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对于中心静脉置管应用十分广泛:静脉高营养、床旁血液净化、长期输液等各种情况,血行感染是中心静脉置管中普遍而又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的深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对深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方法观察深静脉置管术200例,其中观察组100例为单纯缝线固定,对照组100例为常规固定,每例分别采集导管前段3cm、穿刺点周围3cm皮肤拭子及对侧静脉血10ml作普通细菌培养,共采集标本600例次。分别记录两组置管后局部皮肤感染例数、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外周血细菌培养阳性例数,细菌培养菌株结果作对比分析。结果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阳性率明显高于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x~2=19.205,P0.05),深静脉导管前段及穿刺点周围皮肤拭子细菌培养病原体以G~+球菌为绝对优势株,而且两者细菌培养阳性菌株符合率较高,提示导管相关性感染为外源性。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留管时间分别为(29.97±12.81)d和(18.95±10.79)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周围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导管前端细菌培养阳性率、外周静脉血培养阳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病原体主要来源于皮肤正常寄殖菌,单纯缝线固定法固定导管对减少深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和延长深静脉置管留置时间有一定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导管感染24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朋立 《山东医药》2007,47(28):25-25
中心静脉置管法是血液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具有简便、快捷、创伤小、血流量大等优点,但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较高,制约了其广泛使用及长期留置。2000年4月~2007年4月,我们对241例实行中心静脉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窦清理  余学江 《山东医药》2009,49(38):115-115
经皮深静脉插管是对危重患者进行监测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操作不当可发生感染,使患者出现菌血症、败血症。2005年12月-2008年12月,我们共收治深静脉导管感染患者3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皮穿刺深静脉置管术,以安全、简便、患者痛苦小、用途广泛等优点,逐步取代了传统的静脉切开术。1993~1995年,我们对300例患者施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收到了满意效果。 临床资料:本组男178例,女122例,平均年龄52岁;分别为复合外伤、重症胰腺炎、DIC、格林巴利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外周静脉难以输液者。其中股静脉置管25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40例,颈内静脉置管10例。置管时间为5~64天,平均20天。 置管方法: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用1%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后,持接有特制注射器的穿刺针穿刺,抽出静脉血后,从针栓尾部送入导引钢丝,退出穿刺针,再用扩张管扩张,将留置管经钢丝送入静脉,拔出钢丝,留置管外接输液器及肝素帽,最后用缝线固定。本组均穿刺、置管成功。共有29例出现并发症,分别为感染、血肿、渗血、输液不畅。  相似文献   

6.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治疗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防止导管相关性感染(CRI)应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无菌消毒及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位点、覆盖纱布贴膜并定期更换,选用聚氨基甲酸乙酯或聚四氟乙烯制成的导管或有特殊装置的导管(如银浸透的皮下套囊、银离子电渗治疗导管、抗生素及消毒剂包裹的导管、皮下带套囊或开口的导管及抗生素锁技术等)及采取防止肠道菌群易位等措施。当怀疑CRI时,应先拔去导管并选用合适抗生素治疗,若症状仍不缓解,应积极寻找其它病因。  相似文献   

7.
导管相关性感染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由血管插管引起的感染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一种重要的院内感染。其临床表现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静脉炎、局部感染和局部细胞寄植。留置导管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真菌为主,该病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8.
血液透析中应用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九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的关键.近年来,我们采用放置带涤纶套的永久性深静脉留置导管建立血管通路,应用于因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动静脉内瘘或因心功能较差不适宜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深静脉置管在AIDS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静脉导管留置多在重症监护(ICU)患者中被广泛应用,在危重症患者的抢救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临床上常见的中心静脉置管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插管留置术。针对艾滋病患者护理的特殊性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自2002年以来引入深静脉置管在AIDS患者的护理中收到了良  相似文献   

10.
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血流动力学监测、肠外营养、长期输液、快速扩容及血液净化,同时ICU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逐渐增加.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不仅影响ICU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如何有效的控制及降低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CVC-RI)是预防院内感染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集束化护理是指一组护理干预措施,每个元素都经临床证实对患者更为有利,它们的共同实施比单独执行更能提高对患者的护理质量.本研究对2013年1月至12月我科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进行集束化护理措施,同时对CVC-RI进行观察和统计,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导管相关性感染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1.
深静脉留置针导管在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引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深静脉留置针导管替代简单12号钢针穿刺引流腹水,探讨深静脉留置针导管治疗的新方法。本组共9例患者均采用深静脉留置针导管引流腹水,引流时间5~8 d,每天定时开放,放腹水1000~2000 m l。经观察,患者腹围明显减少,腹水消失,并发症明显好转,能下床轻便活动。有利于减轻患者腹腔的压力。术后无一例患者有腹腔感染情况。因此,深静脉留置针导管腹水引流,方法以简单易行,安全可靠,减少反复穿刺引流患者疼痛的心理压力,是治疗肝硬化难治性腹水引流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深静脉插管在危重病患者的救治中广泛用于血流动力学监测、长期静脉营养、血液净化、化疗和快速输液等〔1〕。但是,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等深静脉插管导致的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已成为院内感染的重要途径,约可造成10%以上的病死率〔2〕。深静脉穿刺留管时间与感染是否有关,目前报道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类型鹅颈腹膜透析(PD)导管的性能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探讨不同导管的最佳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0年2月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全军肾脏病研究所行PD置管手术患者358例,按置入导管种类的不同分为鹅颈直管组及鹅颈卷曲管组。两组患者随访时间均大于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透析液流量、导管移位、隧道感染、出口感染、PD液渗漏等发生情况。结果:直管组231例,卷曲管组127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原发病情况无差别,两组患者PD隧道感染率和出口感染率无差别(P>0.05)。直管组患者出现导管移位7例(3.0%),而卷曲管组多达26例(20.4%),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鹅颈直管自行复位率高,需要重新置管的患者较少。另外发现以耻骨联合上11cm定位的直管移位率低。结论:不同类型鹅颈导管各有优缺点,相比直管,卷曲管导管移位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住院患者4个导管置入部位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RBSI)的发生率,并分析CRBSI的病原体分布,为控制CRBSI的发生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2年8月无锡市第九人民医院540例留置中心静脉导管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纳入3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导管置入部位分为腋静脉穿导管组(n=36),股静脉导管组(n=16),锁骨下静脉导管组(n=23),颈内静脉导管组(n=275)。采集标本,用血培养仪培养细菌,并用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鉴定菌株。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RBSI的危险因素。结果 根据CRBSI诊断标准,4组研究对象中明确诊断CRBSI的患者共13例,总感染率为3.71%(13/350),其中股静脉组4例,锁骨下静脉组1例,颈内静脉组8例。13例感染者中共培养分离病原菌13株。其中G+菌6株,G-菌7株,且以多重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为主(5株)。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心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应用协议护理对导管出口处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5-01~2015-12居家腹膜透析患者320例为观察组,实施协议护理,另选取2014-01~2014-12 240例居家腹膜透析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导管出口处感染情况及患者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导管出口处感染发生率为3.13%,腹膜炎发生率为3.75%,对照组导管出口处感染发生率为14.58%,腹膜炎发生率为8.7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7.50%,对照组为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协议护理应用于居家腹膜透析患者中效果满意,对导管出口处感染具有预防作用,可控制腹膜炎发生,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护患关系和谐,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探讨引起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感染(CRI)的危险因素,丰富临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入住重症监护病房(NICU)并实施PICC导管留置的新生儿220例,未发生CRI的新生儿为对照组,发生CRI的新生儿为病例组,观察并比较两组置管因素之间的区别。结果:在新生儿PICC导管出现CRI的危险因素中,两组间穿刺次数、穿刺时间、是否发生堵管及置管地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执行新生儿PICC置管时严格实施无菌操作,合理支配穿刺次数及时间,妥当选取置管环境,严格监测管理,汇集分析材料是减少CRI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真菌谱、治疗转归及其易感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9月在我院行长期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的患者24例次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出现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将24例次患者分为真菌感染组和非真菌感染组2组。观察并分析真菌感染发生率、临床表现、真菌培养、药物敏感试验、治疗转归及其相关易感因素。结果(1)本组资料中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发生率为20.83%,氟康唑导管内应用联合氟康唑封管治疗有效率为60%;(2)本组资料中感染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治疗前对氟康唑敏感性最高;(3)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与近期抗生素的应用、导管置入时间小于1年有关。结论导管相关性真菌感染是影响导管寿命的重要并发症之一,与近期抗生素的应用、导管置入时间小于1年有关,氟康唑导管内治疗部分有效。  相似文献   

18.
龙胜规  罗和生 《内科》2007,2(1):81-82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急救应用方法与特点。方法回顾分析480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急救对象、操作特点、穿刺结果、并发症及护理配合。结果穿刺成功率93.75%,抢救效果佳,并发症少且轻,护理方便。结论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是一项基本急救技术,配套穿刺置管器械操作及护理简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9.
陈永娟 《内科》2009,4(4):652-653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心静脉置管已成为临床治疗不可缺少的部分,为液体、血液制品、营养物质、药物的输入、血流动力学监测,采血及急救通道的维持提供了可靠途径,但它往往也是导致感染的重要原因。据报道,导管相关性感染率是1%-10%,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r-ralated infections,CRI)使平均住院时间延长7d,病死率也提高10%-20%,CRI已成为医院内最常见的感染之一。因此,应引起临床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深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其并发症也有不少报告,但对深静脉导管拔除过程中的并发症却认识不足,鲜见报道。现将我院近期在拔除深静脉导管过程中并发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病例进行报告,并复习相关文献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