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ACEF评分对年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PCI短期临床获益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月在阜外医院心内科住院的STEMI并行直接PCI患者104例,依据患者入院时ACEF评分分为低中危组18例,ACEF评分0.97~1.27(1.18±0.09)分,高危组86例,ACEF评分1.28~4.30(1.63±0.05)分。主要结局是30d全因病死率和1年全因病死率。单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低中危组和高危组与结局的相关性。通过ROC曲线评价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及1年病死率。结果低中危组脑梗死、LVEF明显高于高危组[33.3%vs 8.1%,P=0.003;(64.8±6.3)%vs(50.8±8.6)%,P=0.001],年龄、身高、男性[(76.1±1.9)岁vs(78.3±3.6)岁,P=0.001;(1.6±0.1)mvs(1.7±0.1)m,P=0.048;38.9%vs67.4%,P=0.023]明显低于高危组。ACEF评分系统预测30d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669和0.680。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高危组30d和1年死亡风险与低中危组无显著差异(HR=1.251,95%CI:0.151~10.387,P=0.430;HR=0.836,95%CI:0.177~3.935,P=0.820)。结论基于临床变量的ACEF评分对于在这一特定人群中缺乏进一步危险分层和评价预后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空腹血糖对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非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003年2月至2015年3月因STEMI在北京协和医院行直接PCI的患者,排除既往有糖尿病史及入院后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根据入院24 h内空腹血糖的中位数(5.4 mmol/L)将患者分组,比较不同空腹血糖组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药物和介入治疗情况以及30 d预后情况。结果共入选721例,平均年龄(61.2±12.8)岁,男性601例(83.4%)。空腹血糖5.4 mmol/L组与空腹血糖≤5.4 mmol/L组相比,男性比例更低(79.9%比86.5%,P=0.017),入院心率更快[(82.9±17.2)次/分min比(79.4±16.7)次/min,P=0.006)],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的使用率更高(3.8%比1.3%,P=0.034),30 d全因死亡(3.5%比0.5%,P=0.004)、心源性死亡(2.9%比0.5%,P=0.012)及心力衰竭发生率更高(18.1%比7.4%,P0.001)。经校正基线因素后,空腹血糖5.4 mmol/L是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HR 6.030,95%CI 1.235~29.447,P=0.026)。此外,年龄(HR 1.059,95%CI 1.002~1.120,P=0.044)、入院心率(HR 1.036,95%CI 1.003~1.070,P=0.034)、罪犯血管为前降支(HR 6.427,95%CI 1.389~29.728,P=0.017)及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HR 0.154,95%CI 0.051~0.461,P=0.001)也是30 d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因STEMI行直接PCI的非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升高是30 d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近期和远期预后的性别差异。方法:连续性纳入了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于北京友谊医院心内科行PCI的STEMI患者909例,按照性别分为男性组(n=703)和女性组(n=20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以及近期和远期的预后情况。近期终点事件为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远期终点事件包括PCI后30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血运重建。结果:与男性组患者相比,女性组患者的年龄更大,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的比例更高(P均0.05),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以及介入干预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PCI后30天内全因死亡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5.3%vs 1.4%,P=0.001),但女性并非PCI后30天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41,95%CI:0.64~9.10,P=0.192)。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患者PCI后30个月内MACE (HR=0.91,95%CI:0.52~1.60,P=0.762)、全因死亡(HR=0.65,95%CI:0.29~1.45,P=0.300)、心原性死亡(HR=0.62,95%CI:0.27~1.45,P=0.279)、非致死性心肌梗死(HR=0.48,95%CI:0.17~1.36,P=0.172)以及血运重建(HR=1.28,95%CI:0.51~3.22,P=0.598)的发生风险均与男性患者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STEMI患者在PCI后近期预后较差,全因死亡发生率高,但远期预后与男性患者相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我院住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EMI的老年患者287例,按性别分为男性组190例,女性组97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住院期间及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结果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平均年龄、高血压、LDL-C、空腹血糖水平明显升高,吸烟、血肌酐、血管病变支数比例显著降低(P<0.05,P<0.01)。2组远期MACCE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23.4%vs 18.6%,P=0.639)。Cox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HR=1.954,95%CI:1.058~3.608,P=0.032)、Killip分级(HR=2.017,95%CI:1.454~2.798,P=0.000)、术后TIMI分级(HR=0.552,95%CI:0.422~0.723,P=0.000)及急诊PCI(HR=0.240,95%CI:0.112~0.513,P=0.000)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老年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无性别差异,提示性别可能不是老年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高血压、Killip分级、术后TIMI分级及急诊PCI能独立预测老年STEMI患者远期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老年(≥65岁)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远期死亡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1至2013-01在北京安贞医院接受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 674例。根据血清GGT水平按三分位法将患者分为三组:GGT 20 U/L组(n=570),20~36 U/L组(n=549), 36 U/L组(n=555)。比较三组患者3年随访期内死亡率。结果:随访期内共有146例患者死亡。GGT 20 U/L组、20~36 U/L组和 36 U/L组的全因死亡率分别为5.3%、8.6%和12.4%(P=0.000);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2.5%、4.2%和4.5%(P=0.146);非心原性死亡率分别为:2.8%、4.4%和7.9%(P=0.000)。校正混淆因素后,GGT 20~36 U/L组和 36 U/L组全因死亡风险分别是20 U/L组的1.719倍(95%CI:1.086~2.721,P=0.021)和2.508倍(95%CI:1.627~3.865,P=0.000)。GGT 20~36 U/L组和 36 U/L组非心原性死亡风险分别是20 U/L组的1.587倍(95%CI:0.842~2.991,P=0.153)和2.828倍(95%CI:1.588~5.035,P=0.000)。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Log GGT是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年全因死亡(HR=4.707,95%CI:2.427~9.126,P=0.000)和非心原性死亡(HR=18.901,95%CI:7.730~46.214,P=0.00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PCI术前血清GGT水平升高的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全因死亡和非心原性死亡风险增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对60岁以上老年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治疗的远期预后影响。方法连续纳入2013年1月至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年龄≥60岁的ACS患者,根据ACS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n=540)组和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NSTEACS,n=2314)组。术后随访2年,记录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血运重建、脑卒中)。两组间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并采用Cox回归方法比较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年龄、性别、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是否三支病变等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两组的基本特点、冠状动脉病变及介入治疗情况差异显著。与NSTEACS组相比,STEMI组患者1年、2年的全因死亡,MACCE风险显著升高(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STEMI患者1年全因死亡风险高,而第二年死亡风险升高不明显,NSTEACS患者1年和2年全因死亡风险差异不显著。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TEMI是全因死亡(HR=2.68,95%CI:1.55-4.63,P0.001)、心源性死亡(HR=3.08,95%CI:1.52-6.25,P=0.002)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倾向性评分匹配后,两组的MACCE无显著差异,STEMI也不再是MACCE的预测因素;而年龄增加、LVEF40%是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女性STEMI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患者(交互检验P值=0.023),而高龄、心功能减低、三支病变及肾功能减低的老年患者,ACS类型不影响全因死亡风险。结论 STEMI患者1年、2年全因死亡和MACCE风险高于NSTEACS患者。STEMI是全因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倾向性评分匹配后,STEMI不再是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和MACCE的独立危险因素。老年女性STEMI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高于男性。高龄增加老年患者的死亡风险,但其作用与ACS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75岁以上老年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长期随访中发生死亡事件的危险因素。方法 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阜外医院共完成PCI 27 397例,完成急诊PCI 1644例,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收集其中老年(年龄≥75岁)STEMI并行直接PCI的患者108例,并持续进行随访,分析患者资料,通过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死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直接PCI,平均随访(51.17±17.75)个月。院内死亡5例(4.6%),术后30 d死亡7例(6.5%),随访期间死亡17例(15.7%)。1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女性(HR 5.482,95%CI 1.099~27.333,P=0.038)、心源性休克(HR 11.283,95%CI 2.841~44.805,P=0.001),而支架置入术(HR 0.173,95%CI 0.032~0.943,P=0.043)是死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长期随访显示,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HR 1.146,95%CI 1.010~1.300,P=0.034)、心源性休克(HR 4.928,95%CI 1.718~14.130,P=0.003)。结论高龄、女性、心源性休克、未行支架置入术是75岁以上老年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发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BMI)对于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了自2013-01至2013-12于阜外医院行介入治疗的STEMI患者1435例,根据BMI(kg/m~2)将患者分为正常体重组(18.5≤BMI24.0,n=365)、超重组(24.0≤BMI28.0,n=718)和肥胖组(BMI≥28.0,n=352),随访观察BMI对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影响,并分析BMI对于全因死亡及心原性死亡是否有预测价值。结果:肥胖组的全因死亡率明显低于正常体重组(0.6%vs3.0%,P=0.027),而超重组则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出血、脑卒中、支架内血栓、血运重建、再次心肌梗死以及心原性死亡事件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肥胖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HR=0.201,95%CI:0.043~0.943,P=0.042);BMI并非为心原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于STEMI行PCI的患者,肥胖患者的预后明显好于体重正常和超重的患者且为全因死亡独立预测因子,"肥胖悖论"在该人群中成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STEMI患者545例,依据白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A组274例(白细胞≤10.0×10~9/L)和B组271例(白细胞10.0×10~9/L),比较2组患者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病死率及长期MACCE发生率。结果 A组平均年龄明显高于B组[(63.8±11.4岁)vs(60.4±11.4岁),P=0.001];A组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5.1%vs 10.3%,P=0.013)。随访28个月,A组MAC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12.9%vs 16.9%,P=0.018),全因病死率明显低于B组(2.6%vs 5.7%,P=0.045)。白细胞计数是STEMI患者长期MACCE的独立预测因素(HR=1.166,95%CI:1.104~1.231,P=0.036)。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预示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慢性肾脏疾病是影响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既往研究较少关注轻度慢性肾脏疾病(eGFR:60~89 ml/min/1.73m2)的患者。本研究旨在研究大样本患者中轻度慢性肾脏疾病与冠心病PCI术后长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入选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10270例在阜外医院接受PCI治疗的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患者以及肾功能基本正常(eGFR≥90 ml/min/1.73m2)的患者。研究中选择针对中国人群校准的简化MDRD公式计算患者的eGFR。对研究人群进行平均30个月的随访,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成的复合终点事件。结果轻度慢性肾脏疾病是PCI术后长期死亡(HR=1.552,95%CI:1.019-2.362,P=0.041),心源性死亡(HR=1.933,95%CI:1.113-3.356,P=0.019),急性心肌梗死(HR=1.983,95%CI:1.236-3.183,P=0.005),支架内血栓(HR=1.962,95%CI:1.156-3.331,P=0.013)以及全因死亡与急性心肌梗死复合事件(HR=1.562,95%CI:1.104-2.210,P=0.012)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与肾功能正常患者相比,轻度慢性肾脏疾病的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的长期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