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心耳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2(TIMP-2)的表达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风心病)瓣膜手术同期行心房颤动(房颤)射频消融疗效的影响.方法:风心病瓣膜手术同期慢性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共80例,根据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分为房颤消除组(n=56)和房颤未消除组(n=24).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左心耳组织中MMP-2和TIMP-2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和蛋白表达,天狼猩红染色偏振光显微镜观察Ⅰ型和Ⅲ型胶原容量分数(CVF-Ⅰ和CVF-Ⅲ).结果:房颤未消除组心房组织MMP-2的mRNA及蛋白表达较房颤消除组明显增加(126.75±47.67 vs.62.43±31.41,P<0.001;140.33±35.17 vs.82.57±29.56,P<0.001),CVF-Ⅰ也较房颤消除组明显增加(18.16±3.22 vs.11.66±3.38,P<0.001).两组之间TI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及CVF-Ⅲ无明显区别.左心耳组织M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CVF-I呈显著正相关(r=0.575,P<0.001;r=0.637,P<0.001),左心耳组织中MMP-2的mRNA和蛋白表达与左心房直径也呈显著正相关(r=0.465,P=0.003;r=0.571,P<0.001).结论:左心耳组织MMP-2表达与左心房大小和心房纤维化程度相关并影响瓣膜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1,MMP-9)及其组织型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将28例风湿性心脏病接受换瓣手术患者的右心耳标本分为3组,窦性心律组8例,阵发性房颤组8例,持续性房颤组12例,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心房组织中MMP-1、MMP-9和TIMP-1基因表达。结果(1)与窦性心律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MMP-1的mRNA表达虽有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而持续性房颤组MMP-1的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2)MMP-9的mRNA表达在窦性心律组、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心房组织的表达逐渐增加(P<0.05)。MMP-9的mRNA水平与房颤持续的时间、左心房的内径成显著的正相关(r=0.509,0.543,P<0.01);(3)与窦性心律组比较,阵发性房颤组和持续性房颤组TIMP-1的mR-NA水平明显下降(P<0.05,P<0.01)。TIMP-1的mRNA水平与房颤持续的时间、左心房的内径成显著的负相关(r=-0.43,-0.387,P<0.05)。结论房颤患者的MMP-1、MMP-9和TIMP-1相互间的作用失衡可能与慢性房颤时的心房结构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压力负荷下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MMP-2、3、9与其抑制物-1(TIMP-1)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MMP-2、3、9、TIMP-1及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影响。方法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超压力负荷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手术组(n=8);缬沙坦(val-sartan)组(n=8):手术组 缬沙坦(1 mg/kg.d);PD123319组(n=8):手术 PD123319(30 mg/kg.d)组;假手术组(n=8)。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肌组织MMP-2、3、9及TIMP-1,免疫荧光检测FN分布。结果大鼠术后14 d,缬沙坦组血浆AngⅡ浓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缬沙坦组心肌AngⅡ浓度则低于假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手术组MMP-2、3、9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手术组TIMP-1、F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缬沙坦组MMP-2、3、9显著低于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缬沙坦组TIMP-1、FN显著高于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MMP-2、3、9、TIMP-1及FN蛋白表达在手术组与PD123319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压力负荷下,心肌组织MMP-2、3、9表达量的增高,细胞外基质FN,参与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主要通过AT1起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解聚复肾宁(JJFSN)对糖尿病(DM)大鼠肾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表达及肾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建立STZ诱导的DM SD大鼠模型,将成模DM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JJFSN组、厄贝沙坦组、JJFSN+厄贝沙坦组,同时设正常对照组。各组大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12 w。检测各组大鼠第12周时肾重/体重、血糖、尿素氮、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MMP-9、TIMP-1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结果模型组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血糖、UAER、尿素氮、血肌酐、肾重/体重显著增高。模型组大鼠肾组织TIMP-1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1),JJFSN组、厄贝沙坦组、JJFSN+厄贝沙坦组肾组织TIMP-1表达明显下调(P<0.01),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JJFSN+厄贝沙坦组下调最明显(P<0.01)。DM模型组大鼠肾组织MMP-9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解聚复肾宁组、厄贝沙坦组、解聚复肾宁+厄贝沙坦组肾组织MMP-9表达明显上调(P<0.01),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解聚复肾宁+厄贝沙坦组上调最明显(P<0.01)。结论 MMP-9、TIMP-l的表达变化与肾小球细胞外基质(ECM)降解减少相关,可能促进了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JJFSN可能通过干预这种表达变化,减缓DN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老年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肺癌患者32例为肺癌组及4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观察肺癌组与对照组的MMP-9及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表达及肺癌组中MMP-9及TIMP-1的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肺癌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9.440,P<0.001);肺癌组患者血清TIMP-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14.700,P<0.001);肺癌组患者MMP-9/TIMP-1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7.487,P<0.001)。肺癌组患者随着临床分期增加血清MMP-9水平及MMP-9/TIMP-1比值逐渐升高,而TIMP-1水平逐渐下降。病理分级低、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及肿瘤体积大于3 cm均导致MMP-9及TIMP-1进一步升高。结论 MMP-9及TIMP-1在肺癌患者中表达升高,且随着临床分期及肿瘤侵袭性行为而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无结构性心脏病房颤患者的左房或右房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清水平与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方法: 通过ELISA方法检测42例无结构性心脏病房颤患者及17例阵发性室上速或预激综合征患者左房和右房中血清的MMP-9、TIMP-1、TGF-β1和bFGF水平,并使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长径。分析血清中上述细胞因子的水平与房颤左房结构重构程度的关系。结果: 房颤组左房内径(36±7) mm显著高于对照组(31±4) mm(P<0.01);房颤组左房血清MMP-9为(3037±804)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2439±663) ng/L(P<0.01)和右房(2635±9308) ng/L(P<0.05),但右房血清MMP-9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TIMP-1明显降低(P<0.05),TGF-β1明显升高(P<0.01),bFGF无显著性差异;MMP-9/TIMP-1与左房内径呈正相关。结论: MMP-9、TIMP-1和TGF-β1与房颤相关,并可提示房颤的结构重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压力负荷下心肌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MMP-2、3、9与其抑制物-1(TIMP-1)的变化,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MMP-2、3、9、TIMP-1及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影响.方法腹主动脉缩窄法建立大鼠超压力负荷模型,实验动物分为手术组(n=8);缬沙坦(valsartan)组(n=8):手术组 缬沙坦(1 mg/kg·d);PD123319组(n=8):手术 PD123319(30 mg/kg·d)组;假手术组(n=8).免疫沉淀法检测心肌组织MMP-2、3、9及TIMP-1,免疫荧光检测FN分布.结果大鼠术后14 d,缬沙坦组血浆AngⅡ浓度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缬沙坦组心肌AngⅡ浓度则低于假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手术组MMP-2、3、9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手术组TIMP-1、FN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缬沙坦组MMP-2、3、9显著低于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缬沙坦组TIMP-1、FN显著高于手术组及PD123319组(P<0.05).MMP-2、3、9、TIMP-1及FN蛋白表达在手术组与PD123319组间差异没有显著性(P>0.05).结论超压力负荷下,心肌组织MMP-2、3、9表达量的增高,细胞外基质FN,参与心肌重构的病理过程,主要通过AT1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方法,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胶原代谢标志物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carboxy 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CP)、I型前胶原氨基端肽(nitrogen 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nitrogen 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Ⅲprocollagen,P Ⅲ NP)、I型胶原羧端交联肽(type I collagen carboxy terminal telopeptide,ICT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及其内源性抑制剂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s,TIMPs)表达进行定量研究,以探讨房颤时心房的结构重构.方法 选取71例老年患者,其中永久性房颤组24例,阵发性房颤组24例,窦性心律组23例.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中PICP、PINP、PⅢNP、ICTP及MMP-1、MMP-2、MMP-7、MMP-9、TIMP-1和TIMP-2的含量.结果 永久性房颤组PICP较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分别升高25.4%和42.8%(P<0.05).永久性房颤组PⅢNP较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分别升高17.9%和35.6%(P<0.05),阵发性房颤组较窦性心律组升高15.0%(P<0.05).3组间PINP和ICT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阵发性房颤组MMP-1较窦性心律组升高25.6%(P<0.05).永久性房颤组MMP-2较阵发性房颤组及窦性心律组分别升高54.9%和37.9%(P<0.05).3组间MMP-7、MMP-9及TIMP-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永久性房颤组及阵发性房颤组TIMP-2较窦性心律组下降21.8%和11.8%(P<0.05).结论 房颤时,MMPsTIMPs系统间相互作用失衡,使胶原合成与降解失衡,这可能是房颤时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之一,与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病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物-1(tissue-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和血管紧张素Ⅱ(anginotensinⅡ, AngⅡ)的血清浓度及相关关系,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病机制。方法冠心病病人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心绞痛组(上述两组合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心绞痛组,每组病人30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比较各组间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和不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稳定心绞痛组血清MMP-9、TIMP-1、MMP-9/TIMP-1和Ang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病人血清MMP-9、MMP-9/TIMP-1与AngⅡ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MMP-9、MMP-9/TIMP-1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ACS)外周血中脂联素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水平及其相关性的研究。方法:急性心肌梗死组19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1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3例,正常对照组22例,检测各组外周血中脂联素、MMP-9、TIMP-1的浓度。各组间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各参数之间进行单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外周血清中脂联素的浓度、TIMP-1的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0.01),MMP-9/TIMP-1及MMP-9的浓度则均显著升高(P<0.05~0.01);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与稳定性心绞痛组比较,脂联素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0.01),MMP-9/TIMP-1升高(P<0.05~0.01);稳定性心绞痛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指标间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中:脂联素与MMP-9之间无相关性(r=-0.248,P>0.05),脂联素与TIMP-1有显著相关性(r=0.408,P<0.01),脂联素与MMP-9/TIMP-1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478,P<0.001)。结论:ACS患者中,脂联素的分泌减少,导致TIMP-1的分泌也减少,MMP-9/TIMP-1平衡破坏,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房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与心房的重构(包括电学重构、解剖重构和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密切相关.房颤可诱导离子通道蛋白表达和(或)功能异常,进而反馈性地促进心房功能性折返基质的形成,发生电学重构;循环往复的电学重构造成心房基质的改变,失活的心房肌细胞被纤维组织替代,心房逐渐纤维化,出现解剖重构;与此同时,心房广泛的纤维化进一步阻碍电冲动的传导,反过来加重电学重构;自主神经系统重构可通过正向反馈环机制促进房颤的维持和复发.早期治疗心房重构可延迟甚至预防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近20年房颤心房纤维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 方法 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利用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近20年房颤心房纤维化相关研究进行可视化分析,探讨相关研究的作者、国家/机构分布、期刊分布状况以及对关键词进行分析。 结果 纳入1 468篇SCI文章,发文量最高的作者是Nattel S,引文量最高的是Burstein B。美国和中国为该领域研究的主要国家,美国犹他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房颤心房纤维化研究的重要机构,载文量最多的期刊是《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electrophysiology》,被引频次最高的期刊是《Circulation》,主要的研究热点是①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并发心房颤动与心房纤维化研究;②心房纤维化评估在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基质消融中的应用③炎症及氧化应激在房颤心房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研究的前沿方向主要有①关于房颤患者的患病率、复发率和死亡率的研究;②房颤患者中风的预防;③基于心肌成纤维细胞探讨房颤相关机制的研究;④房颤患者的管理;⑤通过延迟增强MRI评估心房组织纤维化程度。 结论 本研究为了解房颤心房纤维化相关研究提供了一个视角,为研究者识别潜在的合作者和合作机构、热点话题和研究前沿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分析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房颤发生与发展的特点,探讨心房肌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变化在房颤心房重构中的意义。 方法 统计分析瓣膜置换手术25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资料分为窦性心律组(10例)和房颤心律组(15例);术中取右心房组织,行Masson染色及天狼猩红染色,计算胶原容积分数(CVF)评价心房纤维化情况;运用TUNEL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两组细胞凋亡差异;用RT-qPCR检测两组样本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结果 与窦律组比较,房颤组患者LADd和RADd显著增大(均P < 0.01),LVEF显著降低(P < 0.01)、CVF显著增大(P<0.05)、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P < 0.05)、TP53,BAX,Slug-SNAI2基因表达率显著增高(P < 0.05),而BCL-2,BPM4的表达显著降低(P < 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LADd、RADd、心房细胞凋亡率和CVF之间存在相关性。 结论 心房细胞的凋亡在心房重构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其机制与心肌细胞死亡后纤维组织代替性修复有关,调控心房肌细胞凋亡有望改善心房纤维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Left atrial impulse formation in atrial flutter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转录和蛋白表达与心房纤维化的关系,研究心房纤维化在房颤维持和心房重构中的作用.方法 心外科手术病人53例,其中窦性心律者26例,房颤患者27例(房颤少于10年患者为房颤Ⅰ组,房颤超过10年患者为房颤Ⅱ组).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手术中取右心房组织,Masson染色测定胶原容积分数(CVF),分别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蛋白印迹的方法测量血管紧张素Ⅱ受体、血管转化酶(ACE)mRNA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型蛋白的表达量,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水平.结果 同窦性心律组相比,房颤组心房扩大、CVF增高;房颤Ⅰ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E mRNA升高,AngⅡ升高;房颤Ⅱ组心房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和2的mRNA有下降的趋势,未达统计学意义,ACE mRNA、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蛋白表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管紧张素系统在房颤患者的心房纤维化早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role of frequency of atrial contraction compared to acute increases in right atrial pressure in the regulation of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ANP) release in humans. The studies were performed in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In group 1 (n = 12) the rate of atrial contraction was increased by continuous rapid right atrial pacing at a rate of 120 beats/min (bpm; group 1A; n = 6) or 176 bpm (group lb; n = 6) for 5 min. No increases in atrial pressure or circulating ANP occurred in response to atrial tachycardia. In contrast, continuous rapid right ventricular pacing (group II: n = 12) at ventricular rates of 120 bpm (group IIa; n = 6) and 150 bpm (group IIb; n = 6) increased both right atrial pressure and circulating ANP.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in contrast to studies in vitro, increases in the frequency of atrial contraction in the absence of increases in atrial pressure do not release 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 These studies, therefore, support the conclusion that atrial pressure is the primary physiological stimulus for AN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