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温病学学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核心理论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中医辨证学的重要内容,是临床各科的基础,其理法不仅可以辨治温病,而且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辨治;温病学学科应界定为基础中医学三级学科。温病学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注重温病学理法辨治杂病的研究、温病学名家杂病辨治规律的研究、伤寒学与温病学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移植渗透的研究。温病学课程有待分化为:经典温病学、温病学派杂病学、中医传染病学、实验温病学。温病学的概念有待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当前温病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关于温病学的性质和地位的困惑以及出路问题进行了分析。文中提出应充分认识温病学的重要性,并根据温病学所具有的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双重性质,进行学科的分化,使其基础理论部分分化成为古典温病学,临床证治部分则形成中医传染病学,以便于与现代医学体系接轨。  相似文献   

3.
试论《温疫论》在温病学说形成中的奠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又可《温疫论》是第一部温病学专著,近代对其探讨者甚多。笔者认为其不仅揭示了传染病病原的种种特性,而且为整个温病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温病学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等,均受其影响,至今某些温病学的重要理论仍源于《温疫论》。因此,不能视《温疫论》为偏歧之著而低估其学术价值,对其应作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对温病学课程属性的探讨中,我们认识到温病学课程作为中医经典课程,具有很强的临床特性。在当前中医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国家研究生学科目录中,将经典与基础混为一谈,将温病学命名为临床基础课,所在学科命名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十分不妥。“经典”不等于“基础”,经典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但这种理论性本身更多地体现在其临床实用价值上,如果脱离了临床运用,这样的中医理论就不能成其为“经典”。目前的学科命名,抹杀了中医“经典”独特而丰富的内涵,抹杀了温病作为经典的固有临床特性;更因临床基础之命名,  相似文献   

5.
温病学斑疹辨证在炎症性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病学是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一门学科,在明清时期形成独立的体系.温病学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一系列治疗方剂,不但在防治急性热病、传染病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皮肤病的诊疗中亦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温病学的辨治理论体系一直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外感病的辨证思路 ,笔者以温病学流派和常见温病类型为出发点 ,结合临床实践 ,谈谈温病学的临床辨治思路。1 温病学的辨治思路1 1 审病原 ,力寻有效药物 吴又可《温疫论》开宗明义指出 :“温疫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感” ,且“一气自成一病”。基于这种认识 ,吴又可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说 :寻找直接攻击特异性病原的有效药物 ,“以物制气”。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这一理想未能得以实现 ,尚“不知何物之能制” ,故勉用汗、吐、下法开门逐邪。他的继承人戴大章、杨栗山、余霖…  相似文献   

7.
李立 《中外医疗》2014,(16):196-198
蒙医学中将各类发热性疾病及传染病统称为温病,蒙医温病学中将各类发热性疾病及传染病的发病机制、辩证分型、诊治过程及预防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根据蒙医温病学的病机可将其分为8个主要病期,包括未熟热、增盛热、热病山滩界、空虚热、隐伏热、燥灼热、散播热、陈旧热;每个病期的证型并不相同,在临床中的运用也不尽相同。现就蒙医温病病因病机研究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研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复制中医温病学动物模型要求和方法,方法 结合中医温病学动物实验的要求,提出有关中医温病动物模型的分类,研制的原则,动物选择以及有关的思路和方法,结果与结论 研制温病动物模型是研究中医温病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研制中,应注意温病“病证”动物模型特点要与临床诊断基本相符;应以整体观为核心;采用多方法,多途径复制温病“证”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岭南温病学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的研究成果及其对岭南温病学的贡献和影响,并从医家学术思想及文献整理、理论探讨、临床发挥、实验研究等多层面对近5年的岭南温病学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岭南温病学今后的研究思路,宜跟踪社会需求,切入医疗主战场;融入“大温病学”概念,拓展温病学研究领域。与多学科汇通融合并建立长远的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0.
根据温病学的教学现状,提出温病学的教学重心应回归原著,学习原著的重点是掌握其“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选择相关病案进行讨论分析以提高“基本临床技能”。并进一步具体介绍了“三基”教学法的构建、实施和考核方案。  相似文献   

11.
改革温病学教材的尝试──编写“三北”《温病学》协编教材的体会宋乃光(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温病学:教材编写:教材改革:学科建设教材是教学的必备工具。自50年代我国第一批中医高等院校成立至今,温病学一直是中医学重要的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是在总结前人防治温病的理论和经验 ,并吸取近代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以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和诊治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学科。同时 ,它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价值。其理论和方法长期以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多种急性外感热病的临床实践 ,是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 ,人们至今不能忘记温病学理论指导中医在介入SARS的防治过程中所创立的功绩 ;此外 ,不少治疗学内容也被广泛运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疾病的治疗。因此说 ,温病学既具有基础学科的特点 ,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温病学学科属性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13.
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牵头,宋乃光主编,北方七所高等医学院校协编的《温病学》教材(下称“协编教材”)己由北京学菀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将在近期温病学教学中使用。纵观协编教材,在五版教材基础上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使温病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也使温病学的教学向科学化、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4.
“分消走泄法”是温病学重要的治法,是温病学家在继承《内经》学术思想和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温病的方法,属于中医学治疗八法中的“和解法”,系指宣展气机,泄化痰热,使留于三焦之湿热痰浊从表里分消的一种治法[1]。“分消”中的“分”,即为分别,“消”为消除、除尽之意,二者合用,使病邪从人体不同层次、不同部位同时消解以祛除病邪;“走泄”的“走”有走动、流动不居之意,“泄”,即使病邪外散的意思。  相似文献   

15.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曾有过其值得自豪的辉煌 ,特别在明清时期 ,因疫病不断流行 ,沿袭千余年的《伤寒论》治法已不能满足对多种外感热病诊治需要 ,温病学因而崛起 ,不仅把中医学对外感疾病的诊治水平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而且在理论上也有了很多充实和发展 ,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医学的进步 ,人类的“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原来对人类危害最大、最常见的各种急性传染病 ,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 ,保健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运用 ,其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清代杰出温病学家吴鞠通治疗老年温病患者的医案,分析其遣方用药规律,总结出“气血同清、肺肠合治、增液通腑、固阴守中”之法,并详细阐释吴鞠通对此四法的运用,以期进一步探索温病学治疗体系,为预防现代老年温病患者向重症和危重症转变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温病学为中医经典课程之一,温病学理论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学好温病学对于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温病学实验课是温病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功能不可替代的作用。温病学实验课是从理论认识到感观认识的过渡,是将理论与实  相似文献   

18.
新安医家治疗温病具有丰富经验,提出了“暑必兼湿”“寒温融汇”“新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燥湿为纲”等学术思想,临床用药具有“辨四时温病论治”“寒温并用”“养阴润燥”“轻清透邪”等特色。新安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特色可为温病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小儿暑风,为夏日感受暑温邪气所发生的急性热病,临床上以卒然高热、发痉抽风等为主要特征,十岁以下小儿最易发病。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氏有“暑痉”、“暑癎”  相似文献   

20.
中医对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是一种新的传染病,WHO将其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广东医务人员在全国最早接触,毫无经验,缺乏思想准备.中医遵循温病学的理论,经过半年的探索,交流和实践,对本病的认识逐渐加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