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脑血管痉挛的早期诊断较为重要,就CT成像在脑血管痉挛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和限度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几种影像学研究方法如TCD、SPECT、PET、CT灌注成像和DWI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重点阐述了CT灌注成像和MR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因此脑血管痉挛的早期诊断较为重要,就CT成像在脑血管痉挛中的诊断应用价值和限度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患者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治疗上较棘手。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痉挛治疗研究进展较快,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就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敏  丁娟  翟继良  孙钢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22(12):1967-1970
目的 探讨CT脑血管造影(CTA)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且首次DSA阴性患者再次血管成像的诊断准确性.方法 对56例SAH且DSA检查为阴性患者行CTA及DSA成像.以DSA结果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 V)和阴性预测值(NPV).结果 7例与SAH相关动脉瘤中,CTA发现5例.49例DSA无阳性结果患者中,CTA均无阳性结果.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为71.43%(95CI,35.89~91.78),特异度为100%(95CI,92.73~100),PPV100%(95CI,56.55~100),NPV96.08%(95CI,86.78~98.92).结论 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手段,可准确地诊断首次DSA阴性SAH患者动脉瘤的存在.未来需要大样本研究证明CTA在临床诊疗过程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经临床证实确诊的90例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所采集病例具体情况及特点将本组TSAH的CT表现分为三类,其中单纯型蛛网膜下腔出血39例,合并有其他脑外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40例,合并有脑血管疾病的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11例,首次检查确诊者72例,10例需与大脑镰钙化相鉴别,5例需与镰旁硬膜下血肿相鉴别,2例需与正常小脑幕相鉴别,1例首次检查因出血量极少未能检出。结论:螺旋CT扫描在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及对病情发展的观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孪的儿种影像学研究方法如TCD、SPECT、PET、 CT灌注成像和DWI的应用及其优缺点,并重点阐述了CT灌位成像和MR成像技术在这一领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的CT影像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9例临床证实、CT资料齐全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患儿的CT特征,所有患儿均在初治疑诊后3~48h内经常规CT扫描。结果 CT扫描证实,79例中镰刀征15例(19.0%),三角征28例(35.4%),表现为侧裂池、前后纵裂池高密度影17例(21.5%),小脑幕增宽19例(24.1%)。结论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表现具有特征性,有助于判定病情严重程度,预测患儿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synchronous subtraction CTA,SSCTA)在不明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pontaneous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5例不明原因的自发性SAH患者行64排螺旋CT同步减影检查,用VR和MIP技术对减影后图像进行三维血管成像.结果 SSCTA可以完全去除颅底复杂的骨结构干扰,得到较高质量的CTA图像.本组35例患者经SSCTA检查共发现28例动脉瘤,3例动静脉畸形,阴性4例.28例患者共检出动脉瘤32个,其中4例多发;动静脉畸形3例,其中1例伴有小脑上后动脉起始段瘤.所有患者检查过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SS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CT分型与再出血危险性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CT分型与再出血危险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994年12月~2008年7月经CT检查并在我院治疗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81例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SAH再出血临床常见诱因为:用力排便、大声说话或与人争吵、情绪激动、打喷嚏及用力咳嗽等。按出血浓聚部位的不同,SAH初次出血CT表现可分为脑底池型(516例)、侧裂池型(341例)、脑沟裂型(59例)、血肿型(65例)。再出血251例(25.6%),其中3次出血39例,4次出血6例。脑底池型再出血率(28.3%,146/516)较脑沟裂型(7%,4/59)或血肿型(10.8%,7/65)高(P<0.01),而与侧裂池型(27.6%,94/341)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侧裂池型再出血率较脑沟裂型或血肿型高(P<0.01);而脑沟裂型与血肿型再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多重比较取α=0.05得α′=0.01)。结论:脑底池型及侧裂池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再出血率较高,分析初次出血的不同分型,可帮助临床估计患者的再出血危险性大小,在治疗康复过程中应严格避免再出血的诱因并积极使用抗纤溶药物。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本文报告了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65例,就其发病机理、CT表现特点及两者关系进行分析、讨论。总结了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CT图像上的一个直接征象和四个间接征象。并将其分为三型。作者认为CT应作为本病的首选检查和必查项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CT表现。方法 分析1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的临床与CT表现。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7~13d(平均10.5d),其梗塞范围大、部位多,CT以双侧对称性分布的多发病灶为特点。结论 CT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梗塞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因本病预后差,死亡率高,临床应高度重视,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6.
新生儿肾上腺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新生儿肾上腺出血的影像学特征。材料与方法,男5例,女2例,年龄4小时-14天。7天以下5例。全部病例均作B超检查,其中4例在1周后复查。3例同时作CT检查,1例于8天后复查。结果(1)B超肾上腺出血7例中,表现为无或低回声团块5例,强弱不均回声团块例。(2)CT:3例均为右侧肾上腺出血。(3)全部复查病例显示血肿形态,大小,密度均有改变。结论新生儿肾上腺出血诊断主要依据其影这表现。  相似文献   

17.
18.
脑动脉硬化和脑出血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脑动脉硬化是指南脑总务在管弥性粥样硬化、管腔狭窄及小智力这闭塞所致的脑部血供减少而引起的脑部病变,此为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其病因与发病机理至今仍尚未安全阐明,一般认为是各种综合因素造成血管内膜受损,内膜下条状脂质浸丙膜增生,脂质堆积,形成泡沫细胞,然后死亡,产生细胞外胆固醇沉积在内膜并形成粥样斑块,上此导致血管壁缺血、玻璃样变、坯 和塞或破裂出血等.CT、MRI对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极有寿命。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序列对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30例无颅脑疾病者和65例急性SAH患者在发病3天内行头MRI检查,观察急性SAH在FLAIR序列上的信号表现及CT表现,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对颅脑正常者和SAH的FLAIR图像进行双盲分析,以评价FLAIR对SAH的诊断价值。结果MRFLAIR序列对急性SAH的显示率为96.9%(63/65),明显高于CT显示率(80.0%,52/65)。结论MRFLAIR序列对急性SAH的诊断优于CT,应作为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