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最主要的两种血管腔内影像学技术,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已在临床应用数十年。O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能更好地对比斑块成分,IVUS能够穿透血液,具有更深的成像深度,两种影像学技术已成为心血管介入医生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但两种影像学技术也各有不足,OCT成像穿透深度有限,IVUS的空间分辨率较弱。单一的OCT或IVUS很难完全提供血管及斑块内部完整的解剖学信息。利用二者的互补性,将OCT与IVUS成像导管集成到同一成像导管中,实现二者的多模态血管内成像,则可以为介入医生提供更加理想的斑块与血管壁的组织学和形态学信息。  相似文献   

2.
<正>血管内超声(IVUS)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应用于临床以诊断血管病变的一种新的诊断手段,在冠心病的诊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由于IVUS能够显示血管的横断面图像,从而准确提供血管的诸多信息〔1〕,可以多方面弥补血管造影的不足,准确观察血管腔的形态、管壁之间的关系,测量血管狭窄程度和判断斑块的性质,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2〕。现将IVUS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3.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以光为基础的成像模式,早期主要应用于眼科领域,现在OCT在冠状动脉中的应用显示其拥有巨大的潜力[1]。与血管内超声(IVUS)比较,OCT提供了10倍于IVUS的分辨率。这种高分辨率的优势对评价动脉粥样斑块特征(包括测量纤维帽厚度、罪犯斑块内巨噬细胞密度)及支架附壁和组织覆盖的情况,是目前其他成像模式无法比拟的。冠状动脉内OCT成像的临床应用,为了解冠状动脉内细微结构改变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世纪90年代起,血管内超声成像(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已成为冠心病诊断和介入的弥补影像学。IVUS可显示血管壁及粥样斑块的组织形态学特征,发现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不能显示的血管病变,观察分叉处或血管重叠处的模糊病变。用于指导和评价冠脉介入治疗及效果,探讨介入治疗机制与预后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造影(CAG)一直用来作为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近些年来,随着微型导管超声换能器和声学成像技术的飞速进步,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它的发展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发展是互相平行的,成为冠状动脉疾病临床诊断和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的新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显像技术是将微型化的超声探头通过导管技术送入血管腔内,实时显示血管横截面图像,可观察血管腔和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并可根据病变回声特性判断病变的性质,精确测定血管腔、血管的大小及病变狭窄程度,可用于指导介入治疗。1971年Bom首先发明超声导管,用于心腔和瓣膜成像。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应用于人体冠状动脉,是第一个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CHD)亦称缺血性心脏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居世界首位。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仍是目前诊断CHD的金标准,并广泛应用于CHD的诊疗中,但CAG的分辨率较低,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内膜、外膜和详细病理变化的观察不够精确。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两种分辨率较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对CHD的诊断和介入治疗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目前临床上应用也日趋广泛。本文从IVUS和OCT识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指导和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和继发血栓形成的准确性。方法选择2008年2—9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处病变,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后病变,其余22处为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对其中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植入术。结果对22例未经介入治疗干预的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结果显示OCT检出富含脂质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其中斑块破裂形成内膜轻微撕裂4例,IVUS未检出;斑块破裂伴夹层形成5例,IVUS检出1例;OCT检出血栓形成5例,其中红色血栓3例,白色血栓2例,IVUS检出1例,不能判断是红色血栓还是白色血栓。结论OCT在检测不稳定斑块方面优于IVUS,在检测斑块破裂致轻微内膜撕裂或夹层形成,以及继发血栓形成方面呈现优于IVUS趋势。  相似文献   

10.
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作为成熟的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像技术,已成为冠状动脉造影的重要补充手段。IVUS的优势在于透射深度大,在管腔结构之外可获取血管壁结构;而OCT则空间分辨率高,与组织学结果高度相关。随着无需球囊阻断血流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成像(FD-OCT)的不断推广,OCT临床实用性增强。本文就最新研究进展中IVUS与FD-OCT的成像方式、对病变血管的评估效用及对介入治疗的指引作用进行对比,以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影像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enous ultrasound,IVUS)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长期随访研究。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90例。将入选者按照2∶1随机分为:血管内超声组(IVUS)60例,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组30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分析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同时依据两组检查方法不同特征确定斑块的性质进行定性亚组分析:纤维性斑块、钙化斑块及脂质斑块等,对于高危易损斑块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规律服用药物,观察两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9个月、1年和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两组2年内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结果:IVUS和OCT进行亚组软斑块分析,两组测得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84±0.06)vs.(1.84±0.13)mm,P=0.947]。另外,在最小管腔面积方面两组分别为[(4.7±0.98)vs.(4.8±1.17)mm2,P=0.853]。OCT组通过分析软斑块纤维帽厚度为(94±24.72)μm。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两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6)。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或OCT成像系统能够更好的分辨血管内斑块性质,尤其易识别易损斑块。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介入影像学方法进行测量分析是安全的、可靠的,能更好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频域光学相关断层扫描(frequnce domain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FD-OCT)及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nltrasound, IVUS)识别冠状动脉不稳定斑块,并识别其性质,分析FD-OCT与IVUS成像差异。方法 收集2014年01月~2015年0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接受左主干介入手术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介入手术术前及术后分别运用FD-OCT和(或)IVUS成像,判断是否存在不稳定斑块、不稳定斑块破裂及识别斑块性质。结果 FD-OCT检测出不稳定斑块6处,不稳定斑块破裂2处,支架内不稳定斑块破裂1处,IVUS未能对不稳定斑块及斑块破裂进行识别。FD-OCT识别纤维斑块13处、脂质斑块7处、钙化斑块9处,IVUS分别识别9处、3处、9处。结论 在分辨斑块性质、不稳定斑块及判断是否存在斑块破裂的过程中,FD-OCT明显优于IVUS,但FD-OCT及IVUS对钙化斑块的识别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超声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血管内超声 (IVUS)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在活体内直接观察血管腔及血管壁结构的方法 ,它与常规的冠状动脉造影 (QCA)不同 ,能更加精细地观察到血管壁斑块的性质和病变的解剖特点。因此 ,IVUS在冠状动脉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它不但能更准确地测量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血管腔的大小、病变长度 ,以帮助选择更合理的治疗策略 ,而且对评价介入治疗效果 ,理解介入治疗机制 ,特别是明确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机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近年来 ,IVUS已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大规模临床试验观察终点及效果评定的重要工具。IVU…  相似文献   

14.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学和病理组织学演变进行研究,会从根本上影响冠心病的防治.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VH-IVUS)是当前进入临床的一种有效实用的在体活组织显像方法,是一种比较新的血管内超声后处理技术.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反向散射的超声射频信号,通过功率频谱的处理(傅立叶转换、韦尔奇功率频谱和自动回归模型),对斑块组织进行彩色编码,叠加在灰阶IVUS图像上,得到重建的实时斑块组织图,对斑块进行病理组织学分类[1].它既可以对血管进行横断面成像,也可沿长轴成像,对于研究冠心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很大的价值.本文就这方面的研究加以综述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目前为止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内成像技术,是继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之后的义一重大进步[1].OCT的图像逼真,分辨率高达10μm,比IVUS分辨率高10倍,接近观察到纽织水平,故被称作"体内的组织学显微镜"[1].目前已成为冠心病介入诊治中精准判断斑块成分、评价易损斑块,识别红白血栓、指导支架置入,评价支置入的即刻效果和随访观察的重要手段[1].  相似文献   

16.
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发展三十多年的今天,有许多新兴的技术来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的局限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IVUS不仅对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斑块是否稳定、管腔大小、是否需要介入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是判断介入后支架是否贴壁良好、病变覆盖程度、是否有撕裂的主要手段,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冠状动脉内血管镜用来评价血管内膜对支架的覆盖程度、是否存在血栓.目前在日本的一些医院应用.自2001年开始国外首次报道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在人体冠状动脉内获得高清晰图像以来,OCT技术在冠心病介入领域中应用报道逐渐增多,目前备受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7.
血管内超声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造影(CAG)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随着PCI的发展,介入医师需要对冠脉内的解剖结构及病理生理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指导介入治疗,单纯冠脉造影已不能完全满足临床的需要,而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脉进行切面显像,不仅可观察到管壁结构和管腔形态,还可准确地测量血管直径、管腔面积和斑块面积,明确斑块的性质和偏心程度,明确血管造影中等程度冠脉狭窄病变的性质、严重性和稳定性,指导进一步的治疗,已被广泛应由于临床。本研究主要对IVUS技术及其在冠心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回顾性分析61例患者血管内超声(IVUS)的结果,明确IVUS临床意义。方法:对入选的61例患者IVUS术前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对病变部位斑块特点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2例患者血管壁光滑或仅少量内膜增生;34例为软斑块;10例纤维斑块;6例钙化斑块;支架内膜增生5例;斑块破裂2例;壁内血肿1例;动脉瘤样扩张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以软斑块(脂质斑块)为主,多数发生阳性重塑,血管腔偏心明显;而阴性重塑者纤维、钙化斑块比例较大。比较中度狭窄病变的肉眼,计算机定量冠状动脉成像及IVUS测量的病变狭窄程度,发现肉眼观察的病变狭窄程度最高,IVUS测得的面积狭窄率最小。结论: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IVUS能更加精细地观察血管壁的斑块性质和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冠脉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征,以及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1前体(Pro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1抑制剂(TIMP-1)的关系。方法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研究22例AMI和68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罪犯病变IVUS特征。应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Hs-CRP、ProMMP-1和TIMP-1水平。结果AMI全部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而SA主要表现为稳定斑块;AMI组罪犯病变血管外弹力膜面积、斑块负荷、脂核负荷大于SA组,纤维帽更薄,正性重构、夹层和血栓多见。AMI组Hs-CRP、ProMMP-1和TIMP-1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并与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夹层和纤维帽厚度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罪犯斑块性质和临床表现相关,AMI患者Hs-CRP、ProMMP-1和TIMP-1升高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性和破裂相关。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当前发生率较高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血管内超声(IVUS)的工作原理就是通过使用声学原理能够准确的反映出心血管结构以及几何形态,可以展示出血管内部的细微结构,IVUS可以提供比较准确、有效的管腔信息,被广泛的应用到医学领域中[1]。冠状动脉(冠脉)是IVUS主要的检测靶点,较之冠状动脉造影术(CAG),IVUS不需要造影剂注射,能够实现斑块可视化,准确的反映出冠脉的斑块结构以及动脉腔内的狭窄程度[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