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对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及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早期体位活动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和血栓发生率。结果:分娩后3、5 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和峰值流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对照组出现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经Fisher确切概率法计算,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进行早期体位活动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预防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妊娠期高血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入院时间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早期体位活动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组无1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 0%;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7.5%,护理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体位活动干预能有效地预防及避免妊娠期高血压产妇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ICU患者采用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122例ICU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ICU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予以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的股静脉血流速度情况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后的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值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 64%和13. 11%,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早期系统化护理干预方法能够明显改善ICU患者股静脉血流情况,且能够降低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被动活动预防大隐静脉曲张激光治疗术(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 thrombosis,DVT)形成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科室行EVLT的患者3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8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和功能锻炼,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被动运动,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术后24、72和120h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被动活动有利于促进EVLT术后患肢的血液回流,避免了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因此可以有效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Autar和Caprini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在ICU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病人采取常规方法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B组和C组病人分别采用Autar和Caprini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表进行护理干预。护理工作完成后,从病人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血流峰速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面对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C组病人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和血流峰速度均好于A组和B组病人(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面,C组病人发生率低于A组(P0.017)。[结论]Caprini深静脉血栓形成风险评估更适宜ICU病人的使用,有效预防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2007年2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行剖宫产的256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8例,观察组于剖宫产术后采用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则采用常规体位。采用李克特量表比较两组产妇产后的满意度,并分别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舒适程度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剖宫产术后观察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干预能有效提高产妇剖宫产术后的满意度及舒适程度,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对减少产后并发症、促进产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围产期护理干预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110例剖宫产产妇为研究对象,按围产期护理干预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与实验组(采用围产期护理干预),各55例,比较2组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后12 h的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相关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实验组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剖宫产产妇实施围产期护理干预可改善其凝血状态,减少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评价中频电疗对开胸手术后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是否具有显著影响,以探索开胸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非药物性预防方法。 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开胸术后72h内的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利用中频电疗仪的7号处方对下肢深静脉血流速度进行干预,观察对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均时平均流速(TAVM),以及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DD)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在治疗后即时对下肢血流有显著影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结论:对开胸手术后患者可选择中频电疗仪的7号处方对下肢静脉血流进行重复多次的干预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剖宫产的200例高危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血流指标、护理满意度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干预后,研究组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和D-二聚体等凝血功能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血流峰速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干预对高危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预防作用,可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系统护理干预对防止ICU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venousthrombosis,DVT)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20例ICU患者按入组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单数为试验组(n=60),双数为对照组(n=60)。试验组给予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给予ICU常规护理。两组患者每日1次测量下肢周径,并于入住ICU第1,7,14天行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股静脉血流速度,比较两组股静脉血流速度及DVT发生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第7,14天实验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分别为(52.8±9.6),(52.6±8.8)分;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分别为(34.2±6.9),(35.3±7.2)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股静脉血流峰速度(41.3±7.8),(42.5±7.6)分,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22.5±7.1),(23.7±6.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24,3.125,2.722,3.114;P〈0.05);DVT发生率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X^2=4.904,P〈0.05)。结论采取早期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能提高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和减少了ICU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订早期活动量表,探讨其对预防老年胃肠癌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某院胃肠外科105例择期手术治疗的胃癌或肠癌患者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后早期活动宣教,观察组在常规术后宣教基础上,应用早期活动量表指导患者,即术后2h进行足部被动活动,4h后尽量向主动活动过渡,直至全身进行主动活动。分别在干预后第5天测量两组患者股静脉血流速度及平均速度,观察DVT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在血流峰速度与血流平均速度上均有统计学差异,并且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P0.001);对照组患者的DVT发生率(11.76%)高于观察组(1.85%)。结论应用早期活动量表指导患者,能提高老年胃肠癌患者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预防术后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求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开胸术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对下肢深静脉靶部位进行理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收集两组病人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胫前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后即时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变化明显(P<0.05).[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有加快开胸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作用,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红粉  徐静娟  何英 《护理研究》2010,24(3):603-605
[目的]探求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开胸术后病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电脑中频治疗仪对下肢深静脉靶部位进行理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收集两组病人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实验组股总静脉、股浅静脉、股深静脉、腘静脉和胫前静脉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大于对照组,尤其是治疗后即时的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变化明显(P〈0.05)。[结论]电脑中频治疗仪有加快开胸术后病人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作用,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机械预防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4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实验组实施早期活动方案,对照组给予目前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常规护理.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6h的血压及心率的变化,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有无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 h血压及心率的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例剖宫产手术产妇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00例采用围产期常规护理,实验组100例给予下肢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产妇干预效果。结果实验组产妇干预24 h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相关凝血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0. 05);实验组产妇护理干预48 h后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于剖宫产产妇给予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在产褥期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1日~2022年6月30日我院就诊的90例产褥期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常规护理与产后康复按摩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体位干预;比较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72 h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和峰速度。结果:护理后2周,两组PT、APTT、FBG、D-D水平均优于护理前(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72 h静脉血流速度和峰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位干预联合产后康复按摩护理可降低产褥期产妇的D-D、FBG水平,提高PT、APTT水平,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空气压力疗法对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96例脑出血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98例和对照组98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空气压力仪对下肢行物理治疗,而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治疗,分别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股静脉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股静脉血流峰速度和平均速度均较对照组快,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空气压力疗法对降低脑出血恢复期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补液、早期肢体功能锻炼、保护血管同时使用下肢弹力袜(GEC)和间歇充气加压泵(IPC)等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2组住院期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及股、腘静脉血流速度.结果 住院期间观察组与对照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分别为5.0%和10.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与对照组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0和2.5%,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股、腘静脉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加强对颅脑手术后昏迷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干预措施,可显著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张宪芹  荣艳 《全科护理》2012,(34):3194-3195
[目的]总结产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预防护理。[方法]对3079例产妇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护理干预。[结果]产后产妇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产妇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徐萍 《当代护士》2017,(12):30-31
目的探讨肢体气压治疗仪配合早期功能锻炼预防颅脑损伤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本科收治的60例颅脑损伤卧床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肢体气压治疗仪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比较2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肺栓塞发生率以及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干预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肿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患者肺栓塞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干预组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液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肢体气压治疗仪配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明显降低颅脑损伤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下肢肿胀发生率,提高腘静脉、股静脉平均血液速度,有利于血流循环加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