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袁小瑛 《当代医学》2016,(19):80-8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诊断为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患者43例,分析48个病灶的病理结果,对比不同病理类型病灶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对比。结果(1)中-低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2±4.3)s、(22.5±7.8)s、(58.3±47.2)s,高分化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14.9±3.7)s、(26.3±10.4)s、(285.4±94.2)s,透明细胞癌开始增强时间、增强峰值时间、开始消退时间分别为(26.4±9.1)s、(31.9±10.7) s、(154.8±66.5)s,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1分、2分、3分、4分、5分)分别为(0灶、4灶、17灶、20灶、7灶)、(0灶、0灶、2灶、3灶、43灶),结果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研究认为超声造影对区别早期小癌灶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不同分化类型肿瘤的超声造影特点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表现,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2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癌的超声造影资料。结果:62例71个病灶,其中高分化33个、中分化30个和低分化8个;梁索型44个、假腺管型13个、实体型9个和纤维硬化型5个。高、中、低分化程度原发性小肝癌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分别为(14.08±3.94)、(13.51±3.35)、(12.86±2.89) s,达峰时间分别为(29.41±7.10)、(28.14±6.94)、(26.56±6.56)s,消退时间分别为(99.83±12.38)、(72.32±10.25)、(42.19±10.03)s,开始增强时间和达峰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消退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患者造影剂动脉相增强模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门脉相、延迟相增强模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不同分化程度、不同病理类型原发性小肝癌超声造影表现特征存在差异,超声造影对其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超声造影技术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的临床效果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46例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行超声造影诊断,并在造影前后15 d行CT、MRI及穿刺活检,对比诊断结果、各病灶超声造影时间、较超声造影前后评分。结果通过造影前、后15 d对患者进行CT、MRI及穿刺活检检查确认存在46例小肝癌,病灶检出为49个,且其中3例病灶<2 cm,1例伴有腹水患者,且以上病情在超声造影检查中均有良好体现。病灶检出率为96.08%。超声造影增强及达到峰值时间均以中-低分化癌最快,之后依次为高分化癌及透明细胞癌,而消退时间则以中-低分化癌最快,高分化癌最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进行造影前,46例患者确认恶性8例(17.39%),怀疑恶性19例(41.30%),不确定16例(34.78%),怀疑良性5例(10.87%);行造影诊断后,确认恶性40例(86.96%),怀疑恶性6例(13.04%)。造影前后确认恶性、怀疑恶性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技术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早期诊断效果显著,尤其对小肝癌内微小循环有良好体现,可行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将该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所收治的肝硬化合并小肝癌4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造影。结果:在49个病灶中,中低分化癌一共有40个,高分化癌有9个;中低分化癌与高分化癌的开始增加时间、增强峰值时间以及开始消退时间差异性也较为显著(P <0.05);病灶在超声造影前和超声造影后的诊断评分差异十分显著(P <0.05)。结论:在对肝硬化合并小肝癌患者进行早期诊断的过程中,采用超声造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早期诊断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与特点,与其增强CT影像表现特点对比研究,探讨超声造影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的受检者中经过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小肝癌病例的超声造影及增强CT影像学资料,分析病灶强化曲线特点.结果 21例小肝癌病例高分化者5例,中分化者9例,低分化者7例,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均在动脉期,时间略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强达峰时间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始消退时间低分化组<中分化组<高分化组,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超声造影增强方式基本与增强CT一致,大部分病例表现为快进快出的增强方式.结论 不同分化程度的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有一定差异,与CT增强强化方式基本一致,但超声造影时不同分化程度的小肝癌的增强消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据此对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进行初步的区分,有利于帮助临床医生选择更好的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肝硬化合并小结节样病灶(≤3cm)的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CEUS)显像特征。方法:应用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技术(CPS)对常规超声检出的69灶肝硬化合并的小结节样病灶进行CEUS观察,所有病灶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结果:分析本组69个病灶随不同造影时相增强的特点,发现从大再生结节(LRN)、低度增生不良结节(DN)、高度DN、高分化肝细胞癌(SHCC)至中低分化SHCC组开始增强时间和完全消退时间均呈递减趋势;并由本组归纳总结6种CEUS增强模式,各组结节增强模式构成分别不同,92.3%的LRN为模式Ⅰ~Ⅱ型,58.3%的LGDN为模式Ⅲ型,83.8%的HGDN主要为模式Ⅳ型,83.3%的SHCC为模式Ⅴ和Ⅵ型,其中高分化SHCC主要为模式Ⅴ型,低分化SHCC具有特征性模式Ⅵ型,1例癌变DN表现为混合型模式(Ⅲ+Ⅴ)型。CEUS判断不同病灶良恶性优于常规超声(P<0.01);CEUS和增强CT对本组病灶不同时相增强结果一致。结论:CEUS提高了超声显像对肝硬化癌变过程中小结节病灶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超声造影诊断肝硬化患者肝脏局灶性病变临床研究。方法收集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的42例肝硬化背景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比较不同分化程度包括高分化、中-低分化的干细胞肝癌的廓清时相和不同大小HCC的动脉相增强模式的差异。结果 42例肝硬化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中,有31例HCC,高分化、中-低分化的HCC在动脉相、门脉相、延迟相的廓清患者例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直径≤3cm的患者和病灶直径≥5cm患者的HCC动脉相的增强模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用于鉴别良恶性的肝硬化背景下局灶性病变有较高的特异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的临床价值及意义。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小肝癌患者30例,分析其超声影像资料。结果 CDFI显示病变周边Vmax(80.30±9.10)cm/s,RI(0.70±0.11),28个(75.68%)可探及动脉频谱;病变内部Vmax(58.17±8.24)cm/s,RI(0.72±0.13),32个(86.49%)可探及动脉频谱。超声造影显示病灶动脉相均呈高增强,动脉中晚期或门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表象。不同分化程度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及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跃0.05),而分化程度高者的开始廓清时间明显晚于分化程度低者(P〈0.05)。结论小肝癌CDFI和超声造影具有特殊的征象,超声造影并能初步评价其病理分化程度,可以提高正确诊断率,因此超声造影诊断小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细胞癌(I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进行ICC诊断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超声造影检查及增强CT检查。观察ICC病灶在超声造影的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表现等回声时间、表现低回声时间以及在超声造影中的增强方式,观察超声造影和CT造影对ICC诊断的准确率。观察患者ICC病灶超声造影和增强CT不同时相的表现。结果:超声造影ICC病灶开始增强时间为(14.52±3.77)s,达峰时间为(22.36±5.01)s,表现等回声时间为(30.28±8.03)s,表现低回声时间为(44.14±15.79)s。ICC超声图像可出现低回声、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晰、肿块后方回声出现衰减、肿块内可见条索状高回声光带,肝门或胰腺周围淋巴结肿大等特点。超声造影与增强CT在动脉期均表现为高增强,在门脉期超声造影以低增强为主,增强CT以高增强为主,在延迟期超声造影均表现为低增强,而增强CT仍然是以高增强为主,无等增强表现。对154例ICC的超声造影检查127例正确,准确率为82.47%,增强CT110例准确,准确率为71.43%。超声造影对ICC诊断准确率高于增强CT,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肝内胆管细胞癌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增强时间、增强方式以及声像图能够为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陕西医学杂志》2016,(3):319-32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与超声造影对多房囊性肾癌及多房囊肾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多房状囊性肾癌及多房状肾囊肿的患者予以超声检查,同时对该组23例患者予以超声造影,应用ROC曲线对病灶内分隔数目、厚度、分隔上的血流以及分隔的超声造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病灶内分隔个数≥5、3mm<厚度≤4mm以及条状血流诊断囊性肾癌的特异度分别为84%、95%、83%,曲线下面积显示均有较高诊断价值(Az分别为0.7632、0.8329、0.7872),多房肾囊肿内分隔开始增强时间(18.5±4.6s)较囊性肾癌内分隔开始增强时间(11.1±3.1s)长;多房肾囊肿分隔达峰时间为37.9±8.1s,多房囊性肾癌分隔达峰时间为21.6±3.9s;多房肾囊肿分隔开始消退时间为51.4±8.9s,囊性肾癌分隔开始消退时间为32.0±4.2s,以上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房肾囊性病灶内分隔个数、血流分布以及厚度的超声表现诊断多房囊性肾癌的特异度较高,ROC曲线诊断价值较高,分隔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利于鉴别多房囊性肾癌与多房肾囊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新型造影剂SonoVue对肝硬化背景下肝局灶性小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造影剂SonoVue和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对43例肝硬化背景下可疑肝局灶性病变48个病灶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38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5例经CT、MRI增强检查和临床综合资料证实病灶性质。结果恶性病灶组和良性病灶组达峰时间、始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肝细胞癌21个病灶和3例转移性肝癌4个病灶表现为在动脉相均匀增强;2例肝胆管细胞癌2个病灶和2例转移性肝癌3个病灶,表现为动脉相不均匀增强且以周边增强为主;1例肝细胞癌1个病灶在所有时相均呈等增强。肝血管瘤7例9个病灶,表现为动脉相以周边结节状增强,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增强范围呈向心性扩散。3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个病灶呈轮辐状从病灶中央向周边增强。4例肝硬化结节5个病灶在3个时相均呈等增强。本组超声造影诊断正确率为97.68%,假阴性率为3.45%。结论超声造影对肝硬化背景下局灶性小病变的良恶性鉴别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利用声诺维(SonoVue)造影剂来评估超声造影在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肝炎患者40例,分为肝纤维化组30例,肝硬化组10例,均经超声引导下肝组织活检病理证实;对照组10例,来自健康的自愿者.在造影模式下,经肘静脉注射超声造影剂SonoVue,记录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到达门静脉时间、到达肝静脉时间及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结果 肝纤维化组超声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显影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分别为(25.52±4.35) s、(21.40±4.87) s;肝硬化组超声造影剂到达肝静脉显影时间较肝纤维化组、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分别为(16.45±2.86) s、(25.52±4.35) s、(21.40±4.87) s;肝纤维化组、肝硬化组的肝实质增强峰值时间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间分别为(43.53±8.63) s、(56.78±11.56) s、(28.45±8.32) s.超声造影剂到达肝肝动脉、门静脉显影时间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技术在评估肝炎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CEUS)对肝内局灶性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164例患者常规超声共发现258个结节,应用新型造影剂SonoVue对其进行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多发结节患者选一典型结节重点观察,对造影资料行回顾性分析,以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手术病理或增强CT和MRI的典型表现及随诊等作为最终确诊依据。结果恶性83例,良性81例,恶性结节开始强化时间(19.6±8.1)s与良性结节开始强化时间(22.1±9.2)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6),但恶性结节开始强化至造影剂基本廓清持续时间(64.3±31.3)s与良性结节持续时间(205.6±48.0)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超声造影鉴别良恶性结节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3.9%、92.5%、93.2%,诊断肝细胞肝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肝硬化增生结节、肝内局灶性增生结节、脂肪肝背景中的局灶性脂肪缺失的准确性均在90%以上。结论肝内结节超声造影动脉早期快速增强不能确诊为恶性病灶,但结节延迟期仍呈高增强是大多数良性病灶的特征所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检查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资料,观察声像学特征及诊断正确率情况.结果 本组3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诊断正确率为94.6%,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发现病灶始增时间为(9.4±1.5)s,达峰时间为(19.7±4.4)s,消退时间为(16.2±3.1)s.结论 超声造影检查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李瑞  李涛  何娟  朱里 《重庆医学》2021,50(23):4065-4070
目的 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成像(MRI)信号强度与肝细胞癌(HCC)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病理证实为HCC的患者56例(65个HCC病灶),所有患者均行甲胎蛋白(AFP)检测及肝脏MRI平扫、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统计分析AFP阴阳性、病灶大小及肝胆期病灶信号特征与术后病理分化程度的关系.结果 AFP阳性组高分化6个,中分化20个,低分化7个;AFP阴性组高分化10个,中分化11个,低分化11个.<1 cm病灶组,高分化1个,中分化5个,低分化0个;1~3 cm病灶组,高分化8个,中分化20个,低分化9个;>3 cm病灶组,高分化7个,中分化6个,低分化9个.AFP阴阳性、不同病灶大小组HCC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信号组高分化0个,中分化14个,低分化8个;混杂信号组高分化5个,中分化15个,低分化10个;高信号组高分化11个,中分化2个,低分化0个.HCC病灶不同肝胆期信号强度组病理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信号强度与HCC病理分化程度明显相关,且信号强度越低HCC分化程度越低.  相似文献   

16.
武翊纶  翁蔚  杨琳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0):1339+1348
目的:探讨超声与CT对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6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超声与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超声、CT平扫及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再生结节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与CT平扫对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和CT增强扫描对肝硬化并发小肝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硬化再生结节与小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CT双期增强扫描较超声及CT平扫更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赵化捷  李超 《中国现代医生》2014,(8):83-86,F0003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CEUS)和弹性成像(UE)对提高小肝癌检出率的诊断价值。方法常规超声、CEUS、UE三者结合进行超声评价,以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3种方法对肝硬化和小肝癌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常规超声、UE、CEUS诊断肝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三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E对于超声造影诊断不确定的病灶诊断准确率为75%。结论 CEUS对肝硬化结节和肝癌鉴别诊断的价值较UE更大,UE对于CEUS无法明确诊断的病灶有补充作用。常规超声、CEUS、UE三者结合,降低了对小肝癌的漏诊及误诊率。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强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评价超声造影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浙江舟山医院超声科,应用微泡造影剂SonoVue及对比脉冲序列(CPS)造影成像技术对122例甲状腺占位性病变患者行检查,回顾性分析其中31例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结果 35灶甲状腺乳头状癌造影后增强表现可分为3种模式:模式Ⅰ,病灶呈环状不规则缓慢向心性填充(23灶),但中心部分未见造影剂充填;模式Ⅱ,整体均匀性增强(5灶);模式Ⅲ,整体不均匀性增强(7灶).甲状腺良、恶性病灶灌注时间曲线相比较,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结节性甲状腺肿相比较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和开始消退时间(WT)三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腺瘤相比较仅WT一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超声诊断困难的甲状腺癌超声造影后根据其典型增强模式,多数可作出明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非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的特点及病理基础,提高超声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确诊原发性肝细胞癌住院患者的超声造影表现特点。结果:11例病理高分化HCC8例,中低分化HCC3例,病灶大小〈3cm4例,3~5cm5例,〉5cm2例。非典型超声造影表现包括增强方式和增强时相均不典型,前者包括增强信号呈斑片状不均匀低增强或不增强、周边环状增强、病灶内部一条或多条粗大滋养动脉贯穿病灶并形成树枝状分支非球状增强。增强时相不典型表现为病灶区与周围肝实质同步或晚于周围肝实质的低增强或门脉相低增强,但延迟相缓慢消退或未有明显消退。结论:11例非典型原发性肝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肿瘤内部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密切相关,但最终明确诊断需要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20.
新型超声造影技术对微小肝癌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分析≤2 cm微小肝癌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超声造影新技术对微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新型超声造影剂SonoVue及CnTI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匹配成像技术(CEUS)对392例肝脏局灶性病变行超声造影检查,其中经穿刺活检确认肝硬化合并≤2 cm 肝细胞癌(HCC),并有病理组织学分类诊断的36例38灶为本文研究对象.全部病例造影后即刻或半个月内均行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检查.最终确诊为中分化癌22个灶,高分化癌12个灶,透明细胞癌4个灶.结果:造影前常规超声仅对16个灶(42.1%)作出恶性诊断或可疑恶性.造影后38个HCC灶动脉期均不同程度增强;其中中分化癌22个灶均发生快速增强,并在实质期快速消退,呈典型的"快进快出"HCC增强模式;高分化癌12个灶中有9个灶(75.0%)呈"快进慢出"模式;透明细胞癌4个灶中1个灶呈"快进快出",1个灶呈"快进慢出"模式,2个灶呈"轻度慢进慢出"模式.根据CEUS后增强表现,本组76.3%(29个灶)被确认为恶性,18.4%(7个灶)诊断为可疑恶性,另2个≤1.5 cm灶(5.3%)造影增强不典型,未能获得定性诊断.结论:超声造影新技术对肝硬化背景下不同组织类型微小肝癌增强模式的认识为提高微小肝癌的诊断率提供依据.初步结果显示,新型超声造影可作为CT等影像学诊断的互补手段,在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值得重视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