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证尤重脾;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生责之"脾胃受损,湿热为患"。临证亦重湿热,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内服紫苓疹消汤,外用黄连膏涂于皮疹处,配合小儿捏脊以调理脾胃,从病因病机、脾胃论治、内外合治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2.
陈士铎为清初医家,其著作有大量散佚,但从其现存著作中可见陈士铎对儿科疾病证治有独到见解,他认为儿科以脾胃病为主,故治疗小儿病当以脾胃为先。另外,他重视小儿疳证及其他脾胃病的传变,"脾胃分述,心肾并重"以阐述脾胃病的由来。其善用补肾泻心、调补脾胃之法以治小儿疳证,亦为以前医家所少见,观点实值得后世研究。  相似文献   

3.
小儿疳证 治分阴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疳证的关键在脾胃,宋代著名儿科医家钱仲阳在《小儿药证直诀》中明确指出:"诸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首次把小儿疳证的病因病机归结到脾胃,这一精辟理论加上他所创制的益黄散、七味白术散等有效方剂,为后世治疗小儿疳证注重脾胃开创了先例。金元医家李东垣倡导扶脾阳法治疗脾胃病,他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治疗原则,师承张元素"养胃气,调气机升降"的治疗经验,强调补中、升阳、益气三法,创立名方补中益气汤,善用参、芪等温补脾胃的药物,以扶助脾阳的升发,对小儿疳证的治疗大有帮助。至清代名医叶天士,依据…  相似文献   

4.
总结常克教授自拟夜咳方治疗儿童脾胃伏火夜咳诊治经验。常克教授基于小儿"脾胃易伤""肺娇易病"的特殊生理病理,从中焦脾胃出发,采用泻黄散加味为自拟夜咳方治疗小儿夜间咳嗽,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等病范畴,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小儿脾胃薄弱,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喂养不当,凡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中医认为"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活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至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出".小儿腹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和湿盛,在治疗上应用中药止泻散外包帖脐治疗解决了中药的气味难闻,小儿拒服中药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小儿"脾常不足"是由明代著名医家万全首先提出的,该理论对后世诊治小儿脾胃疾病产生了深远影响。笔者首先阐述了"脾常不足"的生理及病理含义。其生理上是指虽然小儿脾胃的组织结构及生理功能相对还不完善、不成熟,但是只要调护得当,并不阻碍小儿生长发育;病理上是指小儿由于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易罹患脾胃功能失调的一系列病症;继而阐述了"脾常不足"理论对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小儿脾常不足,若调护失当,不仅易罹脾胃疾患,还可致百病蜂起,变生他疾;在治疗上,应时刻顾护脾胃,以健脾和中作为治疗小儿疾病的基本原则;在疾病预防上,应加强科学喂养,使得脾胃健旺,生化有源,小儿健康成长;在病后调护方面,应强调补益脾胃,以助小儿体质尽快恢复。  相似文献   

7.
我县已故儿科名老中医孙谨臣老大夫,对诊治小儿脾胃病有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根据小儿“稚阳稚阴、易虚易实”这一生理、病理特点,认为小儿脏腑娇嫩,脾胃之阴阳亦很薄弱,一旦脾胃有病,每虚多实少或虚实夹杂。因而他主张治理小儿脾胃病应以健脾养胃为  相似文献   

8.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等病范畴,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小儿肠胃薄弱,脾常不足,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凡外感六淫,内伤乳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至泄泻.中医认为"夫泄泻者,注下之症也,盖大肠为传送之官,脾胃为水谷之海,或为饮食生冷之所伤,或为暑湿风寒之所感,脾胃停滞,以至阑门清浊不分,发注于下,而为泄泻也."陈宝义主任认为,小儿腹泻的病机主要责之于脾虚和湿盛,在治疗上,采用七味白术散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或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儿科临床常见病。有关小儿泄泻的早期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记有"赤利候""冷利候""久利候"等,脾虚不胜是泄泻的重要因素。1病因病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胃,其病理变化主要在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病的基本因素是湿。《小儿药证直诀·五脏病》:"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指出泄泻病位在脾。《医宗必读·泄泻》:"统而论之,脾土强者,自能胜  相似文献   

10.
小儿脾胃病治疗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人云:"脾胃一病,五乱并作."可见脾胃病的早期治疗至关重要.脾胃疾病有多种类型,许多病证又与脾胃相关,因此,治疗小儿脾胃病是治疗多种症证的重要环节.如何治疗、用何原则指导选方用药是一个必须明确的前提.笔者将治疗脾胃病常用之法归结为八种,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杜克宽教授重视脾胃在小儿疾病发生中的独特地位,善于把握小儿脾胃生理病理特点及与相关脏腑的关系,提出诊治小儿脾胃病需要祛邪为先、兼以扶正,扶脾为本、佐以抑肝和谨守病机、内外合治的学术思想,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脾常不足",脾胃之体成而未全,脾胃之气全而未壮,脾胃不足在儿科疾病发生发展、病机转归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刘晓鹰教授在继承全国名老中医倪珠英学术思想基础上,提出"扶中"外治法,立法取穴方面强调时时顾护小儿中焦脾胃,采用小儿推拿、扶阳罐(含温推、温灸和温刮痧)、针刺(含腹针、揿针)等外治手段治疗儿科脾、肺、肾等系列疾病,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3.
蔡作英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7):125-126
脾胃病系儿科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重视脾胃。万全提出小儿"脾常不足",关于"不足"之意我认为不是简单的"不够"、"不完善",更重要的一点是"容易受伤"。  相似文献   

14.
小儿泄泻病位主要在脾胃,运脾化湿为其基本治则。原晓风教授认为小儿泄泻的辨治须寻内因、外因及不内外因,内因重肾、肝、心,外因重肺、脾,不内外因常责医药之过。虽将五脏分五目,但病邪多兼夹致病,故辨证须立足于五脏一体,提出"三因为纲,五脏为目"及"五脏一体论"论治小儿泄泻。  相似文献   

15.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主要病因是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之一,所致脾胃运化失治之病。  相似文献   

16.
小儿脏腑娇嫩,脾胃尤薄,用药稍有不当,极易损害脾胃;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脾胃既损,生化乏源,正气难充,邪必不除。合理运用运脾、健脾、醒脾、理脾、健胃、和胃法,结合病程、病位,重点突出的辨证治疗小儿脾胃病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7.
《小儿药证直诀》中有大量条文记载了“儿科医圣”钱乙有关小儿脾胃病辨证论治的理论和方药。提出了脾胃为“五脏之本”的思想,认为脾胃失调是导致多种疾病的重要因素,调治脾胃是治疗诸多儿科疾病的关键。另一方面,因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故提出了灵活运用下法,中病即止,参以虚实,随证施治的治疗原则,对儿科临床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小儿厌食症的发病原因多与过食肥甘 ,生冷杂物损伤脾胃 ,或病后中气未复 ,或素禀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其病在脾胃 ,病机不外虚、实两端 ,实者多为食滞胃肠及湿困中州 ,虚者包括脾胃气虚和胃阴不足。笔者根据小儿脏腑娇嫩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及脾阳常衰 ,胃阴易损等生理病理特点 ,结合临床分型治之 ,取得了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1 食滞胃肠治以消食化滞小儿脾胃薄弱 ,乳食不能自控 ,加之有些家长片面追求高营养食物 ,盲目投以甘肥厚味或滥服补品 ,超越了小儿脾胃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 ,影响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受纳功能 ,致乳食停聚不消 ,…  相似文献   

19.
王军瑞  王仁嫒 《河南中医》2006,26(12):16-17
陆长清为青海省中医院儿科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和学科带头人。陆老从医50余载,擅长小儿脾胃病、癫痫、肾病、痹证、夜啼等病证的辨证论治,创立小儿止泻散、小儿清热散等方剂,对小儿腹泻、发热、脾胃等病药到  相似文献   

20.
刘华  李宜瑞 《新中医》2016,48(2):188-189
正李宜瑞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不仅擅长治疗小儿常见病,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抽动症等疑难杂病的治疗也颇有心得。李老师推崇脾胃学说,认同脾胃大家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汲取钱乙、万全等从脾论治疾病的经验,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依据小儿"脾常不足""脾主困"的生理病理特点,临证强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