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是以病因命名的内科疾病,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性善行数变的特性相似,故以中风名之。中风病是一个独立的疾病,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变相似。中医学对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在《内经》理论指导下,历代医家对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作了进一步探  相似文献   

2.
从命门学说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属中医胃脘痛、痞满等病证范畴。笔者在治疗实践中,运用现代医学检测手段,结合中医辨证学说,发现大多数CAG患者有“命门火衰”的临床征象,根据命门学说,从温肾助火治疗本病,取得良好效果,略作探析如下。1临床资料所治23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其诊断符合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的分类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且经西药丽珠得乐加抗生素及中药香砂六君等治疗收效不显者。23例中男15例,女8例;年龄最小31岁,最大57岁,平均42岁;病程最长11年,最短1.5年,平均3.5年。大多有胃院…  相似文献   

3.
追溯和分析中风“外风”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现状,结合近年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指出“外风”在中风病的发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应重视“外风”学说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恶性腹水是多种肿瘤进展后导致的常见合并症,常规治疗思路疗效不佳。从命门学说探讨恶性腹水可能的形成原因,并从命门论治恶性腹水,在温阳同时大剂量应用治形补精血的熟地,峻补命门从而治疗恶性腹水。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5.
探讨"外风"学说指导下的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病的临证实践体会。认为"外风"是中风病发病机制的主要方面,治风方剂在中风论治中占主导地位;并通过总结临床及实验研究成果,阐述小续命汤治疗中风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遗症从瘀痰虚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风一病,常常遗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严重困扰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广泛参阅古籍,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主张中风恢复期的主要病机为虚和瘀,以虚为主;治宜培元固本,活血化瘀。临床上把中风恢复期分为阴虚、阳虚、气血两虚进行辨证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命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内容,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并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效指导。命门内含先天之气,对人体生命机能调节具有重要意义。以孙一奎、赵献可和张景岳为代表的命门三家,分别提出“命门动气说”“君主命门说”“水火命门说”,皆对“命门为先天之本”有所阐发。命门所藏先天之气可调控和平衡一身之阴阳,为五脏六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提供不竭的原动力。若打破阴阳平衡,则会出现“火衰其本,命门火衰”“水亏其源,真阴亏虚”的病理状态,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相关性。基于命门为先天之本,从阴阳互济理论出发对恶性肿瘤的康复治疗进行探讨,以期为恶性肿瘤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和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中,作者简要概述了王宝亮教授从虚论治中风的经验。根据临床辨证施治,创立治疗中风五法,随证加减,灵活施治,以期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临床指导意义颇大。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外风致中”理论指导,从外风的历史沿革及续命汤的方证、临证应用、药理研究等方面,探讨“外风致中”理论在中风病发病中的意义以及《古今录验》续命汤治疗中风的效果,为中风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阳期望  王升旭 《河北中医》2010,32(12):1876-1877
<正>从《黄帝内经》时代到明清时期,古人每论及中风皆以六经为病位,把有无神志障碍作为区分中经络与中脏腑的标志。民国以来始有医家指明"六经是标不是本,而中风的真正病位是脑,建国后又几经争论,加上现代解剖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近年来,"风"在中医哮喘发病及加重中的地位逐渐为大家所关注,据此有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检索近4年文献,对从"风"论治哮喘文献进行归类。方法以内风与外风为主要分类方法进行总结。结果外风的治法主要包括:疏风解表法、缓急止痉法、祛风宣痹法及祛风化痰法;内风的治法主要是以治肝风为主。结论从"风"论治哮喘的理论可行性及临床有效性日趋成熟,这为中医药防治哮喘开辟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金坤 《四川中医》2020,38(8):41-43
关于中风的病因,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的外风论为主导,自金元百家争鸣后,气、火、痰、瘀等内风论逐渐成为主流。本文认为单纯的主张"内风"论或"外风"论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既偏离了《黄帝内经》最初阐释的内外因共同致风的理论,也割裂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故本文通过梳理内外风论的理论渊源,探讨将中风从"内风"和"外风"论治的矛盾性和弊端性,主张摒弃割裂的"内风"、"外风"论,倡导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入手,外以祛除风邪,内以镇静息风,万变而不离治"风"。  相似文献   

14.
介绍王净净教授从风、痰、瘀、虚论治中风的经验。王教授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多为风、痰、瘀、虚夹杂,相互作用为病,内风为致病关键,痰瘀贯穿疾病始终,久病气血必虚,治疗以祛风通络、化痰祛瘀、补虚固本为主,临床创立"中风方"治疗中风,取得了较好疗效。现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15.
16.
张氏认为,中风病主要由气血失调所致,其中从“血”论治又尤为关键。即:气血上逆当引血下行,血瘀应以化瘀行血,血虚宜补之,血热则清之,成或对病机而融贯治血诸法。  相似文献   

17.
自金元以来,中风以"内风"为主,"外风致中"的理论逐渐被忽视。风为百病之长,是中医病因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风邪作为外邪致病的先导,常合并寒、湿、燥、热诸邪侵犯人体。风邪致病,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外可侵袭肌表,内可伤及脏腑,遍及全身,无所不至。推断外感邪气与现代医学中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真菌、寄生虫等入侵人体导致感染类似,因此可以说"外风致中"与现代医学"感染相关性卒中"有一定相关性。中风病临床研究也发现,感染是中风的重要和独立的危险因素,"外风致中"学说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新思路。方法: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认为晚期肿瘤胸腔积液的形成与命门水火乏竭有关。结果:以温补命门水火的方法应用于临床,初步发现可以减慢恶性胸腔积液的生成速度。结论:从命门水火论治恶性胸腔积液有望提高中医药防治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陈金德 《光明中医》2002,17(5):11-12
风邪 ,是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中风之病 ,风从何来 ?是外风侵袭 ,还是内风自生为害 ,临证应予明辨。1 明辨外风治中风《素问·风论》 :“风之伤人也 ,或为寒热 ,或为热中 ,或为寒中 ,或为疠风 ,或为偏枯……风气藏于皮肤之间 ,内不得通 ,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 ,……风中五脏六腑之俞 ,亦为脏腑之风 ,各入其门户所中 ,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 ,则为脑风……风者百病之长也 ,至其变化 ,乃为他病也 ,然致有风气也。”《灵枢·九宫八风》 :“圣人避风 ,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 ,则为击仆偏枯矣。”《灵枢·岁露论》 :…  相似文献   

20.
王小玉   韩凤娟 《陕西中医》2021,(9):1261-1263
卵巢癌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探索卵巢癌发病因素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体系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天癸的产生、衰竭与肾气盛衰相关,并呈现由盛而衰的变化规律。人体进入青春期,肾气盛,则天癸至; 人体进入衰老期,肾气衰,则天癸竭。卵巢癌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天癸渐竭,肾阳亏损,命门之火虚衰,气化功能失调,不能温煦胞宫,寒凝胞脉,瘀血丛生,胞宫被邪毒阻滞,逐渐形成有形之邪。基于以上理论,笔者提出“天癸-肾阳-命门”理论,为中医阐明卵巢癌的发病机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