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经颅切除鞍区大型肿瘤手术入路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经颅切除鞍区大型肿瘤的手术入路。方法对13例位于鞍内-鞍上轴线上的大型肿瘤采用一侧额下经眶入路手术;11例鞍上巨大型肿瘤和侵袭至鞍区周邻部位的肿瘤经眶-翼点入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死亡1例,余无严重并发症,恢复良好。结论该两种手术入路具有操作简便、显露良好、脑牵拉轻和并发症少等优点,适于鞍区大型肿瘤的经颅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2.
扩大翼点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包括经眶额入路、经颧弓入路和眶颧弓入路)切除前中颅底病灶的优越性和适应证.方法经标准翼点入路11例,眶额入路19例,颧弓入路4例,眶颧弓入路4例.结果病灶全切除33例,次全切除及大部分切除4例,无法处理病灶1例,无一例出现脑牵拉损伤.结论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处理颅底病灶比标准的翼点入路显露更好,正常脑组织侵袭性更小.改良的经颅底扩大翼点入路不仅适于前中颅底肿瘤的切除,而且可应用于脑血管病和脑外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鞍区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鞍区病变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是鞍区病变的根本治疗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至关重要。随着颅底外科的发展和显微技术的进步,鞍区手术已经有经眉眶上锁孔入路、翼点入路、蝶窦入路、额下入路及联合入路等多种手术入路。通过不同的手术入路,获得鞍区的最佳显露,减轻了对脑组织和颅神经及重要血管的牵拉和损伤。本文对近年来鞍区显微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经眉弓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切除前颅窝及鞍区病变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 评价经眉弓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切除前颅窝和鞍区病变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995年3月-2000年1月经此入路手术治疗的20例前颅窝和鞍区病变之疗效(肿瘤切除程度和复发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经额下入路治疗的疗效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经眉弓切口眶上锁孔入路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无显性意义。但该入路平均住院日短,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结论 经眉弓切口小骨窗眶上入路切除前额窝及鞍区病变方便可行,且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颅底新手术入路的优缺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49例颅底病变分别行一侧额下经眶入路、眶-翼点入路、额颞眶-颧弓入路和经全岩骨幕上幕下联合入路手术。结果 病变全切除28例,次全切除15例,大部切除6例。术后死亡2例,严重并发症2例,余恢复良好。随访3~24个月,无复发。结论 与传统手术入路相比较,新手术入路具有显露广泛,到达颅底病变距离短,操作空间大,脑组织牵拉轻,出血少、肿瘤全切除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颅眶沟通性肿瘤的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35例颅眶沟通性肿瘤病人中,采用额下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4例,额颞眶颧入路2例,眶上-翼点入路10例,改良翼点入路17例,翼点和颞下联合入路2例。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肿瘤全切29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2例,肿瘤全切率为82.9%(29/35)。结论对于颅眶沟通性肿瘤,充分的术前准备,正确的手术入路选择,细致的术中操作,耐心的颅底重建以及多科的协调合作,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入路治疗眶尖区肿瘤的手术指证、入路选择和显微外科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颅开眶治疗的眶尖区肿瘤55例,采用改良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入路,其中以眶-翼点为主39例,联合眶-额、眶-颧、颧-翼点入路16例.术后常规复查增强MRI,并进行密切随访.结果 肿瘤全切除38例(69.1%),次全切除7例(12.7%),大部或部分切除7例(12.7%),活检3例(5.5%).术后视功能良好45例(81.8%),存在动眼神经和视神经损伤者9例(16.4%),偏瘫l例(1.8%).结论 经颅眶上外侧壁开眶结合显微技巧可较好治疗眶尖区肿瘤;合适的角度开眶可最大限度切除眶尖区肿瘤和保护神经功能,减少不必要的创伤.  相似文献   

8.
经眶-额-翼点联合入路切除巨大鞍上脑膜瘤25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巨大鞍上脑膜瘤的开颅手术切除方法。方法 对 2 5例偏侧生长的巨大鞍上脑膜瘤经眶 额 翼点联合入路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结果 本组全切除和次全切除 2 1例 ( 84%) ,无手术死亡 ,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该入路具有显露良好、脑牵拉轻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适用于切除偏侧生长的巨大鞍上脑膜瘤  相似文献   

9.
经Yasagil标准翼点入路可施行大部分的鞍内/鞍旁和鞍周肿瘤手术。眶上翼点(supraorbital-pterional approach,SOP)入路由Al-Mefty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报道,主要用来处理前中颅窝底病变,但有手术创伤大和并发症较多的缺陷。对于一部分鞍内肿瘤或鞍内向鞍上和鞍旁生长的肿瘤,经翼点入路手术时并不需要过多地显露颢叶,行标准翼点开颅并非必须。将眶上翼点入路加以改良,就能使鞍区及鞍旁结构得到良好显露,达到显微手术  相似文献   

10.
经颅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肿瘤(附20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单侧额下入路和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鞍区肿瘤的疗效。方法对15例位于鞍内、鞍上主要在轴线上的鞍区肿瘤采用一侧额下入路,5例偏轴线生长或巨大型向鞍旁、鞍后侵袭的肿瘤采用经翼点入路手术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10例,次全切除7例,大部分切除3例。术后14例发生短暂尿崩,10例出现低钠血症,1例出现高钠血症,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经颅额下和翼点入路切除鞍区肿瘤具有操作直观、显露良好、损伤小的优点,结合显微操作技术,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1.
改良翼点入路切除复杂型鞍区肿瘤2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改良翼点入路在切除各种不同复杂型鞍区肿瘤过程中的应用。方法对27例各种复杂型鞍区肿瘤病例经改良翼点入路手术切除术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向鞍旁生长的鞍区肿瘤常选用经对侧翼点入路,向上斜坡生长的常选择经肿瘤侵犯生长对侧翼点入路。结论不同的改良翼点入路是切除向不同方向侵犯生长的复杂型鞍区肿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眶上和经眶上锁孔入路在鞍区显微手术中的应用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眶上入路与经眶上入路在鞍区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情况。方法总结25例鞍区肿瘤的手术经验,其中垂体腺瘤9例,颅咽管瘤6例,鞍结节脑膜瘤3例,蛛网膜囊肿4例,Rathke囊肿2例,上皮样囊肿1例。采用眶上入路17例,经眶上入路8例。部分病人术中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技术。结果术后复查MRI,示眶上入路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经眶上入路全切除和次全切除各为4例。眶上入路开颅操作简便,适用于大多数鞍区病变的手术。经眶上入路将锁孔技术与颅底外科技术结合运用,不仅将额叶的牵拉降至最低限度,而且对鞍区的显露较眶上入路视角向上增加了20°,操作径路也相应缩短。结论眶上入路适用于大多数鞍区肿瘤和囊性病变的手术切除,经眶上入路则适用于体积较大的鞍区肿瘤。内镜辅助技术可帮助术中确认手术效果,减少肿瘤残留机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处理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导致颅内血肿的诊断和急诊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合并颅内血肿病人14例临床资料,术前均行CTA检查,采用该入路开颅,充分显露动脉瘤然后夹闭,并行血肿清除。结果本组无1例死亡,该入路可缩短手术操作距离,对深部结构的观察角度明显扩大,消除视路死角,牵拉性损伤明显减少。14例动脉瘤成功夹闭,清除血肿较完全。结论前交通动脉瘤导致颅内血肿,病情凶险,需尽早行CTA检查明确诊断,手术是首选,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具有手术野暴露好,术中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牵拉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及脑损伤。降低病残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经眶-翼点入路和经眶-额下入路两种显微手术入路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共40例,其中经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26例,经眶-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入路14例。两种手术入路均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肿瘤全切3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达到85%。结论①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围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在充分暴露和直视下广泛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②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操作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③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脑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蝶鞍区位于颅底中央,位置深在,其周围和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毗邻,手术显露较为困难。原发于蝶鞍和邻近部位侵犯鞍区的病变比较常见,主要包括:垂体腺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其中垂体腺瘤最为常见。目前鞍区的手术入路大体可以分为经颅和经蝶入路两大类,经颅入路中包括传统的经筋膜间翼点入路和经额下入路,由此衍生的各种改良经颅入路包括经眶上锁孔入路、经翼点锁孔入路、扩大额下入路等。经蝶窦入路包括经唇下-蝶窦入路、经鼻中隔-蝶窦入路、经单鼻孔-蝶窦入路、神经内镜经鼻-蝶窦入路,扩大经鼻入路等多种。本文就目前常用的几种鞍区手术…  相似文献   

16.
经颅联合入路切除大型垂体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大型垂体瘤手术切除的方法.方法对32例大型垂体瘤采用额下-翼点联合入路,其中6例巨大垂体瘤加作眶入路.结果肿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10例,大部分切除6例,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额下-翼点联合入路或加作眶入路,切除大型垂体瘤,疗效满意,适用于大型垂体瘤的经颅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区病变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鞍区病变3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垂体腺瘤肿瘤19例,颅咽管瘤5例,脑膜瘤11例,空蝶鞍2例,蛛网膜囊肿1例。结果全切肿瘤18例,大部分切除15例,部分切除5例。术后恢复良好34例,轻残2例,死亡2例。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病变是处理鞍区病变的极佳手术径路。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和鞍区的各个手术间隙解剖结构,经翼点入路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颅眶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 和效果.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3月采用经眶-翼点入路和经眶-额下入路两种显微手术入路治疗颅眶沟通性肿瘤共40例,其中经眶-翼点入路显微手术26例,经眶-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入路14例.两种手术入路均先切除颅内肿瘤,再开眶切除眶内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34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肿瘤全切除率达到85%.结论 ①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和侵袭范围采用不同手术入路,在充分暴露和直视下广泛切除颅眶沟通性肿瘤;②熟练的解剖知识及手术技巧、恰当的手术入路、成功的手术操作和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是治疗的关键;③颅底缺损应给予修补和重建,硬脑膜的严密修复是避免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鞍区胆脂瘤的诊断及显微手术全切除的入路和方法。方法总结19例经显微手术切除的鞍区胆脂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视力下降16例,头痛18例,癫4例,多饮、多尿14例,三叉神经痛4例。CT均为低密度病灶;10例行MRI检查,示鞍上池占位病变,T1W低信号,T2W高信号。5例经额下入路,14例经翼点入路切除。结果全切除16例,3例次全切除,内分泌、癫及三叉神经痛症状均消失,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鞍区胆脂瘤显微手术全切除效果理想,翼点入路是最佳入路。疒间疒间  相似文献   

20.
翼点眶上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切除大型鞍区肿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应用翼点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手术冶疗大型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1例大型鞍区肿瘤均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进行开颅手术。皮瓣按翼点入路切开,但仅采用经眶上小骨窗开颅,骨窗呈椭圆形,最大直径仅为3.5~4.0cm,前部尽量靠近颅前窝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将鞍区肿瘤切除。结果 取得显微镜下全切除18例,次全切除3例,无1例手术死亡。仅有1例64岁老年病人术后并发高血压脑出血,于术后3个月死于8市部感染。其他多数病人术后仅出现较为短暂的多尿和低钠血症,经应用脑垂体后叶素和(或)长效尿崩停以及浓氯化钠溶液后效果良好,术后恢复良好。结论 采用经翼点皮切口眶上小骨窗入路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鞍区大型肿瘤,均可做到显微镜下全切除或次全切除,且对脑组织损伤轻,肿瘤显露好,是较为理想的鞍区肿瘤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