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输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出血性转化(HT)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溶栓后24 h头颅CT检查结果有无HT分为HT组和非HT组。评估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史、吸烟史、发病到治疗时间、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G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溶栓后2 h平均收缩压(MSP)、平均舒张压(MDP)、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纤维蛋白原(FI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分析影响溶栓后HT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120患者分为HT组15例,非HT组105例,HT率为12.5%。HT组心房颤动的比例显著高于非HT组(P<0.05);溶栓后2 h,HT组的MSP、MDP、NIHSS、FIB高于非HT组(P<0.05);心房颤动、溶栓后2 h MSP和NIHSS评分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后HT的危险因素。结论:静脉输注rtPA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T;心房颤动、溶栓后2 h MSP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I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急性C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溶栓治疗时间距离发病时间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4.5 h)与早期组(3 h),每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治疗有效率、颅内出血发生率。结果早期组治疗效果(70.00%,21/30)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14/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早期组患者NIHSS评分[(16.9±2.9)分]与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16.5±3.1)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早期组NIHSS评分[(9.2±1.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3.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ICH型颅内出血与HI型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PH型颅内出血发生率(6.67%,2/30)明显低于对照组(23.33%,7/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CIS患者实施早期溶栓治疗,可降低颅内出血发生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灌注CT检查结果以及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发生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7月因急性脑缺血性卒中发病6h内入院的5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组(n=24)和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n=30)两组。收集两组患者部分临床资料,并对所有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h进行头部CT灌注检查计算出相对脑血流量(rCBF)、脑血容量(rCBV)、脑血管表面通透性(rPS)数值以及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计算患者评分,另外收集2周内发生HT的患者例数,最后统计分析两组间治疗前后rCBF、rCBV、rPS、NIHSS评分的差值以及治疗2周内HT发生的病例数有无差别。结果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组灌注CT参数的rCBF,CBV,rPS以及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差值均高于rt-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2周内HT的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联合rt-PA能明显增加急性脑缺血卒中患者的脑部血流情况,同时减轻脑血管表面通透性,进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1 引 言 所谓缺血性脑卒中又称脑梗死,是一组多病因的、病情各异的脑部疾病,而非单一疾病.WHO曾对目前各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方法进行客观的评价,认为尚无1种是普遍有效的.在我国,对脑血管病的治疗有3项原则,即管理血压、适当处理脑水肿和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缺血性脑卒中按发病时间分为急性期和恢复期,其中急性期又包括超早期、早期和急性后期. 相似文献
5.
6.
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 PA)与尿激酶 (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疗效。方法将急诊入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3例随机分为甲、乙两组 ,甲组 (31例 )用rt PA治疗 ;乙组 (32例 )用UK治疗。甲组入院后即给予rt PA 8mg静脉注射后将 42mgrt PA用输液泵或微量泵在 60分钟内注完。乙组先静注UK 50万U ,然后再用UK 1 0 0万U 30分钟内滴完。两组患者溶栓后均继用肝素静脉滴注维持 3天以上。结果 90分钟再通率 ,甲组为 80 .6 % (2 5/31 ) ,乙组为 56 .3 % (1 8/32 ) ,两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甲组出血等并发症少于乙组 (9.7%与 1 5 .6 % )。结论小剂量rt PA加速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优于尿激酶溶栓疗法 ,且副作用少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脑卒中超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再通血管、恢复血供对于治疗急性脑卒中极为重要,为此早期或超早期溶栓治疗被认为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我院于2006年7月—2008年6月对急性脑卒中发病在6h内的患者运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69-170
探讨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随机选取接受治疗28例急性脑梗死为溶栓组,19例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采取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选取19例采取常规治疗为对照组,根据NIHSS量表和Barthel Index评分量表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治疗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溶栓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指数评分均好于治疗前,且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t-PA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溶栓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少于对照组。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希望的疗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房颤及非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61例,分为房颤组22例和非房颤组39例。比较2组的基线特征,采用NIHSS及mRS量表评定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7 d、90 d的疗效。结果:房颤组男性人数、起病至开始溶栓时间均低于非房颤组,首次收缩压高于非房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溶栓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7 d疗效、90 d m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PA治疗房颤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与非房颤患者相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诊应用HUTPA和rt—PA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发病在12h内的74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HUTPA组(n=37)和rt—PA组(n=37),分别一次性静脉推注HUTPA25mg和静脉注射rt-PA100mg,在溶栓90min时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价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监测溶栓30d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在STEMI发病3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分别为95.65%和81.82%,发病12h内静脉应用HUTPA和rt—PA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为83.78%和81.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在溶栓前、溶栓6h、溶栓12h及溶栓7d血浆纤维蛋白原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O.05);在30天出血、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梗塞及全因死亡不良事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与rt—PA比较HUPTA治疗STEMI病人同样安全有效,且使用方法简便、易操作。 相似文献
11.
12.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又称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的闭塞导致脑组织的坏死,伴随着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是现代社会中致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急性血管事件之一。有研究表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在患者脑卒中发生后〈3h给药效果明显。作者通过对本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超早期rt—PA溶栓治疗观察,以期进一步改善其预后。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改善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01-2019-01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收治的85例AIS患者,根据rt-PA治疗7 d后NIHSS评分较溶栓前的差值分为神经功能改善良好组(ΔNIHSS≥4分)和神经功能改善不良组(ΔNIHSS<4分),比较两组基本信息、血液生化指标和入院时NIHSS评分等。对单因素分析筛选出来可能影响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因素进一步行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清骨桥蛋白水平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较大、NIHSS评分较高、低密度脂蛋白高和骨桥蛋白水平高是影响神经功能改善的危险因素(P<0.05)。治疗90 d后采用改良Rankin评分量表对患者情况分别评定。其中85例患者中,预后不良者为14例,预后良好者71例,后者的骨桥蛋白显著低于前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血清骨桥蛋白水平可能可以作为预测AIS患者静脉溶栓治疗预后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尿激酶溶栓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方法及经验。方法采用人工血管动脉端输液针局部穿刺,尿激酶微量泵持续灌注溶栓作为首选措施治疗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结果共观察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20例,男性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61.42±13.30)岁。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建立时间1月~8年。急性血栓形成病程1h~6d。溶栓成功14例,溶栓失败6例,成功率70%。平均溶栓时间为(10.73±5.94)h,平均尿激酶溶栓剂量为(81.75±40.01)万U。溶栓成功率与静脉流出道状态显著相关。结论尿激酶直接注射溶栓治疗简便、安全、有效,使进一步球囊扩张成为可能,并减少临时血液透析插管及手术重建及其相关并发症,可作为人工血管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吕丽 《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5):74-75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静脉溶栓治疗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情况;分析了溶栓前,中,后实施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医护配合,发病30min~1h开始静脉溶栓的患者6例;全部再通,再通率100%;发病2~6h开始溶栓的患者84例再通,再通62例,再通率73.8%;发病6~12h内开始溶栓患者18例,再通6例,再通率33.3%。结论早诊断、早溶栓、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机遇和挑战:面向21世纪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急性脑梗死给人类和社会造成了十分巨大的危害。我国脑卒中 (其中约 75%为脑梗死 )每年新发病例约1 50万 ,患病人数高达 50 0~ 60 0万 ,每年死亡者近 1 0 0万 ,存活者中约 1 /4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力 ,重度致残者占 40 %以上。因此 ,脑梗死的防治一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主要课题。长久以来 ,人类一直在探索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但至今只有发病 3小时以内的溶栓治疗被严格的临床科学试验证实有明显的疗效。美国 NINDS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发病 3小时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发病 3个月时患者的死亡及严…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脑卒中与心肌梗死、恶性肿瘤并列为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且致残率又高于后二。多年以来,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治疗中始终没有一种方法被证实有确实可靠的疗效。随着相关病理生理学发展,新型神经影像学的发展.以及局灶性脑缺血中心坏死区周围存在的可塑性损伤区域一半影区的发现,为早期恢复血灌使缺血脑组织受益,并缩小梗死范围。因此.人们在长期寻求的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面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于2014年9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98例AIS患者进行研究分析,采取rt-PA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前后分别进行改良Rankin量表(mRS)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