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于丹 《大家健康》2016,(11):62-62
目的:探讨分析消化内镜技术应用于消化道早癌的临床效果。方法: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该院对79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使用外科剖腹手术治疗,观察组使用消化内镜黏膜切除手术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手术时间要优于对照组,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几率低,两组结果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消化道早癌使用消化内镜的诊断准确率要比超声内镜和常规内窥镜要高,使用消化内镜进行黏膜下切除手术治疗具有比较好的效果,对患者的预后具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诊疗技术,观察组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技术进行诊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形态影像、毛细血管影像以及胃小凹分型影像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内镜技术,能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的效果,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消化内镜技术用于治疗消化道早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6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内镜检查和常规外科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新技术进行诊断及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质量评分、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影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的患者采用消化内镜技术进行诊断及治疗,临床疗效显著,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闻,还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0):81-83
目的对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过程中应用消化内镜技术的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接受消化道早癌诊断和治疗的患者290例,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各145例。给予常规组患者外科剖腹手术,给予研究组患者消化内镜技术。对两组患者全部实施内镜窄带成像(NBI)检查和常规内镜检查,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评分进行对比。除此之外,对两组患者使用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结果 NBI内镜技术较于常规内镜检查,在胃小凹分型影像、形态影像和毛细血管影像等评分方面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研究组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和治疗消化道早癌的过程中,通过对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将住院和手术时间缩短,而且还可以使患者的痛苦得到缓解,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日后的临床治疗中大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应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进行试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试验组采用消化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消化道内镜黏膜下的剥离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进行病情诊断,并采用开腹手术或外科腹腔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诊断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病情观察(治疗费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消化道内镜检测可以有效提升消化早癌诊断的准确率,应用消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早癌临床效果良好,并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临床消化道早癌应用消化道内镜技术的诊疗效果。方法:以56例消化道早癌患者,依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8例,给予对照组主要以传统外科开腹手术的方式治疗,而观察组则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影像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术中患者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分别为(83.31±9.42)mL、(65.42±8.41)min也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20.31±12.78)ml、(84.62±10.75)min;以及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明显小于对照组的21.43%。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消化道早癌症状的诊断治疗期间对于消化道内镜技术的应用,不仅可有助于提升诊断影像的准确性,同时可有效降低术中患者的出血量以及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另外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消化道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引进消化道内镜新技术,并应用于临床,将应用传统内镜技术诊断、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定为对照组,应用消化道内镜新技术的患者定为观察组。结果:行内镜检查的消化道疾病患者及消化道早癌发现的病患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随着内镜新技术的应用,早癌检出率明显提高;内镜下术后病理切片回报,新型内镜诊断准确率高于传统内镜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发现在对消化道疾病患者行新型内镜检查及治疗在临床普及后的消化道早癌检出率逐年提高,且能够更早的针对其病症进行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早癌应用消化内镜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40例消化道早癌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镜检查+常规外科手术;观察组采用内镜新技术检查+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SD)。记录比较两组影像质量评分、手术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毛细血管、胃小凹分型及病变形态的影像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住院时间、治疗总费用及手术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消化道早癌应用消化内镜新技术更有利于该病早期诊治,疗效切实,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胃镜、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最重要的方法。目前有多种新技术运用于胃肠镜诊断消化道早癌的临床应用中,包括窄带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色素内镜(chromoendosco-py,CE)、细胞学内镜、共聚焦显微内镜以及自动荧光成像(auto fluorescence imaging,AFI)等,其中,NBI内镜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已逐渐显示出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组对比,探讨消化道早癌诊断中双重染色内镜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6月接受胃肠镜检查的患者752例,根据不同检查方法对患者实施分组,对照组490例行常规内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予以活检,观察组262例行内镜下双重染色检查,对2组患者结直肠黏膜、胃黏膜、食道黏膜病变及早癌检出情况予以对比,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结果 观察组结直肠黏膜病变共检出57例,检出率为80.28%,对照组结直肠黏膜病变共检出37例,检出率为25.5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5.63%,对照组未检出结直肠早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黏膜病变共检出56例,检出率为64.37%,对照组胃黏膜病变共检出24例,检出率为14.8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早癌检出率为4.60%,对照组未检出胃早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黏膜病变共检出19例,检出率为18.27%,对照组食管黏膜病变共检出8例,检出率为4.37%,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食管早癌检出率为3.85%,对照组未检出食管早癌,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双重染色内镜可显著提高消化道早癌检出率,为疾病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有效指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刘毅  颜天琼 《当代医学》2016,(12):24-25
目的 探讨内镜新技术用于消化道早癌诊治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疑似有消化道早癌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检查方式的不同,将其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50例,研究组采用内镜新技术检查,对照组采用传统内镜检查,比较2组诊治效果.结果 研究组检出消化道早癌患者9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检出率为6.00%;对照组检出消化道早癌患者1例,经病理检查证实,检出率为0.67%,2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手术时间(42.33±5.21)min、住院时间(5.68±1.90)d以及住院费用(1.46±0.28)万元上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手术时间(89.68±15.66)min、住院时间(12.45±2.32)d以及住院费用(2.88±0.55)万元,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内镜新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出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双重染色内镜在消化道早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在丰台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进行胃肠镜检查的患者1 880例,分为观察组(406例)和对照组(1 474例),其中观察组进行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并行病理检查;对照组采取经验性活检取材病理检查,观察两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中,食管黏膜染色213例,总检出率为15.5%,早癌4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8.0%;对照组588例,总检出率3.1%,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食管早癌检出率为1.2%,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胃黏膜染色109例,总检出率66.1%,早癌7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24.8%,对照组548例,总检出率8.6%,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肠黏膜染色84例,总检出率79.8%,早癌1例,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10.7%,对照组338例,总检出率19.8%,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结直肠早癌检出率为0.6%,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内镜下醋酸-卢戈碘液、醋酸-美兰的双重染色法可提高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消化内镜在消化道早癌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84例消化道早癌患者,其中42例为对照组(手术治疗),42例为观察组(实施消化内镜术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手术实施情况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为97.62%,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974,P<0.05...  相似文献   

15.
16.
消化道早癌的及时发现和干预是避免其向进展期癌症发展的关键,其早期发现高度依赖消化内镜的筛查,而传统白光内镜对早癌筛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越来越多新的内镜成像技术出现,使得消化道早癌的精准筛查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消化道良性类癌的内镜诊断。方法 分析消化道良性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内镜与手术取材病理确诊良性消化道类癌16例,无症状者居多(9/16),可有大便习惯改变(1/16)、腹部隐痛不适(4/16)和便次多(2/16),有类癌综合征表现者极少。其中直径小于1.0cm的类癌11例,1.1—2.0cm5例;位于直肠6例、乙状结肠4例、降结肠2例、横结肠1例、回盲部3例;内镜下表现为表面光滑质地硬隆起型粘膜下层肿物,灰白色(10/16)或黄色(6/16),部分病例于高分辨率内镜下可呈毛玻璃样外观(7/16),亚蒂(11/16)或广基(5/14),直径小于1.0cm类癌行内镜下电灼切除术11例,1.1—2.0cm5例,给予手术局部切除治疗,本组病例1年至6年随访,有肝转移1例,16个月后死亡。结论 良性类癌内镜下呈灰白色或黄色质地硬粘膜下肿物。直径小于1.0cm者首选内镜下切除;直径1.1—2.0cm者是局部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消化内镜技术对消化道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8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对其实施消化内镜诊断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对,同时采用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分析其早期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4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病理结果为胃癌24例、肠癌10例、食管癌6例,消化内镜诊断符合率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粘膜下剥离术治疗前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镜技术可为消化道肿瘤早期诊断提供准确的诊断结果且治疗效果确切,值得在今后临床诊疗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20例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消化道类癌的内镜诊断率及正确选择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3年1月至2009年4月的消化道类癌内镜诊断和临床资料。结果消化道类癌本组以直肠最多,胃、十二指肠次之。内镜形态多呈广基隆起性病变,少数呈不规则溃疡或结节样肿块,伴淋巴结转移2例,腹腔转移1例。20例经消化内镜活检或电凝电切除后标本送检确诊。20例中单纯内镜治疗5例占25%(5/20),内镜治疗后追加外科手术4例占20%(4/20),外科手术治疗5例占25%(5/20);类癌病灶直径多小于2cm占50%(10/20)。结论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发现早期消化道类癌的重要手段,病理学、免疫组化是确诊方法,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低度恶性消化道类癌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陈祝勇 《医学综述》2014,20(20):3818-3819
目的探究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经内镜下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将泰州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25例消化道癌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下黏膜剥脱术(ESD)与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对治疗效果及其并发症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病变部分全部被切除,其中采用EMR切除病灶总计10例、采用ESD分片切除总计3例、采用ESD完整切除病灶总计12例。EMR手术时间33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56(40.3±4.8)min,ESD手术时间47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50(80.3±9.1)min。术后病理结果显示,4例胃息肉、5例胃早癌、6例直肠侧向发育性肿瘤、10例结肠息肉。25例患者经过EMR与ESD治疗后,一次切除率为96.00%(24/25),出血率为12.00%(3/25),穿孔率为8.00%(2/25),出血患者与穿孔患者给予积极的处理皆效果良好。25例患者皆进行612个月随访,随访复发率为0%。结论对于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采用ESD与EMR治疗能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复发率较低,而且对于病理评估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