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年来随着骨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导管技术,放化疗的广泛应用以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真菌感染逐年增加。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PM)是极少数能使人致病的青霉菌之一,由该菌引起的感染常发生于免疫缺陷的患者。1988年以来,随着全球艾滋病(HIV)的流行,该机会致病菌感染的发病率逐年增高〔1〕。在我国HIV合并PM的报道多见于南方地区,如香港、广州、广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0岁。因“反复发热10余天,HIV抗体初筛阳性3 d”于2009年6月12日入院。患者10余天前出现持续高热,体温最高40℃,伴畏寒、盗汗。于当地医院治疗无明显好转,3 d前查HIV抗体初筛阳性,拟诊为AIDS收住院。体质量下降约5 kg,5 a前有冶游史。入院查体:T38.6℃,心肺腹检查无异常。入院检查:血常规:PLT61×10^9/L,Hb119.6 g/L,RBC 4.13×10^9/L,WBC 2.2×10^9/L,肝功能:AST423.04 U/L,ALT245.1 U/L,AST/ALT1.73,GGT502.4U/L,  相似文献   

3.
<正>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深部侵袭性真菌病,但PM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罕见,本文报道1例成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感染PM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为临床提供经验。1病历资料患者男,35岁,广西人,因"发热、消瘦十余天",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35岁.因"反复发热、咳嗽、消瘦3月,加重伴气紧10余天"于2009-06-17入院.3月前,患者出现发热,体温37.5℃~38.5℃,咳嗽、无痰、伴消瘦,体重下降约10 kg.  相似文献   

5.
岑瑜 《内科》2012,7(1):84-85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是双相菌条件性致病菌,95%以上竹鼠体内携带有马尔尼菲青霉菌[1],人一旦染上即可引起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orneffei,PSM).马尔尼菲青霉菌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如广西、广东、香港、台湾等,PM是HIV/AIDS患者的一种机会性致病菌,PSM仅次于结核的第二大机会性感染性疾病[2],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共收治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27例,经过及时诊断、治疗和精心的护理,病情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本院确诊了2例AIDS合并马尔-菲青霉菌病(PSM)患者。取患者骨髓涂片,瑞氏染色,骨髓涂片巨噬细胞内有大量有横隔的病原体,血液培养为双相真菌,25℃青霉相生长并产玫瑰红色素,显微镜下部分菌丝有典型帚状枝生成。分离的病原菌鉴定为马尔尼菲青霉菌,两患者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SM)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达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目的。方法对120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易发生机会性感染,常见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血常规血红蛋白偏低,女性100%贫血,男性71.7%贫血;白细胞较低,平均值为5.6×10^9/L,〈4×10^9/L占50%(60/120);流式细胞计数CD4+细胞明显降低,平均值为26×10^6/L,〈50×10^6/L占88.3%(106/120)。被调查病例中CD4+细胞〈50×10^6/L时,易发生病原微生物机会性感染。结论大多数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CD4+细胞明显降低,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和白细胞降低,常发生机会性感染,常出现两种或多种病原体合并感染,病原体依次为真菌、细菌、病毒。  相似文献   

8.
黎灿  梁欣  马卫国 《内科》2008,3(6):989-990
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PsM)系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感染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该病在东南亚地区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ey syndrome,AIDS)患者中多见,我国于1985年首次报道。现将我院2006年以来确诊AIDS合并PM感染21例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marneffei,Pm)是条件致病菌,主要侵蚀单核细胞系统,菌体主要位于巨噬细胞中,细菌大小形态极似荚膜组织胞浆菌,它所引起的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 ,PSM),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者及AIDS患者或使用类固醇皮质激素病人。  相似文献   

10.
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经验。方法对2002年11月至2005年6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的41例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发热41例(100%),消瘦41例(100%),贫血38例(92·7%),皮疹30例(73·2%),咳嗽25例(60·9%),淋巴结肿大22例(53·7%);41例患者中,39例外周血CD4 <50×106/L,1例CD4 105×106/L,1例CD4 86×106/L;所有病例血液中均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其中24例骨髓、9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出马尔尼菲青霉菌,5例纤支镜活检组织、5例死亡病例多个病理组织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使用氟康唑、伊曲康唑或二性霉素B等治疗,治愈30例,6例自动出院,5例死亡,以二性霉素B疗效最好,氟康唑疗效差。结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以发热、消瘦、贫血、皮疹、咳嗽、淋巴结肿大等为主要表现,多发生于CD4 计数小于50×106/L的患者,二性霉素B可作为治疗艾滋病合并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情况。方法回顾性资料分析。结果 2006年2月-2011年2月,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中心确诊27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盗汗、贫血、皮疹、腹痛、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为主;皮疹具有特征性,皮肤活检、血培养阳性率高;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肺野斑片状或斑点状浸润阴影、弥漫粟粒样结节改变。患者的CD4+淋巴细胞计数均<100个/μL。3例痊愈出院,22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是我国南方常见的艾滋病机会性感染之一,但近年在北方就诊的患者中也并不少见。确诊需多次血培养及皮肤等部位的活检,该病易误诊为肺结核和淋巴结核,治疗上单独使用伊曲康唑也可达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性,54岁。因咳嗽、咳痰、午后发热1个月于2003年1月29日入院。20d前曾在当地医院用阿洛西林、华塘素等治疗,病情改善不明显。既往身体健康,有吸烟史30年。否认吸毒、输血、性乱史。查体:体温38℃,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86mmHg(1mm Hg:0.133kPa),一般情况好,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双肺叩诊、听诊未见异常,心率80次/min,节律整齐,肝脾未触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广东省和广西地区AIDS患者马尔尼菲青霉菌(PM)分离株rDNA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特征和变异.方法 AIDS患者PM分离株15株,其中12株来源于广东,3株来源于广西.运用真菌核糖体通用引物ITS1和ITS4,对其rDNA ITS进行扩增和测序,测序结果在GenBank核酸序列数据库中进行同源序列搜索,构建NJ系统树.结果 15株PM分离株rDNAITS序列长度为578 bp,包括18S rRNA、ITS1、5.8S rRNA、ITS2及28S rRNA,与来源于日本和泰国的PM的rDNA ITS序列一致性高达97%~100%,同源性100%;11株广东来源PM和1株广西来源PM菌株rDNA ITS序列完全相同,1株广东来源PM和2株广西来源PM菌株的rDNA ITS序列存在1个碱基差异;分子进化树显示,PM与毛霉菌、稻根霉菌rDNA ITS序列的遗传距离最远,与支顶孢菌、组织胞浆菌及青霉属其他菌种如嗜松青霉、棘孢青霉的rDNA ITS序列的种间遗传距离较小.结论 广东和广西地区AIDS患者PM分离株的rDNA ITS序列非常保守,可作为靶基因来设计PM的种特异性引物,用于菌种鉴定.  相似文献   

14.
马尔尼菲青霉菌(Pm)1956年分离于越南的竹鼠(rhi-zomyssinensis)体内,在鼠的肝脏中发现,并确证其对鼠类有致病性[1]。目前从中国、泰国和越南的4种竹鼠(canno-mysbadins,rhizomyspruinisus,R.sinensis和rhizomyssumatren-sis)体内均可分离出Pm,这些竹鼠的地域分布对Pm感染的流行病学具有重要价值[1]。该菌主要侵蚀单核细胞系统,菌体主要位于巨噬细胞中,细菌大小形态极似荚膜组织胞浆菌。现将福建省宁德市医院消化科确诊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AIDS)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病1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患者男,32岁。以“反复发热2个月,…  相似文献   

15.
郑向真 《临床肺科杂志》2011,16(11):1822-1823
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osisMarneffei,PSM)是由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PM)引起的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是迄今发现少数能使人类致病的青霉菌之一,为条件致病菌,可寄生于细胞内,是一种温度双相型真菌。主要感染免疫功能缺陷人群,尤其是艾滋病(AIDS)病人,引起的马尔尼菲青霉病常成为AIDS患者的死因之一。马尔尼菲青霉菌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患病报道较少,  相似文献   

16.
马尔尼菲青霉菌(Penicillium marneffei)为条件致病性真菌,是青霉属中唯一的温度敏感的双相型真菌[1,2]。它引起的感染为马尔尼菲青霉菌病(penicilliosis marneffei)。此病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的北部和中国的南方地区。本病常继发于艾滋病患者,随着近年来HIV感染者的增多,在东南亚马尔尼菲青霉菌已经成为仅次于隐球菌的第2种较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我国已报道的病例主要来自华南地区(广东、广西、湖南等),而华东地区尚鲜见报道。复习文献结合我院近期收治的上海市第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病例情况报告如下。一、病原与流行概…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AIDS)病人免疫力低下,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马尔尼菲青霉菌为青霉菌属中唯一温度双相菌,是条件致病菌,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感染.2007年福州市传染病医院开始马尔尼菲青霉菌实验室诊断,并确诊艾滋病病毒(HIV)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者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艾滋病合并播散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患者男性,28岁.主因间断发热半年余,加重(高烧时可达39℃以上)伴口腔、外阴溃疡,无明显痒感半个月入院.患者10年前有多次单采血浆卖血史,有长期在广州打工史,已确证抗-HIV(+).  相似文献   

19.
101例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收治的101例确诊为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病患者的资料.结果 艾滋病合并马尔尼菲青霉菌感染病例近年来逐年增加,呈多部位播散感染;临床表现以发热、贫血、消瘦、咳嗽、咳痰、皮疹、脾大为主,外周血CD4 淋巴细胞计数多数(91.09%)<50个/μl;特征型皮疹具有一定诊断意义,皮肤活检、血培养、骨髓培养阳性率高;应用伊曲康唑和两性霉素B疗效较好,长时间二级预防联合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可降低复发率.结论 马尔尼菲青霉菌已成为广东地区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之一,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发生于CD4 淋巴细胞计数<50个/μl的患者,确诊需多部位取材培养或活检,治疗推荐使用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48岁.因反复咳嗽,咽痛,发热1个月,在当地医院行抗感染治疗无效,病情加重,伴鼻出血,于2006年8月17日来我院就诊.初诊查体:体温39℃,心率76次/min,血压120/80mmHg.病人贫血貌,精神状态欠佳,其余体格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1995年曾因宫外孕抢救输血一次,无不洁性行为史,无家族遗传性病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