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型多囊肾合并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临床特征.方法:报告1例成人型多囊肾患者,术后发现合并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有多囊肾家族史,B超及CT显示成人型多囊肾;行右多囊肾去顶减压术.结果:术后病理报告多囊性肾细胞癌,高分化.随访2个月未发现肿瘤生长.结论:成人型多囊肾合并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不易诊断,强化CT有助于诊断;属于Bosniak分级Ⅲ级或以上者,于术中行快速冷冻病理检查或行保留肾组织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肾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诊治特点。方法报告1例肾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 文献复习讨论。患者男性,3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腰部钝痛、肾绞痛和肾区肿块,B超、CT、检查显示为囊性病变,内有分隔,囊液回声、密度、信号显示为水性、浆液性、血性。结果患者经开放性手术治疗后痊愈。术后病理检查囊壁内发现平滑肌及内衬上皮细胞,囊壁和囊腔内发现淋巴细胞。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肾囊性淋巴管瘤B超、CT、MRI检查无特征性改变时,经皮细针穿刺活检和囊液细胞学检查可能有助于诊断。确诊需病理组织学检查。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囊性肾癌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 方法 回顾分析10例囊性肾癌患者术前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和治疗方法.男7例,女3例.年龄38~74岁,平均56岁.患侧腰酸3例,体检偶然发现7例,有肾囊肿病史者2例.囊腔直径3.5~8.2 cm.术前B超检查诊断为肾癌6例,CT诊断为肾癌7例.8例术中行冰冻病理:肾细胞癌6例,未发现恶性倾向2例.10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 结果 术后病理诊断:肾透明细胞癌9例,颗粒细胞癌1例.病理学分型:肾癌囊性坏死6例,多房囊性肾癌2例,肾囊肿恶变型2例.8例随访6个月~5年,6例无瘤存活,2例分别于术后13、20个月死于肿瘤转移. 结论 重视囊性肾癌独特的影像学特点、病理学特征,术中行冰冻病理检查,是提高囊性肾癌诊治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Bosniak分级对肾脏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应用,分析肾脏囊性病变患者MSCT(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纳入39例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肾脏囊性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肾脏囊性病变。对所有患者进行MSCT检查,同时进行Bosniak分级,分析Bosniak分级与病理结果的关系。结果:仅2例患者只行MSCT平扫,其余37例患者均在MSCT平扫后进行增强扫描。病灶位置:左肾21例,右肾18例。病灶直径:病灶最小者1. 2×1. 6 cm,病灶最大者7. 6×8. 5 cm。CT值:-2~62 HU。平扫见低密度患者33例,高密度患者4例,混杂密度患者2例。37例患者增强扫描,其中32例患者见不同程度强化。其中Ⅰ级患者4例,Ⅱ级患者9例,ⅡF级患者5例,Ⅲ级患者12例,Ⅳ级患者9例。Bosniak分级Ⅰ级、Ⅱ级病理检出良性比例明显高于恶性,Bosniak分级Ⅳ级病理检出恶性比例明显高于良性,均P 0. 05。Bosniak分级ⅡF级、Ⅲ级病理检出良恶性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Bosniak分级越高,病理结果恶性程度占比例越高。结论:Bosniak分级对肾脏囊性病变的诊断具有指导意义,但对Bosniak分级中ⅡF级、Ⅲ级的肾脏囊性病变患者诊断不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的治疗原则. 方法 2005-2008年手术治疗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68例,其中男48例,女20例;年龄23~ 78岁,平均40岁.病变位于左侧37例,右侧31例;病变直径2.1 ~9.5 cm,平均5.1 cm.BosniakⅡ类囊肿31例,其中ⅡF 13例,Ⅲ类囊肿37例.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49例,行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其中5例术中冰冻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4例术后病理切片提示恶性病变行二期根治性肾切除.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19例,其中行肾部分切除术14例,一期行根治性肾切除5例. 结果 68例患者中,病理报告恶性病变21例(30.9%),良性病变47例(69.1%).BosniakⅡ类囊肿中恶性病变3例(9.7%),Ⅲ类囊肿中恶性病变18例(48.6%).术前诊断为良性病变而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行根治性肾切除9例(18.4%,9/49),术前诊断为恶性病变而术后病理诊断为良性7例(36.8%,7/19).4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8 ~ 65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恶性病变15例,良性病变27例.恶性病变患者术后1~4年出现肿瘤复发和(或)转移3例,良性病变术后2~5年出现复发性囊肿6例. 结论 BosniakⅡ类和Ⅲ类囊肿手术时应尽可能行部分肾切除,也可以将囊肿完全切除后行冰冻切片,因为仅取部分囊壁组织有可能漏诊其他部位的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肾内生型复杂肾囊性病变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LPN)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17年2月诊治的7例内生型复杂肾囊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腹腔镜超声(laparoscopic ultrasonography,LUS)协助下行LPN。男2例,女5例;年龄33~59岁,平均41.2岁;2例位于肾中部,2例位于肾上极,3例位于肾下极;囊肿直径2.5~3.5cm,平均2.9cm。Bosniak分型:Ⅱ型1例,ⅡF型3例,Ⅲ型2例,Ⅳ型1例。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在LUS协助下成功进行LPN。手术时间65~110 min,平均72 min;术中出血量20~80 ml,平均42 ml;肾动脉阻断时间16~24min,平均19.2min。手术前后血肌酐无明显变化。术后病理结果肾透明细胞癌7例,所有切缘均阴性。结论:对于位于肾实质内部的内生型复杂肾囊肿,LUS可以协助手术医师行LPN,能完整切除肾实质内部的内生型复杂肾囊性病变,无论病理结果为良性还是恶性,均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肾脏非肿瘤实性肿块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12例的诊治过程,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和影像学特点。结果:除肾炎性假瘤和肾血肿有可疑或明确的病史外,其余无明确病史;全部病例行B超、CT检查,1例肾血肿CT提示“血肿不能除外”其余均诊断肾癌或肾肿瘤。手术治疗7例,4例按肾癌行肾癌根治术,1例行肾切除术;2例行术中冷冻活检1例提示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1例提示肾炎性假瘤。5例未手术者观察随访1~4个月后B超复查包块均消失。结论:虽然B超、CT等影像学的检查对肾肿瘤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临床医生不应过高评价这些影像检查的诊断学意义。提高诊断水平,术前影像学的复查,肾穿刺活检及术中行冷冻病理检查可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杂肾囊性病变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LPN)的可行性和临床分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诊治的复杂肾囊性病变21例,均行LPN。男8例,女13例;年龄28~65岁,平均44.5岁;囊肿直径2.5~5.5cm,平均3.7cm。Bosniak分型:Ⅰ型6例,ⅡF型7例,Ⅲ型6例,Ⅳ型2例。依据LPN的处理难度和病变的深浅位置进行临床分型:肾外突型10例,肾中央型5例,肾窦型2例,肾门型2例,混合型2例。结果本组21例患者均成功行LPN。手术时间50~135min,平均77.2min;肾动脉阻断时间10~30min,平均16.4min。手术前后肌酐无明显变化。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肾透明细胞癌18例,单纯肾囊肿3例,所有切缘阴性。结论:依据手术的处理难度和病变的深浅位置进行初步临床分型:肾外突型、肾中央型、肾窦型、肾门型和混合型。肾外突型需要保证切除干净和囊肿不破裂;肾中央型和肾窦型需要借助腹腔镜超声精确定位;肾窦型病变多需切破肾集合系统以保证切缘阴性;肾门型需要注意对肾动脉、肾静脉和肾盂的保护,需严密分层缝合,减少漏尿和出血等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提高肾错构瘤(renal hamartoma,RH)诊治水平的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106例RH的诊治资料.全部患者均经B超和CT检查,92例诊断为RH;14例经B超检查诊断为占位性病变,性质待定,其中5例CT诊断为RH,另9例CT诊断肾癌不排除者再行MRI检查后7例诊断为RH. 结果 105例术中及术后病理诊断为RH,B超诊断符合率85.8%(91/106),CT诊断符合率90.6%(96/106),MRI诊断符合率77.8%(7/9),1例术前B超和CT检查诊断为RH,病程10年,肿瘤未见明显增大,但术中肉眼和术后病理诊断为肾透明细胞癌.106例中除6例因肿瘤巨大肾实质较少、出血较多或术中病检发现为恶性变而行肾切除和2例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外,其余均行保留肾单位手术(nephron-sparing surgery,NSS).11例术中阻断肾蒂患者,术后肾功能无明显异常.所有患者术后B超复查无肿瘤复发和转移. 结论 B超和CT是诊断RH的重要检查方法,相互结合能提高术前的诊断准确率,必要时可辅以MRI检查.除极少病例需要行肾切除术外,RH患者应尽量行NS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腹腔镜手术治疗囊性肾癌(CRCC)的临床经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14例术前影像学诊断为CRCC并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定期随访。14例肾脏囊性疾病通过螺旋CT、超声检查或MRI初步诊断为CRCC,其中Bosniak分级Ⅱ、ⅡF、Ⅲ、Ⅳ级肾脏囊性疾病分别为4、2、6、2例。9例行腹腔镜保留肾单位手术(LNSS);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LRN);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1例行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考虑恶性病变再次行LNSS。结果:14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例诊断为低度恶性潜能多房囊性肾癌(MCRNLMP),4例诊断为肾细胞癌囊性变(RCCC),3例诊断为单纯性肾囊肿,1例诊断为多房囊性肾瘤(MLCN)。其中11例CRCC中,T_(1a)N_0M_0期4例,T_(1b)N_0M_0期3例,T_(2a)N_0M_0期3例,T_(2b)N_0M_0期1例。随访2~46个月,其中1例RCCC患者术后9个月复发,其余均无复发和转移。结论:术前影像学诊断的CRCC病理类型多样,诊断较为困难,但Bosniak分级可以作为肾囊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的重要依据。LNSS可作为治疗CRCC的优先选择方案,MCRNLMP预后良好,与临床分期及肿瘤体积无关,但RCCC预后不良,应根据术后病理个体化管理随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癌(MCRCC)的诊治水平。方法:2006年1月~2011年3月我院共收治MCRCC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50岁。该组患者均于体检时发现。术前均行B超、CT检查,其中有3例又行MRI检查,术前诊断囊实性占位10例,诊断肾囊肿2例,4例行根治性肾切除,6例行肾部分切除,1例术中病理为良性,行去顶减压术,术后病理为恶性而二次行肾切除术。1例患者术中取病理回报为恶性而行肾切除。结果:该组患者术后病理均证实为MCRCC,肿瘤最大直径为2.5~8.0cm,平均4.0cm。TNM分期均为T1N0M0期。病理分级G110例,G22例。随访3~62个月,平均36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MCRCC恶性度低,预后好。术前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不易与多房性肾囊肿鉴别,肾部分切除术是治疗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2.
肾腺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肾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肾腺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肾腺瘤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对本病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治疗方式进行讨论。男2例,女3例。年龄16~66岁。肿瘤位于左侧2例、右侧3例,肾上极1例、肾中极1例、肾下极3例。肿瘤直径0.8~6.0 cm。临床表现仅1例有肉眼血尿,余4例为体检发现。5例行B超、IVU、CT,2例行MRI,1例行肾血管造影。IVU仅3例提示占位性病变,B超、CT均误诊为肾癌或错构瘤,MRI、血管造影仅提示为良性肿瘤。结果行肾癌根治性切除术2例,保留肾单位手术3例;术后病理均诊断为肾腺瘤。其中3例镜下胞质内有大片红染嗜酸性颗粒诊断为嗜酸细胞腺瘤;1例镜下可见乳头状囊腺样结构诊断为乳头状腺瘤;1例镜下有大量肾小球样结构、钙化小体、沙砾体形成,诊断为后肾腺瘤。5例术后B超、CT随访6个月~7年,未出现复发和转移,保留肾单位者患侧肾功能良好。结论肾腺瘤分为乳头状/管乳头状腺瘤、嗜酸细胞腺瘤、后肾腺瘤3种类型,常无临床症状和体征,影像学特征多不典型,术前难以定性。临床上需提高认识,综合分析B超、CT、MRI等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保留肾单位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较好,但应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1992年 1月~ 2 0 0 1年 4月 ,我院共收治肾细胞癌患者 181例 ,其中囊性肾细胞癌 12例 ,现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 病例资料及诊断 :本组 12例 ,男10例 ,女 2例。年龄 14~ 76岁 ,平均 5 0岁。患者中 ,肿瘤位于左侧 8例 ,右侧 4例 ;上极 2例 ,下极 3例 ,中份 3例 ,占据肾大部分 4例。血尿 3例 ,腰痛 1例 ,1例行颅骨肿瘤切除后病理诊断为透明细胞癌 ,进一步检查发现肾原发病灶。体检 :B超发现 7例。根据Bosniak[1] 肾囊性肿块分类 :Ⅰ类为单纯性囊肿 ;Ⅱ类为有少许并发症的囊性病变 ,属良性 ;Ⅲ类为有较多并发症的囊性病变 ,一些属…  相似文献   

14.
多房性囊性肾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多房性囊性肾瘤(MLCN)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MLC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探讨本病的特点、诊断和治疗。男3例,年龄分别为8、51、67岁;女2例,年龄为40、45岁。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1例,腹部包块1例,无症状体检发现3例。均为单发,大小1.5cm×2.0cm~11.0cm×5.5cm。5例均行B超、IVU和CT检查。结果B超诊断MLCN1例、肾囊肿2例、囊性肾癌2例;CT诊断MLCN2例,囊性肾癌2例、未定性1例;IVU均未定性。行肾脏切除术3例,肿瘤剜除术2例。术后病理诊断均为MLCN。随访6~25个月均未见复发,肿瘤剜除者患侧肾功能良好。结论影像学检查是MLCN的重要检查手段,保留肾单位的肿瘤切除术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肾淋巴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方法 分析2008年12月、2010年6月收治的2例肾淋巴管扩张症患者临床资料。例1,女,37岁。右腰腹部痛8d。B超检查示双肾周混合性回声,与肾脏分界欠清。CT检查示双肾被膜下低密度影,内混有散在点状高密度影。保守治疗3周后疼痛缓解。3个月后右侧腰痛加重,CT检查示右肾周被膜下大量积液,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后积液消失;2个月后复查B超示左侧肾周少量积液,穿刺抽液后行积液常规及瘤细胞检查。例2,女,32岁。左腰部酸痛不适3年。B超检查示左肾周围不规则囊性病变,CT检查示左肾后外侧分叶状囊性病变,与肾实质分界不清,左肾受压前移。诊断为左肾淋巴管瘤,硬膜外麻醉下行淋巴管瘤切除术。 结果 例1囊液涂片见大量淋巴细胞和少量中性粒细胞,考虑为淋巴液,临床诊断为肾淋巴管扩张症,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例2术后病理检查囊壁衬以扁平上皮细胞伴淋巴细胞浸润,淋巴管呈囊状扩张,诊断为肾囊性淋巴管瘤。术后随访9个月未见复发。 结论 B超、CT检查有助于肾淋巴管扩张症的诊断,穿刺细胞学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确诊。无症状者可密切随访,有症状者可穿刺引流,但复发率较高;也可手术切除扩张淋巴管+无水乙醇破坏内皮细胞治疗,复发率低,但可能发生淋巴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提高囊性肾癌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2008年间诊治的13例囊性肾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影像学特点、病理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术前B超诊断为囊性。肾癌6例,CT诊断为囊性肾癌9例,其余4例依术中冷冻切片和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5例为多囊性肾癌,8例为单囊性。肾癌。11例获得随访,随访3~60个月,7例存活,因癌死亡3例,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结论:囊性。肾癌诊断较为困难,应结合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冷冻切片以及术后病理检查结果确诊,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7.
囊性肾肿物超声造影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囊性肾肿物诊断价值. 方法 按照影像诊断标准,对29例囊性肾肿物的常规超声、超声造影、增强CT诊断结果进行分级,与最终诊断结果比较,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进行分析.男15例,女14例,年龄18~63岁.肿瘤位于左肾13例,右肾16例.29例均行常规超声检查后1~3 d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 结果 29例中20例有病理结果,其中恶性18例、良性2例.其余9例中失访1例,8例随访6~12个月,经超声或增强CT检查,病灶无明显变化.常规超声、超声造影与增强CT对囊性肾肿物分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21、0.997、0.997,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与增强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超声造影对于囊性肾肿物诊断效果优于常规超声,与增强CT相似,可以应用Bosniak诊断系统对囊性肾肿物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正> 肾囊性病变是先天性遗传性获得性肾皮质或髓质囊性疾病的总称,其中以单纯肾囊肿最为常见[’1。近年,肾囊性病变的穿刺治疗取得了可喜进展,但还有许多不足。1991-1999年间,结合B超及CT诊断技术,采用新型穿刺器械,改革穿刺方法,增加硬化剂用量,对79例病人,共139个肾囊性病变进行无水乙醇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效果。互 资料与方法互* 一般资料1991-1999年间在B超和CT配合下,用日本产经皮酒精注射治疗针(PEIT)穿刺,医用无水乙醇作硬化剂治疗139个肾囊性病变,男50例99个肾囊性病变,女29例40个肾囊性病变;18-40岁25例,41-60岁93例,60岁以上ZI例。腰痛者127例,血尿20例,尿道刺激症状6例,其它不适4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典型肾错构瘤的误诊原因,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不典型肾错构瘤的临床资料。18例均行B超检查,15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6例行IVU检查。3例接受保守治疗;15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肿瘤剜除术,5例行肾部分切除术,7例行肾癌根治术。结果:B超诊断肾错构瘤10例(10/18),CT诊断肾错构瘤7例(7/15)。3例保守治疗者获得随访,肿瘤大小无明显变化,无转移。15例手术治疗者术后病理检查均为肾错构瘤,随访未见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大部分肾错构瘤可通过B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对于不典型肾错构瘤,术前应仔细分析影像学检查,结合病史尽量明确诊断,减少不必要的肾切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6月—2007年3月收治的17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全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B超和CT检查能发现囊肿但不能确定类型。浆液性囊腺瘤7例均行肿瘤局部切除,黏液性囊腺瘤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1例,胰体尾切除5例;囊腺癌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加淋巴结清扫1例,胰体尾切除术2例,胰体尾加脾切除1例。病理标本多呈多房囊腔,囊腔与胰管不通。15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3(1~129)个月,1例囊腺癌行胰体尾加脾切除的老年患者术后6个月营养不良衰竭死亡;其余患者均生存,经B超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仅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出现糖尿病,疗效满意。结论B超和CT是该病的主要影像检查方法。加强对该病临床病理特征的认识是提高诊治率的关键,手术切除治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