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 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方剂学》教材(一九七九年版)是解放后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一试用的第四版教材(以下简称《四版教材》),具有说理比较清楚,内容比较丰富,易于自学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根据个人教学体会,谈一些看法,供再版时参考。一、章节调整编排:《四版教材》按方剂功效进行分类编排,切合临床实际,便于学习运用。各章节大致按照八法之先后,编排顺序。各论与《三版教材》相比,删减了表里双解剂;各章节中的方剂也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我认为有些删减或调整是必要的或适宜的。如《四版教材》与《二版教材》相比,将补益剂中的养阴血安心神的方剂,合并到重镇安神剂,组成安神剂;将解表剂的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滋阴(养血)解表、助阳(益气)  相似文献   

2.
以方剂学的教授和学习为出发点,根据目标方剂,收集相关方剂学知识,进行艺术创想,设计出可充分展现出方剂知识点的标本创新形式,并附上二维码来补充展现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方剂标本将医药元素融合,标本实体与二维码虚实结合,兼顾专业性和科普性,为方剂学提供了更多元的教学形式。  相似文献   

3.
《温病条辨》一书,为明代淮阴吴鞠通所著书中继承了《内经》、《伤寒论》的学说思想,师承了叶天士的温病学说,并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全书以三焦辨证为纲,概括了温病的发生、传变、转归的规律,系统地论述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书中载方198首,临床疗效卓著,对方剂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溯源灵素问道长沙温病,早在《内经》中就有所论述。《内经》不仅论述了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等方面的内  相似文献   

4.
<正> 由广州中医学院主编的四版《方剂学》教材,根据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选录古今成方319首,本着选精纳粹原则,适当考虑方剂的代表性,眉目清楚,确能起到学以致用。但无可讳言,该教材从编排程式到内容细节存在不少舛错和不当之处。我基本同意《陕西中医》2卷6期发表的陈如泉同志对《方剂学》几点意见一文的看法,为《方剂学》今后再版和改订的需要,特提出几点补充意见,权作续貂。一、对选方出处的失考:在方名后括号内标明该方来源,一般方书均标出首载该方的文献资料,而《方剂学》有几首方所标出处失实。如败毒散(人参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1版,全国中医药高职高专卫生部规划教材《方剂学》存在一些需商榷的问题,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6.
方剂学是学习中医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教学大纲还规定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新版《方剂学》作为自学考试的必读教材,但笔者发现该书中,出现了不少本不该疏漏之处,不仅可造成人们对某些方剂组成等方面的误解和以讹传讹,甚至还会直接影响临床疗效。对此,笔者粗略地归纳了一下以引起广大中医自学者的注意。一、方剂组成中所载药味与方歌中所载药味互有出入或方剂组成与方歌组成一方正确,一方有误。例如:(见附表)。二、有些方剂同名异源,而方剂组成中所载药味与方歌中所载药味由于方剂出处互异,导致两者在药物组成上相去甚远。如:  相似文献   

7.
对方剂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仕文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0):2186-2188
为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首先注重教材改革,方剂学的教材建设应能从教材编写的层次、内容、体例及方剂选录等方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辨证思维、组方能力和灵活变化的能力,注重学生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合理运用多媒体,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方剂学教学质量;中医来源于实践,作用结果也体现于实践。方剂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手段与工具,是体现中医医疗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因此,在方剂教学过程中可引病案分析和开展实验课,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8.
9.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性疾病辨证论治的书籍,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的古代医学典著。但原书残缺已久,学习探讨每引以为憾。据赵开美的复刻本全书共397条,计一百一十二方,其中有证有方的条文计213条除提纲、鉴别辨证、禁忌证、死证等条文外,大量的条文仍有证无方。欲进一步体现仲景的辨证方法,就得从补亡拾遗的角度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第七章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或清热药、温里药等为主组成的具有表里同治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表里双解剂。一、解表攻里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的证候,临床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之症。常用方剂为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  相似文献   

11.
比较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均治胸胁瘀积疼痛主血瘀气滞,瘀结胸中。主跌打损伤,瘀留胁下。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补阳还五芪归芍地龙川芎红花桃>功主补气活血,行瘀通络。善治气虚血瘀,经络阻滞,筋脉失养而致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或大便干燥,小便频数  相似文献   

12.
第六章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能除脏腑经络间寒邪,用于治疗阴寒在里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温法”的范畴。一、温中祛寒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证见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常用方剂,有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  相似文献   

13.
第三章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和法的范畴。一、和解少阳和解少阳法适用于邪在少阳胆经,症见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常用方剂为小  相似文献   

14.
治燥剂是针对燥证而设,而燥证有内燥与外燥之不同,故本章燥剂分为轻宣外燥和滋润内燥两类。外燥又有凉燥和温燥之别,凉燥治宜轻宣肺燥,温燥治宜清润肺燥。使用本类方剂应注意:一、辛香苦燥等耗气伤津之品不宜使用;二、治燥之剂多为甘凉滋润之品,脾胃虚弱者慎用。一、轻宣外燥杏苏散(苏叶、杏仁.生姜、苦桔梗、茯苓、半夏、甘草、前胡、橘皮、枳壳、大枣)〈杏苏散桔苓半草,前胡橘皮壳姜枣〉本方功善温散风寒,宣肺化痰。主治外感凉燥——头痛,恶寒无汗,咳嗽痰多,鼻塞,  相似文献   

15.
六、清虚热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青蒿鳖甲汤生地,并入知母及丹皮>)。功主养阴透热。用治温病后期,邪热未尽,深入阴分,阴  相似文献   

16.
归脾汤(白术、茯苓、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远志、当归)<归脾汤四君芪木香,龙眼枣仁远志当>功善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1.心脾血虚——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易惊、面色萎黄、食少嗜卧、发热体倦、自汗盗汗。2.妇女脾  相似文献   

17.
一、填空 1.七方包括_,十剂包括_,八法包括__。(1 .5分) 么.银翘散是吴鞠通遵照《内经》:“_”的治疗法则而制定的。原方的加减是一O 3.润下法包括_、_、_,其代表方分别是_、_、__。(2分) 4.清营汤是由_组成,本方体现了_的治疗法则,方中配伍丹参的意义是—。 5.阳和汤是由_所组成。原方中_重用,_、_的用量较轻。 6.小建中汤具有_的功效。可治疗_发热,故本方为_的方剂。 7.黑锡丹与苏子降气汤都能治疗_的喘证。但黑锡丹偏于_,所治的喘证为_;苏子降气汤偏于_,所治的喘证为._。 8.越鞠丸方名的含义是_,方中不用解痰郁药的理由是_。 9.张景岳说…  相似文献   

18.
第九章安神剂凡用重镇安神或滋养安神的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安神剂”。一、目的要求熟悉安神剂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朱砂安神丸、酸枣仁汤,熟悉珍珠母丸、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了解磁朱丸。二、主要内容安神剂的定义、适应范围、分类、应用注意事项。重镇安神、滋养安神及其代表方。三、各节提要 1.重镇安神:重镇安神剂是治疗心阳偏亢之证的方剂。适用于烦乱、失眠、惊悸、怔忡等,常用方剂有朱砂安神丸、珍珠母丸、磁朱丸等。朱砂安神丸和珍珠母丸两个共  相似文献   

19.
一、清气分热(温病学家用治气分热病;《伤寒论》属阳明经热)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石膏知母草粳米>功主清热生津。主治:壮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临床归结为四大症,简称为四大:大  相似文献   

20.
第五章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一、祛暑清热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见有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常用方剂为清络饮。清络饮原治暑温发汗后,余邪不解者,以及“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暑为阳邪,最易伤气耗津,治应寒凉撒热,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证邪轻病浅,只须辛凉轻清,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