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比较不同个体特征脑力劳动紧张反应水平的差异.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中小学教师、医生、银行职员、环境保护工作者共851人作为样本,采用SCL-90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价心理紧张反应,测定血糖、血脂、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神经行为反应评价生理紧张反应.结果:SCL-90得分:>40岁年龄段高于30~岁和20~岁年龄段;>2Q年工龄段高于10~年和<10年工龄段.主观总体幸福度:女性低于男性,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小学教师高于本科以下学历.血糖、TG、CHOL、LDL水平:>40岁年龄段高于30~岁和20~岁年龄段,>20年工龄段高于10~年和<10年工龄段,高级职称高于初级和中级职称,女性低于男性,未婚血糖水平低于已婚.HDL水平;30~岁年龄段低于>40岁年龄段,10~年工龄段低于>20年工龄段,离婚和丧偶者高于未婚和已婚者.VLDL水平:<10年工龄段低于10~年工龄段,VLDL水平随职称增高而增加,离婚和丧偶者高于未婚者.不同个体特征皮质醇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无差异.>40岁和30~岁年龄段反应灵敏度低于20~岁年龄段;>20年工龄段的中小学教师反应灵敏度和运动灵敏度低于10~年和<10年工龄者,>40岁年龄段运动灵敏度低于20~岁年龄段,而肌肉耐力低于20~岁年龄段,高级职称低于初级职称和中级职称;本科以上者生理紧张反应高于本科以下者.结论:年龄越大、工龄越长、职称越高者心理症状越明显,血糖、血脂水平增加而神经行为反应能力逐渐降低.女性总体幸福感较男性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士职业压力的原因及对策。方法采用开放式问卷及整群调查的方法。结果急诊科、儿科及ICU监护室护士职业压力最大,内科、外科、妇产科其次,手术室职业压力相比较之下最小,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段护士压力也存在差别,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封市综合医院不同临床科室、不同年龄的护士职业压力不同。  相似文献   

3.
徐燕华 《现代医学》2014,(7):777-780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态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旨在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工作的24例护理人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评定量表和护理人员职业态度调查表进行测评,使用SPSS 19.0软件包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总体呈中立偏积极,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正相关,而工龄、PSQI总分、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与护理人员职业态度得分呈负相关。结论:我院急诊科护理人员的职业态度呈中立偏积极,且与工作人员工龄、睡眠质量、抑郁情绪和护士工作满意度有关,可通过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激发护理人员更大的工作热情,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职业态度。  相似文献   

4.
2004年3月 ̄6月,以卫生部规定的洗手指征及《消毒技术规范》为依据,笔者对我院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洗手情况进行观察,并同时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被观察护士96人(内科25人、儿科8人、急诊科8人、中医科6人、门诊10人、外科30人、妇产科9人),其中最大者47岁,最小者19岁,平均30.6岁;工龄最长30年,最短4个月,平均11.2年;主管护师19人、护师42人、护士35人。对以上护士临床操作前后洗手情况进行调查,同期对以上人员手全部采样,每人取3份标本,分别在未洗手前、普通洗手冲洗第一遍、第二遍后取样。2结果2.1护士操作前后洗手率96名护…  相似文献   

5.
余霞妹 《大家健康》2014,(9):112-113
目的:对妇产科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护理纠纷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有效防范策略。方法:对我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妇产科接到的80例护理纠纷案件进行分析,探讨其原因及防范策略。结果:其中本次发生的80例护理纠纷案件,其原因主要是:护理人员态度24例,比例为30.0%;医疗费用21例,比例为26.3%;护理人员业务素质16例,比例为20.0%。护士职称护理人员的被投诉率明显高于护师、主管及以上职称人员,差异显著(P<0.05);工龄5-10年、10年以上护理人员的被投诉率明显低于工龄5年护理人员,差异显著(P<0.05)。结论:妇产科护理纠纷原因主要还是集中在护理人员态度和业务素质上,因此想要对护理纠纷发生率降低,就必须要注重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时辰药理学知晓程度。方法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对徐州市三级医院的护士进行现况调查,对每份调查表进行判断并记录所得分数。然后进行分类统计,采用stata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护理人员对时辰药理学知识了解较少。各科室护士对药物最佳给药时间掌握不同,内科护士与外科、妇产科、儿科护士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护士曾工作科室的数量多少对药物最佳给药时间掌握也不同,仅在1~2个科室工作过的护士与曾在3个以上科室工作的护士存在显著性差异;对药物最佳给药时间掌握与护理人员的年龄、性别、学历、职称、工龄无关。结论护理人员要加强时辰药理学知识的学习,掌握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及服用方法,确保临床用药的科学、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本市三所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护士86名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自行设计"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表进行职业防护意识调查。结果:三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措施"、"自身健康危害"、"污物废物处理"三方面得分明显高于二甲和二乙医院(P〈0.05);二甲医院"防护措施"得分明显高于二乙医院(P〈0.05),而二甲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自身健康危害"得分明显低于二乙医院(P〈0.05);二甲医院及二乙医院的"污物废物处理"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劳动关系急诊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护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的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甲医院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最高,其次是二乙及二甲医院;另外,护士的护龄、学历、职称、所在医院级别不同,职业防护意识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刘永华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9):205-206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职业紧张状况。方法:采用职业紧张量表(OSI-R)对76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急诊科护士普遍存在职业紧张现象,不同年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的急诊护士职业差异显著。结论:各医疗机构应尽量减少职业紧张危害因素,减轻急诊护士职业紧张反应,以维护她们的心身健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HEL事故分析法管理模式对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该院44名急诊科护理人员进行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6月实施常规管理模式,2021年7月至12月实施SHEL事故分析法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认知度评分、职业暴露发生率、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行为评分和管理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基础知识、防护技能、注意事项等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认知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急诊科护理人员刀割伤、针刺伤、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行为量表评分为(64.95±6.23)分,高于实施前的(58.76±8.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有效性、有形性、可靠性、保证性等管理质量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HEL事故分析法管理模式可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相关知识认知度评分和管理质量评分,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透室护理人员锐器伤的原因及防护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2年12月的某市二级医院的500名护理人员为例,采用统计学分析调查学历、工龄、教育水平不同下的护理人员的锐器伤发生率;结果学历高的护理员锐器伤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学历者,工龄在5年以上的明显低于工龄在1~5年的,工龄1~5年的模型低于工龄〈1的;结论医院中锐器伤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对学历低、工作经验缺乏者,应该提高防范措施,规范操作程序,遵守规章制度,减少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不同层次护士的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差异性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桂芬 《四川医学》2007,28(6):591-592
目的调查不同层次护士的焦虑状况与应对方式的差异性,为临床护理管理者针对不同的人群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焦虑量表(S-AT)对我院100名护士进行调查,求出不同层次护士应对方式和焦虑状况的平均值,方差分析法分析有无差异性。结果年龄在20~25岁、工龄2~5年、中专学历、未婚、合同制护士的应对分值明显低于均值,焦虑状况高于其他组别。结论不同层次的护士焦虑状况和应对方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泸州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306名护士进行测评。结果护士心理健康总均分比常模高。各科护士在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因子上高于常模,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40~49岁年龄组护士在躯体化因子上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20~29岁年龄组护士在抑郁、敌对障碍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P<0.01);30~39岁年龄组护士心理状态稳定。各年龄段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不一样,40~49岁年龄组最差,30~39岁年龄组较稳定。各科室护士的心理健康程度不均等,以妇产科、ICU、外科、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较突出。结论护士的心理健康状态比一般女性差,管理者应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提高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3.
韩志乐 《大家健康》2016,(11):202-203
目的:探讨于医院儿科系统病房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表现出的有效性。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06月至2016年06月儿科系统病房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临床有效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实施护理资源整合。通过对比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得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以突出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有效实施后,在护理人员职业生命质量得分以及患者满意度评分方面,明显优于实施前(P <0.05)。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有效实施后,在护理人员工作负荷自评得分方面,明显优于实施前(P <0.05)。结论:于医院有效实施分层级护士配置以及护理资源整合,最终可以发挥显著的协同效果,可以将护理人员的职业生命质量显著提高,将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最终有效避免出现护理差错事故的情况,将护理质量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医院儿科的儿童保健教育的现状,探讨普及、改进儿童保健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方法:对两个不同等级的3所医院的儿科护士,就儿童保健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的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找出医院儿科儿童保健教育的薄弱环节和误区,为今后加强儿科护士儿童保健教育的培训,提高儿童保健教育的工作质量提供依据。结果:40名护士对儿童保健中简单的儿童体检时间的知晓率较高,平均78.33%;对儿童保健中辅食添加时间的知晓率为55.0%。对儿童保健中计划免疫相关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各年龄段的护士对体检时间及辅食添加时间知晓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专和本科的上述知识的总知晓率与大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31~40岁和≥41岁的护士对较高含铁食物及预防接种知识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专学历的护士对上述知识的知晓率明显高于本科学历的护士(P0.01)。结论:医院儿科所提供的儿童保健教育严重不足,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5.
急诊护理人员职业疲劳的影响因素与应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职业疲劳的影响因素与应对方式.方法 描述性分析102例急诊护理人员的学历、护龄和职称情况,采用评价不同学历、职称、护龄人群的躯体疲劳和脑力疲劳,用简易应对量表比较102例护理人员应对评分与常模的差异.结果 专科、本科及以上学历者躯体疲劳评分和疲劳总分均明显低于中专学历组(P<0...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分析护士职业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活质量。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护士与妇产科护士共15名为研究对象,并另选15名非护士工作人员作为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两组工作人员的职业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护士的职业心理健康与生活质量评价均显著低于非护士工作人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护士管理中应加强对护士的关怀,减轻工作压力以保障其身心健康,利于护士更加高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三甲医院不同工作科室护士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三甲医院不同工作科室护理人员的生活质量状况.方法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GQOLI-74),对广州市和佛山市部分三甲医院ICU、急诊科、内科和外科护士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不同科室护士的整体生活质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ICU和急诊科护士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内科和外科护士.不同维度中,ICU和急诊护士的躯体功能维度标准分明显低于内科和外科护士(P<0.01);社会功能维度生活质量总标准分评价差异显著,急诊和ICU护士明显低于内科和外科护士(P<0.01);在物质生活维度和心理功能维度方面不同科室护士生活质量总标准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生活质量满意度总体评价方面,ICU和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得分均低于内科和外科护理人员(P<0.05).结论 不同工作类型的护士的生活质量存在着明显差异,ICU和急诊护士的生活质量较差,医院应重视这些科室护理工作,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疆某三甲医院护士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新疆某三甲医院内科、外科、门诊和其他科室工作1 a以上(含1 a)的女性护士688名,应用基本情况调查量表和职业倦怠问卷(CMBI)调查护士的一般情况、工作倦怠情况,比较不同工龄、不同学历、不同夜班频率护士职业倦怠水平的差异,并对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进行Logistic分析。结果688名护士中以汉族为主(64.1%),工龄以<5 a和5∽15 a为主。不同工龄护士个人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和工作倦怠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学历水平护士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工作倦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夜班频率护士个人成就感降低、人格解体、情绪耗竭和工作倦怠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工龄和夜班频率是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护理人员职业倦怠水平与国外M aslach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职业倦怠受个体特征因素影响;多夜班工作是发生工作倦怠的危险因素,应当在个人层面加强自身应对和组织管理层面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工作倦怠的风险,提高护士职业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做出相应的防护对策,提高急诊科护士健康水平和护理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对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1年4月~2012年4月急诊科50名护士进行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为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化学等因素对急诊科护士造成的职业危害.结果:50名调查者中,大部分护士认为物理及社会心理因素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较严重的危害,生物、化学因素有一定的危害,但相对较轻.且大多数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差,对临床职业危害的发生率有很大影响.结论:造成急诊医护人员职业危害的因素有:物理、生物、社会心理、化学和自我防护因素,其中物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最为严重,医院及护理管理者应加强对急诊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制定相应的防护措施,提高急诊护士的生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的职业危害因素,以增加急诊科护士的防护意识。方法:分析急诊科护士职业危害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结果:多种因素可造成急诊科的健康危害,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相对淡薄。结论:应加强急诊科护士职业防护知识教育,使其学会如何趋利避害,以减少对健康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