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22岁,未婚。面部丘疹、粉刺伴痒18年。有 Darier病家族史。皮肤科检查:面额部、鼻部、鼻周、口周可见类似痤疮的针头大小肤色粉刺及米粒大小浅红色毛囊性坚实丘疹,表面油腻。大致对称分布。躯干、四肢、口腔黏膜及指趾甲未受累。病理检查:表皮角化过度,表皮上部见“圆体”和“谷粒”;棘层肥厚,可见棘层松解,基底层上形成裂隙,真皮浅层淋巴细胞浸润。诊断:Darier病。 相似文献
2.
3.
4.
5.
6.
【摘要】 例1男,16岁,面部、颈部及双腋下见密集褐色毛囊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斑块,局部可见疣状增生;母亲与其有相似的病史及临床表现。例2男,21岁,头面部、颈部、躯干、双腋下及臀部见弥漫性毛囊角化性丘疹,部分融合成片,局部可见疣状增生;家族成员均无类似症状。例2颈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棘层部分区域棘刺松解并有腔隙形成,可见绒毛、圆体和谷粒细胞,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2例患者及其父母基因检测:例1及母亲ATP2A2基因存在第15外显子c.2300A>G错义突变;例2第15外显子与第15内含子交界处存在c.2097+5G>A 剪切区域突变。2例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未见上述突变。 相似文献
7.
李建国;王建波;邵依;窦进法;李明;张守民;李振鲁 《中华皮肤科杂志》2020,(9)
例1男, 16岁, 面部、颈部及双腋下见密集褐色毛囊角化性丘疹, 部分融合成斑块, 局部可见疣状增生;母亲与其有相似的病史及临床表现。例2男, 21岁, 头面部、颈部、躯干、双腋下及臀部见弥漫性毛囊角化性丘疹, 部分融合成片, 局部可见疣状增生;家族成员均无类似症状。例2颈部皮损组织病理:表皮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 棘层部分区域棘刺松解并有腔隙形成, 可见绒毛、圆体和谷粒细胞, 真皮浅层炎症细胞浸润。2例患者及其父母基因检测:例1及母亲ATP2A2基因存在第15外显子c.2300A>G错义突变;例2第15外显子与第15内含子交界处存在c.2097+5G>A剪切区域突变。2例患者其他家族成员未见上述突变。 相似文献
8.
9.
10.
11.
Darier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 ,以表皮棘层松解和角化异常为特征。最近 ,应用连锁分析和基因定位的方法 ,已将本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在 1 2q2 3~q2 4 1上。通过检测此段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并进行突变分析 ,探明本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ATP2A2 ,编码肌浆 内质网钙离子 -ATP酶 2 ,并在 8个家系和 5个散发患者中发现了 1 3种此基因的突变。表明Darier病是由ATP2A2基因突变引起 ,钙离子信号系统在调节细胞连接和表皮分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31岁。因面部及颈项部皮疹2年,于2013年11月23日来我院皮肤科就诊。查体:面部可见大小不等毛囊性丘疹、囊肿呈痤疮样改变,部分其上可见少量黄褐色厚痂;右侧颈项部可见哑铃状或葫芦状皮损,毛发无生长或已脱落,上半部覆有黄褐色痂,形如蛎壳样,痂皮不易剥脱,剥去痂皮显露溃疡面,边缘呈堤状隆起,下半部为陈旧性瘢痕。取痂皮镜检见大量孢子及菌丝,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培养绝大多数为翠绿色菌落。病理检查:表皮内见少量真菌菌丝,真皮层和毛囊周围大量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最后诊断为念珠菌肉芽肿。经抗真菌治疗3个月后,面部皮损完全消退,颈项部溃疡呈瘢痕愈合。 相似文献
13.
Darier病与肌浆/内质网钙离子—ATP酶2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勇 《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26(3):155-157
Darier病是一种少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病,以表皮棘层松解和角化异常为特征。最近,应用连分析和基因定位的方法,已将本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在12q23-q24.1上。通过检测此段染色体上的多个基因并进行突变分析,探明本病的致病基因可能为ATP2A2,编码肌浆/内质网钙离子-ATP酶2,并在8个家系和5个散发患者中发现了13种此基因的突变。表明Darier病是由ATP2A2基因突变引起,钙离子信号系 相似文献
14.
15.
16.
斑驳病1例及其家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例资料 先证者 ,女 ,18岁。出生时即发现额部、右腰部、左下肢各有一白斑 ,随身体发育渐大 ,无自觉症状。查体 :神志清 ,精神好 ,智力正常 ,五官端正。额部正中有一 1cm× 2cm纵棱形白斑 ,上端位于发际内 ,局部头发为白色 ;右腰部、左下肢各有一白斑 ,约 2cm× 1.5cm及 1cm× 0 .5cm ,呈不规则形。手、足、眼部无病变。从先证者追溯三代共 2 0名家系成员中有 7人患病 ,其中 4人有额部白斑。符合显性遗传。家系图谱见图 1。讨论 本病也称图案状白皮病 ,少见 ,发病率小于 1:2 0 0 0 0 ,成家系表现者罕见。我国朱铁君调查一家系 30名成员 ,… 相似文献
17.
18.
患儿女,3岁.掌跖角质增厚伴脱屑3年.患儿出生时两侧掌跖部即有较为明显的脱屑,患儿父母自以为脱屑为婴儿出生时正常表现,未引起重视,后皮损逐渐扩大,春秋季节明显加重,给予润肤霜外涂,疗效欠佳.曾多次在外院就诊,未明确诊断,于2011年8月9日来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就诊.患儿系第1胎第1产,足月顺产,父母非近亲结婚,无其他系统损害表现.其父自婴儿期开始双侧跖部皮肤粗糙,足跟部角质增厚明显,干燥脱屑,可见裂隙,冬季干裂明显时有较为明显的疼痛感(图1A);其双手掌皮肤完全正常(图1B).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