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HIV/AIDS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巨细胞病毒( CMV)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采集300例HIV/AIDS患者外周血,进行CD4+T淋巴细胞水平和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结果:300例HIV/AIDS患者中 CMV DNA 呈阳性者26例,阳性率为8.67%。 CMV 阳性患者中,有18例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占CMV阳性者的69.23%。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低于200个/μL时,CMV感染率明显升高,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200个/μL时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礸2=18.42, P<0.05)。不同性别间 CMV 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礸2=0.05, P=0.824)。年龄越小, CMV阳性率越高,各年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礸2=7.93, P =0.042)。结论:在 HIV/AIDS 患者CD4+T淋巴细胞低于200个/μL时,应加强CMV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赣州市HIV/AIDS患者免疫水平及疾病进展情况,为其抗病毒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入选的564例HIV/AIDS病例首次血液标本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cont)进行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检测。结果 564例HIV/AIDS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256.00(277.75)个/μl,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200个/μL者占35.28%,201~350个/μL者占32.09%,351~500个/μL者占18.26%,500个/μL者占14.36%。不同性别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中位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和样本来源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的中位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赣州市多数HIV/AIDS患者CD4~+T淋巴细胞免疫水平偏低,HIV感染者已经进入发病高峰期,应加强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医药治疗对HIV/AIDS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CD4+T淋巴细胞计数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方法 以“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和“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回顾性收集2004年参与河南中医项目地区的HIV/AIDS患者的基线信息及随访年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按是否参与中医项目分为中医治疗组和非中医治疗组,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来控制组间差异,并观察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趋势。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 046例HIV/AIDS患者,其中中医治疗组973例,非中医治疗组1 073例,匹配后共得到723对病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年变化趋势图显示,CD4+T淋巴细胞计数<200个/μL和200~350个/μL的HIV/AIDS患者在治疗初期CD4+T淋巴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中医治疗组升高得更快。当CD4+T淋巴细胞计数达到350个/μL左右时,组间差异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整群抽取2019年8月-2020年1月在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艾滋病抗病毒门诊就诊的715例HIV/AIDS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245例(HIV/AIDS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和对照组470例(无带状疱疹的HIV/AIDS患者),并以同期住院的146例HIV阴性带状疱疹患者为非HIV组。采集患者临床资料,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HIV/AIDS患者带状疱疹发生率为34.27%,复发率为11.43%,重型带状疱疹发生率高。病例组患者平均年龄45.9岁,显著低于非HIV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组平均CD4+T淋巴细胞为219个/μL,显著低于对照组403个/μL。HIV/AIDS患者发生第1次、第2次和第3次带状疱疹平均CD4+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268个/μL、143个/μL和50个/μL。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合并病毒性肝炎为HIV/AIDS患者发生带状疱疹的危险因素,接受ART治疗为保护因素。结论 HIV/AIDS患者带状疱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HIV/AIDS合并药疹住院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转归及愈后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47例住院HIV/AIDS合并药疹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致敏药物、药疹类型、实验室检查及疾病转归情况,重点分析CD4~+计数200个/μL组与CD4~+计数200个/μL组的异同。结果 CD4~+计数200个/μL组患者重症药疹发生率为48.28%,合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51.72%、合并感染率为62.07%,平均住院日为19.63天,皮疹消退时间为23.81天,死亡率为20.69%,而CD4~+计数200个/μL组患者重症药疹的发生率为11.11%、合并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为22.22%、合并感染率为11.11%,平均住院日为11.52天,皮疹消退时间为17.32天,死亡率为5.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二者在在肝功能受累、是否使用激素治疗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感染引起的死亡占总死亡率的71.43%。结论 CD4~+计数200个/μL组HIV/AIDS患者较CD4~+计数200个/μL组HIV/AIDS患者重症药疹的发生率更高、更易合并电解质紊乱、感染,并且平均住院日与皮疹消退时间更长,死亡率更高;继发感染是主要死因,早期及时的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难治性系统性红斑狼疮(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RSLE)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45例RSLE患者,根据CMV-DNA检测结果,分为CMV阳性RSLE组和CMV阴性RSLE组,另有46位同期来本院查体的健康体检者设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R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或者尿液上皮细胞中的CMV-DNA;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RSLE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结果RSLE患者CMV阳性率(38/45,84.4%)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46,6.5%,P0.01);CMV阳性RSLE患者临床特征与CMV阴性RSLE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MV-DNA载量与CMV阳性RSLE患者疾病活动性指标呈正相关(均P0.05),与补体C_3呈负相关(P0.05);CMV阳性RSLE组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总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CMV阴性RSLE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而CD4~+/CD8~+显著低于CMV阴性RSLE和正常对照组(均P0.05)。结论RSLE患者应行巨细胞病毒检查,针对性治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人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者的CD_4^+T淋巴细胞与其基线肝功能和乙肝病毒复制水平(HBV DNA)的关系。方法对准备开始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HIV/HBV合并感染患者69例进行基线CD_4^+T淋巴细胞、HBV DNA和肝功能检测。结果1.CD_4^+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患者的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HBV DNA显著高于CD_4^+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P<0.05);CD_4^+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低于CD_4^+T淋巴细胞>100个/μL组(P<0.05);两组血清总胆红素(TBI)、血清直接胆红素(DBI)、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球蛋白(Gl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_4^+T淋巴细胞计数水平与AST,HBV DNA,Alb,PTA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4,-0.344,-0.35,0.333,P<0.05)。结论随着患者AIDS病情进展,HIV/HBV合并感染者的HBV DNA复制水平增高,肝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1(PD?L1)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的表达,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尖锐湿疣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及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的水平,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分析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与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细胞因子IL?2、IFN?γ的相关性。结果尖锐湿疣组CD4+、CD8+T淋巴细胞PD?1表达水平(分别为9.48%±3.31%和12.52%±3.17%)、PD?L1表达水平(4.40%±1.46%、7.07%±2.23%)分别高于健康对照组(PD?1:7.12%±2.16%、9.95%±2.17%,t=2.81、3.16,均P<0.01;PD?L1:3.26%±1.13%、5.39%±1.69%,t=2.96、2.88,均P<0.01)。尖锐湿疣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727.43±138.59个/μl)低于对照组(804.25±92.83个/μl,t=2.17,P<0.05), CD8+T淋巴细胞计数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5),CD4+/CD8+比值(1.23±0.35)低于对照组(1.46±0.34,t=2.24,P<0.05)。尖锐湿疣组血清IL?2、IFN?γ水平均低于对照组(t=2.12、2.16,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分别与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CD8+比值、IL?2、IFN?γ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与CD4+/CD8+比值均呈负相关(P<0.05),与CD8+T淋巴细胞计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高表达的PD?1可能通过与其配体PD?L1作用形成PD?1/PD?L1信号通路,抑制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导致尖锐湿疣患者CD4+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CD4+/CD8+比值下降,IL?2、IFN?γ减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中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感染因素及流行特点,为防治隐孢子虫在AIDS患者中的感染提供依据。方法从河南省上蔡县收集AIDS慢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149份,采用甲醛-乙酸乙酰沉淀法对患者粪便标本进行集卵,用改良抗酸染色法进行染色检测隐孢子虫卵囊。同时检测患者血液中CD4+T细胞计数。结果 149例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中24例为隐孢子虫阳性,感染率为16.11%。男性与女性患者及各年龄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IV/AIDS患者处于HIV无症状期、有症状期和HIV/AIDS期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0(0/7),25.81%(16/62)和9.88%(8/8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D4+T细胞水平在<200cells/μL,201~499cells/μL和>500cells/μL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22.00%(11/50),13.68%(13/95)和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AIDS慢性腹泻患者中存在着隐孢子虫感染,中晚期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特别是随着CD4+T淋巴细胞水平的降低,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深圳地区健康人、HIV无症状感染者及AIDS患者的免疫状态,以了解艾滋病早期T细胞亚群的变化过程。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三色荧光单克隆抗体(CD4-FITC/CD8-PE/CD3-PC5)检测34例正常健康成人,12例HIV感染无症状者,23例AIDS患者的外周血CD4^ 、CD8 ^ 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 /CD8^ 比值。结果:HIV感染无症状者及AIDS患者的CD4^ 淋巴细胞及CD4^ /CD8比值均明显低于健康成人(P<0.01);HIV感染无症状者CD8^ T淋巴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和AIDS患者(P<0.01);CD4^ T淋巴细胞随病程进展不断下降,AIDS患者与HIV感染无症状者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结论:T淋巴细胞免疫状况可作为评价AIDS病程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报告1例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患者女,71岁。左大阴唇外侧斑块10余年。皮肤科检查见左大阴唇外侧一2cm&#215;2cm灰黑色浸润性斑块.质地中等,边缘清楚,表面散在红色点状糜烂面,无明显渗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棘层下方大量基底样细胞增生.增生的细胞呈条索状嵌入真皮增生的纤维间质中,彼此吻合形成网状,基底细胞胞核大而深染,胞质少,呈嗜碱性,表皮基膜完整,真皮内有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外阴Pinkus纤维上皮瘤。  相似文献   

15.
16.
17.
Current Aspects of Modes of Action of Dapson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