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丘脑梗塞可引起严重而持久的遗忘症早有报道[1],但研究多偏重于顺行性记忆,对逆行性记忆研究,特别是涉及与个人经历有关的自传性记忆较少。本文2例双丘脑内侧部梗塞后出现了年记忆障碍及逆行遗忘等表现,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 例1:男,57岁。火车司机,中学文化,右利手。突然视物模糊,继而黑朦,意识欠清,双侧上下肢活动失灵1h而来诊,送院途中呕吐: 2次,尿失禁。高血压病史5年。神经系统检查:浅昏迷,双眼浮动,双瞳孔直径 1.5 mm,光反应迟钝,双侧肢体坠落试验阳性,但左侧肢体略有抵抗,双Babinski…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患者,女,24岁。因失眠自服艾司唑仑片20mg。服药后2h患者表现为全身乏力、站立不稳、倦怠不堪,自述有自杀倾向。患者主诉未服过其他药物,平素身体健康,无药物、食物等过敏史,无遗传性家族病史。患者自知力、意识、说话、书写及计算力保持良好。查体:心率70次/min,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大鼠大脑皮质梗死后丘脑腹后外侧核(VPN)继发性损害机制,以及抗氧化剂依布硒啉对脑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剂组、依布硒啉组,每组8只.假手术组仅暴露大脑中动脉不结扎;溶剂组和依布硒啉组术后24 h分别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0.02%吐温20的溶剂或依布硒啉各5 ml/kg.2周后处死大鼠取脑组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VPN细胞形态;用免疫组化法观察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APE)和大肠杆菌MutY DNA转葡萄糖基酶(MYH)两种DNA修复酶的表达.结果 HE染色显示依布硒啉可以改善皮质梗死所致的VPN细胞形态异常;免疫组化显示APE定位于VPN的胞核,MYH定位于VPN的胞质和胞核.模型组和溶剂组VPN的APE和MYH阳性细胞数(个)较假手术组显著减少(APE:57.0±14.7、49.4±12.5比101.0±13.6,MYH:15.0±4.7、10.4±2.5比56.0±13.2,均P<0.05);依布硒啉组APE和MYH阳性细胞数较模型组和溶剂组显著增多(APE:72.2±7.6比57.0±14.7、49.4±12.5,MYH:32.2±7.6比15.0±4.7、10.4±2.5,均P<0.05);模型组与溶剂组间APE和MYH阳性细胞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实验性大鼠大脑皮质梗死后2周,VPN的DNA修复酶APE和MYH水平明显下降,抗氧化剂依布硒啉可明显升高其水平,从而阻止受损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4.
曾进胜  李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7):2534-2535
目的 探讨实验性大脑皮层梗死后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重构与抑制性蛋白的关系。方法 采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RHRSP)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闭塞模型,分别于术后第1、2、3及4周,取鼠脑行免疫组化检查,检测MCA皮层支闭塞组和假手术对照组大鼠不同时点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突触生长素(SYN)及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黏蛋白(neurocan)表达。结果 MCA皮层梗死后1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SYN阳性信号较对照组高,至第2周恢复正常,第3、4周逐渐降低,且显低于对照组。MCA 皮层支闭塞后1-4周,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和纹状体GFAP染色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数和Neurocan阳性信号均逐渐增多,并显多于对照组。结论 抑制性蛋白表达增加可能是脑皮层梗死后远离梗死灶的神经组织突触重构受阻的原因之一,也是梗死后神经功能恢复困难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进展性双侧延髓内侧梗死(BMMI)的临床特征。 方法选择2021年12月14日和2022年5月9日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例进展性BMM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BMMI的诊断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40岁,病例1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病例2患者首发症状为头晕伴头颈疼痛。2例患者均于发病12 h内进展出现偏侧肢体乏力,并且在第2天偏侧肢体乏力进一步加重;随着病情进展,2例患者均出现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例1患者在发病后1周出现四肢瘫痪。2例患者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表现为双侧延髓内侧沿中线向背侧延伸的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病灶,外观类似"心"形或"Y"形,均确诊为BMMI。 结论BMMI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四肢瘫痪、吞咽困难、构音障碍、深感觉障碍等,该病首发症状多不典型,应尽早完善头颅MRI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后胰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我院在2019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68例接受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患者,随机分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4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风险护理管理,对比两组的干预结局。结果:研究组的术后胰腺炎发生率比对照组低,P<0.05。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对9例发生术后胰腺炎患者的危险因素展开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胰腺炎与胰腺炎史、反复胰管显影、多次插管、乳头旁憩室、胰管括约肌切开、胆总管直径小的因素影响有关,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胰腺炎史、反复胰管显影、乳头旁憩室、胰管括约肌切开、多次插管是术后胰腺炎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治疗患者接受护理风险管理,更利于规避术后胰腺炎的危险因素,提高整体护理质量,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杨海清  陈德凤  吴波峰 《全科护理》2011,9(35):3249-3250
胆管狭窄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胆道并发症,导致移植肝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病人长期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内镜技术的发展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提供了非手术治疗的手段,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和内镜下治疗成为肝移植术后胆管狭窄的首选治疗方法[1]。  相似文献   

9.
俞剑  沈云志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5):2385-2385
目前诊断和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已成为临床常用的胰腺,尤其是胆道系统疾病的诊疗技术,内镜鼻胆引流术(ENBD)随之亦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我院自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行治疗性ERCP358例,本组均选在内镜下行乳头肌切开术(EST)后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术后行ENBD126例。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周志云 《护理研究》2008,22(3):628-629
1968年Cure首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magio—pancreatography,ERCP)获得成功以后,ERCP已经成为内镜诊断、治疗胆道胰腺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尤其是治疗性ERCP在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等疾病的微创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ERCP虽然相对安全,但操作尤其是治疗性ERCP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  相似文献   

11.
朱丹  胡露红  胡芳 《护理研究》2010,(8):2224-2225
儿童急性肾后性肾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尤其婴幼儿极为罕见。目前认为病因复杂而且不明确,多为感染所致,其次为尿路结石等,少数因先天性梗阻畸形。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一次解除所有梗阻病因,恢复上尿路通畅,以求肾功能最快最大限度的恢复。治疗方法的选择视不同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2.
总结1例双肺移植术后4期压力性损伤患者的皮肤护理.护理要点:全面评估压力性损伤的风险因素,适度清创,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敷料,适时应用负压密闭引流技术,优化营养支持.通过治疗和皮肤护理,患者创面面积明显缩小,深部潜行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穴位贴敷联合择时耳穴埋籽在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术后并发热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6月苏州市某三级甲等中医院所有符合ERCP术后并发热秘标准的90例患者作...  相似文献   

14.
周志云 《护理研究》2008,22(7):628-629
1968年Cure首次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获得成功以后,ERCP已经成为内镜诊断、治疗胆道胰腺疾病的一项重要手段,尤其是治疗性ERCP在化脓性胆管炎、胆总管结石等疾病的微创治疗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ERCP虽然相对安全,但操作尤其是治疗性ERCP不可避免地带来一系列的并发症,如出血、穿孔、感染和胰腺炎等,其中急性胰腺炎最常见.据报道,ERCP术后胰腺炎(post-ERCP paneroatitis,PEP)的发生率为1%~10%,大部分非选择性的以5%左右多见[1].现就治疗性ERCP术后并发急性胰腺炎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的安全性及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2022年3月泗洪中信医院收治的40例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治疗性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术后不良事件进行分组,分为对照组(无术后不良事件)、观察组(发生术后不良事件),各20例。统计导致患者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年龄≥6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分级为Ⅲ级、高血压史、心血管病史、脑血管病史、糖尿病史、术中出血量增加和手术时间延长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5岁(OR=1.865,95%CI:1.129~3.079)、ASA分级为Ⅲ级(OR=1.972、95%CI:1.247~3.119)、高血压史(OR=1.533、95%CI:1.245~1.887)、手术时间延长(OR=1.237、95%CI:1.117~1.887)、手术出血量增加(OR=1.586、95...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