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其传统危险因素。其中,有症状ICAS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治疗方法包括强化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动脉联合成形术和体外反搏术等。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症状性ICAS有较高的卒中复发率,且与高加索人群相比,中国人群症状性ICAS患病率更高。中国血管成形及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CASSISS)研究改进了研究设计方案,基于中国人群重新评估了血管内治疗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ICAS的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该文从循证医学证据、适应证选择、介入治疗手段以及未来的临床研究前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卒中发生、发展和复发的重要原因,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是其传统危险因素.其中,有症状ICAS是临床干预的重点,治疗方法包括强化药物治疗、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脑硬脑膜动脉联合成形术和体外反搏术等.  相似文献   

4.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发生于亚洲人、黑人和西班牙裔人,是缺血性卒中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原因.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传统危险因素的关系方面.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遗传因素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也日益受到重视.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基因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152例为狭窄组,另选无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者152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检测2组患者血清HBV抗原及抗体。分析影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并探讨HBV感染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狭窄组年龄、高血压、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明显升高(P<0.05)。狭窄组血清HBV阳性率为40.1%,对照组为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排除危险因素影响后,HBV阳性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1,95%CI:1.1494.448,P<0.05)。结论 HBV感染可能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干预HBV感染或许有助于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有症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thrombotic stenoses,ICAS)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高发率有关。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其中症状性ICAS与卒中复发密切相关,无症状性ICAS未来发生卒中风险明显增高。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技术作为评价颅内动脉管壁成像特征的新手段,除可无创识别颅内动脉狭窄病因、准确判断卒中机制及评价斑块稳定性外,在观察病变动态演变及穿支动脉特征、评价药物疗效及指导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等方面也极具优势,临床应用意义重大。作者就该方面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狭窄已成为引起卒中的主要病因[1-2]。而引起颅内动脉狭窄的因素诸多,如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烟雾病及烟雾病综合征、动脉夹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放射线损害、镰刀形细胞病等,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颅内动脉狭窄最常见的因素[3]。我们将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roscterotic stenosis,ICAS)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徐义帆  许璟 《心电与循环》2022,(2):197-202+20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导致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与ICAS相关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吸烟、缺乏运动等。在ICAS诊断方面,目前主要综合狭窄程度、斑块类型、血流动力学等多个因素考虑,以更好地指导临床决策。在ICAS治疗方面,积极的药物治疗是当前一线治疗策略,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某些高危人群,积极的药物治疗方案不能有效减少后续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因此一系列针对侵入性治疗用于高危患者的研究陆续开展,且部分研究得出了较为理想的结果。因此,本文对ICAS诊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编者按】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性别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危险因素的研究及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708例,未见明显颅内外动脉狭窄1476例,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2232例,分析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与性别及年龄的关系。结果症状性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和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48.3%vs 25.2%vs 26.5%),且男性比例明显大于女性(68.8%vs 31.2%,P<0.01)。与≤40岁比较,4164岁、6564岁、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与4164岁比较,6564岁比较,6579岁、≥80岁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明显降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外动脉联合狭窄比例明显升高(P<0.01)。结论中国人性别差异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有关,男性发生率可能高于女性。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2.
<正>1研究背景:颅内动脉狭窄治疗现状大约10%~15%的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导致的。据不同文献报道,ICAS患者年卒中发生率为3%~15%,每年卒中再次发作的风险高达15%~17%。1955年,学者们开始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ICAS。此后的多项回顾性研究表明华法林的效果要优于阿司匹林。直到2005年,WASID(The  相似文献   

13.
背景血清尿酸(UA)水平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功能下降等而引起血栓形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但血清UA水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血清UA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98例,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58)和研究组(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140);另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将140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轻度56例、中度65例和重度19例。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轻、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536,95%CI(1.227,16.765)〕、糖尿病〔OR=7.243,95%CI(1.283,40.882)〕、LDL-C≥4.00 mmol/L〔OR=3.511,95%CI(1.994,12.407)〕、血清UA水平≥400μmol/L〔OR=3.762,95%CI(1.032,13.717)〕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轻度者,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中度者(P<0.05)。结论血清UA水平≥400μmol/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UA水平随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4.
<正>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3]。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4-7]。单纯评估狭窄动脉形态学(如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狭窄处斑块性质和狭窄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不能全面反映颅内狭窄动脉对脑灌注的影响,也不能准确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此对ICAS进行综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中国人群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占缺血性卒中病因学的30%~50%。ICAS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评价,因此ICAS影像学评估至关重要。当前ICAS影像评价尚缺乏统一标准,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组织有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我国临床实践,反复讨论并达成ICAS影像学评价专家共识,旨在为ICAS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筛查出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131例,记录其血管疾病相关病史,并探索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131例动脉狭窄患者中,114例(85.5%)有颅内动脉狭窄,26例(19.8%)有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狭窄(χ2=118.790,P=0.000)。其中大脑中动脉是最常受累的动脉(64.2%)。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提示对上述高危患者应常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17.
正对不同种族人群进行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发现,欧洲与亚洲人群之间发病部位明显不同,表现为黄种人、黑人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多见,白种人则以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为主~([1])。除种族以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其他危险因素还包括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和血脂异常等。在这些不同因素的影响下,脑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部位也存在差异。不同种族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部位不同是由何种因素引起?笔者通过比较不同种族间的遗传易感性、解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是中国卒中患者的主要病因。如何通过影像学检查准确发现和识别易损斑块, 加强对ICAS患者缺血性卒中的预测和防治, 是临床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也是当前面临的挑战。随着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ICAS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为临床提供了除狭窄程度之外更多关于狭窄处血管结构和斑块稳定性的有用信息, 提高了对ICAS的评估能力, 推动了ICAS朝着更精准的诊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与西方人不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ICAS)是东方人群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ICAS与代谢综合征、血脂异常、糖尿病及炎症等危险因素有关.脂联素参与氧化应激和糖脂代谢,其水平降低是代谢综合征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和最显著的炎性标记物.众多研究提示,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并将其作为一种预防标记物.近年来,脂联素与ICAS的关系成为研究热点.文章主要对脂联素在ICAS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炎症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但不完全以颅内大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large artery stenosis, ICAS)为特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Yang等假设, 免疫标志物与ICAS相关, 并会改变ICAS对未来血管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