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对国人颅骨颞区进行观察、测量,为临床脑外科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100例(200侧)水平切面、矢状切面的成人颅骨颞区进行形态观察和测量。结果测量颞区的翼点及颞区最薄处的厚度与两者的距离。统计翼点、最薄处与前正中线、翼点(区)与最薄处、最薄处与关节结节上方之间的距离,翼点与颞区最薄处的厚度。结论通过对此区的观察、测量,颞窝内颅骨的较薄处并非在翼点(区)。  相似文献   

2.
神经节是脊神经前后根在近椎间孔处的膨大。腰神经节是将脊髓与内、外环境相联系的重要解剖结构之一,在腰背痛及坐骨神经痛的发生机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神经节的基本位置是在近椎间孔处,但是根据其具体的位置,又可以分为3型:椎间孔型、侧隐窝型、中央管型,目前通过实地解剖对神经节的形态和位置研究的文献报道较少,而且腰脊神经节位置的异常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因此本研究结合12具成人固定标本上解剖观察的腰脊神经节的形态及毗邻结构,为临床提供有关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状、大小、分支和动脉供应。[方法]取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福尔马林固定的50侧头部标本,用大体和显微解剖法,采用4种入路解剖翼腭神经节,观测翼腭神经节的位置、形态、大小、分支、动脉供应和手术标志。[结果]翼腭神经节位于翼腭窝的后内部,翼管的前方,蝶腭动脉的后方;多为圆三角形,4.12 mm×4.17 mm,它与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神经节支相连,发出腭支、鼻支、咽支和眶支;接受翼管动脉、圆孔动脉和蝶腭动脉供应,还是翼腭窝手术中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结论]翼腭神经节是翼腭窝内重要的神经结构,也是翼腭窝手术寻找翼管神经和上颌神经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在筛蝶区及翼腭窝区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内窥镜鼻窦外科技术处理32例筛蝶区及翼腭窝区的炎症、异物和肿瘤,其中筛蝶区21例,翼腭窝区11例。结果:诊治效果极佳,未产生严重并发症,优于传统的鼻外径路术式  相似文献   

5.
观察并测量了278例(男206例,女72例)南京出土的成人颅骨。腭大孔多数位于第二磨牙内侧,以卵圆形居多,其矢状径男女性相似,但横径男性显著大于女性。翼腭管的长度男女相似。翼腭管和硬腭平面的夹角为58.28°,男女无显著差别。翼腭凹的形状不一,男性以半月形较多,女性以月牙形较多。翼腭凹的宽度男性显著大于女性,但深良及长度男女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额眶翼点入路处理鞍区肿瘤的手术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改良后综合额下、眶上锁孔、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鞍区肿瘤患者23例,观察其手术效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该入路可缩短手术操作距离,对深部病变的观察角度明显扩大。术中显露程度分级均可达Ⅰ~Ⅱ级。CT复查未见明显的牵拉性损伤。肿瘤完全切除率达78%。无手术死亡,仅1例患者术后出现一过性尿崩症。结论眶颧翼点入路使用美容切口,手术不需行复杂的骨切除,减少了脑牵拉,可很好满足鞍区肿瘤的处理,不失为一种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翼点入路在鞍区肿瘤显微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9月~2008年9月我科经翼点入路对鞍区肿瘤进行显微外科手术的病例42例,讨论鞍区肿瘤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的适应证、并发症,分析影响选择经翼点入路显微外科手术的相关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行镜下全切术31例,次全切除术11例,全切率为73.8%。术后并发症:额纹消失1例;尿崩及电解质紊乱1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翼点入路为鞍区肿瘤的手术操作创造了良好的手术视野,能较充分显露瘤体及其周围结构,提高鞍区肿瘤的全切除率,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减少肿瘤的复发创造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翼点锁孔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3例鞍区肿瘤患者采用翼点锁孔入路结合神经内镜显微手术。结果:13例均获全切,手术创伤小,术中出血少,输血率低,术后恢复快。结论:翼点锁孔入路结合神经内镜切除鞍区肿瘤创伤小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鞍区肿瘤是颅内肿瘤的好发部位,约占颅内肿瘤的20%,以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等良性肿瘤多见,手术治疗此区的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但由于鞍区空间狭小,解剖结构复杂,与下丘脑、垂体、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毗邻,手术视野较狭小,显露受限制,因此手术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10.
腭大孔、翼腭管和翼上颌裂解剖学——观测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昆明地区上颌骨标本112例观察、测定了腭大孔、翼腭管以及翼上颌裂至常用注射点之间的距离。为临床麻醉上颌神经、蝶腭神经节及其分支提供一些解剖学的依据。在观测中腭大孔有69.64%为卵圆形。并不位于上颌第三磨牙腭侧齿槽缘至腭正中裂的中点上,其前后径在4—5mm之间、左右径在2—3mm之间;翼腭管能顺利通过者占81.25%,完全通不过的占4.46%、其平均长度在15—16mm之间,以上颌第二磨牙齿槽缘上15mm处至翼上颌裂标志点之间距离的为20mm。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扩大翼点入路并颞肌切除的有效性、合理性及结果。方法对36例额颞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扩大翼点入路并颞肌切除,采用回顾性分析,总结该类病人的特点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法。结果本组存活9例,据GOS:良好2例,中度残废2例,重度残废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27例,死亡率为75.0%。结论对该类病人急性脑膨出无法关颅,而采用颞肌切除代替切除更多正常脑组织,扩大硬膜腔,使颅内代偿空间进一步扩大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为测量耳蜗在颅底的精确位置与蜗轴方位,并分析其在不同年龄组、侧别和性别中的差异,研究将46例正常人(92侧耳)的CT序列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读取蜗顶、蜗底中心点以及为确定以法兰克福平面为基准的标准空间坐标系的关键结构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并基于Matlab软件编制计算程序LabyCalculation,确定标准空间坐标系的相关方程,计算蜗顶、蜗底中心点以及蜗轴在标准坐标系下的空间位置和方位,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耳蜗的位置与方位在不同年龄组、侧别和性别中具有一定差异.研究可为耳蜗发育研究提供形态数据,并对相关人工耳蜗手术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乔彬峻  范益民 《医学综述》2007,13(16):1248-1250
翼点入路自从应用到临床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疗效,它适用于动脉瘤、垂体腺瘤、颅咽管瘤、鞍区脑膜瘤。翼点入路鞍区4个手术间隙的显微解剖非常重要,熟悉这4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经翼点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18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术,其中后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临床分级均在Ⅲ级以内。结果 均获得成功夹闭,术后无面神经损伤表现,平均手术时间缩短1~2h。1例左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出现一过性感觉和运动性失语。结论 经过慎重的选择病例以及术前周密的手术设计,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5.
额颞部对冲伤是最多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病灶一般以侧裂为中心.脑挫伤多位于额极、颞极。因此.选择适宜的手术切口.取得良好的手术显露及有效充分的减压至关重要。我科2000年10月至2002年12月采用经翼点切口大骨瓣开颅.对30例额颞部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并根据术前CT所示病灶分布不同.对切口进行改变.取得了良好手术效果.现报告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大式翼点入路在重型脑挫裂伤手术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重型脑挫裂伤患者采用扩大式翼点入路的临床资料及手术方法。结果 37例重型脑挫裂伤患者经扩大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后,恢复良好10例,轻残12例,中残8例,植物状态生存2例,死亡5例。结论扩大式翼点入路由于所采用的骨窗使得脑挫裂伤灶及血肿暴露更加充分,手术清除彻底,减压效果好,故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取成人颅骨标本32个,采用解析几何原理,探讨建立颅骨某些结构的空间坐标和三维测量的方法。测出了颅底内面骨性解剖标志27项,共50个测点的三维坐标值,临床可根据坐标值测算有关结构在颅表的投影,以及推算各标志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临床检查、手术、穿剌、照射提供各种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8.
经翼点锁孔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18例彰循环动脉瘤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术,其中后交通动脉脉瘤9例,大脑中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6例。患者Hunt-Hess临床分级均在Ⅲ级以内。结果 均获得成功夹闭,术后无面神经损伤表现,平均手术时间缩短1~2h。1例左后交通动脉瘤术中破裂,术后出现一过性感觉和运动性失语。结论 经过慎重的选择病例以及术前周密的手术设计,经翼点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是一种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改良翼点入路治疗颅底脑挫伤及血肿的方法及经验。方法:运用改良翼点入路对78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结果:本组67例术后存活,病死率14.1%,骨瓣回植率65%。结论:该入路暴露彻底,减压充分,便于手术操作和减轻术后脑肿胀,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测颅底非孔裂薄弱区,为颅底骨折及颅内超声探查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随机选取46个完好的成人颅底干燥标本,采用灯光投照法找出颅底薄弱区进行定位测量。结果:颅前窝薄弱区主要由筛骨水平板构成,测量其中心点位置及最佳超声探查角度,左侧(35±0.5)°,右侧(36±0.4)°。颅中窝薄弱区主要在颞骨鳞部和下颌窝的底处,前者中心点:左侧X轴(1.19±0.19)cm,Y轴(2.01±0.22)cm;右侧X轴(1.11±0.28)cm,Y轴(2.07±0.28)cm。颅后窝薄弱区主要在枕骨鳞部,其中心点距枕外隆突:左侧(4.28±0.18)cm;右侧(4.45±0.25)cm。中心点与枕外隆突间的连线和枕外隆突与枕骨大孔后缘中点间的连线之间的夹角:左侧(40.58±5.78)°;右侧(40.47±5.38)°。结论:对颅底非孔裂薄弱区中心点的准确定位和范围大小的测定,为颅底骨折及颅内超声探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