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龙 《陕西中医》2015,(1):89-91
目的:评价冲击波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名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冲击波针灸治疗组31例,传统针刺对照组31例,中药对照组31例,分别于治疗2个疗程后,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前后比较。结果:治疗前后PSQI积分及睡眠质量分级水平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冲击波针灸治疗组对其改善程度与传统针刺对照组相当(P0.05),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冲击波针灸治疗组为90.32%,传统针刺对照组为87.10%,中药对照组为80.65%。结论:冲击波针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住院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归脾汤治疗,观察组加用针刺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25 (OH) D3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76.32%(P 0.05);观察组改善入睡时间、睡眠总时长、夜间觉醒次数及PSQI评分等各项睡眠质量指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血清25 (OH) D3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归脾汤联合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效果确切,能够显著改善睡眠质量,提高患者血清25 (OH) D3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雷射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在本院门诊确诊为心肾不交型失眠患者96例,随机分为雷射针刺治疗组、传统针刺对照组和中药对照组,每组32例。雷射针刺治疗组给予雷射针刺治疗,传统针刺对照组给予传统针刺治疗,中药对照组给予交通心肾胶囊口服治疗。结果:雷射针刺治疗组、传统针刺对照组治疗前后PSQI积分及睡眠质量分级均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雷射针刺治疗组与传统针刺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雷射针灸治疗组有效率为90.63%,传统针刺对照组有效率为87.50%,中药对照组有效率为81.25%,雷射针刺治疗组、传统针刺对照组均优于中药对照组(P0.05)。结论:雷射针刺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症疗效显著,疗效与传统针刺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立穴位埋线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治疗地位。方法:对6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病例随机分为埋线组和针刺组(各30例),以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中医症状评分及睡眠率、中医症状疗效指数进行疗效观察。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均能有效降低评分(PSQI总分及各项目P0.01或P0.05);治疗后埋线组在改善患者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日间功能优于针刺组(P0.01),其余五项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均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但埋线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针刺组(P0.01);通过疗效指数分析,两组总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显效率则有明显差异(P0.01),说明埋线组更能取得明显疗效。结论:穴位埋线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优于单纯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干预作用。方法:选取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7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穴位埋线治疗,1周埋线1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针刺穴位疗法,针刺穴位与治疗组相同,1周针刺3次,连续治疗4周;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中医证候量表进行同期的观察和对比。结果:治疗组能有效降低PSQI各项及总分(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除睡眠效率外(P 0.05),均能有效降低余项及总分(P 0.05)。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的PSQI总分、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的维持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P 0.05),但在症状改善上效果相当(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埋线法在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上优于针刺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温和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70例,根据就诊次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联合温和灸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4%,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PSQI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温和灸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疗效确切,可显著提高患者睡眠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调肝法联合归脾汤治疗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心脾两虚)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心脾两虚)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归脾汤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针刺调肝法联合归脾汤口服治疗,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19/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观察组PSQI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调肝法联合归脾汤治疗睡眠维持困难型失眠(心脾两虚)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状况,且效果优于单纯使用归脾汤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灵龟八法结合火针与口服艾司唑仑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90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灵龟八法结合火针针刺组(45例)和药物组(45例),共剔除3例,最后针刺组44例、药物组43例。针刺组采用灵龟八法按时开穴配合火针背俞穴等治疗,每日治疗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药物组睡前半小时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患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Epworth思睡量表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并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针刺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Epworth总分、中医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药物组治疗后PSQI总分及各因子评分、Epworth总分、中医症状量表中的难以入寐、多梦易醒、头晕、心悸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SQI总分及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Epworth评分、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药物组的83.7%(P0.05)。结论:灵龟八法结合火针较艾司唑仑能更有效的改善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症状,尤其是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提高日间的觉醒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耳穴揿针联合浴足疗法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将47例心脾两虚型老年失眠症患者,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加口服艾司唑仑片,观察组常规护理基础上施行耳穴揿针埋针联合中药浴足疗法。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方法的干预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quality index,PSQI)评分。结果:两组疗效及PSQI评分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揿针联合中药浴足护理改善心脾两虚型老年失眠症患者的效果优于口服艾司唑仑片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归脾汤联合西医治疗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症的疗效。方法选取120例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症患者,随机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药归脾汤进行治疗,2组均进行连续治疗3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夜间觉醒次数、入睡时间及睡眠时间,并比较2组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2组PSQI评分均显著降低(P均0.05),夜间觉醒次数、入睡时间均显著缩短(P均0.05),睡眠时间明显延长(P均0.05),且研究组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归脾汤联合西医治疗心脾两虚型亚健康失眠症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