)不同角度限弧运动训练组,每组各20例,采用德国ISOMED 2000等速肌力训练系统按分组对患者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4周的限弧等速肌力训练。训练前、后拍摄膝关节负重正侧位及屈膝45°轴位片,测量髌骨轨迹参数(即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髌骨合适角);记录每个膝关节的等速肌力测定值,即峰力矩(PT)、总功(TW)及平均功率(AP);采用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包括疼痛、僵硬、日常功能)评定膝关节功能。结果:训练4周后,A组髌股指数、髌骨合适角较训练前明显降低,外侧髌股角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A、B、C组峰力矩PT、总功TW及平均功率AP值均较训练前明显提高(P<0.05);WOMAC评分比较,A组疼痛、日常功能评分较训练前明显降低(P<0.05)。训练后,髌骨轨迹参数比较:髌股指数、髌骨合适角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外侧髌股角明显高于B、C组(P<0005);等速肌力测定值比较:A组PT值明显高于B、C组(P<0.05);WOMAC评分比较:疼痛评分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B组与C组间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屈曲范围0°~30°的股四头肌等速训练可有效改善髌股关节炎髌骨轨迹,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检测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水平对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SPA)患者疾病活动性及早期软骨破坏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40例SpA患者及40例正常人血清中COMP的水平。同时测定SpA患者的其他实验室及临床指标:类风湿因(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肿痛关节数、附着点压痛数、夜间背痛(h)、骶髂关节压痛、脊柱活动度(Schober试验)及骶髂关节的CT分级,分析它们与COMP的相关性。结果SpA患者血清COMP水平(11.459±3.091)U/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9.234±1.722)U/L,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8例SpA活动期患者血清COMP水平为(12.772±2.223)U/L,与12例不活动期患者[(9.450±2.211)U/L]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COMP水平与SpA患者的ESR、CRP、肿痛关节数、附着点压痛数、夜间背痛(h)、脊柱活动度及骶髂关节的CT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年龄、病程、RF、骶髂关节压痛、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SpA患者血清中COMP高水平存在提示SpA疾病活动性和早期关节软骨破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在剖宫产手术中超前应用盐酸丙帕他莫预防术后宫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剖宫产手术术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丙帕他莫+PCEA组(P-E组,n=30)和单纯PCEA组(E组,n=30)。全部病例均在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毕均于硬膜外腔留置导管内注入镇痛药物(0.125%甲磺酸罗哌卡因+舒芬太尼1μg)5 ml后接镇痛泵。术后镇痛泵药物配方:舒芬太尼40μg+0.12%甲磺酸罗哌卡因+生理盐水共100ml;镇痛泵给药模式:维持量为2 ml/h,单次负荷剂量为0.5 ml,锁定时间为15 min。E-P组剖宫产手术在婴儿取出后,丙帕他莫2 g溶于100 ml盐水中15 min内静脉输入;E组剖宫产手术在婴儿取出后,应用100 ml盐水15 min内静脉输入。观察指标:①应用VAS疼痛评分法观察两组术后30 min、2 h、6 h、12 h的手术伤口疼痛强度;②应用VAS疼痛评分法观察两组术后30 min、2 h、6 h、12 h的宫缩痛疼痛强度;③术后宫缩痛评定标准对比观察;④观察两组术后2 h内恶心、呕吐、瘙痒、发热、呼吸抑制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P组与P组的伤口镇痛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E-P组的宫缩痛的发生率和疼痛强度明显低于P组(P<0.05),且恶心、呕吐、发热等发生率低于P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前应用丙帕他莫对剖宫产术后宫缩痛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可有效控制宫缩痛的疼痛程度,同时减少副作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视可尼引导气管插管操作方法在鼾症患者行腭咽成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探讨和评价。方法 50例拟行全麻气管插管的鼾症患者,分为视可尼插管组(A组)、直接喉镜插管组(B组),每组25例,面罩吸氧,先用含1.5%丁卡因的喷壶2~3喷进行舌部和咽部表面麻醉,静脉注射咪唑安定2.0~2.5 mg,芬太尼2μg/kg,2 min后使用1.5%丁卡因3 ml进行环甲膜穿刺给药,表面麻醉充分后,Ramsay评分3分时,行气管插管。插管后用2 mg/kg异丙酚加深麻醉,肌松剂使肌肉松弛。观察记录插管次数、插管成功率、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不良反应。结果与B组比较,A组插管时间明显较短,一次插管成功率和总插管成功率明显较高,插管次数明显较少,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A组对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可尼引导气管插管技术可作为鼾症患者行腭咽成型术麻醉气管插管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粉防己甲素联合氟桂利嗪胶囊对偏头痛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7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氟桂利嗪胶囊)和治疗组34例(粉防己甲素片联合氟桂利嗪胶囊)。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口述疼痛分级法(VRS)评分与生存质量评分(SF-36)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VAS、VRS积分及SF-36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VRS积分均显著降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及社会功能较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中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粉防己甲素片能显著提高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全麻患者在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下维持一定的麻醉深度,对血流动力学、苏醒与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有关指标进行检测和观察,比较术中异丙酚靶控输注(TCI)和持续输注(CI)二种不同方式对全麻患者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80例ASA Ⅰ-Ⅱ级,拟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异丙酚TCI组和CI组.通过调整异丙酚的输注,将麻醉深度控制在一定范围(BIS值45~55),记录术中各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回复时间以及异丙酚用量.结果 TCI组和CI组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相比,前者血流动力学更稳定(P<0.05),且异丙酚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定向力恢复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无论靶控输注或者持续输注丙泊酚均能很好地维持全身麻醉的深度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但前者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陈远丰  吕德生  张大鹏 《华西医学》2010,(12):2234-2236
目的探讨术中应用曲马多、芬太尼对全麻苏醒期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年10月2010年4月将80例静脉麻醉下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Q1组曲马多1mg/kg、F1组芬太尼1μg/kg、Q2组曲马多2mg/kg、F2组芬太尼2μg/kg。各组分别于术毕前30min静注给药。手术结束后送恢复室,比较4组的呼唤睁眼时间、拔管时间、拔管后即刻疼痛评分(VAS评分)、术前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4组患者呼唤睁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2组的拔管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Q1组和F1组的疼痛评分明显高于Q2组和F2组(P〈0.05),在T2时点,Q2组和F2组的MAP值明显低于Q1组和F1组(P〈0.05)。结论曲马多2mg/kg与芬太尼2μg/kg的镇痛效果的效果相当,但安全性更高,更加适合全麻苏醒期的镇痛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医学训练式治疗(MTT)对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MTT治疗。治疗前后评估患者肌力、疼痛程度及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PT、TW、AP及6min步行距离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提高较对照组更显著(均P〈0.01);2组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降低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结论:MTT能有效地改善膝关节损伤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18.
曹曼林  李韵  白跃宏 《中国康复》2010,25(3):200-201
目的:观察物理因子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的临床效果。方法:72例膝关节OA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6例,均给予短波治疗。观察组患者增加膝关节等长收缩训练、渐进抗阻训练等。治疗前后采用疼痛目测类比法(VAS)和膝关节功能评分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及功能。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V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0.01),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观察组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有明显提高(P0.05)。结论:膝关节OA患者在治疗中增加运动疗法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连续腰麻用于重度妊高症剖宫产手术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重度妊高症拟行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和连续腰麻组(CSA),每组40例。CSA组首剂给予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7.5 mg,5 min后测试感觉阻滞平面,若低于T8,追加罗哌卡因每次2.5 mg,CSEA组给予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10 mg。观察罗哌卡因用量、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感觉阻滞平面、麻醉后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黄碱用量、并发症等指标。结果①两组的感觉阻滞平面和运动阻滞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CSEA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CSA组(P<0.01)。③CSEA组罗哌卡因用量和静脉使用麻黄碱的剂量明显高于CSA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④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出现。结论连续腰麻用于重度妊高症剖宫产手术的麻醉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