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肩周膏的毒理与药理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肩周膏的毒理、皮肤刺激性和药理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小鼠灌胃法、家兔皮肤划痕法、蟾蜍囊透析法、小鼠热板法、组胺注射肿胀法进行实验.结果:小鼠口服人外用量的100倍无死亡,家兔无明显的皮肤细胞浸润,小鼠痛阈明显提高,给药前后对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胺足跖肿胀法与生理盐水对照,差异显著(P<0.01).结论:本实验说明肩周膏毒性低、皮肤刺激性小,具有明显镇痛和抗炎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乙醇胺乳膏治疗下肢皮肤溃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下肢皮肤溃疡患者分成不同组。对照组给予藻酸盐敷料治疗,三乙醇胺乳膏组则给予三乙醇胺乳膏治疗。比较两组下肢皮肤溃疡治疗效果;溃疡愈合时间、不同时间伤口疼痛评分;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三乙醇胺乳膏组下肢皮肤溃疡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三乙醇胺乳膏组溃疡愈合时间、不同时间伤口疼痛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生活质量相近(P0.05);治疗后三乙醇胺乳膏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三乙醇胺乳膏组药物不良反应率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乙醇胺乳膏治疗下肢皮肤溃疡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加速溃疡愈合,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药物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蛇黄乳膏止痒功效相关机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蛇黄乳膏防治湿疹止痒作用的相关机制.方法:取小鼠随机分组,即对照组、模型组、艾洛松组、蛇黄乳膏各浓度组,采用2,4-二硝基氟苯(DNFB)致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计算出肿胀抑制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肿胀观察足肿胀改善情况;复制冰醋酸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模型,以上实验均于皮损约4cm2处外用给药1mg·g-1.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氯雷他定组、蛇黄乳膏各浓度组,给药5d,用0.1%磷酸组胺复制大鼠皮肤通透性增高模型;取豚鼠65只,分5组,外用皮损3 cm2给药5d,用磷酸组胺致豚鼠瘙痒统计致痒浓度值.通过以上实验来探讨蛇黄乳膏止痒作用的相关机制.结果:蛇黄乳膏可显著抑制DNFB所诱导迟发性超敏反应,但对胸腺指数以及脾脏指数影响不明显;蛇黄乳膏可直接对抗组织胺所诱导的瘙痒反应(P<0.01),并可降低磷酸组胺所致皮肤通透性增加(P<0.01);对二甲苯直接刺激血管扩张所致的炎症、冰醋酸通过刺激炎症介质生成等所致的炎症反应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但对有多种致炎因子参与的角叉菜胶所致的炎症反应作用微弱.结论:蛇黄乳膏的止痒作用与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直接对抗组织胺、减少炎症反应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白及多糖对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白及多糖对糖尿病溃疡愈合的治疗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56只,糖尿病模型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0 mg·kg-1)建立,72 h后,血糖大于≥16.7 mmol·L-1即认为糖尿病造模成功.4周后,切割2个直径为1.8 cm大小圆的全层皮肤,糖尿病溃疡模型制造后,2个创面分别用白及多糖和对照PBS干预;于伤后3,7,14,21 d时相点对创面愈合面积、组织形态学改变、成纤维细胞(FB)增殖情况、羟脯氨酸(OHP)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进行观察与检测.结果:白及多糖能显著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与PBS组比较P<0.05),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白及多糖能有效刺激炎症细胞浸润,促进上皮组织形成,FB增殖明显,OHP含量增加.结论:白及多糖可能通过促进炎症细胞浸润、增加OHP含量的合成和释放、FB的增殖,从而促进糖尿病溃疡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试验探讨复方苦参乳膏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对豚鼠皮肤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皮肤刺激性试验和皮肤过敏反应试验。结果:复方苦参乳膏对豚鼠皮肤用药无明显的急性毒性反应、对完整的皮肤用药无刺激性和无过敏反应症状,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48小时,这种刺激性消失。结论:复方苦参乳膏在临床作为外用药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复方桐叶烧伤油对皮肤溃疡的作用.方法:切割大鼠背部皮肤造成缺损皮肤伤口,再涂粪水细菌感染3天形成皮肤溃疡模型.然后经复方桐叶烧伤油治疗14天,测定大鼠创面面积,溃疡皮肤组织病理及TGF-α、TNF-β含量.结果:经复方桐叶烧伤油治疗14天后创面明显缩小,溃疡皮肤组织中的TGF-α含量升高,TNF-β含量降低;溃疡皮肤组织中肉芽组织厚度明显降低,炎症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复方桐叶烧伤油对慢性皮肤溃疡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紫丹银屑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对银屑病小鼠皮肤组织及外周血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30只人源化BALB/c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只。采用5%咪喹莫特乳膏涂抹小鼠背部裸露皮肤建立银屑病动物模型,观察组小鼠给予紫丹银屑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灌胃给药,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治疗1周后两组小鼠血清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表达,观察两组皮肤组织及外周血VEGF浓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IFN-γ水平比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IL-4水平比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皮肤表面性状及组织切片均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大量银白色鳞屑消失,浸润面积明显减少,皮损显著好转。组织病理切片结果显示,治疗后小鼠角质层内多形核细胞浸润基本消失,两组小鼠治疗前血清VEGF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小鼠血清VEGF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小鼠治疗后血清VEGF浓度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丹银屑颗粒联合阿维A胶囊可有效改善银屑病小鼠皮肤组织症状及性状,减轻银屑病小鼠炎性因子表达,降低血清VEGF因子表达,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复方黄柏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3月—2015年4月间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足科确诊的糖尿病足溃疡住院患者25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26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标准化创面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局部应用复方黄柏液冲洗及浸润,对照组用生理盐水冲洗。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溃疡面积,炎症相关指标,临床总有效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0例患者完成了该试验(每组各120例),治疗8周后试验组患者在缩小溃疡面积,降低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沉,C反应蛋白)及临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内缺血与非缺血患者相比,在缩小溃疡面积,降低炎症指标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复方黄柏液对溃疡创面愈合有明显疗效,对缺血或非缺血性溃疡患者均适用,是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有效、安全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外用药复方莪术油乳膏皮肤局部用药的安全性。方法:用白兔进行急性毒性试验;用健康豚鼠进行皮肤过敏试验和皮肤刺激性试验。结果:复方莪术油乳膏对白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急性毒性;对豚鼠无皮肤及全身过敏反应;对豚鼠完整皮肤无刺激性,对破损皮肤有轻度刺激性,但给药后48h或72h后刺激性消失。结论:复方莪术油乳膏是安全性较好的外用制剂。  相似文献   

10.
蜂胶的外用抗炎作用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蜂胶的外用抗炎作用.方法: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3.0 g·kg-1吐温80)、阳性药布洛芬乳膏组(4.0 g·kg-1),蜂胶高、中、低剂量组(0.72,0.24,0.08 g·kg-1),每组12只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检测小鼠血清中前列腺素E2(PGE2),一氧化氮(N0)含量,观察蜂胶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炎症模型的影响;Wistar大鼠60只,分组同上,模型对照组(3.0 g·kg-1吐温80),布洛芬乳膏组(3.0g·kg-1),蜂胶高、中、低剂量组(0.20,0.10,0.05 g·kg-1),采用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模型,检测大鼠炎症组织中PGE2含量,观察蜂胶对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炎症模型的影响.结果:蜂胶能明显抑制二甲苯导致的小鼠耳肿胀(P<0.05);能明显减轻角叉菜胶导致的大鼠足肿胀(P<0.05);能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PGE2,NO含量(P<0.01);能显著降低大鼠炎症组织中PGE2含量(P<0.01).结论:蜂胶外用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抗炎消肿、镇痛及促溃疡面愈合三个方面,对痔疮消炎膏进行药效学评价,为痔疮消炎膏的临床评价提供实验依据。方法观察痔疮消炎膏高、中、低剂量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的抗炎消肿作用、对小鼠痛阈的影响、对冰醋酸致大鼠肛门溃疡面愈合的影响。结果痔疮消炎膏高、中二个剂量均能明显抑制二甲苯所致的耳部炎症反应,而且其高剂量组的抑制作用优于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局部涂药高、中、低浓度均可明显提高小鼠热板法致痛的痛阈值而产生较强的镇痛作用;对冰醋酸造模所致肛门溃疡的大鼠,高浓度组可以明显促进小鼠皮肤溃疡的愈合,缩小皮肤溃疡面积。结论痔疮消炎膏具有明显的抗炎消肿、镇痛、促进溃疡面愈合的功效,是外治法治疗痔疮的优良的外用药。  相似文献   

12.
复方莪倍软膏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复方莪倍软膏对于斑块状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开放、阳性西药及安慰剂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20例入选患者在口服扫癣丸情况下,分别采用复方莪倍软膏、达力士软膏、软膏基质外涂治疗4周,疗程结束后评价红斑、浸润、鳞屑、瘙痒的改善情况及皮损面积改变情况及安全性。并观察症状改善时间。结果局部症状改善情况:中药组和西药组红斑、鳞屑、浸润、瘙痒程度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安慰剂组仅鳞屑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两治疗组与安慰刺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中药组瘙痒症状改善时间少于西药组及安慰剂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其他症状改善时间差异无显著性;中药组及西药组的红斑、鳞屑、浸润症状改善时间均少于安慰荆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中药组与西药组不良事件发生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中药组复发相对少于西药组。结论复方莪倍软膏能够有效改善斑块状银屑病的皮损症状,其疗效不低于阳性西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用中药-复黄生肌愈创油膏(复黄膏)促进慢性皮肤溃疡创面修复的机制.方法:用醋酸氢化可的松造成SD大鼠背部慢性体表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复黄膏治疗组(复1组)、小剂量复黄膏治疗对照组(复2组)、生肌白玉膏(白玉膏)治疗对照组(白玉组)和模型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创面组织中EGFmRNA和bFGF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创面组织细胞DNA周期.结果:复黄1组创面组织中EGFmRNA和bFGFmRNA表达水平与模型组、白玉组、复2组相比呈明显上调,P<0.05,复1组S期细胞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复黄膏促进慢性皮肤溃疡愈合作用与上调EGFmRNA和bFGFmRNA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芙蓉软膏对大鼠皮肤疮疡的药效学,为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百多邦(莫匹罗星软膏)组、芙蓉软膏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通过对皮肤划损致感染的方法,建立大鼠皮肤疮疡模型。各组进行相应干预。观察芙蓉软膏对大鼠体质量、进食情况、毛色、活动情况、疮疡处组织、伤口愈合时间、体表温度及血常规等各项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给药第4 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WBC明显升高(P0.01),提示造模成功。与模型组比较,百多邦组和芙蓉软膏组大鼠WBC明显降低(P0.05);给药第7 d,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MCH、MCHC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百多邦组WBC、MCH明显降低(P0.05),芙蓉软膏组WBC、MCH明显降低(P0.05)。给药第7 d,与模型组比较,百多邦组、芙蓉软膏组愈合动物数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给药3~7 d大鼠疮疡分值均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芙蓉软膏具有促进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复方榴莲皮软膏对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修复的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要求的特应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外用复方榴莲皮软膏,对照组予外用0.1%糠酸莫米松乳膏,并于治疗第0周、第2周、第4周比较两组SCORAD评分、VAS评分、角质层含水量、PH值、TEWL等指标。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SCORAD评分、VAS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皮损处角质层含水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H值、TEWL值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榴莲皮软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皮肤屏障功能,远期疗效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去腐生新膏联合外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扶济复)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下肢溃疡患者53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19例)、B组(16例)、C组(18例),其中A组予去腐生新膏联合扶济复外敷,B组予扶济复外敷,C组予去腐生新膏外敷,观察患者首次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溃疡感染率、疤痕平整率、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溃疡分泌物积分、新生肉芽组织积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A组首次新鲜肉芽出现时间、溃疡愈合时间、新生肉芽组织积分、疤痕平整率均显著优于B组(P<0.01,P<0.05);A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改善均显著优于B组(P<0.01,P<0.05)。A组溃疡愈合时间、溃疡感染率、新生肉芽组织积分优于C组(P<0.05,P<0.01);A组治疗后溃疡面积、溃疡深度、溃疡色泽积分、溃疡分泌物积分改善均优于C组(P<0.01,P<0.05)。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去腐生新膏联合扶济复治疗慢性下肢溃疡能够显著缩短愈合时间,减少感染率,改善疤痕外观,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加味黑布膏对大鼠耳廓复合痤疮模型组织Toll样受体(TLR)2、TLR4表达水平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治疗轻度增生性痤疮瘢痕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10只大鼠为空白组,剩余大鼠参照Kligman法建立大鼠耳廓复合痤疮模型后随机被分为加味黑布膏低、中、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和模型组,治疗21d后,观察治疗前后皮损变化、大鼠耳廓造模区域组织病理变化,并以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大鼠耳廓造模区域组织TLR2、TLR4的表达水平。结果:加味黑布膏高剂量组皮损已基本接近空白组,其余各治疗组皮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加味黑布膏高剂量组皮肤角质层接近空白组;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模型组耳廓组织TLR2、TLR4的表达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除加味黑布膏低剂量组外,其他3组耳廓组织TLR2、TLR4的表达均低于模型组(P<0.05);加味黑布膏高剂量组优于阳性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黑布膏对轻度增生性痤疮瘢痕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其有效性可能与降低局部组织TLR2、TLR4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防风通圣丸对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小鼠的药效作用和初步作用机制。方法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醋酸地塞米松2 mg/kg)及防风通圣丸低、中、高剂量(1、2、4 g/kg)组。除空白组外,其余5组小鼠均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多次反复刺激皮肤建立AD模型,各组灌胃给予相应溶媒或受试药物,连续干预21 d。观察并评价AD模型小鼠背部皮肤皮损得分;剖取胸腺及脾脏计算脏器系数;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小鼠外周血中总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皮损组织中肥大细胞的浸润,免疫组化(IHC)法观察皮损组织中辅助T细胞2(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给予防风通圣丸后,AD模型小鼠湿疹样皮炎缓解,脾脏指数有下降的趋势。病理切片结果显示,小鼠皮肤表皮增厚减轻、炎性细胞数目减少及细胞间水肿减轻;血清IgE水平显著降低(P<0.01);真皮层中肥大细胞浸润数目减少。免疫组化结果表明,炎症细胞因子在皮肤中的表达显著降低。结论防风通圣丸对AD小鼠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血清中总IgE水平,减少皮肤真皮层中肥大细胞的浸润、减轻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苦参软膏对小鼠湿疹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免疫机制。方法BALB/cJ小鼠80只,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苦参软膏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模型组、地塞米松组、苦参软膏组建立湿疹模型,建模成功后地塞米松组、苦参软膏组给予相应药物外敷,对照组、模型组不予以任何处理,持续4周。试验结束后,实时荧光逆转录法及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的小鼠湿疹皮肤组织Notch1、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 RNA、蛋白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湿疹皮肤组织炎症细胞计数水平、Notch1、TGF-β1 mRNA、蛋白水平、IL-2、IL-6、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地塞米松组、苦参软膏组湿疹皮肤组织炎症细胞计数水平、Notch1、TGF-β1 mRNA、蛋白水平、IL-2、IL-6、TNF-α水平明显下降(P<0.05);地塞米松组、苦参软膏组湿疹皮肤组织炎症细胞计数水平、Notch1、TGF-β1 m RNA、蛋白水平、IL-2、IL-6、TNF-α水平相近(P>0.05)。对照组皮肤结构正常,见复层鳞状上皮,有角化物,真皮层无炎细胞浸润;模型组表皮坏死,见瘢痕组织颗粒层、棘层增厚,真皮层血管充血扩张、水肿伴大量炎细胞浸润;地塞米松组、苦参软膏组仍可见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但数量明显较模型组减少,表皮结构清晰趋于正常。结论苦参软膏能抑制小鼠湿疹模型皮肤炎症反应,其机制与苦参软膏抑制Notch1、TGF-β1mRNA、蛋白的表达进而抑制IL-2、IL-6、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