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脾脏淋巴管瘤(splenic lymphangioma,SLA)的临床及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SLA患者资料,其中9例行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扫描,2例直接行上腹部CT增强扫描。观察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患者表现为脾大,其中2例有贫血、牙龈出血等脾功能亢进症状;2例表现为脾内多发病灶,9例表现为脾内单发病灶;11例均未见钙化及包膜。CT平扫均表现为脾内囊性低密度影,其中6例为单囊性病变,5例为多囊性病变;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门静脉期病灶囊壁及分隔轻中度强化,延迟期3例病灶呈轻度强化,其中1例病灶延迟期囊内容物出现强化。结论:SLA在CT平扫上表现为囊性密度影,增强扫描有不同程度强化,并具有延迟强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儿童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CT表现。结果:淋巴管瘤11例,其中肠系膜淋巴管瘤7例,腹膜后淋巴管瘤4例,肿块形态不规则,囊壁菲薄,张力低,边缘清楚,其中8例可见线条状分隔,8例行增强扫描均未见强化。肠系膜囊肿8例,均为先天性肠系膜囊肿,形态较规则,边缘清晰锐利,囊壁薄而均匀,6例为单房,2例为多房,2例囊壁呈线状强化,6例囊壁无强化。大网膜囊肿4例,长径均大于6cm,病灶位于腹腔前方,紧贴前腹壁,形态不规则。肠重复畸形6例,均与肠管关系密切,4例呈管状,2例呈类圆形,4例囊壁可见强化。囊性畸胎瘤4例,3例位于腹膜后,1例位于骶尾部,2例囊壁可见线条状钙化。腹部脓肿2例,呈不规则液性密度区,囊壁较厚且厚薄不均,增强时明显强化。结论:CT对腹部脏器外囊性病变的形态特征、大小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显示清晰,能对大多数病变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腹部囊性肿块的CT特点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腹部囊性肿块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儿童腹部囊性肿块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 84例患儿经CT检查发现41例为淋巴管瘤,CT图像显示形态呈非规则表现,囊壁较薄,边缘清晰,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呈线样强化;6例为网膜囊肿,CT图像显示其紧贴前腹部,呈均匀水样密度囊肿,形态非规则,长轴与大网膜走向一致,增强后无强化表现;24例为肠系膜囊肿,CT图像显示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囊壁均匀且薄,增强后未见囊壁强化;13例为卵巢囊肿,CT平扫图像显示无分隔,边缘清晰,呈薄壁类圆形病变,增强扫描可见轻度强化;与手术确诊结果进行对比发现,CT诊断符合率为96.43%(81/84)。结论 CT检查可直观性显示儿童腹部囊性肿块特点,可全面清晰地观察到患儿的病变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囊性淋巴管瘤的DSCT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为囊性淋巴管瘤15例的DSCT影像资料,回顾性分析病灶DSC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15例囊性淋巴管瘤中,位于颈部3例,腋下1例,纵膈2例,腹部9例,包括大网膜4例,肠系膜3例,腹膜后2例,其中1例伴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单房囊肿6例,多房囊肿9例,除1例囊壁厚以外,其余囊壁均薄,囊内可见纤细分隔,囊壁及分隔均无壁结节,密度均匀,CT值约+11HU,大小约2.4~21.2cm,腹部9例病例中8例病灶旁均可见结节状钙化灶,增强囊壁及分隔均有强化,3例囊内可见血管穿行。结论 DSCT能够清晰显示病变的影像学特征、病变部位、累及范围及周围血管情况,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MSCT影像表现。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其中6例平扫,11例增强扫描,所有17例均行CT薄层重建。结果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多表现为右下腹长茄状、类圆形、不规则状液性低密度,边界清晰,囊壁稍增厚、可见毛糙,囊壁见蛋壳样、结节状、斑点状钙化,囊壁、分隔及壁结节轻度强化。少见表现为腹膜腔假性黏液瘤、肠套叠、囊壁明显增厚以及囊壁明显强化。结论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具有一定CT特征性表现,MSCT更有利于对其作出准确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腹膜假性黏液瘤的MSCT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假性黏液瘤11例,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 腹膜假性黏液瘤的MSCT平扫见腹腔不规则囊实性肿块,CT值18.5~27.6 HU;肝脾等实质脏器边缘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脏器周围、网膜间隙、腹腔、盆腔见大量黏液性腹水;腹膜、大小网膜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增强扫描显示囊实性病变仅见囊壁、网膜、腹膜轻度强化,囊内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 MSCT检查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 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陈平有  陈文  仇俊华  徐霖   《放射学实践》2012,(5):516-519
目的:分析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组织学特征及MS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2例腹膜后间质瘤的临床及MSCT表现。结果:12例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和疼痛。12例均表现为腹膜后腔软组织肿块,肿瘤最大直径3.0~21.0cm,平均11.0cm。肿瘤呈类圆形7例,不规则形5例。CT平扫密度均匀2例,其中1例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1例呈不均匀分隔状强化。平扫密度不均匀10例,均见囊变坏死区,其中钙化2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实质部分呈中度以上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呈分隔状。病理诊断为良性1例,低度恶性潜能3例,恶性8例,远处转移3例。免疫组化表现为CD117阳性12例,CD34阳性7例。结论:腹膜后间质瘤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症状少,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能较好地反映病变的病理组织学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腹膜后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的CT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腹膜后IMT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6例病变最大径3.4~22.0 cm,5例囊实性,CT平扫呈等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实性成分呈轻中度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囊性成分未见明显强化,2例内见分隔强化。1例囊性,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周围包膜轻度强化。结论:腹膜后IMT具有一定特征,瘤体较大,形态多不规则,囊实性较多见,增强扫描实性成分呈持续强化。  相似文献   

10.
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淋巴管瘤的MSCT表现,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方法:搜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8例淋巴管瘤.MSCT平扫18例,其中5例增强.回顾性分析其MSCT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根据淋巴管瘤的发生部位将其分为3组,即疏松的间隙组,11例;内脏组,1例;体表软组织组,6例.最常见的MSCT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常为多囊,内有分隔,病变大,占位不明显,沿疏松的间隙生长,壁与分隔可强化.结论:MSCT能准确显示淋巴管瘤的部位、范围、大小、密度,是诊断淋巴管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