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我院1996年以来5年间在应用有L-Asp的化疗方案治疗675例次时,发生急性胰腺炎19例的临床特点,血液学和影学检查及治疗预后作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L-Asp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2.81%,多在初次诱导治疗用L-Asp的期间发病,19例临床表现中17例腹痛。同时多伴恶心和呕吐;发烧14列,13例腹胀,12例休克,首发症状中主为腹痛,次为休克,血液检查中血淀粉酶16/19例升高,高血糖12/19例,低血钠11/18例,低血钙9/18例,低蛋白8/16例,酸中毒7/18例及肾功能不良3例,凝血三项10/16例异常,合并症中有肝损害或者脂肪肝;腹膜炎及感染。B超或CT检查16/18例(88.9%)有异常,腹部B超更为敏感,抢救休克和抑制胰酶分泌是最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势凶险,应及早手术,19例胰腺炎中13例治愈,其中11例水肿型痊愈,9例出血坏死型中2例存活,7例死于休克,可以结论,L-Asp诱发急性胰腺为虽然少见却病死率高,尤其是出血坏死型病势凶险。结合L-Asp用药史,监测病人腹痛或休克表现,检测血淀粉酶及腹部B超可以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抢救休克,抑制胰酶分泌及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2.
对左旋门冬酰胺酶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为多药联合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主要用药,由于治疗方法的改进,已使ALL长期无病生存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LASP引起的副作用也不少,如过敏反应、急性胰腺炎、高糖血症、低蛋白血症、肝功能损害、凝血功能障碍等[1],其中较为严重的为急性胰腺炎。现报告我院6例使用LASP后发生急性胰腺炎的病例,并谈谈我们对LASP引起急性胰腺炎的一点看法。临床资料:1993年10月~1998年10月,我科对35例ALL患儿共应用LASP治疗557次。现将其临床资料总结如… 相似文献
3.
4.
5.
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诱发儿童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点 ,以利早期诊断和治疗 ,对我院 1 996年以来 5年间在应用有L Asp的化疗方案治疗 6 75例次时 ,发生急性胰腺炎 1 9例的临床特点、血液学和影象学检查及治疗预后作了总结分析。结果显示 ,L Asp诱发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为 2 81 % ,多在初次诱导治疗用L Asp的期间发病。 1 9例临床表现中 1 7例腹痛 ,同时多伴恶心和呕吐 ;发烧 1 4例、1 3例腹胀 ,1 2例休克。首发症状中主为腹痛 ,次为休克。血液检查中血淀粉酶 1 6 / 1 9例升高 ,高血糖 1 2 / 1 9例、低血钠 1 1 / 1 8例、低血钙 9/ 1 8例、低蛋白 8/ 1 6例、酸中毒 7/ 1 8例及肾功不良 3例。凝血三项 1 0 / 1 6例异常。合并症中有肝损害或者脂肪肝 ;腹膜炎及感染。B超或CT检查 1 6 / 1 8例 ( 88 9% )有异常 ,腹部B超更为敏感。抢救休克和抑制胰酶分泌是最重要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病势凶险 ,应及早手术。 1 9例胰腺炎中 1 3例治愈 ,其中 1 1例水肿型痊愈 ;9例出血坏死型中 2例存活 ,7例死于休克。可以结论 ,L Asp诱发急性胰腺炎虽然少见却病死率高 ,尤其是出血坏死型病势凶险。结合L Asp用药史 ,监测病人腹痛或休克表现 ,检测血淀粉酶及腹部B超可以使早期诊断成为可能。抢救休克、?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L-ASP治疗小儿急淋时对凝血象的影响。本文分析了47例以L-ASP组成化疗方案治疗的小儿急淋凝血象的改变。结果表明,53.2%患儿在使用L-ASP化疗时出现凝血象的异常,但在密切观察下仍可坚持L-ASP治疗。故在L-ASP化疗期间应密切注意凝血象的复查,并应注意和白血病合并DIC的鉴别 相似文献
7.
左旋门冬酰胺酶致儿童继发性糖尿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及淋巴瘤的治疗中,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是国内、外用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Ⅲ和Ⅳ期T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联合化疗方案中首选的有效的治疗药物。但在应用过程中左旋门冬酰胺酶诱发的继发性糖尿病,尤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若不及时处理,可导致死亡。我们分析了应用该药后导致继发性糖尿病6例以期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对凝血功能影响;比较国产与进口不同产品对凝血功能影响,静脉滴注与肌肉注射不同应用方式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L-ASP化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76例患儿,检测其治疗前后血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变化。结果47.4%出现APTT延长;其中国产44.4%,进口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脉滴注54.2%,肌肉注射35.7%,无统计学差异(P>0.1)。42.1%出现FIB降低;其中国产44.4%,进口40.0%,无显著性差异(P>0.5);静脉滴注47.9%,肌肉注射32.1%,无显著性差异(P>0.1)。颅内出血1例(1.3%)。结论1.L-ASP可影响凝血功能;2.国产和进口、静脉滴注和肌肉注射L-ASP对凝血功能的影响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11.
自1953年Kidd首次发现左旋门冬酰胺酶 (L_Asp)的抗肿瘤作用以来 ,L_Asp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肿瘤性疾病 ,特别是恶性血液性疾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ALL)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 (NHL)等的联合化疗 ,疗效显著。但部分患者可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或对药物不敏感 ,从而限制了L_Asp的临床使用。因此 ,如何实行L_Asp的个体化给药 ,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年来有关L_Asp作用的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回顾 ,探讨对L_Asp在临床应用进行干预的可能途径。一、L_Asp的基本生物学特… 相似文献
12.
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时凝血象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为探讨L-ASP治疗小儿急淋时对凝血象的影响。本文分析了47例以L-ASP组成化疗方案治疗的小儿急淋凝血象的改变。结果表明,53.2%患儿在使用L-ASP化疗进出现凝血象的异常,但在密切观察下仍可坚持L-ASP治疗,故在LA-SP化疗期间应密切注意凝血象的复查,并应注意和白血病合并DIC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联合化疗期间药物性高血糖发生的概率及高危因素,以及药物性高血糖与药物性胰腺炎的相关性。方法 2002年5月1日至2008年4月30日共收治594例ALL患儿,以2005年5月1日为分界线,之前的197例ALL初治患儿和43例复发再治患儿应用XH-99方案;之后的354例患儿按儿童ALL-05方案进行化疗。在应用L-ASP联合化疗期间检测空腹血糖,对发生药物性高血糖的患儿采取暂缓L-ASP化疗,减少激素剂量,以及糖尿病饮食控制和注射胰岛素的治疗措施。结果共12例患儿发生药物相关性高血糖,发生率为2.02%;发生高血糖患儿与未发生高血糖患儿比较,中位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5岁对5.0岁,P<0.01)。两种治疗方案患儿药物性高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12例药物性高血糖患儿经治疗后,均得到控制。未发生药物性高血糖的患儿中发生药物相关性胰腺炎2例。结论 ALL患儿采用L-ASP联合化疗期间,药物性高血糖发生率约2%,年龄是发生药物性高血糖的重要因素,药物性高血糖可控制。[临床儿科杂志,2012,30(5):415-417]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影响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凝血功能的机制,对18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在用L-Asp治疗前后检测了血浆凝血酶元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结果与用药前比较,用药结束后一天的PT,APTT,TT均显著延长,PT仍在正常范围:FIB显著降低,Plt显著增高,但仍在正常范围。用药结束后一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中并量应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后的疗效、副反应及治疗费用,以探讨有效、经济的治疗措施。方法在应用L-Asp的化疗方案中,将L-Asp总量以整支为计量单位,隔日或隔两日应用。结果合并剂量应用后,L-Asp的单药治疗费用较未并量应用时减少30-40%。并量应用L-Asp其诱导缓解率达100%。停药的9例病人中,无病生存分别为5、3、2年。结论并量应用L-Asp的ALL患儿诱导缓解率高,副反应少。无复发病例。总治疗成本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 - ASP)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可行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1个疗程L - ASP的使用,并分析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结果121个疗程中有46个疗程中出现了1种或1种以上的如下毒副作用:过敏反应、凝血障碍、胃肠反应、低蛋白血症、黄疸、肝酶升高、Y-球蛋白不足、焦虑。及时正确防治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预防可减少L - ASP的毒副作用,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L - ASP的毒付作用可减少严重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研究左旋门冬酰胺酶 (L -asp)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探讨其治疗小儿急性白血病的合理用药时间。方法 检测 1 5例应用常规剂量L -asp [1 0 0 0 0U (m2 ·次 ) ]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 ( 340份外周血样本 )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多个时间点下患儿血浆L -asp活性 ,动态观察用药过程中血浆L -asp活性及停药后L -asp维持有效作用活性的持续时间。结果 用药过程中 ,血L -asp活性峰值逐渐增高的趋势 ,到第 8次用药开始达到高峰。用药疗程后 ,血L -asp活性持续 7天维持 1 0 0U L以上 ,随后逐渐下降至用药前水平。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目前L -asp治疗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用药方案 [1 0 0 0 0U (m2 ·次 ) ,隔天一次 ,用 8~ 1 0次 ]有其药代动力学依据 ,但仍可作出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化疗的毒副作用及可行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21个疗程L-ASP的使用,并分析防治措施的有效性。结果121个疗程中有46个疗程中出现了1种或1种以上的如下毒副作用:过敏反应、凝血障碍、胃肠反应、低蛋白血症、黄疸、肝酶升高、Y—球蛋白不足、焦虑。及时正确防治无1例死亡。结论积极预防可减少L-ASP的毒副作用,保证化疗顺利进行;及时诊断和处理L-ASP的毒付作用可减少严重合并症的发生,提高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无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通过检测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处理后培养基中4种氨基酸(Asn、Aspa、Glu和Gln)水平的改变,初步探讨L-Asp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方法:用CCK-8试剂盒检测L-Asp对 8种常见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株(U937,HL-60,Jurkat,NB4,THP-1,Namalwa,Karpass299,K562)的增殖抑制作用 (IC50);高压液相色谱 (HPLC) 检测培养基中上述4种氨基酸水平的变化。结果:L-Asp在0.01 U/mL作用4 h或1 U/mL作用5 h就可以达到培养基中氨基酸水平的耗竭。但不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对L-Asp的敏感性存在显著差异,最为敏感的细胞株为U937,而Karpass299和K562天然耐药。各种细胞株对L-Asp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在较低的药物浓度下,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处于较低的水平,而药物浓度增加后,细胞的增殖抑制率明显升高。结论:耗竭Asn并非L-Asp发挥作用的有用指标,不同肿瘤对L-Asp的敏感性存在于细胞内部对这种氨基酸缺乏的反应性。L-Asp耗竭Asn只是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L-Asp的抗白血病作用与其剂量存在量效关系,因此临床上使用较大剂量L-Asp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非常重要。[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12(7):557-56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