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共纳入1304例2型糖尿病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均进行眼底检查。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DR组与非DR(NDR)组,分析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的相关性。结果与NDR组相比,DR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单因素分析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5),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的发生呈负相关(P<0.01)。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平滑曲线拟合显示在女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发生风险呈U型关系;在男性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发生风险呈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在男性中,总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8%(OR=0.92,95%CI 0.88~0.98,P<0.01);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的发生风险降低9%(OR=0.91,95%CI 0.84~0.96,P<0.01)。在女性中,当总胆红素<12.8μmol/L时,总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17%(OR=0.83,95%CI 0.72~0.95,P<0.01);当总胆红素≥12.8μmol/L时,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0%(OR=1.10,95%CI 1.01~1.20,P<0.05)。当间接胆红素<9.8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降低20%(OR=0.80,95%CI 0.68~0.94,P<0.01);当间接胆红素≥9.8μmol/L时,间接胆红素每增加1μmol/L,DR发生风险增加13%(OR=1.13,95%CI 1.01~1.25,P<0.05)。结论在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DR患病风险存在U型关系,在男性患者中,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呈负相关关系,直接胆红素与DR患病风险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IRA)血流及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10月肇庆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STEMI患者230例,均行PCI。根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将患者分成高水平总胆红素组152例(9.0 mg/L)和低水平总胆红素组78例(≤9.0 mg/L)。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史阳性率、合并疾病发生率、PCI史阳性率、左心室射血分数、胸痛持续时间及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Killip分级劣于低水平总胆红素组(P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肌酸激酶峰值、超敏C反应蛋白及尿酸水平高于低水平总胆红素组(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体积、白细胞计数及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IRA和冠状动脉狭窄支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劣于低水平胆红素组,Gensini积分高于低水平胆红素组(P0.05)。两组患者重度心力衰竭、晚期肺水肿、急性支架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总胆红素组患者心源性休克、严重室性心律失常、院内死亡、心肺复苏及心搏骤停发生率高于低水平总胆红素组(P0.05)。结论血清总胆红素水平与STEMI患者PCI术前IRA血流及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中,24h动态血压及夜间血压下降幅度与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的相关性。方法以96例男性高龄高血压患者为对象,均行头颅MRI检查和动态血压监测,并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数据。根据LI的数目,将患者分为无/单发LI组25例和多发LI组71例。结果与无/单发LI组比较,多发LI组患者的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夜间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组患者的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冠心病史、高血压病程、总蛋白、尿素、肌酐、尿酸、TC、TG、HDL-C、LDL-C、空腹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LI组患者非杓型血压的发生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在高龄高血压患者中,夜间血压异常升高及昼夜节律的异常可能在LI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2月从社区收集临床资料完整的高龄老年患者400例,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9例,年龄80~100(85.88±4.05)岁。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分为硬化组200例和非硬化组200例,所有患者进行相关生化检测,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非硬化组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明显高于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负相关(r=-0.799,r=-0.785,r=-0.78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总胆红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OR=0.48,95%CI:0.29~0.68,P=0.000),而年龄和收缩压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6,95%CI:1.08~1.31,P=0.002;OR=1.23,95%CI:1.18~1.42,P=0.004)。结论高龄老年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呈负相关,并且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胆红素系统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死亡风险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上海市同仁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心衰组),同期选取体检健康人群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B型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心衰组患者以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随访2年。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确定与死亡率相关的胆红素切点值,依据切点值将50例心衰组患者分为胆红素水平正常组和胆红素水平升高组两个亚组。比较两亚组的生存率,分析胆红素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心衰组患者的NT-proBNP、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高于对照组,LVEDD大于对照组,LVEF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计算与死亡率相关的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切点值分别为23.50μmol/L、17.69μmol/L及4.60μmol/L,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均可增加心衰患者的死亡风险。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水平均与NT-proBNP、尿酸(UA)呈正相关(P0.05);与LVEF呈负相关(P0.05)。在考虑到年龄、性别、肾功能、肝功能及血脂等因素后,总胆红素对心衰患者全因死亡仍有独立预测价值(P0.01)。结论胆红素与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独立相关,胆红素系统水平的升高是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特点及近远期的疗效。方法:在2004年1月~2006年3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中,入选183例女性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高龄女性组(年龄≥75岁,48例)和非高龄女性组(年龄<75岁,135例),同时入选同期77例高龄男性组患者作为对照。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即刻手术成功率和近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结果:与非高龄女性组相比,高龄女性组表现为更多的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丛集(P<0.05),多见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及复杂病变(P<0.01),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与高龄男性组相比,高龄女性也表现为更多的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丛集(P<0.05),尽管冠状动脉病变分布及严重程度相似(P>0.05),但住院期间及远期随访严重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P<0.05)。高龄女性与高龄男性患者的总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校正了基线特征后,女性患者的危险降低(OR=0.82,95%CI0.675~0.989,P<0.05)。结论:高龄女性冠心病患者常伴有多种危险因素及基础疾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复杂,近远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总病死率与高龄男性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人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疑似冠心病的老年患者13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93例)和对照组(39例),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进行评分,并测定空腹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分析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胆红素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患者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直接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年龄、空腹血糖、高血压和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血浆胆红素水平与老年人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其中间接胆红素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清胆红素与老年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年龄及疾病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女性AMI患者108的临床资料,按照发病年龄分为老年组(n=41)及高龄组(n=67),对比两组临床资料,先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胆红素与AMI患者年龄的关系;按照不同疾病类型分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69)及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n=39),先后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清胆红素与AMI患者类型的关系。结果 老年组及高龄组体质量指数(BMI)、病程、AMI部位、合并疾病、吸烟史、饮酒史、空腹血糖、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肌酸激酶同工酶、肌钙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老年组相比,高龄组有脑血管疾病病史比例较高、间接胆红素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脑血管疾病病史、间接胆红素水平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血管疾病病史及间接胆红素水平与老年女性AMI患者的年龄相关。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3与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夜间脉压指数(pulse pressure index,PP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471例,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计算夜间PPI,按夜间PPI水平分为2组:低水平组(241例)PPI<0.46,高水平组(230例)PPI≥0.46,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并检测空腹血糖、血脂、糖化血红蛋白、肌酐、血钙和血磷等指标,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比较2组各指标及夜间PPI的差异。结果 2组患者TC、TG、LDL-C、HDL-C、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肌酐、血钙、血磷及降压药治疗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水平组患者25羟维生素D3水平显著高于高水平组[(38.47±20.20)nmol/Lvs(34.18±12.78)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与低水平组比较,高水平组25羟维生素D3水平缺乏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夜间PPI与25羟维生素D3和年龄独立相关。结论在老年男性高血压患者中,低水平血清25羟维生素D3可能是PPI增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铁蛋白(SF)水平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所有患者按照SF水平分为低水平组和高水平组,运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各临床因素,运用Pearson检验对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血清SF水平与肝肾功和甲胎蛋白进行相关性分析,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2组患者随访1年内总生存率,Cox回归分析获得影响肝硬化失代偿患者随访1年内生存情况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119例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其中男80例(67.2%),女39例(32.8%),平均年龄(53.6±13.4)岁,所有患者按照SF水平分为低水平组(<200 ng/mL)和高水平组(≥200 ng/mL),低水平组57例(47.9%),高水平组62例(52.1%),SF高水平组患者消化道出血、Ⅲ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以及腹水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SF低水平组患者,SF高水平组患者肌酐、总胆红素、Child-Pugh评分以及MELD评分明显高于SF低水平组患者。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肝硬化失代偿患者血清SF与肌酐、总胆红素、Child-Pugh评分以及MELD评分呈明显正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